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李渔作品探李渔女性观——以《闲情偶寄》《笠翁十种曲》为例
2023年8月27日发(作者:不会变的是作文)
兔女郎舞蹈-
第39卷第1期
常
州
工
学院学
报(社科版)
Journal
of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1
年
2
月
Vol.
39
No.
1Feb.
2021doi: 10.
3969/j.
issn.
1673
-0887.
2021.01.017由李渔作品探李渔女性观—以《闲情偶寄》《笠翁十种曲》为例—许沁(中国国家话剧院,北京100005)摘要:李渔的作晶中塑造了
一大批颇具个性的女子,从中可以看出李渔具有很多现代性的观
点,尤其是其女性观具有现代性思想。文章通过对李渔作品的分析,探究了李渔女性观的特点及形
成原因,并考察了其观点与国际上女性观发展的一致性。关键词:李渔;女性观;女性美;两面性;现代性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
-0887(2021)01
-0085
-06竟以为主。”(《闲情偶寄》声容部)其次,应该相
“长到十岁之外,就像海棠着露,菌蓉经风,
一日娇媚似一日。”(《十二楼多锦楼》)李渔用柔
人相面。相面相目,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看脸”。
媚新丽的笔调,娓娓描摹出女子美好的姿态。李
渔笔下的女性角都是什么样的?在封建社会,
他对女性美又有着怎样不同的见解?十种曲里,
《怜香伴》中的扫眉才子崔笺云,《比目鱼》中追求
“面为一身之主,目又为一面之主。相人必相面,
人尽知之,相面必先相目,人亦尽知,而未必尽穷
其秘。吾谓相人之法,必先相心,心得而后观其行
体。曰:有目在,无忧也。察心之邪正,莫妙于观
眸子。”(《闲情偶寄》声容部)最后,女子还要“尤
自由恋爱的刘藐姑,抑或《凰求凤》里的那个主动
追求爱情的许仙铸……这一个个女子都可以看作
是作者女性观的化身。物维何,媚态是已”(李渔《闲情偶寄》声容部)。
这里的媚态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妖媚,而是风采
神韵,即气质要佳。李渔对女人的观察丝丝入扣,
拿捏得分毫不差:“长到十岁之外,就像海棠着
一、李渔女性观概述(一)李渔对女性美的认识露,菌茗经风,一日娇媚似一日。”(《十二楼多锦
楼》)区区23个字,一个衣角荷风微摆、“巧笑倩
“李渔对女性的审美标准并不像皇家选妃那
么美艳之外重端庄大方,也不像青楼花榜那样推
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的顾盼生
崇娇艳风骚,更不像普通百姓那样平实而注重健
康和生育潜能。他明确的是文人情趣,又兼顾世
辉、凌波微步的女子姿态就跃然纸上。真乃“不
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典范之家。可是,如果光是
俗心理。对身体的审美首先涉及体态。其次是面
看到外在美,那我们很可能会觉得李渔仍然是个
肤浅的男人。但是他又提出了要审视女子的内在美。他反
容,而后是神韵。”①首先,李渔提出的是外在美。
“食,性也。”李渔亦持这样的观点。在他的戏
剧和生活美学著作《闲情偶寄》中的声容部,通篇
讲述T如何选美、打扮以及赏玩,分为选姿、肌肤、
对称妲己是亡国的元凶的观点。李渔从不认为美
艳就是邪恶,尤物就是妖孽。他认为女性美应是
眉眼、手足、首饰、修容、点染等几个部分。首先,
德、、才的统一。中国几千年来,几乎是众口一
词地认为,女人就应顺男人意志、按照父权秩序去
女子应该是“妩媚多端”的。“妇人妩媚多端,毕收稿日期:2020-06-05作者简介:许沁(1995-),女,江苏常州人,硕士,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戏剧影视学、中外戏剧文学。86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21
年生活。女『乾,健也;坤,顺也”(《易经•说卦》),
“女子无才便是德”等。而李渔对这种论调则加
以鞭挞。“吾谓才德二字,原不想妨。有才之女,
未必人人败行;贪淫之妇,何尝历历知书?”人文
才德可以统一兼顾,女子更应该全面发展。李渔
谈女人不玩哲学,也不玩存在主义。在他眼里,女
人就是时尚、生活的代表者和实践者。从“爱女
人”的立场上去欣赏女人,自然会欣赏她的自然
之美、健康之美、内在之美②。李渔眼中,女性的
内在美,首先体现在“雅”上。而“雅”又表现在人
的举止神情、内在精神涵养、文化素质、才能智慧
等形于外的风韵气度上。其次是才艺。李渔认为
女子应该接受教育,因而他曾公开招收女弟子,这
在当时是个不小的创举。最后,内在美还体现在
“宜”上。女子应该秀外慧中。李渔还主张男女
平等,女性应贵自然,求创新。这里的创新,主要
指的是女子应该个性解放并张扬。这些观点在当
时堪称新潮,当然也十分非主流。李渔所处的时代毕竟是封建社会,因此,他所
提出的这种“爱女人”的观点,总是会被视作异类
或是叛逆的代表。自地球诞生以来,女性在经历
了母系社会之后,便长期跌入了父权秩序的沼泽。
贞节、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牢牢地困住了女性,女
性并没有话语权。年少时爱看李贽作品的李渔,
或多或少地受到这个“离经叛道”的人的影响。
于是,他在这个沉默的年代站出来说话了:肯定女
性的欲望,赞扬自由婚恋,要求解除女性束缚,提
倡女子应接受教育……“他是凡尘味十足的韵
士、雅人,他身上那丰沛的想象力与旺盛的生命欲
望,与严正的道统文人的主流文化背道而驰。”③
每每想起这个颇具个性、独树一帜的李渔,笔者总
会联想到那个总爱画翻白眼的鸟雀的八大山人朱
査。朱査(1626—1705)和李渔算是同时代的人,
他对现实社会的很多风气也有很多不满,这点李
渔和他有相似之处。但李渔敢于亮出自己许多仿
佛是闷天里一声响雷的观点,也算是对封建社会
翻了个白眼。然而真正从思想化为行动的,大概
还是要推李贽。毕竟李贽不光是翻了白眼,还狠
狠地抽了封建道教一耳光。那么,李渔之所以没
有将思想落实到行动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拟作
一分析。(二)李渔女性观认识上的矛盾及两面性在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下,李渔冒出很多先
进的企图为女性打抱不平的新兴思想,然而他又
迅速回归现实,继续踏踏实实地做着封建社会男
人的事。他似乎徘徊在将新兴思想落实到现实生
活中的门口,偶尔经门外人的点拨拎起了一只脚,
还未待踏出去,回头一看,又瞥见身后的男人们妻
妾成享受着作为“第二性”的女人所带来的安
逸生活。于是他犹豫了,那只似出未出的脚便永
远悬在了半空中。李渔在这样的情况下写出了很
多思想卓越的戏曲作品和理论作品,但在生活中,
他却依旧赤裸裸地享受着男权框架的幸福。故而
他是个既敢于冲破旧礼,又扮演着维护封建旧礼
形象的人。比如他在生活中流露出对女性的赏玩
态度,以及他对妻妾成的热衷和对封建礼教的
标榜。当然,人无完人,在那个时代李渔能有这样
的进步思想,我们应该对他的缺点抱着宽容的心
态去看待,毕竟在那个时代,更多的人还没有
觉醒。“孤洁以骇俗,不如和平以谐俗(与时俗相谐
合);啸傲以玩世,不如恭敬以陶世(陶冶教化世
俗);高俊以拒物,不如宽厚以容物。”(《闲情偶
寄》)李渔所处的时代,正是享乐主义盛行的年
代。那个时候,人们更倾向于观赏喜剧,而全靠家
庭戏班和给权贵们“打秋风”来谋生的李渔,也就
不得不寻求艺术和商业的结合,并极力打造一些
符合大众口味的戏。“他也大谈忠孝节义,但又
不乏迎合世人的手段性。其人与作品的接受现象
是独特的。”④由此可见,李渔算是个不错的将商
业和艺术结合起来的文人。他始终在肩头挑了根
扁担,一头是自己的观点,一头是道德伦理。要想
把这些挑起来,便只得委曲求全,两头都拗折一
些。这样的圆滑,多多少少也有些无奈。二、解放被压抑的符码李渔肯定了女子的受教育权利,他在其他方
面也有独到的观点。(一)主张女性婚恋自由李渔主张自主婚恋,并且他还肯定了女子在
婚恋中要掌握主动权,主张女性婚恋自由。在“明媒正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古 第1期许沁:由李渔作品探李渔女性观一以《闲情偶寄》《笠翁十种曲》为例87代,他的这个观点无疑挑战了封建教条的权威。
他的作品中塑造了一大批颇具个性的女子。如
《比目鱼》里的刘藐姑,因母亲极力反对而不能和
谭楚玉结为连理,便宁与谭楚玉相约投河自尽以
殉情明志。然李渔的心是软的,他最终还是设置
了河神这一角,将有情人化为比目鱼,后又被渔
翁救起,终成眷属。又如《凰求凤》,才貌双全的
扫眉才子许先铸主动出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实乃女中表率。古代女子常常有两种心态。第一种是到了標
梅之年后,却没到对象的焦躁不安的心态,生怕
没有男子娶自己;另一种是秋扇之忧,就是年老
衰后害怕失去男性的宠爱而心生忧惧。两者实质
上都是基于无意识地将男性默认为第一性后的反
应。而李渔的《凰求凤》则反其道而行之。这部
作品算得上是对两性力学的颠覆,这部作品中,李
渔极力支持女性欲望的全面释放,当然也包括女
性在自主择偶等方面的心态。这在一定程度上解
放了被压抑的符码——女性。在古典戏曲的审美
世界里,女性一直是以对情爱谦让、对传统伦理纲
常服从的形象示人,即便是《西厢记》里的崔莺
莺,也只能目送丈夫赶考离去,最终茕茕孑立。试
想,若是张生没有考取功名,那崔莺莺就真的和张
生再无缘可续了吗?况且张崔之恋还是通过红娘
牵线,才使得原本羞涩的人能够有机会相知相守。
而《凰求凤》中,红娘这类角直接消失了,女主
角直接取代了红娘的角,自己牵线,自己成全自
己,显示了新女性形象。值得一提的是,《凰求
凤》中,乔梦兰的父亲将婚姻大事全部交由女儿
自己做主,设置了封建家长的新形象。明传奇
《彩楼记》中的刘月娥之父,让女儿在楼上抛绣球
自己择婿,虽形式上是民主的,但实质上当他得知
接到绣球的是个穷书生后,又极力反对,毕竟自己
做的是宰相,女婿如此穷酸实在不配。从两者的
比较来看,李渔不论是在封建家长的形象设置上,
还是封建女子的形象设计上,都是先进的。“男
女在爱情上的自由,就是各人按照心灵的命令、理
智和本能、直觉和个人评价自己挑选爱情对象的
可能性和权利。”⑤提倡自由恋爱,解放对妇女的
束缚,是李渔思想中的闪光点。无怪乎李渔时代的人说他的作品“桃源啸
傲,别存天地”,说他的传奇的结构“出奇装巧,非
人所及”。(二)公允看待妇女间同性恋现象同性恋问题自古有之,但是在古代,能够公允
看待这一现象的,应该少之又少,李渔是这少数中
的一分子。随着禁娼活动以及晚明纵欲享乐之风
的盛行,同性恋数目在明清之际有所增加。同时
也有一批描写同性恋的文学作品出现,如《宜春
香质》《龙阳逸史》等。然而,这些作品要么将同
性恋归为病态、恶习之流,对其大批特批;要么同
情同性恋中的主动一方,对有钱有权的高层阶级
表示宽容理解,而对小官阶级大为鞭挞。两者都
过分主观,缺乏理性思考,大抵都是因作者才力不
逮,当然也受根深蒂固的封建道德观念影响。李
渔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十分具有现代性。他的《男
孟母》《萃雅楼》《怜香伴》等,都显示了他对同性
恋问题的理性客观的态度。李渔认为,同性恋只是一种自然现象,并非病
态,更不是什么恶习。李渔在写同性恋小说的时
候,是用冷静的眼光来看待的。他写同性恋,关注
的却是同性恋以外的事。《怜香伴》中的崔笺云、
曹语花,因为同是女儿身,因而只能通过同侍一夫
的方式,来达到此生相知相惜相随的目的。《怜
香伴》第二十一出《缄愁》中,曹语花对她的丫鬟
解说“相思”二字:“呆丫头,你只晓得’相思’二字
的来由,却不晓得,情欲,二字的分辨。从肝膈上
起见的叫做'情’,从衽席上起见的叫做’欲’。若
定为衽席私情才害相思,就害死了也只叫做个
'欲鬼’,叫不得个'情痴’。从来只有杜丽娘才说
得个’情’字。你不见杜家情窦,何曾见个人儿
柳?我死了,范大娘知道,少不得要学柳梦梅的故
事。”⑥在这里,李渔,重写“情”不重“欲”,李渔的
关注点是爱情的本质,而非性别。他将爱情升格
在情上,实在令人动容。通过中国戏曲史上唯一
一部全篇讲述女同性恋故事的《怜香伴》,可以看
出李渔具有现代性的观点。李渔肯定了每个人自
有的生活方式,给女性自由,给女性选择的权利,
且能公允地看待同性恋这一现象。这和后世的弗
洛伊德对同性恋的看法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
弗洛伊德在对待同性恋的问题上一直存在一些矛
盾,但他同样不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病态。在《性 88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21
年学三论》中,他说,同性恋者“并没有显示出和正
常人不同的其他严重病态……他们的功能未损;
实际上,他们的智力发展和伦理文化也都有着很
高的修养”。在《致一位美国母亲》的信中,他写
道:“同性恋当然没有什么优点,但它也没有什么
可耻之处;它不是罪恶,不是堕落,不能把它当作
病态。我们认为它是由于某种性发展受阻所导致
的一种功能形式。”我们也可以借助荣格的观点来诠释李渔。
荣格认为每个人的人格中都有4种重要的原型,
这些原型是人格面具(the
persona)、阿和阿
尼姆斯、阴影以及自性(self)。阿是其中之
一,意指男人心理中女性的一面,是人内在世界
中不易公开的隐处。造成这种差别的一个重要
原因是,人们过分重视性格的一致性,因而歧视
男人身上的女性气质和女人身上的男性气质。
一般而言,社会更希望男孩子成长为传统意义
上的男子汉,希望女孩子都具有传统意义上的
柔美贤淑的特质。荣格认为,某些男人之所以
有易装癖或成为具有女性气质的同性恋者,正
是因为人格面具与阿和阿尼姆斯之间的这
种不平衡所造成的后果激起了阿和阿尼姆
斯的报复。年轻的男孩过分突出其阿原
型,致使他显得更具有阴柔的气质。反之,女同
性恋者的形成也是如此。由于社会对同性恋现
象的挤压和歧视,使得人内在的反性别特质集
中爆发。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伦理
道教一直是主流,同性恋不被允许,只能男女配
对的主流观念使得女子没有选择权,这才使去
佛堂进香的崔笺云“忽闻风中传来女子奇香开
始。笺云循香觅见寄住庵中的少女曹语花,两
人一见如故,诗文屣和”(《怜香伴》)。二女感
情之深,叫今人难以想象。第十出《盟谑》中有
她们拜堂的一幕一笺云道:“(我们)要与寻常
的结盟不同,寻常结盟只结得今生,我们要把来
世都结在里面。”语花道:“来世为同胞姊妹何
如?”笺云道:“不好,难道我们两个来世都作女
子不成?
”语花道:“今生为姊妹,来世为兄弟如
何?
”笺云依旧不依:“我和你来生做了夫妻罢!”
崔、曹二女的丫鬟还怂恿她们拜堂。她们来
崔相公的衣裳,崔做男,曹做女,在菩萨面前许
了愿。语花痴痴道:“我今日既与你拜了堂,若
后来再与别人拜堂,虽于大节无伤,行迹上却去
不得。”崔笺云才情、心智都是扫眉才子中的极
品,故而觉得自己夫君的思想境界之迂也是正
常。然而即使倾心曹语花,也不能过于明目张
胆,还好她足智多谋,两人最终也算是终成
眷属。正如前文所述,同性恋虽然自古有之,但敢于
写出来,并且公允看待的,确实不多。能公允看待
女同性恋,不仅对同性恋这一现象客观评价,也对
为女性松绑、肯定女性的欲望诉求予以支持的,李
渔可谓先驱。三、李渔女性观的现代性
及其形成原因李渔的《笠翁十种曲》中,大量作品都涉及男
女婚恋问题。譬如作品多以描写爱情为主,有学
者如此评述:“这些剧作,以新奇、巧俗胜,适于演
出,一般都有剧场效果。但由于作者有迎合官绅
道德观念和声之好的心理,加以创作轻率快速
而推敲不足,因而意味多欠深致……”⑦但笔者认
为,这样的观点似乎还有商榷之处。由于我们习
惯了审美上的定位,总是认为作品定位须主题深
刻宏大,因而像李渔这样的表现市井生活的作品
往往会被认为没什么深刻性。李渔写爱情,不是才子佳人,而是戏子之爱
(《比目鱼》)、同性之爱(《怜香伴》);李渔写英
雄,却是“鸡鸣狗盗之中不无义士”……不管是古
代还是现代,我们依然会觉得乞丐之流不登大雅
之堂,甚至对其嗤之以鼻,可李渔却觉得平凡之中
方显可贵,他对英雄的定义也莫不如是。所描之
事虽小,所表之情甚深,因而才能“及妇孺亦皆知
有李笠翁”。其作品以小见大,思想之先进,堪称
现代。(一)思想上的现代性李渔是个极具现代性思维的人。他生活的跨
度很大,在明末生活30余年,在清初亦生活了
30
余年。而他生活的年代(1611-1680),这期间英
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欧洲科学技术勃发等,都表
明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萌动。这也是李渔思想现代
性萌发的大环境。而小环境则是李渔的个人生活 第1期许沁:由李渔作品探李渔女性观一以《闲情偶寄》《笠翁十种曲》为例89背景:半文半商。他既沾染了上层文人及显贵的
审美情趣,又呼吸着下层生活的世俗空气,因而,
他的思想维度便广于一般人。所以,他在思考女
性问题时,比别人想得要更全面些。更何况他乐
养女,家里女人又多,因而更能理解女性,更懂
女性。(二)道德观的现代性“李渔的方式有类于现代的泛道德论者。看
待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李渔关注的是’大
德’。”⑧他对待女人,关注的是其生存权、自由权、
追求幸福之权。在他看来,尊重人、关心人、爱护
人、重视人性才是最重要的。林语堂说,李渔“因
为胸蕴太多的独特见解,对事物具有太深的感
情”,所以是“太有道德了”,他是“一个心裁独出,
思想卓越的人”。四、国际上女性观的发展
与李渔观点的一致性“对西方读者来说,李渔是最具吸引力、最易
接受的中国作家之一。”⑨300多年前的李渔的这
些先进观点,到现在还有很大的现实意义。马克
思说:“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
确衡量的。”⑩李渔在当时提出的解放妇女,提倡
妇女接受教育,妇女自由恋爱,公允看待女同性恋
问题,合理释放欲望,强调个性解放等理念,与后
世社会的女性观不谋而合。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女性主义运动
和女性主义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兴起与
传播,引起了当代中国文艺界的瞩目。西蒙娜•
德•波伏娃是女性解放运动的先驱之一,波伏娃
通过对女性真实处境的实际考察,在其著作《第
二性》中提出了女性处于第二性、处于他者地位
的观点。她认为男女之间存在着一种主客体关
系、主次要关系,分别为自我和他者的对应。男性
成为自我,女性则成为绝对的他者,而女性是根据
男性而不是根据女性本身来定义自我的。这些理
论被翻译和引介到中国,对中国知识分子从性别
角度观照自身和社会,反思社会性别建构问题起
到了重要的启迪作用。我国对女性观的认识更新是到五四运动后才
集中爆发的。陈衡哲说:“世上的人对于命运有
三种态度,其一是安命,其二是怨命,其三是造
命。”公然淡化了历来对女子“妇如影响,焉不可
赏”的限定,这造命的生命意识是对女性价值的
高扬,也是女性生命主体对自身命运的强调。其
观点与本文论述的李渔的理念有共性之处。西方
当代女性艺术创作的丰硕成果如波伏娃的《第二
性》引起了国内学者对女性文学和女性意识的
关注。纵观中国之女性,因长期受到传统观念的限
制,中国女性如同缺席的“他者”,一直被排除在
主流话语之外,根深蒂固的传统性别观念严重束
缚了女性自觉参与文化生产的过程。我们常说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发展,很大
程度上来自西方的进步思想,然而,反观古代,
以《诗经》为例,《诗经》里以女性口吻叙述的诗
篇,可以看到3种不同的女性意识一独立意
识、依附意识、反抗意识。对这3种女性意识进
行分析,在诗经年代,女性拥有较为强烈的自主
意识,追求个性和自由成为诗经时代女性意识
的主流,女性独立意识的自觉性甚至在某种程
度上超过了现代。我们现在对女性观、女性意
识的探讨虽在不断变形,但本质即探讨的大范
围依然在这3种意识之内。李渔的女性观,从女
性的“外”,进而深发至内,可以说是多维、立体
的,和西方很多观点有着共通之处,可见其现代
性。因而,李渔观点的“古为今用”就显得尤合
时宜。当下的研究,更不应该泥古,而应看到李
渔观点的现实意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方能
更好地经世致用。当波伏娃拒绝回答“女人是什么”这个问题
的时候;当丁玲说妇女要解放必须“强己”,就是
要爱自己的生命,把自己铸造成健康的、乐观的、
有恒的、有理性的人的时候;当陈衡哲提出女性应
该“造命”的时候……笔者认为,女人自身的觉
醒,也冥冥之中呼应着300多年前的李渔。五、结语虽然李渔的女性观也存在一些弊病,譬如选
美一定要肌肤白,一定要媚眼,手指细长者定聪
明,手臂手腕丰满者必富贵……包括李渔在生活
中看待女人依然抱着玩赏的心态,但是,正如洁白 90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21
年如雪的肌肤也同样可以擦出尘垢一般,李渔女性
观的现代性思想,依然值得推崇。当今社会,有关
女性的研究依然活跃,关于李渔的女性观的研究
仍待深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希望有一日,男女能够真正平等的女性观也能更
加完善。注释:①②⑧李彩标:《李渔四百年》,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年,第
144页,第149页,第8页。③④⑨胡元翎:《李渔小说戏曲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第
2页,第2页,第9页。⑤瓦西列夫著,赵永德等译:《情爱论》,上海三联书店,1997
年,第124页。⑥⑦王学奇、霍现俊、吴秀华:《笠翁传奇十种校注》,天津古
籍出版社,2009年,第148页,第51页。⑩马克思:《致路德维希•库尔曼》,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
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悲剧》,人
民出版社,1981年,第571页。[参考文献][1]
刘魏.中国女性文学精神[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叶长海.中国戏剧学史稿[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3
]罗婷.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西方与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2004.[4]
胡元翎.李渔小说戏曲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4.[5]
周淑舫.中国女性文学发展览论[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
社,2012.[6]
刘丽文.历史剧的女性主义批评[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
版社,2005.[7]
李彩标.李渔四百年[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8]
李渔.李渔全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9]
王学奇,霍现俊,吴秀华.笠翁传奇十种校注[M].天津:天津
古籍出版社,2009.[10]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
书籍出版社,199&[11]
李渔.闲情偶寄[M].章宏伟,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
社,2013.[12]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性学三论[M].林克明,译.西安:太
白文艺出版社,2004.责任编辑:庄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