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紫外线对皮肤的危害

更新时间:2023-08-26 05:38:55 人在看 0条评论

紫外线对皮肤的危害

2023年8月26日发(作者:于园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五彩烩时蔬-

紫外线对皮肤的危害

1 致癌危险

太阳光中的紫外辐射对人类来说是一种环境中的致癌物。紫外线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主要来自于自然界的太阳光和用于医学的人造光。紫外辐射给普通人皮肤带来的急性病主要包括红斑、黑斑以及局部或整个免疫系统功能下降。

——Matsumura and Ananthaswamy , (2004)

长波紫外线、中波紫外线和短波紫外线都能破坏胶原纤维,因此加快皮肤的老化。长波紫外线和中波紫外线可以破坏皮肤中的维生素A,从而可能导致皮肤的深层损伤。以前,人们以为长波紫外线无害或者危害性很小,但是现在,人们发现它能通过直接损伤DNA(自由基和活性氧)来使皮肤致癌。长波紫外线渗透入皮肤深层,但不造成表层的灼伤。和中波紫外线和短波紫外线直接损伤DNA不同的是,长波紫外线可以产生高反应性化学物质的中间体,如羟基和氧自由基,这反过来可以损伤DNA。长波紫外线间接导致的DNA损伤,主要是单链DNA断裂,而中波紫外线所造成的损害,包括直接形成的胸腺嘧啶二聚体或其它嘧啶二聚体,和双链DNA断裂。长波紫外线可以抑制整个身体的免疫功能(很大一部分是抑制了对阳光下暴晒的免疫能力),也可以诱发皮肤中基底角质形成细胞的突变。

因为长波紫外线不会引起皮肤发红(红斑),所以无法在通常的防晒系数(SPF)测试中检测出来。现在还没有很好的临床检测方法来隔离长波紫外线辐射,但防止长波及中波紫外线造成的晒伤非常重要。一些科学家认为,防晒霜中缺少紫外线过滤成分,导致了防晒用户黑素瘤发病率的升高。

图10阳光导致的皮肤发红取决于太阳光总量和皮肤对紫外光的灵敏度(“红斑作用光谱”)

中波紫外光可以直接造成DNA损坏。如上所述,中波紫外辐射能激发皮肤细胞中的DNA分子,在相邻的嘧啶碱基之间形成异常共价键,从而产生一个二聚体。当DNA聚合酶沿着这条DNA链复制时,它会将二聚体“CC”翻译为 “AA”,而不是原来的“CC”,使得DNA复制机制中加入了增长的“TT”链。这种突变可以导致癌细胞的生长,即“经典的CT突变”。这种直接的DNA损伤所造成的突变往往携带了一种皮肤癌中常见的紫外线诱变。紫外线辐射的致突变作用可以很容易地在细菌培养中观察到。这种致癌方式也是人们关注臭氧消耗和臭氧层空洞的原因之一。

当皮肤暴露在适度的辐射(辐射量取决于皮肤种类)中时,为防御紫外线辐射,皮肤中褐素的类型和数量增多,俗称作为晒黑。褐素的作用是吸收紫外线辐射和释放无害的热量,以阻断紫外线破坏皮肤组织。 长波紫外线通过氧化皮肤中已经存在的黑素,迅速晒伤皮肤,且伤痕会持续好几天,同时触发黑素从黑素细胞中释放。但是,这个过程并不增加黑素的总量,所以长波紫外线引起的皮肤变褐主要是用于美化肤,并不能防止被太阳灼伤以及中波紫外线导致的DNA损伤或皮肤癌。

与长波紫外线不同的是,中波紫外线产生褐斑的过程较慢,一般两天以后才会慢慢显现,这是因为中波紫外线的晒黑原理是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黑素。这种黑素的产生(又称为黑索原生成),需要依靠中波紫外线直接损伤DNA来启动。具有光化学性质的黑素能够有效阻挡中长波紫外线。早期广泛使用的防晒化学品释放激发态能量的效率比不上黑素,[35]其防晒成分渗透入浅层皮肤后,可能会增加游离自由基和活性氧物(ROS)的数量。近几年,商业防晒乳液使用了改善后的滤光物(耐光物质),当皮肤暴露时间增加时,其防晒能力不会明显降低或完全消失。

防晒霜可以通过阻断中波紫外线来防止导致晒伤的直接性DNA损伤。这些产品本身大多含有SPF值(UVB-PF,即中波紫外线保护因子)。该指数显示了其隔离中波紫外线的能力,是衡量其有效性的指标之一。但是这个指标并不反映其隔离长波紫外线的能力。长波紫外线不会导致晒伤,但它所造成的间接性紫外线DNA损伤,与中短波紫外线一样致癌。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正考虑增设一个衡量长波紫外线保护能力(UVA-PF)的星级评等系统,此前一些欧洲国家已有先例。现在的一些防晒乳液包含了诸如二氧化钛的化合物,这有助于隔离长波紫外线,类似的化学物还有氧化锌和阿伏苯宗。

2 关于防晒安全的讨论

[38][37]

图11 将左脸涂上防晒霜,图中分别展示了在可见光(左)和紫外线(右)照射下,防晒霜隔离紫外线的效果。图中涂抹防晒霜的一侧较暗,表示防晒剂吸收了紫外光。

医疗机构建议患者使用防晒霜保护自己免受紫外线辐射。现代科学已经证实有五种防晒物质可以使小鼠远离皮肤肿瘤。

然而,研究表明,一些用于防晒的化学物质与活细胞接触时会被激活,间接产生有害物质。

[39] [40] [41]当防晒霜用量增大至可以穿透角质层时,就会造成损害。

皮肤隔离紫外线的措施是否可行至今尚未定论。尽管这对于改善防晒霜配方很关键,但许多出版物依然谨慎地规避了这一问题。

2006年,Hanson等人的实验实现了对皮肤涂抹防晒霜前后,有害的活性氧(ROS)含量的检测。实验的前20分钟,防晒霜涂层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皮肤活性氧含量很小。但是一小时后,皮肤吸收防晒霜的量非常高,活性氧含量也比未防晒的皮肤高。

使用新一代的隔离物质或混合物可以避免这种结果,这种物质可在暴晒数小时后依然保持其紫外线防护性能。包含drometrizole的硅氧烷,bisoctrizole,或bemotrizinol等耐光隔离物质的防晒产品已经在世界各地上市多年,但美国市场尚未出现,与此同时,2006以来,美国已出现一种名为“依莰舒”的高品质隔离霜。

疫情防控的时政热点-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en369.cn/fanwen/xinxi-2-628187-0.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3-08-26 05:38:55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