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第25讲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_百 ...

更新时间:2023-11-01 18:06:16 人在看 0条评论

第25讲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_百 ...

2023年11月1日发(作者:有关心情的个性签名60句)

中国舞狮图片高清-

第25讲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程标准

1.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2.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必备知识·自主排查 主干梳理 助学助记 教材拓展一遍过

知识点一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一)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1.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深入开展。

2.概况:

(1)东亚:中国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华势力;蒋介石背叛革命后,中国共产党继续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2)东南亚:印度尼西亚共产党人发动了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民族大起义,越南掀起了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3)西亚: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地,爆发了反对英法占领的斗争。

(4)南亚:印度人民在甘地和资产阶级政党国大党的领导下,多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二)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

1.埃及

(1)在以扎格鲁尔为首的民族主义政党华夫脱党领导下,通过多种斗争形式,迫使英国作出让步,承认埃及为独立主权国家。

(2)1922年3月,埃及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次年颁布第一部宪法。

2.摩洛哥

1923年,克里姆联合12个部落,建立里夫共和国。1926年,共和国被西、法殖民军扼杀。

3.埃塞俄比亚: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1941年埃塞俄比亚恢复了国家独立。

(三)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

1.阿根廷:阿根廷工人在共产党领导下,举行了反对外国资本的罢工。

2.智利:智利的左派力量团结其他社会阶层,成立民族阵线联合政府,防止法西斯势力上台。

3.尼加拉瓜:1926年,桑地诺带领游击队,与美国扶植的反动独裁政权展开武装斗争,迫使美军于1933年撤出尼加拉瓜。

4.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1)对内推行,改组国民革命党,发展教育,限制教会,遏制军人势力,确立总统一任制度。

(2)对外捍卫国家主权和本国资源,将石油行业收归国有,引领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 知识点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法西斯主义

(1)建立

①意大利: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政权。

②德国:1920年,德意志工人党改名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是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③日本:1921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2)基本特征:极端民族主义。

2.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亚洲: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

(2)欧洲:1933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

(3)形成: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至此,在亚洲和欧洲形成了两个战争策源地。

3.《慕尼黑协定》

(1)背景: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英法实行绥靖政策。

(2)内容: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

(3)影响:更加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过程:从局部战争逐渐发展到全球战争。

2.亚洲

(1)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了侵华战争,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2)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这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中华民族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抗日,开辟了对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战的东方主战场。

3.欧洲:1939年9月,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

4.全球: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1942年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5.结束: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抗战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1.雅尔塔体系

(1)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2)评价

①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

②它也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2.联合国

(1)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2)原则:联合国吸取国联的教训,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实行形成实质性事项的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欧洲: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致命打击,各国的国力受到严重消耗。

2.美国: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

3.苏联:苏联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特别是由于它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而赢得很高威望。

4.国际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成为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真正转折点。

1.史学新论

“非暴力不合作主义”,通常被错误地理解为是一种消极的策略,其实不然,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方式,它将整个世界的注意力聚焦于压迫者的暴力和非道义上。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借由使压迫者们感到羞耻并质疑他们所谓的善心,从而改变他们的行动。

——约翰·伊斯比斯特《靠不住的诺言:贫穷和第三世界发展的背离》

2.知识拓展——埃及独立斗争的特点

(1)埃及独立斗争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影响下发生的,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帝国主义企图加强殖民统治。

(2)领导者是本国的民族资产阶级。

(3)取得了有条件的独立。

3.知识拓展——卡德纳斯改革的影响

(1)促进了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使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

(2)基本上摧毁了大庄园制,并使民族资本取代外国资本掌握了全国最主要的经济命脉,基本上完成了1910~1917年革命以来由半封建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民族独立的社会的任务。

4.学术情境——绥靖政策 绥靖政策,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20世纪30年代前,绥靖主要表现为扶植战败的德国、支持日本充当防范苏联的屏障和镇压人民革命的打手。历史证明,绥靖政策是一种纵容战争、挑拨战争、扩大战争的政策。它无法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却鼓励了侵略者冒险,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思考:为什么说慕尼黑阴谋是英法绥靖政策的顶峰?

[试答]

5.学习情境——《中立法》

1935年8月31日,美国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通过了《中立法》。法案规定: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外国之间,发生战争或战争在进行之中,总统应宣布此项事实,然后,凡以军械、军火或战备,自美国之任何地方或其属地之任何地方输出而运至该交战国,或运至任何交战国所利用之任何中立国港口者,均为违法。《中立法》的通过,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占上风和国际上美英矛盾突出的反映,是美国派的绥靖主义。

思考:美国“二战”期间的外交政策经历由“中立”到放弃“中立”,再到与反法西斯国家结盟的变化。这说明美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

[试答]

6.易错提醒——“大国一致”原则

“大国一致”原则有利于保障联合国的权威性,有利于解决一些国际争端与地区冲突。但也因为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中小国家的利益而广受批评。

7.学术情境——雅尔塔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思考:雅尔塔体系的实质是什么?

[试答]

关键能力·素养提升

主题探究 史学新论 多维讲练大突破

探究点一 走向独立、追求民主——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学术前沿] 甘地的政治智慧

甘地的非暴力抗争何以能成功?……甘地在内的国大党一直与英国保持亲密关系,随时和总督进行交流,夫人们则和总督夫人对应联谊。甘地赤裸上身,腰上系一块土布,坐在一架小纺车面前,素食、禁欲、静修,他用东方元素装扮一身来吸引西方人。同时,甘地善于利用媒体。除了使自己在媒体上大放异彩外,每一次非暴力行动都会由媒体来放大效应。不能忽视的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印度都坚定地站在英国一边。虽然甘地会时不时发动静坐示威类的众运动,但他在原则上的正确站队,让英国很领情。这才是甘地政治智慧中难得的闪亮点。所以,历史学家保罗·约翰逊说得很刻薄:甘地的全部事业证明了英国统治并非压迫性统治,他只能在英国自由主义的保护下兴风作浪。

——陈祥《被夸大的甘地》

[思维激活] 材料从甘地的斗争思想与英国统治关系的视角认识甘地的政治智慧。

[史料实证] 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影响

史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殖民主义力量的削弱及其带给“南方”地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短暂增长,都为战后的革命运动开辟了道路。在两次大战期间“南方”地区成为全球性革命运动的重心,民族民主运动遍及亚非拉各洲。如中国先后发生了“五四”反帝运动、第一次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甘地领导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反英斗争持续高涨形成华夫脱运动,尼加拉瓜桑地诺则领导了抗美游击战争。这次革命浪潮虽然波及范围很广,持续时间也较长,打击殖民主义势力也较为沉重,但这次革命运动基本上没有缩小殖民统治范围,也没有根本动摇殖民统治。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两次大战之间整个国际力量对比还不利于反殖民主义力量所决定的。

——摘编自高岱等《世界历史·殖民扩张与南北关系》

[解读] 史料前半部分指出了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原因及地域的广阔性;后半部分点明了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影响及其局限性,并概括出这次运动受制于整个国际力量对比的客观现实。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影响,并指出这次运动的局限性。

[试答]

[历史解释]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原因

(1)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资产阶级实力壮大。

(2)一战过程中,英法等殖民国家暂时放松了侵略,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政治发展创造了条件。

(3)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4)俄国十月革命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斗争。

[家国情怀]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促进了民族主义的发展

(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其后,基于本民族经济的发展,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感召下。作为对西方统治与侵略的一种反应,现代民族主义以反帝反殖民斗争争取民族解放运动的面貌在亚非拉广大地区普遍兴起,斗争如火如荼,形成20世纪第一次民族主义浪潮。

(2)随着民族主义浪潮的形成,民族主义有了一个主流意识,即全世界民族平等、平权,反对强力屠杀独霸政策,冲击了资本主义国家不平衡中的战争强权,有利于国际秩序的稳定。

探究点二 大国博弈、秩序重构——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学术前沿] 中国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弱国,尤其是在反法西斯战争国家遭受重挫之时,敢于独自同强大的日本法西斯抗争达十四年之久,可以说是二战史上的一个奇迹。更重要的是,中国抗日战场的开辟和持久抗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局部战争时期和全面爆发时期,对遭受侵略的各国给予了宝贵的支持,有利于这些国家重组力量,渡过难关,扭转战局,从战略防御转换到战略反攻。 ——胡德坤《中国抗战推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走向胜利的历史进程》

[思维激活] 材料从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的角度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

[史料实证] 雅尔塔体系

史料 与凡—华体系相比,雅尔塔体系同样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划分势力范围的烙印。雅尔塔会议充满了美苏相互妥协,共同主宰世界的气氛,几乎每项协定都包含美苏争夺势力范围的因素。例如讨论波兰的重建问题、对于蒙古独立和中国东北问题的处置都是背着当事国进行的,就此而论雅尔塔体系与凡—华体系有共同之处。

——陈从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比较研究》

[解读] 史料说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都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划分势力范围的烙印。

[探究] 根据史料分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具有怎样的相同点?

[试答]

[历史解释]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重要原因: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起了催化作用。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扩张,和意大利一起形成了欧亚战争策源地,大危机使世界走向战争。

(3)主要原因:法西斯蓄意发动侵略战争,使局部战争扩大为世界战争。

(4)其他原因: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绥靖政策和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客观上加速了大战的爆发。

②20世纪30年代,世界各国人民的局部反法西斯战争没能阻止世界局势朝着新的世界大战方向发展。

[家国情怀]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启示

(1)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绝不能重演。

(2)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性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3)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相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4)国与国之间应和平共处。

(5)人类的命运休戚相关,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命题溯源·聚焦高考 真题演练 仿真模拟 落实“四翼”全通关

真题引领——在体验中品悟真谛

[示例] [2020·新高考山东卷,14]英国学者彼得·哈格特为阐明引发国家间冲突的各类地理因素编绘了一张假想国地图。下图所示为其中的四类因素。1938年,法西斯德国制造了苏台德问题,进而占领了苏台德地区。这一事件的起因可以归类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剖析领悟]

[正确答案]

[演练1] [2021·新高考湖北卷,14]下图为二战期间五国军火生产情况,其中的变化反映出( )

A.美国军事优势逐步确立

B.反法西斯同盟最终建立

C.冷战对峙态势初步形成 D.多极化世界格局已出现

[演练2] [2021·八省联考广东卷,14]1939年,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以20世纪30年代初的美国为背景,发表小说《愤怒的葡萄》。小说写道:“他们企图用渔网捞河里的土豆,但守卫不让他们这么做。他们到格格响的汽车上捡被扔弃的桔子,但是桔子上已经被喷上了煤油。”据此可知,作者( )

A.注重对细节的描写批判社会现实

B.通过丰富想象对下层民众寄予同情

C.受环保思潮影响反对工业化浪潮

D.擅长以荒诞手法抒发个人主观感受

创新应用——在训练中提升能力

1.[2022·山东潍坊6月质检]1940年,英国同日本签订《英日天津协定》等条约,规定中国银行存放在英租界的白银由英、日共管;关闭滇缅公路三个月,“禁止武器、弹药并铁道材料之通过缅甸输送”“禁止缅甸输出之货物,在(中国)香港也禁止输出”。这体现了( )

A.英国支持日本南进战略

B.英日结盟封锁中国

C.中英盟国关系出现裂痕

D.英国对日绥靖政策

2.[2022·山东淄博期末]1940年底,崔可夫率军事代表团启程访华。行前斯大林指示他:“您的任务,我们驻华全体人员的任务就是要紧紧束缚日本侵略者的手脚。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斯大林的指示表明( )

A.苏联面临东西两条战线作战的窘境

B.苏联主张对华进行无私的军事援助

C.中苏协调利于构建同盟并夺取胜利

D.苏联援助使中国束缚住日本的手脚

3.[2022·山东济宁期末]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和雅尔塔会议的签约各国都保证用自己的军事和经济力量共同反对法西斯侵略。这揭示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

A.法西斯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

B.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协同作战

C.美、苏等世界大国积极参战

D.美、英、中、苏四国的共同努力

4.[2022·山东威海期末]如图雕塑名为《打结的手》,矗立在联合国总部花园内。此图寓意联合国行使的主要职责是( ) A.警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侵略的国家勿忘历史

B.警告有发动战争历史的国家以史为鉴

C.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

D.推动发展中国家和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

5.[2022·山东临沂、枣庄6月联考]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宣传机构将中国描绘成一个全民抗战的英雄国度,一个肩负国际责任、正在走向以美国为模本的“改革”之路的世界大国。美国的主要意图是( )

A.遏制日本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侵略计划

B.向世界展现中国实力,帮助中国走改革之路

C.提高中国的国际形象,承认中国的大国地位

D.促进美国战争目标及对华政策目标的实现

6.[2022·山东济宁一模]在1945年2月召开的雅尔塔会议上,罗斯福和丘吉尔对斯大林的态度有所不同,罗斯福对苏联提出的分化德国不再反对,还同意了苏联要求归还在日俄战争中失去的南库页岛等要求。这主要是因为( )

A.美英在战后重建问题上出现了严重分歧

B.战争造成英国丧失了世界大国地位

C.美国希望苏联在欧战后参加盟国对日作战

D.美国意识到战后美苏是世界的主宰

第25讲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必备知识·自主排查

4.提示:慕尼黑阴谋是英法公开与法西斯国家直接勾结在一起。明目张胆地出卖他国利益。此前主要是通过所谓的“中立”和“不干涉”的方式体现,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5.提示:美国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制定外交政策。

7.提示:美苏凭借实力划分其战后的利益和势力范围。 关键能力·素养提升

探究点一

提示:影响:这次民族主义浪潮席卷亚非拉广大地区,一些国家在民族独立、民主改革的过程中取得积极进展,从整体上沉重打击了殖民主义势力,冲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所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局限性:这次运动并没有缩小殖民主义的统治范围,也没有从根本上动摇殖民统治,一些国家的民族资产阶级领导人在追求民族独立的道路上将斗争方式限定在和平手段上,严重限制了民族民主运动在这些国家的深度和广度。

探究点二

提示:都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大国瓜分世界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特点。

命题溯源·聚焦高考

真题引领——在体验中品悟真谛

[示例] 答案:D

[演练1] 解析:据材料“1940~1944年五国军火产值”可知,1942年后,美国军火产值遥遥领先其他国家,即美国军事优势逐步确立,故选A项;1942年1月1日,英美苏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冷战的开始,世界分裂为两个对立的阵营,与材料时间内容不符,排除C项;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欧共体的发展、日本的腾飞、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的发展等,共同构成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与材料时间内容不符,排除D项。

答案:A

[演练2] 解析:根据“以20世纪30年代初的美国为背景”可得出这与美国的经济危机有关,而经济危机中出现了产品过剩,销毁了大量的农产品,而下层的民众却又没有食品供应,因此才“用渔网捞河里的土豆”,因此可以看出,作者注重对细节的描写批判社会现实,A项正确;丰富的想象是浪漫主义的特征,材料反映的是美国经济危机的现实状况,并不存在丰富的想象,排除B项;材料与环保问题无关,排除C项;材料是现实主义的体现,不是荒诞手法,排除D项。

答案:A

创新应用——在训练中提升能力

1.解析:根据题干时间“1940年”,可知此时处于二战初期,英法美等国此时推行的是纵容德意日法西斯的绥靖政策。材料中英、日共管中国银行存放在英租界的白银,关闭滇缅公路三个月,同时禁止武器、弹药和货物等物资的运输,这些措施都有利于维护日本在缅甸的利益,体现了英国对日绥靖政策,D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英国对日本南进的态度,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英日结盟,B项错误;当时中英并非盟国,C项错误。

答案:D

2.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让中国的抗战拖住日本,可以使苏联避免同时受到德日两国的进攻和东西两线作战,这表明,中苏协调利于构建同盟并夺取胜利,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当时苏联并没有面临东西两条战线作战的窘境,而是力图避免将来可能会发生的东西两线作战,故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体现苏联对华援助,B、D两项排除。

答案:C

3.解析:材料表明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协同作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故选B项;法西斯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使得其最终会失败,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C、D两项只强调大国的努力,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

答案:B

4.解析:联合国是国际上最权威的维护和平与安全的机构,而雕塑《打结的手》放置在联合国总部的花园内,揭示了联合国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的职责,故选C项;A、B两项虽然也体现了雕塑的警示作用,但是这并不能体现联合国的主要职责,故排除;题干的信息主要反映的是战争与和平的政治角度,而不是经济层面,故排除D项。

答案:C

5.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美国政府宣传机构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将中国描绘成一个全民抗战的英雄国度,“正在走向以美国为模本的‘改革’之路”,明显是希望中国能够在战争中分担美国的压力,是为了促进美国战争目标和对华政策目标的实现,故D项正确;美国的意图是坚定中国抗日的决心,不是为了遏制日本的侵略计划,更不是帮助中国走改革之路和承认中国的大国地位,排除A、B、C三项。

答案:D

6.解析:根据“罗斯福对苏联提出的分化德国不再反对,还同意了苏联要求归还在日俄战争中失去的南库页岛等要求”可以看出,美国方面对苏联做出了让步,是为了使苏联在欧洲战事结束后参加同盟国对日作战,尽快结束战争,故C项正确;美英严重分歧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英国丧失世界大国地位与美国对苏联态度的转变无明显关系,排除B项;D项与主旨无关,排除。

答案:C

青年志愿者典型个人案例-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en369.cn/fanwen/xinxi-2-1247729-0.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3-11-01 18:06:16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