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中医内科学-感冒

更新时间:2023-11-07 16:22:30 人在看 0条评论

中医内科学-感冒

2023年11月7日发(作者:我们相爱吧 电视剧)

第一节 感冒

感冒,俗称伤风,是感触同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

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 : ‘

感冒的发病在外感病中占首位,是最常见的一种。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节为

多。本病不仅与咳嗽的发生、发展及慢性咳喘的急性发作关系密切,而且与心悸、胸痹心痛、

水肿、痹病等多种疾病的病情发展与恶化有关。对小儿、老年体弱者威胁最大。尤其是时行

感冒,常暴发流行,迅速传染,急骤起病,症状严重,甚至导致死亡,须积极防治。中医药对普

通感冒和时行感冒均有良好疗效,对已有流行趋势或有流行可能的地区、单位,选用相应中

药进行预防和,可以收到显著的效果。

早在《内经》已认识到感冒主要是外感风邪所致。《素问·骨空论》说:“风者百病之始也,

……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伤寒论.太阳病》所论中风、伤寒之桂

枝、麻黄两个汤证,实质包括感冒风寒的轻重两类证候。若从具有较强传染性的时行感冒而

言,则又当隶属于《诸病源候论》所指的“时气病”之类,“夫时气病者,……多相染易,故预服

药及为方法以防之。”至于感冒之名,则首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篇,兹后历代医家沿

用此名,并将感冒与伤风互称。元《丹溪心法·伤风》明确指出病位属肺,根据辨证常规,分列

辛温、辛凉两大治法。《类证治裁·伤风》、《证治汇补·伤风》等对虚人感冒有了进一步认识,

提出扶正达邪的原则。

本节讨论范围,包括普通感冒(伤风)及时行感冒,而以普通感冒的防治为主,西医学中

的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证候特征)

感冒为外感病证,起病较急,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咳嗽、恶寒、发热、全身不适

为主要证候,其病以卫表的症状最为突出。症状表现常呈多样化,以鼻、咽部痒、干燥、不适为

早期症状,继而喷嚏、鼻塞、流涕等,轻则上犯肺窍,症状不重,易于痊愈;重则高热、咳嗽、胸

痛,呈现肺卫证候一

时行感冒起病急,全身症状较重,高热,体温可达39℃~40℃,全身酸痛,待热退之后,

鼻塞流涕、咽痛、干咳等肺系症状始为明显。重者高热持续不退,喘促气急,唇甲青紫,甚则咯

血,部分患者出现神昏谵妄,小儿可发生惊厥,出现传变。

(病因病机)

1.风邪 感冒的主要病因是风邪。“风为百病之长”,“风者百病之始也”,风为六气之

首,流动于四时之中,因而外感之病以风为先导。风邪引起感冒的发病特点,与气候骤变、淋

雨受凉、出汗后伤风等有密切关系。气候突变、冷热失常、温差增大等,皆可使本病的发病率

增加。风邪侵袭人体,往往非单独伤人,而在不同的季节,常兼挟其他当令之时气,相合致病。

如冬季挟寒、春季挟热、夏季挟暑湿、秋季挟燥、梅雨季节挟湿邪等。由于临床上以冬、春两季

发病率较高,故而以挟寒、挟热为多见而成风寒、风热之证。此外还有非时之邪伤人。非时之

邪,指非其时而有其气之气候反常而言,由于四时六气反常,太过或不及而伤人致病。

2.时行病毒 主要是指具有传染性的时行疫邪病毒侵袭人体而致病,多由四时不正之

气,天时疫疠之气流行而造成。《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

戾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染易”,即指此而言。

风邪或时行病毒,侵袭人体发病,其途径或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而入。口鼻乃邪气入肺

系之途径,邪从口鼻而入,则出现一系列鼻道和肺系的症状。皮毛是人体抵御外邪的屏障,皮

毛得卫气和津液的温养和滋润,从而发挥抵抗外邪的卫表作用。若外邪入侵,皮毛防御功能

减弱,则由皮毛而犯肺卫,在临床上就产生一系列肺卫症状。

感冒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肺卫。肺主皮毛,由于肺的宣发功能而使皮毛得到温润,若皮毛

受病,则肺卫功能失调;肺开窍于鼻,肺气不利,宣发不行,发为感冒。 ·

感冒之疾,四季可患,但外邪入侵,发病与否,个体差异很大。有人常年不患感冒,有人一

年多次感冒,这与人体正气的强弱以及卫气的调节功能失常与否有着密切关系。在起居失

常、寒暖不均、疲乏劳累的状态下,尤其是体质虚弱之人,腠理疏懈,卫气不固,卒感风邪或时

行病毒,由口鼻、皮毛而入,则肺卫首当其冲,感邪之后,卫表不和则恶寒、发热、头痛、身痛;

肺失宣肃则鼻塞、流涕、咳嗽、咽痛,因此迅速出现卫表及上焦肺系症状。由于病邪自上而入,

内舍于肺,故尤以卫表不和为其主要方面。

由于四时六气之不同,人体素质之差异,在临床上有风寒、风热和暑湿等的不同证候,在

病程中还可见寒与热的转化或错杂。感受时行病毒者,病邪从表入里,传变迅速,病情急且

重。“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提示正气不足或卫气功能暂时低下,决定了人体的发病。另一方

面,感冒毕竟是外感新病,以外邪为先导,感邪之轻重与发病有着一定的关系,因此应该明确

“邪”在本病发病中的地位。

(诊 断)

1.临床表现 初起多见鼻道和卫表症状。鼻、咽部痒而不适,鼻塞,流涕,喷嚏,声重而

嘶,头痛,恶风,恶寒等。鼻涕开始为清水样,2~3日后鼻涕变稠,继而发热、咳嗽、咽痛、肢节

酸重不适等。部分患者病及脾胃,而表现胸闷、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大便稀溏等症。

时行感冒,多呈流行性,多人同时突然发病,迅速蔓延,首发症状常见恶寒、发热,体温在

39℃~40℃,周身酸痛,疲乏无力。初起;全身症状重而肺系症候并不突出,1~3日后出现明

显的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咽痛等,病情较一般感冒为重,体力恢复较慢。若为散在性,因与

诸多温病早期症状相类似,不易确诊,但及时掌握疫情,对诊断有帮助。

2.病程 邪由口鼻或皮毛而入,病程较短,3~7日,普通感冒一般不传变。

3.发病季节 四时皆有,以冬、春季为多见。

(鉴别诊断)

主要与温病,尤其是与风温早期鉴别。温病每多有类似感冒的症状,风温初起,更与风热

感冒相似,因此,在各种温热病的流行季节,应该特别警惕;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鉴别。一

般说来,感冒发热多不高,或不发热,以解表宣肺之药即可汗出热退身凉,多不传变;而温病

则高热、壮热,多有传变,由卫而气,入营入血,甚者神昏、谵妄、惊厥等。各种温病均有明显的

季节性,而感冒则四时可发。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

1.分清表寒、表热 感冒常以风邪兼挟寒、热而发病,因此临床上应首先分清风寒、风

热两证。二者均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身疼痛等症,其不同之处:风寒者,恶寒重.,发热

轻,无汗,鼻流清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风热者;发热重,恶寒轻,有汗,鼻流浊

涕,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

2.辨别普通、时行 由于感邪的不同,临床上又有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之分。普通感冒

以风邪为主因,冬、春季节气候多变时发病率升高,常呈散发性,病情较浅,症状不重,多无传

变;时行感冒以时行病毒为主因,发病不限季节,有广泛的传染流行疫情,起病急骤,病情较

重,全身症状显著,且可以发生传变,入里化热,合并它病。

3.区分体虚感冒的气虚、阴虚 体虚感冒指平素虚弱之人,加之外邪侵袭而患感冒者,

此类患者往往感冒之后,缠绵不已,经久不愈或反复感冒,在临床上应该区分气虚、阴虚的不

同。气虚感冒者,在感冒诸症的基础上兼有恶寒甚,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身痛无汗,咳痰无

力,脉浮气虚症;阴虚者兼见身微热,手足发热,心烦口干,少汗,干咳少痰,舌红,脉细数。 原则

感冒病变有肺、卫之分,着眼于卫表和肺系,是本病的关键。遵循《素问·阴阳应象

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意,应用解除表证,祛除表邪,宣通肺气,照顾兼症,乃是本病

的基本原则。

解表,亦称疏表。感冒由外邪引起,邪束于表,因此,必须解表,由于外邪是以风邪为主,

故而应该疏风解表。表证采用解表和营卫之法,邪从汗解,发汗祛邪,振奋卫阳,调和营卫。由

于感邪的轻重程度不同,性质有寒热暑湿的差异,故而在上述疏表微汗的基础上,根据病情

选用辛温、辛凉、清暑解表法。

宣肺,即宣通肺气。外邪侵犯皮毛,肺气失于宣肃,肺主卫气的防御功能失常,因此产生

卫表及上焦肺系症状。使用宣通肺气之药物,使肺的宣肃功能恢复正常,相对又能协助解表。

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协同。

对于挟暑、挟湿之感冒,中医药颇具特。在疏散解表之中,应注意湿邪中阻、胃肠

气滞或暑湿伤表,气机不展的病机所在,而加用化湿、和胃、清暑、理气之法。对于时行感冒,

因其常易化热,发生传变,因此清热解毒法是重要而常用的法则。

对体虚感冒,因气血虚弱,卫外不固,在上不可专事疏解,发汗之时需注重固表实

里,补益气血,正如《伤寒论翼》说:“治伤风不知固表托里之法,偏试风药发驱动之,去者自

去,来者自来,邪气留连,终无愈期”,这对体虚感冒的提出了指导原则。

分证论治

·风寒证

症状: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恶寒,不发热或发热不甚,无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质

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荆防败毒散。

本方以荆芥、防风、羌活解表散寒,柴胡、薄荷解表疏风,枳壳、前胡、桔梗宣肺利气,独

活、川芎止头身痛,茯苓、甘草化痰和中。风寒重,恶寒甚者,加麻黄、桂枝;风寒挟湿,身热不

扬,身重苔腻,脉濡者,用羌活胜湿汤加减;风寒兼气滞,胸闷呕恶者,用香苏散;风寒兼咳嗽

者,用杏苏散。 ’

症状:鼻塞喷嚏,流稠涕,发热或高热,微恶风,汗出口干,咽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

浮数。 ·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方药:银翘散。 本方为辛凉平剂,以金银花、连翘、荆芥、薄荷、豆豉辛凉解表,兼以清热解毒;芦根、牛蒡

子、生甘草清宣肺气,利咽化痰。发热甚者,加黄芩、石膏、大青叶清热;头痛重者,加蔓荆子、

菊花清利头目¨因喉肿痛者,加板蓝根、马勃、玄参利咽解毒;咳嗽痰黄者,加知母、黄芩、柴

胡、浙贝母、杏仁清肺化痰;口渴重者,重用鲜芦根,加花粉清热生津;挟有湿热,胸闷呕恶者,

加藿香、佩兰芳香化湿。

·暑湿证

症状:发热,汗出热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重胀痛,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尿短

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

方为夏日盛暑感冒常用方。以香薷祛暑发汗解表,金银花、连翘辛凉解表,厚朴、扁豆和

中化湿。暑热偏盛,加黄连、黄芩、青蒿清暑泄热,并配合鲜荷叶、鲜芦根清暑化湿;湿困卫表,

身重少汗恶风,加清豆卷、藿香、佩兰芳香化湿宣表;小便短赤,加六一散、赤茯苓清热利湿。

·表寒里热证

症状:此证又名“寒包火”。因风寒外束,表寒未解,入里化热。发热,恶寒,无汗口渴,鼻

塞声重,咽痛,咳嗽气急,痰黄粘稠,尿赤便秘,舌苔黄白相兼,脉浮数。

治法:解表清里,宣肺疏风。

方药:双解汤。

本方取自《医方集解》,以麻黄、防风、荆芥、薄荷解表疏风,黄芩、栀子、连翘、生石膏清里

除热,桔梗宣肺开提。若咳喘重者,加杏仁、桑白皮、枇杷叶止咳平喘;大便秘结不通者,加大

黄、芒硝通腑泻热。

对于时行病毒而致时行感冒,若表现以高热为主,且全身症状较重,或有化热传变之势,

需重用清热解毒法,药物如金银花、连翘、板蓝根、黄芩、柴胡、生石膏、知母、贯众等。详细辨

证可参见本章第二节外感发热证,亦可参考《温病学》、《中医急诊学》有关章节。

体虚感冒之证,因素体虚弱,或病后、产后体弱,气虚阴亏,卫外不固,以致反复感邪或感

冒后缠绵不愈,此乃一般感冒之外的变证。

气虚感冒,素体气虚,复感外邪,邪不易解,恶寒较重,或发热,热势不高,鼻塞流涕,头痛

无汗,肢体倦怠乏力,咳嗽咯痰无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浮。治法为益气解表,方用参苏饮加

减。药物以人参、甘草、茯苓益气以祛邪;苏叶、葛根疏风解表;半夏、陈皮、前胡、桔梗宣肺理

气,化痰止咳;木香、枳壳理气调中;姜、枣调和营卫。表虚自汗者,加黄芪、白术、防风益气固

表。凡气虚而易于感冒者,可常服玉屏风散,增强固表卫外功能,以防感冒。

阴虚感冒,阴虚津亏,感受外邪,津液不能作汗达邪,身热,手足心热,微恶风寒,少汗,头

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鼻塞流涕,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为滋阴解表,方用加减葳蕤汤。药

取白薇清热和阴,玉竹滋阴助汗,葱白、薄荷、桔梗、豆豉疏表散风,甘草、大枣甘润和中。阴伤

明显,口渴心烦者,加沙参、麦冬、黄连、天花粉清润生津除烦。

(其他疗法)

感冒的成药较多,如风寒证用午时茶、通宣理肺丸,风热证用银翘解毒片(丸)、羚翘

解毒片、桑菊感冒冲剂等,暑湿证或感冒而兼见中焦诸症者用藿香正气丸(片、水、软胶囊

等),时行感冒用板蓝根冲剂等。另外,还可以采用针灸疗法。 .

(转归预后)

风寒感冒,寒热不退,邪气可化热而见口干欲饮、痰转黄稠、咽痛等症状。反复感冒,引起

正气耗散,可由实转虚;或在素体亏虚的基础上反复感邪,以致正气愈亏,而成本虚标实之

证。

一般而言,感冒本届轻浅之疾,只要能及时而恰当地处理,即可较快痊愈,但对老年、婴

幼、体弱患者及时行感冒之重症,必须加以重视’,注意有无特殊症情,防止发生传变。 .

(预防与调摄)

感冒的药物预防措施很重要,尤其是时行感冒的流行季节,更应先预防服药,据研究,服

用预防药物后一般可使感冒的发病率降低50%左右。主要药物有贯众、大青叶、板蓝根、鸭

跖草、藿香、佩兰、薄荷、荆芥等。不过随着季节的变化,预防感冒的药物亦有所区别。如冬春

季用贯众、紫苏、荆芥;夏季用藿香、佩兰、薄荷;时邪毒盛,流行广泛用板蓝根、大青叶、菊花、

金银花等。常用食品如葱、大蒜、姜、食醋亦有预防作用。

(结 语)

感冒乃临床上常见的外感新病,四季皆有,人人可患。虽然本病为轻浅之疾,但多可影响

到其他疾病的发展和变化。感冒的主要病因为风邪和时行病毒,随季节不同,常兼挟风寒、风

热而致病,病位在肺卫,病机为邪从皮毛、口鼻而入,犯及肺卫,卫表不和,肺失宣肃,属表实

之证。临床表现常呈多样化,主症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特征。在

辨证时,有风寒、风热、暑湿之区别;有普通感冒、时行感冒之不同。原则是解表发汗,疏 风宣肺,时行感冒则多偏重于清热解毒。至于体虚感冒,应在疏散达邪的基础上,注意扶正。

一般来说,感冒的预后良好,病程短,不传变。时行感冒,流行快,症状重,尤其对于有传变者,

应提高警惕,密切观察。感冒的预防也很重要,凡具有感冒之前驱症状者,愈早,愈易奏

效;对有时行感冒流行趋势之地区、单位,应尽早采取措施,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

这对于感冒的防治有重要的意义。

[文献摘要]

《素问·玉机真藏论》:“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

时,可汗而发也。” 。

《诸病源候论·时气令不相染易候》:“夫时气病者,此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

者多相染易,故预服药及为方法以防之。”

《症因脉治·伤寒总论》:“外感风寒,从毛窍而入,必从毛窍而出,故伤寒发热症,首重发表解肌。”

《时病论·春伤于风大意》:“风为六气之领袖,能统诸气,如当春尚有余寒,则风中遂夹寒气i有感之者

是为风寒;其或天气暴热,则风中遂夹热气,有感之者是为风热。”

《类证治裁·伤风》:“其症恶风有汗,脉浮,头痛,鼻塞声重,咳嗽痰多,或憎寒发热,惟其人卫气有疏

密,感冒有浅深,故见证有轻重。……凡体实者,春夏治以辛凉,秋冬治以辛温,解其肌表,,风从汗散;体虚

者,固其卫气,兼解风邪,恐专行发散,汗多亡阳也。如初起风兼寒,宜辛温发表,郁久成热,又宜辛凉疏解,

忌初用寒凉,致邪不得疏散,郁热不得发越,重伤肺气也。”

《证治汇补·伤风》:“如虚人伤风,屡感屡发,形气病气俱虚者,又当补中,而佐以和解,倘专泥发散,恐

脾气益虚,腠理益疏,邪乘虚入,病反增剧也。”

[研究进展]·

·临床研究

1.风寒感冒 正柴胡饮临床协作组在普通感冒的临床观察中,按《景岳全书》的正柴胡饮剂量比

例,将柴胡、陈皮、防风、芍药、甘草、生姜等制成冲剂,每日3次,每次12g。正柴胡饮组666例,结果服药48

小时内主要症状消失或好转90%以上者共526例(79%),而板蓝根组238例中仅130例(54.6%),正柴胡

饮组疗效明显优于板蓝根冲剂组C中医杂志1985;26(12):133。杜氏以荆防针风寒表证发热患者60

例,体温~38~C,病程在3天以内,随机分为2组,组肌注荆防针(含荆芥、防风、羌活、独活)4ml,对照

组肌注安痛定2ml,均为每6~8小时1次,同时服乳酶生1粒作安慰剂,共3次,记录用药后30、60、90、120 分钟及24小时的体温。结果两组显效者分别为22例和17例,有效者5例和9例,无效者各3例,两组疗效

无明显差异,但组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中医杂志1985;26(10):303。

2.风热感冒 唐氏自拟解毒合剂风热感冒100例,获得较好疗效,药用紫苏、荆芥各1500g,大青

叶、鸭跖草、四季青各3000g,加水2500ml,浓煎成每m1内含生药4g的合剂,50ml/日,分3~4次口服,病

重热甚者每3~4小时服1次。结果显效48例,有效44例,无效8例[广西中医药1987;10(1):5)。刘氏运

用香石清解袋泡剂病毒性上感高热239例,药物组成是香薷、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生石膏、知母、

射干、板蓝根、藿香、滑石、熟大黄、甘草。10岁以下者1袋/次,10~15岁者2袋/次,15岁以上者2~3袋/

次,均为2小时1次,开水浸泡15~20分钟后服。热退后再服1日,量减半,日3次。对照组以青霉素、感冒

清热冲剂或板蓝根冲剂为药物。结果两组分别显效179例、o例,有效60例、6例,无效。例、74例,有

效率100%、75%,平均退热时间18.68+9.64小时、83.10+19.07小时,症状消失时间24.00+10.70小

时、81.23+19.68小时。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户<0.001)[中医杂志1992;33(8):293。

3.暑湿感冒 蒋氏等以清暑解热法病毒性感冒(属暑温者)450例,发热均在38~C以上,结果12

小时获愈者137例(14.1%),24小时获愈者430例(95.6%)。90%以上的患者服1~2剂即愈,疗效明显优

于西药(尸

法,可获得好的效果。方中以石膏为主药,剂量加大,效果更好。豆卷、香薷为解表发汗的主药,出汗多少,退

热快慢,与此药有关。临床实践证明此方完全适用于绝大多数的暑湿患者[上海中医药杂志1986;(8):5)。

有人用甘露消毒丹夏季流感218例。药用豆蔻、藿香、石菖蒲、黄芩、射干、连翘各log,茵陈、滑石各

20g,木通、薄荷、川贝母各6g,每日1剂,经3~6日后,痊愈189例,好转28例,无效1例,有效率

99.5%。对照组80例,药用速效感冒丸,3~6日后,痊愈18例,好转47例,无效15例,有效率81.2%,

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户<0.01)C浙江中医杂志1991;26(7):2963。

4.时行感冒 朱氏以螃蜞菊制剂流行性感冒172例,每人每日用量相当于全草50g,按制药方法

不同,分别制成I号和Ⅱ号感冒片;对照组用吗啉胍600mg/日,称为Ⅱ号感冒片。3组分别105例、67

例、36例,其治愈率分别为86.6%(91/105)、73.1%(49/67)和27.7%(10/36)。 I号感冒片效果较Ⅱ号感 冒片好(尸<0.001)[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1):293。姚氏用白虎汤加减流行性感冒高热者50例,药

用石膏、板蓝根、知母、羌活、甘草等,结果均在2日内退热C江苏中医1986,(1):9)。

5.体虚感冒 何氏用泽泻汤加味防治体虚反复感冒者85例,药物有泽泻20g、焦白术15g、牛膝log,

卫分症状明显者加生姜3片、冰糖15g,每日1剂,将药物置于保温瓶中,用开水1500mi冲泡后,频频服尽,

10日为1疗程,连服1~2疗程。结果痊愈80例,无效5例,治愈率为94.1%;随访3年未感冒者21例,2年

未感冒者28例,0.5~1年未感冒者31例[国医论坛1992;7(4):143。

·预防研究

外感病证

1.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研究所对540名易感冒者进行防治对比试验表明,单gR黄芪确有减少感冒发‘

病和缩短病程作用。1281人的对比试验表明,黄芪加干扰素预防感冒优于单独使用低浓度干扰素。在150

人中进行的预防流感的病毒试验,也证明二者合用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中医杂志1980;20(1):713。

2.张氏采用补脾法防治易感冒成人81例,经防治前后的自身对照证明,健脾益气药的疗效与机体免

疫增高的程度相平行[辽宁中医杂志1983;(1):233。

3.朱氏以健康人4431人口服螃蜞菊制剂预防流感,对照组4527人不服任何药物。预防组和对照组

发病率分别为3.9%和9.1%,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尸<0.001)C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1):293。

·实验研究

龚氏对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急症研究所研制的退热1号口服液(又名热必宁颗粒剂)进行抗病

毒实验,证明该药液在鸡胚和细胞培养上,对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和巨细胞病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尤其对巨细胞病毒的抑制效果更为突出,这或许可为巨细胞病毒感染,特别是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提供一

种安全有效的药物[中国病毒学1992;7(1):323。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en369.cn/fanwen/xinxi-2-1299786-0.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3-11-07 16:22:30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