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
2023年10月31日发(作者:婚礼新娘致辞(通用17篇))
2019至2020跨年祝福-
峨眉山月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插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
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三、作业
1、默写《峨眉山月歌》。
2、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3、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早梅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朗读诗歌的方法,了解诗歌大意。
2、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分析诗的意蕴。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诵读古诗的能力。
2、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体会诗中作者流露出的寄情于山水的隐逸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明确朗读诗歌的方法,并根据自己对本诗的感悟来创造性诵读这首诗。
2、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流程
(一)欣赏梅花图片导入新课。
介绍作者张谓
(二)、赏析诗歌,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意境。
1、学生散读诗歌,借助所给资料了解诗的含义。
【诗文解释】
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人们不知寒梅因靠近溪水而早发,以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2、谈谈读了诗歌后的体会。
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
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溪桥”二字引出下句。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近水”;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
3、请学生谈谈自己最喜欢诗中哪两句诗,并说说理由。(提示学生注意从诗句的意思、句中用得精妙的字词、诗句反映的意境、诗句体现的作者的情怀等角度来谈喜欢的理由。)
4、借助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主旨。
5、学生再次带着自己的感悟朗读|、背诵诗歌,总结学古诗、读古诗的方法。
(1)激情吟读 整体感知
(2)细心品读 深化感知
(3)背诵积累 巩固感知
(三)、迁移扩展
1、用自己的画笔来描绘美丽的梅花。
2、用美丽的语言来展现傲霜独开的梅花。
(四)总结: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望洞庭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诵读古诗,于品词析句、想象意境中熟读成诵。
3、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情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难点:对“两相和”、“镜未磨” “白银盘里一青螺”景象的感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板书“洞庭湖”:你们领略过它的美景吗?
2、让我们来游览一番(播放课件)。相机请去过的同学做小导游简略介绍。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欣赏“月夜图”时,请学生尝试用词语形容所看到的景象,如:水平如镜、波光粼粼、月光如水、皓月当空、月明星稀、风清月朗……
二、学习古诗
(一)知作者
1、板书:刘禹锡、望。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诗人(指板书)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眺望了月夜下的洞庭湖美景,于是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佳作——《望洞庭》。
2、关于刘禹锡,你们了解多少?(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代表作:《乌衣巷》、《陋室铭》。)
(二)明诗意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所吟诵的景象中去。
1、要求学生自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汇报读,正音。
3、小组竞赛形式朗读古诗,指导评价。
4、引导学生回忆理解诗句内容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5、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内说说诗句的基本意思。
6、全班交流诗的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7、重点把握:“两相和”——〉湖光与秋月之“和谐”。这是水月澄洁的宁静氛围,呈现出一派和谐之美。“镜未磨”──〉把“潭面”比作“没有打磨的铜镜”,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好一派迷蒙之美。“银盘青螺”──自然之美。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处秀美柔和之景。
(三)悟诗情
1、播放背景古乐,学生自由练读,想象画面,读出韵味,感受意境。
2、读着诗句,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3、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请读出这种感受。
三、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习诵读。
2、指名背诵。
四、拓展延伸
1、同学们,描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些诗句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刘禹锡本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现在,给大家见识两首同题诗(课件出示),我们来对比诵读一番。
题君山 题君山 (雍 陶 ) (方 干 )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全无翠深。 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
2、洞庭景象美不胜收,古往今来,歌颂者无数。回家后,请感兴趣的同学收集一下描写洞庭湖的诗歌和文章,我们个机会再来交流。
五、布置作业
1、收集描写洞庭湖的诗歌和文章。
2、默写《望洞庭》,可配画。
江雪
目标目标:
1、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理解重点词句,了解全诗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
重点、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了解古诗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新课。
小朋友们,大家好,诗歌你们都喜欢吧!能说说你学过哪些诗歌吗?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学习一首古诗,能猜猜是哪一首吗?
生猜,猜对后板书。(板书:江雪)
请小朋友们看着这个题目,发挥你们的想象,再猜猜“江雪”是什么意思呢?
生猜,师评价,鼓励。
小朋友们真棒,猜对题目的意思,谁能大胆地读出这个题目?
生读,生评价。
师小结:真不错,请小朋友们站起来,一起美美地读读这个题目吧!
二、初读感知,理解字词
1、 题目读得这么好,相信大家待会儿读诗句一定会读得更好。请同学们翻开书,自己读读吧,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将诗句读通顺。生自读,师巡回指导。抽读,引导学生及时正音。
2、 小朋友们,课文中戴小红帽的字娃娃是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新朋友,请大家一边念它们的名字一边把它们圈起来。圈好后多读几遍。同桌互读,互帮互助,读准字音。开火车检查,并及时引导学生正音。
3、 这些新朋友中,你认为哪些生字娃娃容易念错,你给大家说一说。教大家读两遍。(学生容易出错的音如:踪、蓑、径、翁、笠,学生教后师再教,强化正音)
4、 生字娃娃认熟了,我们回到课文中,你能读正确、读通顺诗句吗?
生自读,组内读,汇报读。
三、听音乐,体会意境
刚才同学们读得不错,让我们来轻松一下,看插图画,听一段音乐,相信你们一定会有不少的感受。请小朋友们树起耳朵仔细聆听并展开充分的想象。
1、谁的眼睛最灵光呢,谁的记忆最好呢?在刚才的听看中,你都看到了些什么景?说来听听吧!
预设一:孩子们看到有许多的大山,从此处出发进行引导孩子们学习诗句的前两句。
生1:我看见了很多的大山。(引导孩子说完整一句话)
师:你最勇敢,这里有层层叠叠的大山,谁能从诗句出一个词来说说这些大山?
生2:千山
师追问:这里千山指有一千座山吗?(不是,是指有很多座山。)
师:跟千山的用法一样,诗句中还有一个用“万”的词,能出那个词来吗?(万径)这里“万”也是指很多的意思,请同学回忆一下,这里的“径”指什么?(孩子如能,就鼓励,如不出来,就引导查字典,“径”的意思)
师:孩子们,能从诗句中出描写有层层大山和许多小路的诗句来吗?
孩子们会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指导孩子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指导朗读:谁能把这两句诗美美地读一读呢,自己先试试吧!自读后抽生读,及时引导评价。
在这样的天气里,在这样的环境中,就真的没有人吗?(有,有一个人在钓鱼)。你能出写他钓鱼的句子来吗?
学生“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能结合图画的内容,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吗?
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句的内容。
(生描述有困难时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蓑笠翁”,“孤”和“独”。理解“蓑笠翁”时可结合孩子们熟悉的农民伯伯雨天犁田的装束进行引导;引导“孤”时可结合图画内容,让孩子们出小船的数量来理解,理解“独”时,可结合孩子们自己是家中的独生子女的实际情况来理解;然后引申到“孤独”一词,可让孩子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造句、说话加以理解)
指导朗读。抽生读,引导评价交流。
预设二:生先说出有一个人在钓鱼时的情境。(只需调换教学顺序即可)
2、孩子们,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孩子自说自己的感受,师评价。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同学们,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柳宗元被降职后写给朋友的一封信,这钓鱼的老翁就是作者柳宗元自己,他将自己当时的心情融于诗中,请同学们竖读老师黑板上加点的字(千万孤独),让我们将自己的心融入诗中,再朗读这首诗吧!
3、指导朗读全诗。(如学生读得不到位,可用录音范读)
4、指导背诵。(结合刚才所看到的图画,自己边想边背,看谁背得又对又快)
陶者
教学目标:
1. 正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2. 能了解文中大意了解劳动人民的疾苦。
重点:了解故事大意
难点:背诵《陶者》读熟《蚕妇》
从课题入手,激发兴趣
师:今天我们来学《陶者》,看到题目大家想说什么?
生:陶者什么意思?
师:陶:烧瓦制陶
者:……的人
陶者:烧瓦制陶的人
师: 作者是梅尧臣,看他是怎样描写烧瓦的人.自己根据拼音来读一读.学生初读.
师:你们有什么困难吗?
比如:陶、尽、瓦、沾、鳞具体解释。
师:谁能来读一读
生:读
师:看课文中给出了两幅图
师:谁来说说这幅图中有什么?他在干什么?(出示图片)
生:小屋,人在干活
师: 他的房子怎么样?
生:破
师:谁来说说这幅图中有什么?里面的人物在干什么?(出示图片)
生:两个人正在悠闲地喝茶、聊天
师: 他们的房子怎么样?
生:好
一、 从故事入手,阐明文意
师:大家观察的都非常仔细,那大家在看这第一幅图中的人他是一个烧窑的工人,天天以烧瓦为生,他挖尽了自己门前的图来烧瓦,可是大家看看他却住在什么地方?一个破草房子上,连一块瓦都没有,有时刮风下雨他都得挨着。可是大家再看看第二幅图中的这两个人,他们是有钱人,当穷人在干活时,他们却什么也不干,双手从来也没沾过泥,也不懂怎么烧瓦,可是他们却住在高高的大厦里,他们房子上的瓦就像鱼鳞一样多。大家听完感觉怎么样?
从文意入手,理解古诗
师:是啊,很不公平,北宋的一位梅尧臣诗人也觉得这很不合理就写下了《陶者》这首诗。作者就描写了一个瓦窑工人的生活,那听老师把它读一下吧!(示范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拼音自己来读一读这首古诗。
师:几个学生读(好的)
师:刚才这几个同学在读的时候有几个生字宝宝老想出来凑热闹,那我们把她请出来好不好。
师:出示生字卡片。陶 瓦 沾、鳞、居
师:我们再把它放回去,你们还认识他吗?好我们来读一读吧!
大家一起读。多种形式的诵读(同位读、小组读、小老师领读)
师:那老师如果这样做,你能答上来吗?
陶尽( ),屋上(无片瓦 ),十指( ),鳞鳞( 居大厦 )
师:作者通过鲜明的对比体现了我们劳动人民的疾苦,我们不仅要把这首诗读熟,更应把他背过,给大家几分钟时间看谁能第一个背过。
生:背
师:安排多种形式的背诵,及时给予鼓励,让同学们给自己涂星。
二、 理解诗意,轻松拓展
宋梅尧臣通过对瓦窑工人的描写就反映了古代两种人不同的生活,不显示了当时的不合理。写出了人民的疾苦。而还有一首诗也写出了人民的这种疾苦《蚕妇》那根据拼音自己先来读一读吧!
师:有几个生字宝宝又出来和大家交朋友了你认识它们吗?
师:那我们把它们放回原文,再来读一读吧。
多种形式诵读后感到自己表现不错就可以为自己图上一颗星 五: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大家表现都非常不错,为自己的进步把掌声送给自己吧!
元日
教学目标:
12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自己的理解。
教学准备 字典、生字词语卡片,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诗题
1孩子们,你们喜欢过年吗?说一说,你们家里都是怎样过春节的?(指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自由反馈)
2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首描写欢度新春佳节的古诗,教师板书课题,解释课题。(元日就是农历正月初一)
二、学生自读,读通古诗
123教师范读。
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正音,注意强调“竹”“除”“苏”“曈”等平翘舌音和后鼻音。
4听。
56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认读。
指名读,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认记生字。告诉学生:如果认识了诗中的生字,就能把这首诗读得更好三、自读自悟,理解诗意
1根据自学提示展开自学。
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诗,结合书中注释或工具书、课外资料等理解诗句意思。
(2)把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 2合作小组交流。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23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说说画面上的内容,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
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再读古诗。
汇报前两行诗的自学情况,说说前两行诗的意思。(借助“一岁除”和“屠苏”的注释,理解诗意)
4诵读诗句并展开想象,你从前两行诗中体会到什么?你此时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5读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和你的感受。
6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说点什么?
引导学生从“曈曈日”“新桃换旧符”处想象:人们对新的一年充满了新的希望,寄托了人们对来年的美好祝愿。
备注:在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反馈搜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如:为什么贴春联?为什么放鞭炮等。
7指导朗读。(配上欢快的古典乐曲)
谁能把你体会到的欢乐热闹的气氛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抽生读,男女生比赛读,全班齐读)
8指导背诵。
(1)分组接背诗句。
(2)指定学生背诵。
(3)小组比赛,哪组背得好。
(4)同桌互相背。
五、拓展延伸
1过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样?为什么?(感受春节快乐、幸福、热闹的场面)
2你们最喜欢春节里的什么节目?为什么?
六、布置作业
想象这首诗描绘的景象,试着写下来。
春日
一、教材简析
《春日》是宋代理学家朱熹所作,是一首春游诗,赞美了万紫千红的春天景,同时也点出了“东风”是万紫千红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
二、教学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3、大致理解诗句中暗含的“劝学”道理,初步感知《观书有感》,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四、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收集作者资料。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积累词语
1、天女散花:请大家用“春”字组词,组的词的越多,地上开出的小花也越多。
2、课件出示相关词语,开火车读一读。
立春 早春 初春 春日 开春 新春 春风 春光 春 春汛 春雨
春花 春草 春耕 春游 春雷 春潮 报春 春节 春回大地 春光明媚
春风得意 春迷人 春暖花开 春满园 春和日丽 春花怒放
3、过渡:多美的词语!多美的春天!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欣赏!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古诗《春日》,这是是南宋诗人朱熹的名作。
二、学习古诗,享受春天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解题。(在春天里、春天的日子)
3、作者简介:生自由交流作者资料。 4、自由地、大声地读全诗。
5、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高兴、喜悦、兴奋、愉快、欢快、激动、舒畅、舒坦、得意……)(将学生的感受板书在黑板两侧)
6、猜测终归是猜测,如果大家能够从诗句中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猜测,我是有理由的。(将所词句板书到相应的横线上)
教师点拨如下:
(1)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好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人的心情总是与天气有关系,天气好,人的心情也好。
(2)寻芳——春游,踏春,赏玩美好的风景。春游时心情肯定很高兴。
(3)泗水滨——泗水河边。泗水河是一条美丽的河,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在如此美丽的河边骑马、散步、游玩,心情能不舒畅吗?
(4)无边——一望无际,没有边际,到处。视觉开阔,心情也会开阔。
(5)光景——风光景物。优美的风景令诗人喜悦万分。
(6)一时新——一下子焕然一新。一时:速度快,令人感到惊讶、兴奋、激动。万物更新使诗人耳目一新,令人欣喜,就好比你穿上了新衣服。
(7)等闲——等闲:随随便便,轻松,容易,不用费心。诗人悠闲自得,忘记了烦恼。说明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说明春光无处不在。
(8)东风面——春风的面容。有一个词语叫“春风得意”,春风来了,得意洋洋。诗人是在享受春风,享受春天。
(9)万紫千红——这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首诗,也就是说,这个成语是朱熹“发明”的。什么颜都有,形容百花齐放,彩艳丽。现在还用来比喻丰富多彩的事物或无限美好的景象。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诗人能不高兴吗?
(10)总是春——都是春天。诗人已完全被万紫千红的景陶醉了,他从心底里发出“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风吹来的”。
7、指导学生诵读古诗。
多种形式朗读:范读、自读、互读、评读、齐读。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8、小组(或同桌)合作说说古诗的意思: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诗人兴致勃勃,来到孔子曾经呆过的地方——泗水河畔观赏美景。满眼望去,无限风光,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平常人们都知道有春风,但要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
9、背诵古诗。
三、总结升华、体会喻意
同学们,《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赞美春天的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板书“劝学”,劝告大家努力学习,劝告大家多读书)。因为“泗水”在山东地区,是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家乡和他讲学的地方,“寻芳泗水”就是说在孔子的书籍中寻求知识。书中的知识道理,就好像原野上美丽的春,使诗人耳目一新,深感快乐。试想: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能有春日寻芳与书海求知的联想吗?能有知识道理如明媚春光的认识吗?正因为朱熹酷爱读书,才学渊博,他才成为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这首暗喻读书的《春日》诗,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迪。咱们应该像朱熹一样在书海中求知,因为书海中也有一片万紫千红的春!
四、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
2、熟读朱熹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乡村四月
知识技能目标
1、会认“蚕”字,会写“蚕”“桑”两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诵、熟练地背诵诗歌,并能准确无误地默写。
3、能领会诗的意思,并能说出一、二句诗的大意。
4、积累其他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德育目标
通过本诗的教学,让学生热爱富有情趣的乡村。
美育目标
通过对本诗的阅读,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乡村田园风光的美丽。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相机引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谈话导入)
孩子们,在四月的春天,你们到过乡村吗?在你们心目中的乡村,是怎样的一种情景?下面我们来看看宋朝诗人翁卷是怎样来写乡村的四月的?
二、阅读诗歌
1、学生在小组内自读。
2、在班上交流,让个别学生在班上朗读,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同时让学生说说读了本诗的收获。
3、教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三、指导学生领会诗的意思
1、学生自读诗歌,并借助字典、词典理解诗歌的意思。
2、让一些学生说出自己对诗歌意思的理解。
3、教师指导学生领会诗的大意。
山原: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映着天空的光辉。川,平地。 子规:杜鹃鸟。
了:结束。
整首诗的大意:四月的春天,万物复苏,山陵和原野上一片绿,稻田里的水开始上涨,并映着天空的光辉;杜鹃鸟声声地叫着,天空中飘落着如烟的细雨。在乡村的四月,闲人很少,他们都很忙,他们才刚刚把蚕送上山,又忙着插秧。
4、激发学生对勤劳的乡村人民的热爱。同学们,乡村的人民这样勤劳,你们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情呢?
四、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熟练地背诵。
五、小结
古人笔下的田园风光是很富有情趣的,同学们试着说说你们收集到的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如:
过故人庄 书湖阴先生壁 游山西村
唐•孟浩然 宋•王安石 宋•陆游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茅檐长扫静无苔, 莫笑农家腊酒浑,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丰年留客足鸡豚。
工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一水护田将绿绕, 山重水复疑无路,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两山排闼送青来。 柳暗花明又一村。
六、作业
1、写生字“蚕”“桑”,并至少组两个词。
2、抄写诗歌并能默写。
3、积累描写田园风光的诗歌,至少一首。
己亥杂诗
教学目标:
1、 读、背、诵本诗。
2、 联系上下文、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 初步感知本诗的构诗与表达特点。
教学重难点:
诗句1-2行表达的内容与表现的情感。(难点)
诗句3-4行表现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 明题,知背景,营造学习氛围。
以前我们学的诗多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距今仅一百多年,清代龚自珍的一首诗。仔细看老师写课题,请书空一起写。
板书:己亥杂诗(师述:己,杂的字形)
指名读课题,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解释诗题。
师述: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将这315首诗都称为——(读课题)《己亥杂诗》。
这一,正是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这首诗——师配乐范读。
二、读好诗句,自学质疑,整体把握诗的大意与情感。
1、自由读诗,(1)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地读顺诗句。(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联系课前收集的资料,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看看通过自学,能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一会提出大家共同研究。
2、 指名读,评读,练读。(纠正字音与停顿)
3、 汇报交流。
学生自由交流,相机解决以下内容:
A. 九州生气恃风雷: “生气”真的是指的中国“发脾气”吗?在这里用“生机勃勃的局面或者景象”这种说法更符合前文“九州”这样的语言环境。
B. 万马齐喑究可哀:万马哑了毕竟让人觉得悲哀。
C.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重抖擞”再次振作精神。
“不拘一格”什么意思?在那个年代“拘”着什么“格”吗? (清朝的死板、单一、陈旧的八股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用“四书五经”禁锢人们的思想)这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是希望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选拔任用各个方面的人才。
4、 初步理解诗意能帮我们更好地读书。读全诗说说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
三、情感入手,体会诗句的意思,再深入理解体会情感,读好诗句。
(一)、 教学第一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读一读,透过字面去想象,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
(第二行诗)“万马齐喑”
A、结合注释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
B、一提到“万马”你想到的是什么词?(万马奔腾、万马齐鸣)那是何等热闹、壮观!而这“万马齐喑”呢?看到这个词语你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场面?
读这个词
C、这里龚自珍真说的是大清朝的马么?他指的又是什么?从哪里读出来的?
联系上文“九州”知道说的是“举国上下死气沉沉的局面”。
D、这“举国上下”包括哪些人?(君、官、民……)又是怎样的死气沉沉呢?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说说。 (出示课件)
(1)(图片1)英法联军打到家门口的时候,皇帝居然带老婆儿子、军机大臣、王公贵族,逃之夭夭。 读“万马齐喑”!
(2)(图片2)这是大清朝的官员们。面对趾高气扬的列强,大气都不敢出。只顾得贪污腐败,剥削欺压人民! (图片3) 这是当年外国人拍摄中国烟民做成的明信片,东亚病夫的形象世界流传。 “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啊!
(3)(图片4)百姓流离失所,田不能耕,商不能经,工不能作,哀号遍野的岂止十万百万千万啊! 这是当时官府的施粥场景,有这样一个母亲,因为贫病,儿刚死在怀中,可怜的母亲还在心中悲叫着:“儿且勿死,为娘今日趁一粥”,还“掩怀拭泪不敢哭”……
看到这一切,用一个词说说你此刻的情绪:(悲哀、愤恨……)这万千情绪同样也翻滚在龚自珍的脑海,他选择了最能表达他此刻情绪的一个字:“哀”
大家读读这行诗。
(第一行诗)
正因为“哀”、恨,所以大家盼望着一场大的变革的风雷来唤醒这九州的生气啊!
1、他希望的“九州生气”是怎样的?用平时积累的词语说说。(国泰民安、生机勃勃、安居乐业……)
2、刚才同学们说到“风雷”是巨大的社会变革,你希望这风雷涤去什么?炸醒什么?
3、他希望那如风雷一般强大、一般迅疾的变革啊!这满心期盼你能读出来吗?(读第一行诗)读!让这场变革来得更快些!读!让这场变革来的更猛烈些吧!读!
(小结一二行诗)
盼望着九州生气,可偏偏生活在这样万马齐喑的哀世中,叫人怎么不感慨!合起来在读这两行诗。
同学们与龚自珍一样有着深切的悲愤,满怀的激昂啊!放声读吧!
(二)、教学第二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劝”
愿望是那样的美好,而现实却又是那么可哀。那巨大的变革不是我们可以左右的啊!这“万马齐喑”死气沉沉的局面再不改变,要亡国了啊!
大家读读后一句。他劝谁?劝什么?怎样劝?(课件示图,说、读)
1、这首诗写下后不到一年,英国的大炮首先轰开了国门,第一次战争的硝烟让这个本已贫困的国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 读!
2、距离这首诗不过三年,第二次战争失败英法联军火烧了圆明园,陆续签订了19个不平等的条约。 读 3、甲午海战败了,百日维新败了,八国联军侵华,国家危急了啊!再读!
读全诗:师生共同诵读:师读第一句,生读第二句。
四、诵全诗,明情感,感悟写作方法。
1、 将整首诗完整的读读,龚自珍在这首诗里表达了怎样的愿望,你一定会有更深切的感受。(练习课件)
a)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带着这样的期盼,谁能来诵诵这首诗?全班诵读。
b) 读到这里,大家课前的问题解决了吗?
同座之间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谁来说说这“风雷”指的是什么?这“万马齐喑”指的又是什么?
2、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作者通过创造了“万马”“风雷”“天公”这样浩大的意象来表达。这样“创景抒情”的表达方法与我们常见的“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既相通又相异,也表现出龚自珍极高的艺术成就。课下大家还可以再去读读龚自珍其他的诗或文,更真切的感受他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