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攻克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达标测试试题(含答 ...
2023年8月25日发(作者:七根火柴课文原文)
解决的近义词-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达标测试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4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0分)
1、校园中的下列景象,可以看做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一块草地 B.一棵银杏 C.一麻雀 D.一片白云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个池塘就是一个生态系统
B.生态系统中能够制造有机物的就是生产者
C.一片农田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D.一片森林的所有生物就是一个生态系统
3、下列关于“校园生物调查”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调查时,全组的同学要集体行动,不要攀爬高处
B.调查到的生物可以按照某种共同的特征进行简单的分类
C.调查生物可不必太注意草丛和落叶里的小生物,只需注意较大的生物就行
D.对看上去差别明显的生物,要注意它们的相同之处;对相似的生物要注意不同之处
4、下列关于生物基本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C.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B.生物能进行呼吸
D.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5、生物的结构特征和行为表现与其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以下说法与这一观念不符的是( )
A.壁虎遇到危险断尾逃生,利于生存
C.干燥环境使仙人掌叶出现针状变异
B.鸟类的长骨中空,适宜飞行
D.斑马身上有条纹,利于躲避天敌
6、为了解朝阳区各中小学学生落实 “双减”的情况,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
A.观察法
B.测量法
C.调查法
D.实验法
7、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
A.汽车 B.石头 C.机器人 D.鱼
8、生物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其中不包括( )
.A.需要营养 B.能够运动 C.进行繁殖 D.遗传和变异
9、把两种草履虫放在一起培养,它们会因争夺食物而导致其中一种逐渐死亡。这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 )
A.竞争 B.捕食 C.合作 D.共生
10、下列描述中,不属于生物的是( )
A.迁飞的天鹅 B.休眠的细菌 C.扫地机器人 D.越冬的小麦
第Ⅱ卷(非选择题 6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它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 2、一个地区内生长的所有植物叫做这个地区的植被。在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中,其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是________,因而被称之为地球的“________”。
3、下面是生态系统的组成图解,请你从供选答案中选择补充完善。
(供选答案: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
①_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 、④______ 、⑤______。
4、地球上种类繁多的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______中,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___。
5、当手指触碰到含羞草的叶片时、叶片就会立即合拢并下垂,属于生物特征中的________现象;绿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食物”,属于生物特征中的________现象。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例如蚯蚓能够________;________能够净化空气、调节气候;蝗虫啃食庄稼等。
三、判断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各种生物的共同家园。(____)
2、农民能生产粮食,所以人在生态系统里属于生产者而不是消费者。(______)
3、生态系统具有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无限的,外界任何干扰生态系统都能保持平衡。(____)
4、引进外来物种,可能对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____)
5、珊瑚能由小长大,所以珊瑚是一种生物。(______)
四、实验探究(2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20分)
1、同学们本学期步入初中阶段,接触到了一门崭新的课程——生物学,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不仅让同学们收获了生物学基本知识,还具备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1)了解校园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借助显微镜认识细胞的形态结构采用____法。
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土壤的潮湿程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请根据下表回答问题: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6分钟 7分钟 8分钟 9分钟
干土 4 4 3 3 2 2 2 1
湿土 6 6 7 7 8 8 8 9
(2)该小组探究的变量是_______,像这样,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其他条件都相同是为了保证_______原则。
(3)在实验中,该组同学用10只鼠妇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
(4)为了减少误差,提高实验的可信度,我们可以计算全班各组的____后再得出结论。
(5)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
(6)当假设与实验结果不相符时,正确的做法是 。A.马上否定原来的 B.修改实验数据,使结论与假设一致 C.如实记录,重新再做一次实验
(7)实验做完后,对鼠妇的处理方式是______________。
(8)通过捕捉鼠妇的过程或本实验的研究过程中对鼠妇的观察,提出一个关于鼠妇的可探究的问题_______________。
2、如果你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常常会看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或黑的小动物在爬行,这就是鼠妇,又叫潮虫。当你搬开花盆或石块,鼠妇很快就爬走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吗?某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请你将他探究活动的过程写完整。
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1)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制定并实施探究方案:在铁盘内铺上一层湿土,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另一侧盖上玻璃板,在铁盘两侧中央处各放5只鼠妇,静置两分钟,观察鼠妇的行为。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在此实验中设置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的目的是_________。
(3)分析结果,从中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A
【分析】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和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的细菌、真菌)。
【详解】
A.一块草地 是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属于生态系统,A正确。
B.一棵银杏属于生物个体,不是生态系统,B错误。
C.一麻雀属于种,不是生态系统,C错误。
D.一片白云是非生物,不是生态系统,D错误。
故选A。
2、D
【分析】
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只有生物不叫生态系统,只有环境也不叫生态系统。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详解】 A.一个池塘,既包括了这个池塘所在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A正确。
B.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中的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能够制造有机物的是生产者,B正确。
C.一片农田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包括农田中的所有生物(农作物、杂草、动物、细菌、真菌)和农田中的水分、土壤、温度、空气以及生存的空间等。因此一片农田中的生物和非生物构成生态系统,C正确。
D.一片森林组成的生态系统既包括了森林所在的环境,也包括了环境中的所有生物。而一片森林中的所有生物只是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D错误。
故选D。
3、C
【分析】
调查法是生物上常用的方法,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的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个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详解】
A.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并且最后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还要统计所以,要全体同学集体行动,当然要特别注意安全,不必攀爬到高处观察,故A不符合题意。
B.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可以按形态结构或生活环境等进行统计归类,故B不符合题意。
C.调查法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尽可能全面或比较全面的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它的目的可以是全面的把握当前的状况,故C符合题意。
D.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可以按形态结构或生活环境等进行统计归类,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A 【分析】
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
A.除病毒外,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错误。
BCD.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此三项都属于生物的基本特征,BCD正确。
故选A。
5、C
【分析】
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包括两层意思:一定的结构产生与之相对应的功能;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
【详解】
A.壁虎是一种常见的爬行动物。当它遇到敌害难以逃脱时,壁虎的尾巴会突然自己掉下来,并且长时间在地上扭动翻滚不停,使得敌害分散注意力,壁虎就趁机逃走了,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A正确。
B.鸟类的骨有的很薄,有的愈合在一起,比较长的骨大都是中空的,充满空气,这样的骨既可以减轻体重,又可以增强紧密性,利于飞翔生活,体现了鸟适应飞行生活,B正确。
C.生活在干旱环境中的仙人掌,叶退化成刺以减少水分的散失。但这种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不是干燥环境使仙人掌叶出现针状变异,C错误。
D.动物的体与周围环境的颜相似,从而不易被敌害发现,利于其避敌和捕食,这种体叫做保护。斑马身上有条纹是一种保护,利于躲避天敌,体现了对环境的适应,D正确。
故选C。
6、C
【分析】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收集和分析资料、实验探究等。
【详解】
A.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A错误。
B.测量法是按照某种规律,用数据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即对事物作出量化描述,B错误。
C.调查法是指通过一定的途径,深入实际了解特定事物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并完成科技活动的方式。所以,为了解朝阳区各中小学学生落实“双减”的情况,这种方法属于调查法,C正确。
D.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D错误。
故选C。
7、D
【分析】
生物具有以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
汽车 、石头 、机器人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是生物;鱼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
故选D。
8、B
【分析】
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
结合分析可知:“需要营养”、“进行繁殖 ”、“遗传和变异”都是生物的基本特征;而“能够运动”不是生物的基本特征。
故选B。
9、A
【分析】
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详解】
“把大小两种草履虫放在一起培养,它们会争夺食物,其中一种会死亡”。原因是大小两种的草履虫之间相互争夺氧气、有机物和生存的空间,在竞争中弱势的一方得不到足够的有机物,发育不良,最终导致死亡,因此这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竞争关系,A符合题意。
故选A。
10、C
【分析】
生物具有一下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够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
A. 迁飞的天鹅、B. 休眠的细菌、D. 越冬的小麦,都能进行呼吸,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属于生物,而C. 扫地机器人不能进行呼吸,不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不属于生物。
故选C。
二、填空题
1、生物圈
【详解】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中既有生物部分又有非生物部分,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2、热带雨林 肺
【详解】
一个地区内生长的所有植物叫做这个地区的植被。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有: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草原和荒漠。其中热带雨林雨量充沛,终年高温多雨,土壤肥沃,丰富的热量和充足的水分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因此热带雨林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十分丰富,自动调节能力最强。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水库”、“地球之肺”之称。
3、生物部分 非生物部分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分析】
本题考查了利用生态系统的组成的有关知识,我们可以根据图解提示逐一解答。
【详解】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而是生产者;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因此是消费者;细菌、真菌可以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是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如阳光、空气和水等。因此,①生物部分, ②非生物部分,③生产者,④消费者,⑤分解者。
4、环境 生物圈
【详解】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生态系统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任何生物体与其所处的环境组成的统一体都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小至一滴水,一把土,一片草地,一个湖泊,一片森林,大至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一个流域,一个国家乃至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统一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5、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处理有机垃圾,净化环境;提高土壤肥力等 绿植物(森林生态系统等)
【分析】 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
含羞草遇到刺激后叶片合拢,是生物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属于应激性,体现可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如绿植物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所需要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动物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利用植物等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为食物。蚯蚓土壤中生活,身体呈圆筒形,有许多环形体节构成。蚯蚓以枯叶、朽根和腐烂的有机物为食,排出的粪便又是植物生长的最好有机肥料,所以,蚯蚓可以处理有机垃圾,净化环境;提高土壤肥力。 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水库”、“地球之肺”之称。
三、判断题
1、正确
【分析】
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详解】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它为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生存的基本条件,适合生物的生存,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生活的唯一家园,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三个部分,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为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条件,是所有生物的共同的家园,故说法正确。
2、错误
【分析】
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成部分和生物部分组成,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分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详解】 人属于动物,动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属于消费者,故题干说法错误。
3、错误
【详解】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该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人为的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严重破坏,故题干观点错误。
4、正确
【分析】
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引进外来物种容易造成外来物种入侵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
【详解】
外来物种引进后,有可能因为环境合适没有天敌等而大量繁殖,影响或者限制了本地生物的生长,从而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改变了或者破坏了当代的生态环境,故本题正确。
5、错误
【分析】
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
珊瑚虫是腔肠动物,珊瑚是珊瑚分泌的外壳堆积形成的,珊瑚不是生物,题干说法错误。
四、实验探究
1、
(1)观察法 (2) 水分(土壤潮湿程度或湿度) 控制单一变量
(3)避免偶然性,减小误差
(4)求平均值
(5)土壤湿度对鼠妇生活有影响(鼠妇更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6)C
(7)将鼠妇放回大自然
(8)光照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答案合理即可)
【分析】
科学探究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实验法是生物研究的主要方法。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1)
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实验法是生物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了解校园等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我们采用了调查法;认识细胞的形态结构,我们借助显微镜采用了观察法。
(2)
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如果我们要探究土壤的潮湿程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所以实验中惟一的变量是土壤的潮湿程度即水分的多少不同,就要设置除了水分以外,其他条件如温度、光照都相同的对照实验。
(3)
如果采集的鼠妇生病、或受其它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都会导致实验结论出错,所以为了避免出现此类偏差,实验中多选用鼠妇的数量,尽可能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但数量也不易太多,太多了会增加实验操作难度。因此在实验中用10只鼠妇而不用1只鼠妇的目的是避免出现偶然性,减小误差。
(4)
统计一次容易产生误差,有可能其他因素导致产生偶然现象不一定能反映真实情况。多实验几次,然后取平均值,可以减少误差。为了排除由偶然性引起的误差,在实验过程中,提高实验的可信度,我们可以计算全班各组的平均值后在得出结论。
(5)
根据实验数据,9分钟后干土中只有1只,潮湿土壤中有9只,湿土的鼠妇数量大大多于干土处的,因此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土壤的潮湿程度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
(6)
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仔细分析原因,出问题,重做实验;故选:C。
(7)
要养成爱护动物的好习惯,保护动物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样对于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非常有利,所以要把鼠妇放回到适宜它生长的自然环境中。
(8)
影响鼠妇生活的非生物因素除水分外,还有温度、光照等。因此根据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提出探究问题。答案合理即可,例如光照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
2、
(1)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
(2) 光 形成对照实验
(3)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
【分析】
(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1)
作出假设是在观察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参考有关资料,对提出的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所以,根据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可作出假设是: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或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2)
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唯一的不同条件,就是该对照实验的变量。在本实验中,实验的变量是光。根据变量光来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因此,在此实验中设置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的目的是形成对照实验。
(3)
分析结果会发现鼠妇在阴暗的环境中数目更多,故从中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