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期中文言文复习之《湖心亭看雪》(含答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

更新时间:2023-10-31 11:34:06 人在看 0条评论

期中文言文复习之《湖心亭看雪》(含答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

2023年10月31日发(作者:乡镇纪委工作总结(精选10篇))

十大经典数学科普书-

九(上)期中文言文复习之《湖心亭看雪》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

一、大声朗读课文,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湖 中 /人 鸟 声 /俱 绝 (两处)

(2)天 /与 云 与 山 与 水(一处)

(3)舟 中 人/ 两 三 粒 而 已(一处)

(4)一 童 子 /烧 酒 /炉 正 沸(两处)

(5)湖 中 /焉 得/ 更 有 此 人(两处)

(6)余 /强 饮 三 大 白/ 而别 (两处)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大雪三日 ( 下雪 )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勉强 )

..(3)是日更定矣 ( 这 ) (4)是金陵人 (表判断,是 )

..(5)余拏一小舟 ( 撑(船) ) (6)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哪能 )

...(7)是金陵人,客此( 名作动,客居 ) (8)湖中人鸟声俱绝( 消失 )

..(9)雾凇沆砀( 白汽弥漫的样子) (10)拥毳衣炉火( 裹、围 )

...(11)三大白( 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 (12)上下一白( 全 )

..(13)焉得更有此人( 还 ) (14)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

..(15)惟长堤一痕( 只有 )

.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我撑着一只小船,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一人前往湖心亭看雪。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大雪下了三日,湖中人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白的。

(4)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的影子,只有长堤上的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6)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7)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我)问他们的姓氏,他们自己说是金陵人,客居此地。

1 (8)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四、内容理解及知识拓展。

1.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使用白描手法。(1分)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2分)

2.这篇文章可谓是痴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奇”在哪里?痴人“痴”在何处?请分别概括。

奇景“奇”在:万籁俱寂;天地一;万物渺小。 痴人“痴”在:不顾天寒地冻,独往赏雪,醉心于雪景,闲情雅趣异于常人。(大意相同即可)

3.《湖心亭看雪》和《江雪》都描写了雪景和人的活动,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链接材料】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江雪》借一个老翁独自在江边的风雪中垂钓,表达出作者政治失意、怀才不遇的孤独感。《湖心亭看雪》借张岱雪夜前往湖心亭赏雪的往事,表达出作者遗世独立、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故园之思、亡国之悲)(2分)。(语意相近即可)

4.《湖心亭看雪》和《答谢中书书》中都有精彩的写景句子,请你从写景方法的角度点评两者的不同之处。(4 分)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答谢中书书》

②“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心亭看雪》

答谢中中书:①由高到低写高峰河流,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1分)②侧重彩渲染,表现湖光山的绮丽,树林的青翠,美不胜收。(1分)

湖心亭看雪:①由远到近,从天与云,到湖上长堤,再到亭子。舟中人,由整体到局部。(1分)②侧重白描手法,大体勾勒西湖的轮廓,表现天地寥廓,天人一体的景象。(1分)

5.古游记大多较简。通常开篇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甲(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张岱《湖心亭看雪》)两文也是如此,甲文强调“闲”,乙文着重“痴”,你是如何理解这“闲”与“痴”的?

苏轼的一个“闲”字,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乐观豁达的感情,都包含其中,意味深长;而张岱的“痴”表现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充分彰显了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2 6.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一个“绝”字从听觉角度写出了大雪三日后西湖肃杀的冷寂。

B.“独往湖心亭看雪”,一个“独”字写尽了作者当时孤寂无聊的心绪,可谓一字传神。

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明写湖心亭游客,暗写作者,表现他们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

D.“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引用舟子俗人之见,却暗含作者自赏之意。

7.下面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本文通过写湖心亭赏雪和遇到知音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也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的高雅情趣。

B.作者在夜晚乘一叶小舟,独往湖心亭看雪,文中一个“独”字,充分表现出作者性格孤僻,与人不合的性格特点。

C.作者以舟子的话收束全文,舟子说“痴”实际是对作者最确切的评价,他痴迷山水之乐,痴迷世俗之外的雅致雅趣。

D.湖心亭巧遇重在于抒情,因意外遇到知音而惊喜,短暂的相遇令人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又不免伤感,但因遇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人释然。

五、比较阅读。

(一)阅读《湖心亭看雪》,完成1~4题(16分)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

【乙】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东阿王:曹植;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详细的描写。

1.用“/”为下列句子标出停顿(标两处)(2分)

才 一 举 头 已 不 觉 目 酣 神 醉 此 时 欲 下 一 语 描 写 不 得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3 (1)人鸟声俱绝:____________ (2)雾凇沆砀:____________

...(3)即棹小舟入湖:____________ (4)客此: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两个句子。(6分)

(1)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先从听觉上描写西湖“人鸟声俱绝”的景象,接着从视觉的角度描写夜晚乘船独往湖心亭所看到的湖中雪景,描绘出一幅水墨湖山夜雪图。

B.甲文在写景之后,笔锋一转,继写湖心亭的奇遇,“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写对方的惊讶实际就是写自己的惊讶。

C.甲文写景,虽寥寥数语,即写出了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却给人一种超凡脱俗之感。乙文写景,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晚春时节西湖的神韵之美。

D.甲乙两文语言都很简省,甲文中的主人公既有遇人之乐,也蕴藏着淡淡的怅惘与哀愁,而乙文中的主人公则完全陶醉在西湖美景之中。

参考答案:

1.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每处1分,共2分)

2.(1)都(2)白气弥漫的样子(3)撑(船)(4)客居(每空1分,共4分)

3.(1)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2)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每小题3分,共6分)

4.C(3分)说明:仲春时节,不是晚春时节,没有夸张。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16分)

【甲】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陶庵梦忆》)

【乙】满井游记 (袁宏道)

4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选自《袁中郎集笺校》)

【注】①膏:肥沃。②毛羽鳞鬣(liè):泛指一切动物。③堕(huī)事:耽误公事,堕,坏,耽误。 ④此官:当时作者任顺天府儒学教授,是个闲职。 ⑤恶(wū)能:怎能。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 (2)余拏一小舟拏:

..(3)未百步辄返 辄: (4)晶晶然如镜之新开 然: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B.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C.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D.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都是写景的散文,请分别概括两文抒发的情感。(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消失 (2)撑(船) (3)就 (4)……的样子

2.(3分)C

3.(4分)要点与评分:翻译正确,表达通顺,每句2分。

(1)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湖中哪能还有您这样的人呢!)

(2)风力虽然还很强劲,但是走起路来就汗流浃背。

⑤③④②① 5 4.(5分)要点与评分:大意对即可,

示例:【甲】文抒发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对山水的痴恋、孤芳自赏的情怀(学生若答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对人生渺茫的慨叹也可)。(3分)【乙】文抒发了作者得以暂时脱离樊笼、亲近自然的自由惬意和喜悦之情。(意思对即可)

(三)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1~4题。(16分)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乙】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注释】①肆:极,甚。②沔(miǎn):沔水。沅、湘、汉、沔,都是江水名称。③一舍:三十里。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 (2)拥毳衣炉火 拥:

..(3)其势益张 益: (4)余兄子瞻名之曰名:

..2. 对文中画破浪线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

B.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

C.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

D.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篇文章同写远望之景,描写方法却各具特。请简要分析。(5分)

③①②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4分)(1)消失 (2)裹,围 (3)更加(4)命名,取名

2.(3分)C

3.(1)(2分)(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2)(2分)这就是把亭子称为“快哉”的原因。

4.(5分)甲文写景,使用白描手法,用“痕”“点”“芥”“粒”等量词简笔勾勒出一幅苍茫浩渺的西湖雪景图;乙文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先写江涛汹涌、风云变幻,再写冈陵起伏、草木行列,描绘了雄伟壮阔的景象。

7

宣告的反义词是什么-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en369.cn/fanwen/xinxi-2-1226275-0.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3-10-31 11:34:06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