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研究方法、成果与展望
2023年8月10日发(作者:祝父亲节快乐的简短句子(精选60句))
青春旋律主题曲-
研究方法、成果与展望
对于DN的研究,人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观察,力图在其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与预防上出规律,但是至今对于DN发病机理还未完全明确,上还未能有一种具针对性的特效药。现代关于DN的研究方法多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一)临床表现的病理基础
D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其特征性的病理改变为细胞外基质积聚和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的成分与含量取决于基质合成与降解两者之间的平衡。这些变化的组织学基础是细胞外基质不适当积聚,在DN中同时存在基质合成旺盛与基质降解异常两个过程。早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合成方面,而降解能力下降在DN发病中的重要作用近期才开始受到关注。研究最多的是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TIMPs)系统。基质代谢的异常主要与高血糖、非酶糖基化和细胞因子等有关。它们通过各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影响MMP/TIMP系统,导致基质生成和降解的MMP/TIMP系统失衡。
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特征性表现是细胞外基质蛋白质的积聚,包括系膜区FN的沉积,FN积聚与整合素和细胞骨架间相互作用有密切关系。实验表明,在DN患者中,肾小球内ILK表达是明显增加的,而且与FN的表达有相关性。表明ILK是参与糖尿病肾小球硬化发病机制的重要因素之一。近来研究ILK的拮抗剂阻断ILK在系膜细胞的表达,为防止糖尿病肾小球硬化乃至其他肾病提供了崭新的前景。 (二)预测肾脏损害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
传统观念认为,出现微量蛋白尿(MA)是诊断DN的标志。MA对于DN诊断有重要意义。普遍的认识是,MA不仅反映了肾脏的损害,也反映了全身血管内皮的损害。在众多的临床试验中证实,有MA者合并心血管并发症较无MA者明显为多。MA是目前公认的DN早期诊断指标,临床多用尿白蛋白与肌酐之比值诊断早期DN。但MA作为一项公认的早期诊断指标,近年来受到了质疑。近年来对MA的出现是否就代表着肾脏损害,同时MA出现后是否必然进展至明显蛋白尿,最终导致慢性肾衰竭有较多争议。由于MA并不能完全作为诊断DN的指标,因此人们仍在寻其他可以预测肾脏损害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大致认为家族中有并发肾脏病变者,明显高血压者,胰岛素耐受明显者,GFR明显过高或伴严重高血压者是发生DN的高危指标。Na+/Li+逆向转运或Na+/H+转运子活力具有反映参与细胞生长、肾钠吸收等众多因子的作用,许多报告显示它们转运或活力过高通常提示肾脏可能受累。还有人发现,测定皮肤纤维母细胞中与细胞周期调节有关的调节蛋白(如P16蛋白等)对预测DN的发生有相当作用,但方法过于繁琐,难以推广。目前有关DN早期诊断的实验室指标还有铜蓝蛋白(Cp)、转铁蛋白(TF)、尿免疫球蛋白(TAG)、N-乙酞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视黄醇结合蛋白(RBP)、β2微球蛋白(β2M)、Tamm-Horsfall蛋白(T-H蛋白)、层粘连蛋白、IV型胶原、唾液酸(LSA)、内皮素(ET)、血镁离子、血栓调节蛋白(TM)、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nephrin、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等。
目前通过应用彩多普勒超声技术,探讨对DN的诊断价值及评价肾功能。彩多普勒超声在预测DN肾脏损害程度和判断肾功能不全方面有一定临床参考价值,为DN的诊断及评价。肾功能提供了一种简便的方法。研究显示,正常蛋白尿阶段、微量蛋白尿阶段及临床蛋白尿阶段均显示。肾脏增大,且呈渐进趋势。说明肾脏增大先于尿微量白蛋白的出现之前,增大的。肾脏同微量白蛋白高滤过一样,预示着其后将发生糖尿病。超声测量肾脏大小是DN早期有意义的检查方法。到了糖尿病晚期,即。肾功能不全期,则肾脏有缩小。这个特点与其他肾实质病变引起的慢性肾功能不全不尽相同。说明DM时肾脏的损害是与多方面因素有关的。多普勒超声检测DN不同阶段肾脏各级动脉血流频谱的变化,符合DN的病理特点。在DN发病初期,肾小球滤过率增高,肾血管床仍保持低阻力状态,P1值及R1值显示降低,VD显示增高,但意义不大。当DN发展进人微量蛋白尿阶段,随着肾病高灌注状态的恶化,微血管基底膜增厚,肾小球硬化,多普勒频谱表现以舒张期流速降低为主要改变,PT值及RI值高,反映肾血管床阻力升高,肾脏出现损伤性改变。DN病情进一步恶化,多普勒频谱显示舒张期血流速度明显降低,沿基线可见持续的低速血流,PT值及RI值升高,VD,VM明显降低,表现为高阻力、低流速、低灌注的特征。而到了肾功能不全期,与临床DN期相比,收缩期峰值流速和平均流速降低有显著差别,这种变化则反映了肾脏血流明显减少,肾脏灌注不良,使肾小球的滤过率也降低,与临床DN期存在显著程度上的不同。肾脏动脉血流频谱形态与DN的。肾功能损害程度密切相关,随着肾功能损害加重,舒张期血流速度及平均血流速度降低越明显,PT值、RT值升高越显著。
肾动态核素显像不仅可以得到GFR,还可获得反映肾脏摄取和分泌功能的Tb,C20。等参数。不能仅凭GFR高低来判断DN患者的肾脏损害程度,Tb,C20。同样可有不同程度的异常改变。肾动态核素显像检查同时亦得到双肾动脉灌注曲线及。肾功曲线,能判断出。肾的位置、大小、形态改变,从而综合分析肾脏病变,这对于DN的全面、99M客观判断很有帮助。Tc-DTPA肾动态显像判断2-DM病患者早期的肾功能损害灵敏可靠,安全性好,是目前了解肾功能最好方法之一。对早期诊断DN和了解。肾功能受损程度有重要价值。
在DN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血压的变化起着重要的协同作用。脉压是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值,已有研究证实,脉压差是一个独立的心血管事件预测因子,并与其他危险因子有协同作用。血压变化与DN的相关性已经被充分证实。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肾功能损害的患者中,脉压是早期肾损害的一个独立预测指标,其预测的作用可能较收缩压、舒张压更准确可靠。就肾脏而言,脉压增大改变了肾脏的血流灌注与分布,加重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与动脉壁的损伤,并损害。肾小球基底膜,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高血糖对肾脏的损害。而当患者同时合并高血压时,这种叠加的损害则更为显著。研究结果提示,在不同的血压状态下,脉压均能起到有效预测肾损害的作用,并有助于疾病的危险分层与方案的选择,对于糖尿病患者,除了严格控制收缩压和舒张压外,合理控制脉压对延缓肾脏功能损害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三)机理的深入探讨蛋白尿是肾脏疾病重要的临床表现之一,同时也是加重。肾脏损伤的重要原因,充分揭示蛋白尿的发病机制,从而为临床提供切实有效的措施或药物,对早期防治肾脏疾病、延缓病变进展以及保护肾功能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众所周知,肾小球滤过屏障结构或功能的异常是引起肾小球性蛋白尿的病理基础。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滤过屏障的认识正逐步深入。①肾小球足细胞研究逐渐成为热点:足细胞是肾小球固有细胞之一,参与构成肾小球选择性滤过屏障。近年来足细胞损伤在以蛋白尿为主要表现的多种肾脏疾病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包括裂孔隔膜,细胞骨架,足突一基底膜黏附分子及顶膜区带负电荷的跨膜蛋白等足细胞结构和功能改变参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关于其功能和结构多样性已远远超过以往的传统认识。足细胞已被认为是各种原发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进展的关键细胞。通过对DN足细胞损伤的病理特点、DN足细胞损伤的原因、DN足细胞损伤的防治等方面对足细胞损伤及足细胞损伤致DN的机制做更深入的研究,为I临床预防和寻有效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②对足突裂孔膜的再认识:已知足细胞外层是肾小球滤过的最后屏障,在蛋白尿的产生上占重要地位。国外学者Rodewal早在1974年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到裂孔膜类似拉链状结构,由中央的一丝状结构和侧面的横桥及插入其间的小孔组成,其孔径约为40nm,略小于白蛋白,故能有效地阻止血浆蛋白及部分有用物质的丢失。随着分子病理技术的发展,关于裂孔膜的分子组成直到近几年才有所了解,如nephrin、podocin、CD2相关蛋白(CD2AP)等,它们对维持裂孔隔膜正常的形态结构与屏障功能十分重要,若发生异常可导致大量蛋白尿。除上述几种肾小球滤过膜分子成分外,现发现wT-1 podocalyxin,a-辅肌动蛋白(a-Actinin)等一系列分子的表达异常均与蛋白尿发生有关。但目前相关研究较少,它们的功能及其与蛋白尿的因果联系有待进一步证实。nephrin的发现是蛋白尿发病机制研究的重大突破,开创了从分子水平认识蛋白尿的新领域,深入探索上述这些分子的详细功能、相互作用及其信号传导机制,必将会为肾病综合征和蛋白尿的防治提出新思路,具有深远的意义。
激肽系统(kinin-kallikrcin svsLem,KKS)是体内主要的降压系统之一,由激肽原、激肽释放酶(kallikrcin,KLK)和激肽(kinin)组成,在调节血管壁的张力、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及基质增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DN的早期阶段就有肾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已证明KKS调节肾血流量。在糖尿病状态下肾KKS系统受抑制可能参与了DN的发生发展。KKs系统在DN的发生发展中既发挥保护作用也有一定相反作用。因此.应在DN的早期阶段及时纠正KKS的变化,对减少。肾损害至关重要。使用激肽释放酶或其前体前激肽释放酶糖尿病肾病已成为备受瞩目的研究领域。目前,基因工程利用病毒载体或非病毒载体进行基因正成为研究热点。克隆激肽释放酶基因,开发基因工程产品及基因药物,开展人源组织激态释放酶的基因导人工作,探索激肽释放酶基因糖尿病肾病是很有希望的研究领域。 新近观点认为DM是一种慢性炎症,而巨噬细胞在肾组织广泛浸润是DN进展的重要组织学特征。因此巨噬细胞在DN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目前认为,DN肾组织的巨噬细胞活化后可促进黏附分子表达,诱导溶醉体释放、活化并能分泌大量TGF-β,促进超氧阴离子的释放和胶原产生,导致DN的不断进展。大量临床与动物实验研究已经证实,巨噬细胞与DN的发生、进展均有密切关系,也有研究表明抑制巨噬细胞的浸润与活化可以减轻肾损伤,保护肾功能,深入研究巨噬细胞参与DN肾损伤的机制,可能对探索DN防治提供新思路。
有关一系列生长因子及细胞因子与DN发病过程之间关系的研究方兴未艾,除上述提及的细胞因子外,热点多集中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清瘦素(LEP)、C反应蛋白(CRP)、核因子-kB等。
近年来DN发病机制中性别因素方面的研究方兴未艾,其中雌激素的作用最受关注。雌激素可通过调节血管紧张素(ANG)-Ⅱ受体亚型间的比例、促进ANG-Ⅱ向舒血管的ANG-(1-7)的转化等,抑制肾内高表达的ANG-Ⅱ对DN发生、发展的促成作用:维持肾脏正常功能必需的一氧化氮(NO)的合成和功能,抑制过量NO的生成,调节NO系统在DN不同阶段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并通过对基质金属蛋白酶、转化生长因子B作用的调节,影响细胞外基质代谢等机制而发挥肾保护作用,但迄今,有关雌激素作为独立因素在DN中的作用方面的研究甚少,临床糖尿病患者中雌激素水平和DN的相关性也不明确,内源性雌激素与外源性雌激素作用的差别和个体雌激素及其受体水平基因学差异的影响以及SERMs的应用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从炎症发病机制探讨中医糖尿病肾病的思路与方法:从中医学目前的认识来看,DN患者通常具有的虚、瘀、痰、毒病理特点,与炎症发病学说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比较、讨论两者对DN病理实质的认识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以往中医学对消渴肾病的认识,主要基于临床表现,一般病程多在中、晚期,不利于早期诊断和。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提出的毒损肾络病机理论,在炎症细胞因子导致DN的ECM积聚、系膜细胞增生等病理特征上再一次得到了验证。DN炎症发病机制的提出,客观上为毒损肾络的病理框架构设,从现代医学角度提供理论上的旁证。毒损肾络是DN主要病理机制,毒损肾络贯穿DN始终,该理论为临床辨治本病有相当大的指导作用。
(四)动物模型的研究
在对DN进行机制研究时,比较生物学的方法是很重要的研究手段。DN是终末期肾衰的主要原因,也是糖尿病致命的重要原因,但是DN的致病机制迄今尚不完全明了,理想的动物模型无疑可对DN的研究提供重要线索。DN动物模型包括诱发性、自发性和转基因等多种类型的动物模型。各种类型的动物模型在疾病的发生发展、病理生理变化等多个方面与人类糖尿病肾病具有相似的特征。应用这些模型有助于开展对DN的防治、发病机理、相关药物的开发等多方面的研究。
诱发性糖尿病肾病动物模型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损伤动物的胰脏或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缺乏,或用各种拮抗剂对抗胰岛素的作用,引起实验性糖尿病或高血糖,而持续性高血糖是发生DN必要的先决条件。此类模型具有发病率高,造模稳定、快速、发病时间和病情严重程度较一致等特点。但其发病机理及病理生理改变与人类DN差别较大,且该类模型对DN病因方面的研究存在不足。
自发性DN动物模型是指动物未经任何有意识的人工处置,在自然情况下发生DN。该类动物模型有某种基因的异常,可自发产生DM,其。肾脏病变特点与人类DN近似,为DN的病因学研究提供了较高的应用价值。但动物价格昂贵,来源有限,繁殖、饲养条件要求高,且肾损害发生相当缓慢,建模周期长。现在常用的有NOD小鼠、db/db小鼠、T2DN/Mcwi大鼠、GK大鼠、Zucker大鼠、OLETF大鼠、SHR大鼠和SHR/N-cp大鼠、其他动物如BB小鼠、中国仓鼠(Chinese
hamster)、沙鼠(Psammomys obesus)、猴等动物也有自发性糖尿病肾病发生。
基因工程动物是指某种或某些遗传性状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而被人为改造过的动物。利用转基因、基因敲除、基因替换等手段,可以用来研究DN相关遗传易感基因。目前已用于研究DN的基因工程动物有:Transgenic(mRen-2)27rat(TGR)、Transgenic TGF betal mice、iNOS knockout(KO)mice以及Transgenic aldose reductase rat,Transgenic TG-FBP-1mice,galectin-3/AGE receptor 3 knockout
mice等动物模型也能被诱导出明显的肾脏功能和结构的改变。基因工程DN动物模型的建立有利于从分子水平进行DN遗传易感基因的功能分析,为进一步认识DN的发病机理提供了重要工具,也是新的基因诊断和方法的重要筛选系统。
但在进行动物实验前必须认识到实验动物与人类的差异性。无论是在肾脏的解剖、生理特点,还是在DN的病因学、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特点等方面,实验动物与人类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应用DN动物模型时,应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实验条件,选择相应的实验动物,采取适当的造模方法,使动物模型的病理生理特征尽量接近于人类。
(五)中医药关于DN的研究
目前,糖尿病肾病的研究愈来愈多地被广大医家所重视,对其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中医关于DN机理方面的研究不多,主要集中于对DN的防治方面。并在运用中医药糖尿病肾病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中医讲求辨证论治,加减灵活,且中药具有安全性高、副作用小的特点,在改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指标等方面有明显作用,可以延缓和减轻糖尿病肾病的发展。下面就近几年的临床研究成果予以介绍。
1.辨证施治
任爱华等认为三焦决渎失职是DN的基本病机,遵三焦理论分期DN:①早期DN,重点在上焦,宜温心阳、益肺气。方用苓桂术甘汤合生脉饮、甘草干姜汤治之;②临床DN期,重点在中焦,以温脾阳、益中气为主,方用温脾汤合理中汤加减;③肾功能失代偿期,重点在下焦,治宜温肾阳、益元气,方以真武汤合大补元煎为主方。 陈筱云等将糖尿病肾病与中医“瘀血”形成机理相对应,认为瘀血是导致糖尿病肾病的主要原因,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分为热灼津亏而成血瘀、血瘀水停、肾虚血瘀、气虚血瘀、痰瘀互结等证型,从“瘀”进行辨证论治。热灼津亏,方用竹叶石膏汤加减;血瘀水停,方用调营饮加减;脾虚痰瘀,方用桂枝茯苓丸合五苓散加减;肾虚血瘀,方用六味地黄丸合当归芍药散加减;气虚血瘀,方用归脾汤加减;瘀血阻滞,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黄春林分气阴两虚证,治以生脉散合六味地黄汤加减;阴虚阳亢证,治以杞菊地黄汤加减;肾虚血瘀证,治以六味地黄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脾。肾两虚证,治以附桂八味汤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阳虚水泛证,治以附桂八味汤合五苓散加减;肾虚关格证,治以大黄附子汤合陈夏六君子汤加减。
程益春针对病机,提出健脾益气、补。肾通腑、活血通脉、利水泄浊之大法,并指出在调补脏腑阴阳气血的同时,及时处理好湿浊、瘀血、水湿等兼证甚为重要,具体分为三期论治:①早期,脾肾两虚,以自拟糖肾康加减;肝肾阴虚,以六味地黄汤加减。②中期,脾肾阳虚,方选真武汤加减;脾。肾阳虚,血络瘀阻,治以自拟益气通腑活血汤。③晚期,多为阴阳两虚,治宜阴阳双补,根据病情选用济生。肾气丸、苓桂术甘汤、大黄附子细辛汤。
李大钧等辨证为:气阴两虚,生脉散合六味地黄汤加减;脾肾气虚,参苓白术散合金匮肾气丸加减;脾肾阳虚,济生肾气丸合实脾饮加减;浊阴上逆,大黄附子汤加味。 林兰将此病分为:肺胃气阴两虚型,方以补肺汤、益胃汤加减;心脾气阴两虚型,方以人参归脾汤加减;脾肾气阴两虚型,方以六君子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肝肾阴虚型,方以杞菊地黄汤加减;脾阳不振水湿逗留型,方以实脾饮加减;。肾阳虚亏水湿泛滥型,方以苓桂术甘汤合真武汤加减;阳虚水泛浊毒上逆型,方以大黄附子汤加味;肝肾阴竭虚风内动型,以羚羊钩藤汤加减。
梁炜等根据DN早期为阴虚燥热,中期因燥热耗气,日久气阴两虚,晚期因阴损及阳而发展为。肾阳亏虚或阴阳两虚的发病机理,主张根据不同病理阶段相应分为阴虚热盛、气阴两虚、肾阳亏虚及阴阳两虚四个症候类型,分别以玉女煎、参芪地黄汤、真武汤、济生肾气丸加减。
吕仁和强调对DN进行分期辨治,辨证中以虚定证型,以实定证候,早期分为“四型五候”,中期分为“五型八候”,中则强调分清虚实、标本兼顾。早期:分为“四型五候”。“四型”即四种证型:Ⅰ型:肾气阴虚(肝肾气阴俱虚),方用吕氏益气养阴汤;Ⅱ型:肺肾阴虚(肺肾气阴俱虚),方用吕氏补养肺肾汤;Ⅲ型:肾阴阳虚(肝脾肾阴阳气虚),方用吕氏调补阴阳汤;Ⅳ型:肾气阳虚(脾肾气阳俱虚),方用吕氏健脾补肾汤。“五候”即五种证候:①血脉瘀阻:主方中加入丹参、三七;②饮停胃脘:主方加桂枝、茯苓、白术、泽泻;③湿热中阻:方用平胃散合茵陈蒿汤。若为湿热下注,用四妙散加味;④肝郁气滞:方用四逆散合加味逍遥散;⑤外感热毒:方用银翘解毒散。中期:分为“五型八候”。“五型”为:Ⅰ型:气血阴虚(肝肾气血阴虚),浊毒内停。方用八珍汤合调胃承气汤加减;Ⅱ型:气血阳虚(脾肾气血阳虚),浊毒内停。方用当归补血汤、八珍汤合温脾汤加减;Ⅲ型:肝脾肾气血阴阳俱虚,浊毒内停。方用人参养荣汤合大承气汤加减;Ⅳ型:肺肾气血阴阳俱虚,浊毒内停。方用吕氏清肺益肾降浊汤;Ⅴ型:心肾气血阴阳俱虚,浊毒内停。方用吕氏养心益肾降浊汤。“八候”为早期出现的五种证候加以下三种证候:⑥浊毒伤血:方用犀角地黄汤送服三七粉;⑦肝胃结热:方用大柴胡汤加减;⑧血虚生风:方用当归补血汤合四物汤加减。
吴深涛将DN分六型诊治:①胃心湿热、脾肾不足型,方用白茯苓丸加减;②肝肾阴虚型,方用消渴八味丸和逍遥散加减;③气阴两虚型,方用参芪地黄汤加减;④脾肾阳虚型,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减;⑤阴阳两虚型,方用金匮肾气汤加减;⑥脾肾虚衰、湿瘀蕴毒型,方用四君子汤合解毒活血汤加减。
2.专方
陈大舜等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对2型糖尿病并发肾病的主证型及基本病理进行探讨,确定主证为气阴两虚夹瘀证,经临床观察,降糖益肾方(熟地、山萸肉、黄芪、菟丝子、黄连、蒲黄、丹参、牛膝、玉米须等)有滋阴补肾、益气活血、疏通‘肾络的作用,明显优于西药,并可减少尿白蛋白排泄率。
南征等以益肾解毒汤(黄芪、枸杞子、人参、玉竹、生地、丹参、益母草、金银花、榛花、大黄、黄连)糖尿病肾病(气阴两虚挟瘀候),并与糖脉康比较,结果益肾解毒汤能够明显改善临床症状,降低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调节血脂,对患者尿蛋白、血肌酐、尿素氮的异常亦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李文红予内服血瘀逐瘀汤加减汤剂(桃仁、生地、红花、赤芍、川芎、牛膝、水蛭、地龙、当归、丹参)口服同时配合红花注射液,显效6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0%。水肿症状、尿蛋白定性、24小时尿蛋白定量、D-2聚体检查下降明显,提示活血化瘀法在临床上对于糖尿病肾病确起有很好疗效。
何少霞用金匮肾气丸加减(熟地黄、益母草、黄芪、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牛膝、当归、水蛭、丹皮、制附子、桂枝),总有效率为82.6%。中医分型疗效观察,肝肾气阴两虚型总有效率73%,脾肾阳虚型总有效率为84.6%,阴阳两虚型总有效率为60%。全部患者后血糖均得到有效控制。
周旭生认为由于DN病程漫长和长期服用各种药物的影响,致使脾胃失健、湿浊内蕴,甚则蓄积化毒,以致水湿潴留,脉络不利,气血失和,故采用加减藿朴夏苓汤(藿香、厚朴、半夏、茯苓、砂仁、淡豆豉、丹参、益母草、白花蛇舌草、酒大黄)。32例中显效9例,占28.1%;有效20例,占62.5%;无效3例,占9.4%。总有效率90.6%。前后肾功能及血糖血脂差异显著。
张泽生等对64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采用自拟益肾化瘀汤(生黄芪、太子参、生山药、炒薏苡仁、丹参、益母草、白术、茯苓、当归、陈皮、法半夏、生大黄)进行,并与40例单纯西药组作对照,同时对2组前后的FBG、MAP、TC、TG变化进行比较,结果:中药组总有效率为95.3%,西药对照组总有效率60.0%;组后与前及对照组后的FBG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均P<0.01);组后较前的MAP、TC、TG亦有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前后比较无明显改变。证明益肾扶脾化瘀降浊法在减少蛋白尿、改善脂质代谢和肾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能有效延缓糖尿病肾病患者肾衰病程的进展。
施炜等使用参芪降糖颗粒(人参、黄芪、地黄、山药、泽泻、茯苓、麦冬、枸杞子、五味子、天花粉、覆盆子等)后,空腹血糖、HbAlc及总胆固醇都明显降低于前及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尿白蛋白排出量和肾小球滤过率不论于前相比还是与对照组后相比都明显降低(P<0.01)。
孙虎生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降糖保肾汤(黄芪、苍术、女贞子、生地黄、益母草、蝉蜕、三七、黄连、大黄),组总有效率94%,对照组总有效率63%。2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后FBG和PBG都下降,与前比较有显著的差别(P<0.01),组后β2--MG、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明显降低,与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和P<0.05),对照组前后比较尢显著性差别(均P>0.05),2组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别(均P<0.05)。
何立华运用自拟芪参饮(黄芪、太子参、熟地、茯苓、山药、山茱萸、泽泻、丹参、丹皮、当归、益母草、红花)对56例患者配合西药常规降糖,并随机设立对照组单纯应用西药常规降糖,疗效对比发现,组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杨东威等用中药芪归参合剂(制附片、肉桂、黄芪、当归、丹参、大黄、三七、西洋参)配合胰岛素DN50例,结果后除血糖、血脂无改变外,血尿素氮、肌酐、血尿β2-微球蛋白明显下降,血浆白蛋白显著回升,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以上均说明运用中医药辨证早期糖尿病肾病,可有效控制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效降低尿蛋白量,对防止或延缓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衰病程的进展有积极作用。
3.单味药研究
任建平等综述文献表明,黄芪对糖尿病肾病有多方面的影响,包括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血糖、减少蛋白尿、改善肾功能、改善血液流变性等。实验研究证实,黄芪能调整蛋白质、脂质代谢、防止肾小球硬化、改善。肾功能,对糖尿病肾病有防治作用。如张慧茹等对35例糖尿病肾病患者用黄芪注射液16ml加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滴,每日一次,连续14d后,尿蛋白由(19.9±5.8)g/24h降至(2.4±1.0)g/24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由(18.7±6.9)”μg/min降至(16±1.0)>μg/min,作者认为黄芪对机体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及抗氧化作用,从而减轻肾脏损害。张秀峰等发现,黄芪可使尿蛋白排泄显著下降,提示黄芪可改善早期DN患者的高灌注、高滤过状态。其他药物上,范幼筠等以当归注射液静脉滴注糖尿病肾病26例,发现当归能增加肾血流量,降低肾小球内压,减少尿蛋白,改善脂质代谢,调节微循环。赵洪军等应用大黄早期DN,使尿素氮的排泄增加,而不是生成减少,Ccr降低,尿白蛋白排泄减少,肿大的。肾脏有不同程度的回缩(P<0.05)。唐诗伟等用川芎嗪静脉滴注DN38例,显示该药可增强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糖代谢。刘宽芝等用刺五加注射液DN,发现该药可能有效对抗脂质过氧化损伤。此外,还有报道雷公藤、冬虫夏草、牛蒡子等具有改善DN临床症状、减少尿蛋白漏出、影响DN进程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探讨。
广州中医药大学糖尿病肾病课题组的专家提出脾肾亏虚、水湿浊毒瘀阻是糖尿病肾病发生的根源。DN病人随着病情的发展,往往阴损及阳,常见尿少、尿浊、肿满、畏寒、倦怠乏力,甚至关格等表现,与《伤寒论》少阴病篇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及原文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中所描述的症状,以及真武汤证的病机大致相符,故以益气健脾、温阳补肾为主,佐以祛瘀解毒、活血利水。选用真武汤加味本病。通过临床及实验研究证实,加昧真武汤可较好地改善临床症状,延缓病情发展、恶化,部分病人肾功能亦有明显好转,显示了中医药在本病中的优势。下面就其研究成果作一简单介绍。
加味真武汤对糖尿病肾病少阴证临床症候体征的影响:临床中观察到,患者服用加味真武汤后,多在短期内饮食转常,浮肿减轻,体力增强,畏寒减缓甚或消失,尿量增加,其起效时间相对快,作用持续时间久,多数患者的症状得到了全面好转。体现本方具有整体调节的优势。
加味真武汤对糖尿病。肾病少阴证血糖水平的影响:加味真武汤能够显著降低DN患者餐后2小时血糖(PB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lc),因而可以更好地起到减少和减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产生、发展的作用。
加味真武汤对糖尿病肾病少阴证肾功能的影响:研究发现,临床组在后各评价。肾功能的指标均较前明显改善,且24小时尿蛋白(Upro)的减少优于对照组(P<0.05);动物实验亦表明加味真武汤能够使实验性大鼠的肾功能好转,且降低Upro、BUN的疗效较开博通组明显。可见,加味真武汤可以显著降低尿蛋白的漏出,从而较好地纠正低蛋白血症和减轻水肿。相对西药而言,加味真武汤本身对肾脏无损害,无需像应用ACEI药物时要考虑血肌酐超过350μmol/L时的限制,因此,具备毒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的特点,能够更好地改善肾功能,阻止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加味真武汤对糖尿病肾病少阴证血脂代谢的影响:研究表明,开博通无改善脂质代谢作用,而加味真武汤则可显著改善脂质代谢,降低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载脂蛋白B(ApoB)、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载脂蛋白A(ApoA),从而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这不仅有益于血糖、血脂的控制,而且有益于减少、减轻心血管并发症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加味真武汤对糖尿病肾病少阴证血压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加味真武汤对糖尿病肾病少阴证患者有一定的调控血压的作用。使患者血压波动较小,调控较为平稳,避免了使用普通降压药物时容易出现的血压高低波动较大的现象。这对糖尿病肾病的防治是有积极意义的。这也体现了中医药在此方面的优势和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