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翻译美学刘宓庆

更新时间:2023-08-24 06:12:15 人在看 0条评论

翻译美学刘宓庆

2023年8月24日发(作者:关于自信的名言警句(精选55句))

霍金的简介100字左右-

翻译美学刘宓庆

Free land 无主土地不能翻译为自由土地

Continuous recession 不断蚕食

Non-African experts 欧美史学家

New food crops were introduced mainly from Indian ocean

亚洲国家

审美意识两种状态:自觉性审美意识和非自觉性审美意识

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的审美意识都处于非自觉性状态,有时候甚至达到物我两忘的陶醉地步都仍然不知道自己在审美。

选择就是艺术(art is selection)

翻译审美(translate aesthetically, aesthetic translation)

美学对翻译理论具有特殊的意义,中国美学对中国翻译理论具有特殊的意义。翻译与美学联姻是中国翻译理论的重要特之一。在中国的语言观中,语言功能与审美判断是密不可分的,这就不同于西方。“温柔敦厚”《礼记。经解》“仁义为美”(《孟子》)

云想衣裳花想容(SVO+SVO)云和花都是话题主语,都是话题topic。这种句子在汉语中占优势。主语话题化topicalization 是汉语重意念,句子以意念为轴展开而使句法隐含化的极重要机制。汉语宾语的某些特征也是意念主轴的表现。

黑格尔(,1770-1821)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人的“自由存在性”。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产物,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美学是“研究绝对精神的艺术阶段的科学”。康德(,1724-1804)的美学思想也是以人是理性判断力为核心,强调主观意志的作用。西方美学

长期执着于美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研究,实际上将美当做一种外在性超验的预设假定,其结果必然侧重静态内容的考察,并经常限于形而上学的空泛思辨,被认定为“认识论美学”。中国美学思想的重主体具有完全不同的视界和形态。中国美学关注的是主体性审美实践,简称“主体实践”,关心的重点是审美经验。

中国近代美学王国维的意境论(境界论)蔡元培的人格美育论朱光潜的审美态度论李泽厚的社会实践论都是对美的内在性动态考察,被认为是“生命美学”“体验美学”

鲍姆嘉登(1714-1762)在1750年正式使用的“美学”命名,其研究对象是“感官感觉到的美,”美的定义是“感性认识本身的完整化”,美学则是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鲍姆嘉登认为感觉是审美能力(“美的感应力”)的基础,其次是想象(称为“想象的美”,是“感觉的美”的提升),最后是判断(康德称为“反思判断力”,即基于主观态度的情感性判断)。可见“感性”是基本,基础,离开感性就谈不上美学了。

理性主义审美观始于古罗马时代的普洛提诺(Plotinus,204-270),渊源已久,基本上是西方美学的主流。

18世纪末柏克(,1727-1797)对理性主义美学的质疑。费希纳第一个揭起了反对西方传统美学“以思辨论证本体”的叛逆之旗,而成为西方现代美学的先驱之一。到19世纪中期鲍桑葵(,1848-1923)已经明确提出了美学研究应该注重人的情感表现

的主张。鲍桑葵是最先提出审美第一步是人的审美态度的西方美学家之一。20世纪上半期,维根斯坦对生活形式是人的审美价值观依据做了有力的辩护。还有一系列西方美学家如克罗齐(,1866-1952)布洛(,1880-1934)海德格尔

双语间意义的对应转换(equivalent transferring of meaning)

语境意义contextual meaning 及延伸性extensibility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知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文心雕龙神思)

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文心雕龙神思)p21

痴呆病人死前一个月的征兆-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en369.cn/fanwen/xinxi-2-586870-0.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3-08-24 06:12:15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