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张岱《湖心亭看雪》赏析:痴人观山水,自是无限深情

更新时间:2023-08-26 19:59:03 人在看 0条评论

张岱《湖心亭看雪》赏析:痴人观山水,自是无限深情

2023年8月26日发(作者:涨价通知范文怎么写)

事业编中级和初级差多少工资-

张岱《湖⼼亭看雪》赏析:痴⼈观⼭⽔,⾃是⽆限深情《湖⼼亭看雪》是明末清初著名⽂学家张岱的⼀篇⽂章,全⽂仅159字,却将⼭⽔⾃然与⼈⽂⽣活天⾐⽆缝地融合在⼀起,⽂笔⽣动,流畅⾃然,令⼈读之如痴如醉,⼼有所感。那么,《湖⼼亭看雪》究竟具体精妙在何处呢?何以成为我国古代⼩品⽂的经典之作,且具有如此经久不衰的魅⼒呢?笔者将在下⽂详细进⾏展述。《湖⼼亭看雪》崇祯五年⼗⼆⽉,余住西湖。⼤雪三⽇,湖中⼈鸟声俱绝。是⽇更定矣,余拏⼀⼩⾈,拥毳⾐炉⽕,独往湖⼼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与⽔,上下⼀⽩。湖上影⼦,惟长堤⼀痕、湖⼼亭⼀点、与余⾈⼀芥、⾈中⼈两三粒⽽已。到亭上,有两⼈铺毡对坐,⼀童⼦烧酒炉正沸。见余⼤喜⽈:“湖中焉得更有此⼈?”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别。问其姓⽒,是⾦陵⼈,客此。及下船,⾈⼦喃喃⽈:“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各个经典元素交融⽽构成的浑融意境《湖⼼亭看雪》这篇⽂⾥有⾜以吸引中国⼈的⼏个元素:有酒,有雪,有⼈。⼈是痴⼈。(⼀)酒酒在中国⽂化⾥是个避不开的话题,也是⽂学艺术作品⾥时时存在的对象。中国有酒⽂化,有与酒相关的名⼈、典故:刘伶醉酒,胡姬当垆,⽃酒百篇,醉⾥挑灯……酒的典故数不胜数;诗仙李⽩同时也是酒仙,“天⼦呼来不上船,⾃称⾂是酒中仙”“我欲醉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举杯邀明⽉,对影成三⼈”“呼⼉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酒构成他作诗的重要促进因⼦;连⼤家眼中⼀向忧国忧民愁苦满⾯的杜甫也与酒有着不解之缘:“⽩⽇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酒在中国⽂化中实在是说不尽的。若是对酒⽂化有兴趣,可以去听⼀听《⼤氿歌》,作者ilem串联了中国酒⽂化中最有代表性的⼀些⽂化典故,配合着娓娓道来却不失⼤⽓潇洒的⾳乐,能很好地带你体会中华酒⽂化的魅⼒。(⼆)雪⽽雪,则也是⽂⼈墨客向来喜爱的景⾊。雪代表着洁⽩、⼲净、⾼洁、严寒,常常与孤独联系在⼀起,但在孤独中⼜往往透着⽂⼈超脱尘世的思想境界。祖咏的《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城中增暮寒”就是咏雪的佳作,柳宗元的“孤⾈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则是最为⼈熟知的咏雪千古名篇,且这其中,除了雪,还有⼈。这⾥的⼈和张岱的《湖⼼亭看雪》中的⼈⼀样,都是痴⼈。(三)⼈⼈是中国诗词⽂赋中永远避不开的话题。⼈作为天地间最具灵秀的⽣物,是⽂化的核⼼,是⼀切⼈⽂艺术和社会政治的核⼼。⼈是⽂艺永远的关注对象,不管是前⾯说到的酒还是雪,最终都要落脚到“⼈”上。⼭⽔⾃然本⾝没有什么附加属性,⼭就是⼭,⽔就是⽔,就像⽯头就是⽯头,岩浆就是岩浆⼀样,没什么其他意思可⾔,但⼈的眼光看上去,⼀切都不⼀样了,⾃然拥有了⼈的情态,被赋予了⼈的审美韵味,⽽⼈眼观⾃然,也看到了⽆尽的可爱和灵秀。这就是⽂学作品中“⼈”的魅⼒所在。张岱的这篇《湖⼼亭看雪》,有酒,有⼭⽔有雪,有痴⼈。这⼏个关键元素,随便哪⼀个都具有韵味,⼀加组合,更是其韵⽆穷。张岱先是描述了雪景中的⼭⽔,构造了⼀幅静谧⽽清幽的画⾯,再写到作者的痴和亭中⼈的痴,情韵悠长,耐⼈寻味。⼆.中国诗⽂书画的千古主题——⼭⽔⾃然之美胡益民的《张待研究》中提及张岱与⾃然的关系,张岱的散⽂中,看似描写⼭川⾃然,但“兀然有⼀张⼦在”,他“从⼭川⾃然中关照⾃⼰”,体察、解悟⾃然,因此他笔下的⾃然,都⼗分具有情致。⼈对于⾃然的关注早在先秦时期就开始了,但在⽂学中真正⼤量的描写⾃然,直接以⾃然为描摹对象,并在⾃然中寄情,还是要从魏晋说起。著名美学家宗⽩华曾说:“晋⼈向外发现了⾃然,向内发现了⾃⼰的深情。”晋⼈的美,与对⾃然的观赏和互照是分不开的。张岱的散⽂,就继承了从晋⼈开始,⽂学中对⾃然的这种观照。《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对⾃然的欣赏流连⽐⽐皆是,《湖⼼亭看雪》作为名篇,更是集中体现了⼭⽔⾃然之美。⼤雪三⽇后的西湖,“⼈鸟声俱绝”,但作者丝毫不觉孤寂,反⼗分欣赏这情景,悠悠哉哉到湖⼼亭去赏雪。在作者眼中,这画⾯实在是独绝:“雾凇沆砀,天与云与⼭与⽔,上下⼀⽩。湖上影⼦,惟长堤⼀痕、湖⼼亭⼀点、与余⾈⼀芥、⾈中⼈两三粒⽽已。”张岱以勾勒中国画的笔法,以远景观之,描绘出这么⼀幅清净雅致的画⾯,天⽔交融,物我合⼀。

近代国学⼤师钱穆先⽣在《中国⽂学论丛》中曾这样论及中西⽂学的差异:“西⽅⽂学主要在通俗,得众之好。中国⽂学贵在⾃抒⼰情,以待知者知,此亦其⼀异。”张岱的散⽂,就是在“待知者知”,⾸先在⽂中,张岱在亭中遇到的⾦陵⼈,就是张岱的知者,他们对⼭⽔和⽣活的感知是⼀致的,这是第⼀层;其次在⽂外,在张岱当时的朋友中,读过此⽂的⼈,也都为之称妙,这是张岱亲友对其的相知,这是第⼆层;最后,我们今世的读者,乃⾄后世万代的读者,只要我们的⽂化没有变,只要我们还理解中华⽂化的价值,我们都能在在这样的⽂中读出⼭⽔⾃然的⼈⽂魅⼒,都为张岱的痴绝⽽⼼⽣向往,这就是第三层相知。有了这⼏层相知,⼭⽔⾃然的美才会⼀直在我们⼼中发挥作⽤,洗涤我们的眼睛,帮助我们去体验⽣活中的美好。⼭⽔与⼈,永远都该是契合如⼀的。三.通篇最迷⼈的⼀个字——痴张岱⼀直推崇有痴情,有癖好的⼈。他在《陶庵梦忆》中说:“⼈⽆癖不可与交,以其⽆深情也;⼈⽆疵不可与交,以其⽆真⽓也。”“疵”其实就是缺点、瑕疵。⼈⽆完⼈,⼈是理所当然会有瑕疵的,这不⾜为奇,有了瑕疵,才符合⼈性的复杂特点,都说《西游记》中最具有⼈情味的⾓⾊是猪⼋戒,这就是从这个⾓度来判断的。纵然有⼈会不认同张岱的以“疵”交友观,毕竟他有的时候对“疵”的推崇已经到了过度的地步,流于庸俗。但却⽆⼈会否定张岱对“痴”的认可。《湖⼼亭看雪》之所以让读者读之有妙意,其重点就在于⼀个“痴”字。张岱不顾⼤雪严寒,独⾃往湖⼼亭看雪(⾈⼦等⼈不算在内),欣赏美景,这已经是痴绝。⽽最妙的是,除却张岱这有名的痴⼈,湖中竟有如他⼀样的痴者!这可真是意外逢知⼰,⼀下⼦消解了“孤⾈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样的孑然与凄凉孤寂之感,让⼈有了知⼰相见的惺惺相惜之感,别说是张岱,⽆论是谁在这样的情景⾥遇到同好,都会不免欣喜愉悦,⼤有“酒逢知⼰千杯少”的豪情。这就变⼀直以来柳宗元《江雪》中的那种略为消极⾃赏的情调为积极向上的⽣活观,极⼤地激起⼈⽣活的热情。除此之外,《湖⼼亭看雪》还有两句千古名句,这就是⾈⼦喃喃⽽道的那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名句本⾝就有带动⼀篇诗⽂流芳百世的作⽤,像刘希夷的《代悲⽩头翁》,多少⼈不知全⽂,却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不同”念念不忘。《湖⼼亭看雪》这结尾之句,便是不读全⽂,单看这两句,就让⼈恍恍然⼼向往之——“痴”已经够令⼈⼼醉了,“痴”⼜见“痴”,痴⼈更逢痴⼈,实在是妙之⼜妙。由此,《湖⼼亭看雪》才会被⼈屡屡提及,其韵味也是说不尽、道不完的。[1]张岱.陶庵梦忆 西湖梦寻[M]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2]胡益民.张待研究[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3]宗⽩华.宗⽩华学术⽂化随笔[M]中国铁道出版社,1996[4]钱穆.中国⽂学论丛[M]三联书店,2002

女朋友恐婚该分手吗-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en369.cn/fanwen/xinxi-2-640288-0.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3-08-26 19:59:03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