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第1课 战争
2023年8月30日发(作者:家访工作计划(精选10篇))
安装Win 2008和win7双系统-
第1课 战争
一、课标解读
1.内容标准
内容要点:走私与林则徐禁烟;英国发动侵略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
认知提示:了解战争前世界格局的变化,知道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由来及意义;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解读: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最早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迫切需要进一步寻原料产地和海外市场,中国是其重要的目标,这成为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在战争以前,因受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英国在中英贸易中处于逆差状态。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林则徐主持的禁烟运动触犯了英国的利益,因而成为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清政府终终因腐败无能而在战争中失败,结果签订了第一批包括《南京条约》在内的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开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战争前的中外形势、林则徐禁烟运动,理解战争爆发的原因;知道《南京条约》的内容,简单分析其影响,进而认识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观看影片《林则徐》的片段,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让学生走上讲台,利用地图讲述战争的过程;设计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理解《南京条约》的危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林则徐敢于反抗侵略、维护民族利益的斗争精神;通过学习英国向中国走私的史实,认识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给世界其他地区带来的危害及影响。
二、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战争
2.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
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走私与林则徐禁烟、英国发动侵略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三块内容之间联系紧密,走私与林则徐禁烟是导致英国发动将片战争的原因之一,而《南京条约》则是这次战争带给中国的恶果。学习这三部分内容,首先应了解片战争之前的世界格局。
19世纪中期,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危机四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缺乏活力;经济上仍处于自然经济状态,商品经济虽有发展,但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份额很小;对外仍然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与此同时,世界却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迅速,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生产力水平结果
经过
过程
第二阶段:攻占厦门、定海、宁波,进犯吴淞,攻占镇江,到达南京下关江面
中国战败,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的《南条条约》
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出现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时间:1840-1842年
第一阶段:封领珠江口,攻陷定海,强占香港岛,占
领广州炮台
原因: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迫切需要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 大幅度提高,对市场场和原料的需求不断增加。海外殖民扩张成为它们寻求市场和原料产地的主要途径。
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最早在英国开始。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程,英国开始不断向中国输出工业品,力图打开中国市场,却在长期的对华贸易中处于逆差状态。究其原因,一是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来商品经济的抵制;二是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阻碍了英国大量工业品的出口。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一些商人开始进行非法的贸易。走私使英国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同时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并危及了请政府的统治。于是,清政府进行了禁烟运动,从根本上断绝了英国这条罪恶的“商路”。英国遂以此为借口,决定以武力打开中国市场,战争爆发。
战争中虽不乏爱国官兵的英勇作战,但终因专制制度的腐朽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以中国失败告终。战败后,清政府同英、美、法三国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是其中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在政治上使中国开始逐步丧失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和贸易等主权,在经济上使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基础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地和原料产地。战争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本课突破点
【鸡片战争前中外形势比较】
战争前的中外形势是本课的重要内容,是学生理解解禁烟运动和战争结果及危害的一个关键点。教材材从战前中英两国的政治、经济和对外贸易三个方面进行了描述。“政治”这一块内容按照课本向学生做一简单介绍即可。“经济”及“对外贸易”是本部分内容的难点,学生学习的主要障碍是“自然经济”“工业革命”“贸易顺差(出超)”“贸易道差(入超)”这些名词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教师要让学生在明确概念的前提下,从分析工业革命导致世界的变化入手,将战前中外形势进列表比较,进而分析中国进行禁烟运动和英国发动战争的原因。
总体状况
具体表现
经济
政治
外交
中英贸易状况
(正当贸易)
中国
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危机四伏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英国
迅速崛起
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迫切需要广的海外市场和廉价原材料
对外扩张,加紧殖民侵略
贸易道差(入超)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峰 确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闭关自守
贸易顺差(出超)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英国输入中国的激增表》和《材料研读》的资料,让学生了解英国是如何利用罪恶的走私贸易来改变其“人超”的状况,以及走私如何侵犯了清政府的利益,导致其开始查禁。
通过上述分析,让学生了解了战争前世界形势的变化,同日时也让学生明确英国发动战争的主要原因是其完成工业革命,迫切需要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
【战争及(南京条约》的危害】
战争及《南京条约》的危害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教材从战争的过程、《南京条约》的签订及危害两个方面叙述。
战争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840年6月至1841年8月,第二个阶段从1841年年8月至1842年8月。教师利用教材中的《战争形势示意图》,通过每个阶段的几个关键点,引导学生完成本部分内容的学习。
《南京条约》的危害要明确两点:一是《南京条约》本身给中国在政治、经济等领城造成的危害,二是《南京条约》开创了列强通过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蚕食中国的恶例,此后又出现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三、教学建议和案例
1.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从现实生活切入历史主题
案例1导入设计 利用国际禁毒日的由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又有助于让学生正确认识英国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所犯下的罪行。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诱发的盗窃、抢劫、、和各种恶性暴力犯罪严重危害着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治安秩序。面对这一严峻形势,1987年6月,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会议,提出了“爱生命,不”的口号。与会代表一致同意将每年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号召全球人民共同抵御的危害。同年12月,第42届联合国大会决定把每年的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
今天全球人民所面对的危害问题,曾在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肆虐,本节课将揭示曾在中国造成的危害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历史现象。
2.给学生提供舞台,展示学生的才华,激发学生的兴趣
案例2战争的过程
(1)出示《战争形势示意图》。
(2)让学生结合地图阅读教材中有关战争过程的文字,阅读中注意关键的时间、地点、事件和人物。
(3)通过自荐和推荐的方式,四位学生上讲台,通过地图为大家讲述战争的过程。将四位同学分成两组,分别讲述战争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4)其他同学在认真倾听的同时,根据四位上台讲述同学的表现评出“最佳表现奖”
(5)教师分别评价四位同学的表现及其他学生的评选行为。
3.小组採究,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
案例3《南京条约》的影响
出示材料
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资产阶级兴奋得“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璞鼎查回国后,告诉英国资本家说,他“已为他们的生意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这个世界是这样的广阔,倾兰开厦全部工厂的出产也不够供给她一省的衣料的”。
——李侃、李时岳、李德征等:《中国近代史(1840-1919)》(第四版),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32页
探究的间题
(1)结合《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谈谈你对“好像全都发了似的”的理解
(2)结合所学,通过《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璞鼎查理想的“广阔”的“新世
界”是什么样子的。
探究的方式
第一,分组。每一小组指定一位组长。每组成员控制在4—5人,保障每一位小组成员在探究时都有发言机会。
第二,每个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针对问题,开始探究。教师逐一倾听每组的探究,以便对小组探究的过程进行把握和评价。
第三,组长选派代表就本组的探究成果向全班同学做汇报。
第四,教师评价。
四、板书设计
第1课战争
一、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1.战前中英形勢比较
工业革命、市场和原料
2.战前中英贸易
正常贸易 中国:顺差
英国:逆差
贸易 英国:顺差
中国:大量白银外流
3.禁烟运动
高潮:1839年 虎门销烟
二、战争(1840-1842年)
三、中国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中英:(南京条约》《虎门条约
中美:《望厦条约 中法:《黄埔条约》
四、影响 五、问题解答
1.材料研读
臣窃见近来银价递增,每银一两,易制钱一千六百有零,非耗银于内地,实漏银于外夷也。……其初不过纨袴子弟,习为浮靡,尚知敛戢。嗣后上自官府缙绅,下至工商优吏,以及妇女僧尼道士,随在吸食。……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臣不知伊于胡底。
——黄爵滋《请严塞漏卮以培国本折》
一位英国人也说说:“‘奴隶贸易’比起‘贸易’来,都要算是仁慈的。我们没有毁灭非洲人的肉体……没有败坏他们的品格、腐蚀他们的思想,也没有毁灭他们的灵魂。可是贩子在腐蚀、败坏和毁灭了不幸的罪人的精神存在以后,还杀害他们的肉体……”
——马克思《贸易史》
结合上述材料,该谈片走私带来的严重危害。
白银大量外流,危及国家统治;推残国人的身体和精神
2.问题思考
战争中,中国为什么会失败?
英国综合国力强大。战争时,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处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生产力发达,政治制度先进,军备优良,战争准准备充分。
清政府腐朽落后。战争时,中中国处于时建社会末明,改治属收,经济落后、军备废弛,战争领导者清朝统治集团战和不定,作战组织指挥不力。
3.课后活动
(1)中国称这场战争为为“将片战争”,而英国一直称之为“通商战战争”。在你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真正意图究竟是什么?
英国发动战争的真正正意图是打开中国市场,掠夺生产资料,保护贸易。
(2)结合《南京条的》的相关内容,对比1840年前的中国,你认为构片战争后中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
战争前,中国政治上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经上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战争后,香港岛的割让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西方列强疯狂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使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六、课堂活动与学业评价建议
1.学生活动建议
新课讲完后,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图说战争”的协作式学习。
学生4个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每一小组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选择一张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图片,并为这张图片制作文字说明。说明应该包含时间、地点、图片反映的主要内容及对图片反映历史现象的评价等方面。
2.学业评价建议
评价目标:小组的协作式学习、图片与文字的说明。
评价方法: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
评价过程:小组间进行互评,给出成绩。老师在互评的基础上,根据各组的表现,按照优秀、良好、合格三个标准对各小组进行评价。
评价总结:评价应注意两个方面。第一,小组内同学间的分工和合作是否到位;第二,图片与文字说明是否匹配、准确,语言描述是否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