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袅娜的拼音是什么呢
2023年10月29日发(作者:用没有没有就的造句有哪些)
EXO成员谈吴亦凡事件-
文件编号: E4-81-33-D9-6D
20 年 月 日
A4打印 / 可编辑
袅娜的拼音是什么呢
第 1 页 共 11 页 文件编号: E4-81-33-D9-6D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荷塘月》教学设计
1、学习本文叙述、描写、抒情相结合,多角度多层次地描绘景物、情景交融的写法。
2、培养诵读的能力,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技能目标
1、品读文本优美的语言。
2、通过反复朗读,能背诵课文采4到6段。
(三)情感目标
1、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不满黑暗社会现实,向往自由、宁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2、陶冶情操,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方法指导
1、借助语法知识和修辞知识理解句子的含义。
2、做记号、批注,寻语言揣摩点,把握角度,多做比较,反复推敲,深入揣摩。预习课文时自己觉得有需要揣摩的地方,就标上记号,在课本空白的地方写上问题,一句话或几句话的心得,从一篇做起,坚持不懈,有备而学,就会在整体感知上有所提高。字面上的意思要了解,深层的含义也别忘却去寻,还要注意其感情彩。感情彩不同的词语使用上的差异在哪里?在总体上把握,细心揣摩,就会有收获。
第 2 页 共 11 页 文件编号: E4-81-33-D9-6D
3、勾画关键词句,理清行文脉络。当缀句成篇时,作者的思路就会贯穿其间,作者的意图和情感就会流露其间,这时,句子已不是完全独立的语言单位,而是与篇章构成不能分离的整体结构。
五、知识链接
1、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她就像一壶清茶,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我们清凉的慰藉;在深秋的寒气中送来舒心的温暖。
2、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他,是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3、 时代背景:
本文写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之后,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传”了出来。靠什么言传呢?靠写景,传朦胧的淡淡的哀愁与喜悦之情,使我们沉浸在一种苍茫、淡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朦胧美之中。可见,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
第 3 页 共 11 页 文件编号: E4-81-33-D9-6D
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六、教学过程
【预习自测】
初读课文,积累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
蓊蓊( ) 踱步( ) 袅娜( ) 霎时( )
......脉脉( ) 独处 ( ) 参差 ( ) 敛裾 ( )
......妖童媛女( ) 梵婀玲( ) 鹢首徐回( )
....2.字词积累,解释下列词语:
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中杂有别的颜,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3、圈画出你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抄在摘抄本上,丰富你的文学底蕴。
4、争取背诵课文4-6自然段。
【整体感知】明晰思路,理解内容。
1、 自由朗读
2、同时给文章每个段落加上序号出文中表现作者心情的语句
3、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者游踪,探究作者情感变化
相信优美的诵读已经让我们沉醉其中现在大家来看看文章开头
问题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明确: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夜深人静之时本应好好休息了,但许多事情剪不断,理还乱,就想到去荷塘散步,以此来排遣内心的烦恼!
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始终在全曲
第 4 页 共 11 页 文件编号: E4-81-33-D9-6D
中回荡!
问题2:朱自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呢?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回答。
问题3:为排遣不宁静,作者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齐答)
师生共同明确
游踪:家——小路——荷塘——家
(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月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 (赏四周)------(回家门)
问题3:一夜畅游,朱自清到了心灵的宁静吗?
学生齐答(只让学生回答“到”还是“没有到”)
到底到没有呢?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1)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好了。
分析:感慨自己平日身不由己,现在暂得宽余,流露出对黑暗环境的不满但又感到孤独、
第 5 页 共 11 页 文件编号: E4-81-33-D9-6D
寂寞的心情。“且”字表明虽只是暂得解脱可又不能不立即逃离现实的心态,透一丝喜悦。
2)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3)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4)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明确:联系背景、文眼、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理解。
问题4、把握全文的感情脉络:不宁静————失宁静——回到现实的不宁静中来。
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明确:《荷塘月》的结构,是圆形的,外结构、内结构均如此。从外结构看,这篇作品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也呈一个圆形。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理历程的需要。他知道,作为社会的人,是无论如何摆脱不了现实的骚扰的,苦闷之中,何以排忧?在他看来,“还是暂时超然的好”、“乐得暂时忘记”(《那里走》),宁静也好,超脱也好,都只能是短暂的。所以,出了门还得回来,获得片刻的静最终还是回到嚣闹中去。结构和内容的紧密联系,使《荷塘月》读来文气酣畅、浑然天成。
【合作学习】合作互嬴,共同提高
赏读课文,感受文章哪些段落描写了荷塘月的景致?为每一段拟个标题。
荷塘月的景致描写中,你喜欢哪些句子?好在哪里?
一、画面美:(4-6)勾勒了一幅幅经典的画面。分别是
4.月光下的荷塘
5.荷塘上的月
6.荷塘四周的景
宁静——暂得宁静
第 6 页 共 11 页 文件编号: E4-81-33-D9-6D
有人说:朱自清先生是用语言代替丹青的能手。把“文字看出一幅画来,不在文字概念上做游戏(叶圣陶语)”,细细咀嚼,把好滋味辨出来。
二、揣摩语言
1、比喻句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分析:1)句写荷叶之美,亭亭玉立,使人联想到她一旦翩然起舞婆娑婀娜的丰姿。
2)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分析:写出了淡月照耀下荷花的特点:晶莹可掬的光华,绿叶衬托下花朵忽明忽暗地闪光,纤尘不染的丽质。
3)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分析:微风吹过荷波传送之快。
4)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分析:月淡而净,有动感,一泻无余。
5)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分析:写出叶与花在月下的特点:奶白而又娇艳欲滴的实感和轻柔飘渺的姿容。
6)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分析:写月影,灌木的黑影可怖。
7)树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分析:淡月下树阴暗迷蒙,渲染了荷塘幽静的气氛。
8)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分析:以灯光衬月的朦胧迷人。
明确:比喻句加强了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使我们在遐思中获得了无尽的美感享受。
2.拟人句
9)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第 7 页 共 11 页 文件编号: E4-81-33-D9-6D
分析:写荷花饱绽盛开与含苞欲放两种姿态,“袅娜”形容女子姿态优美;“羞涩”指难为情,态度不自然,用这两个词巧妙地形容了荷花的妍媚多姿。
10)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分析:写荷叶田田的妩媚姿态。
11)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分析:流水无声却似有深情。
明确:拟人句更添景物灵秀动人的气质。
3、认识“通感”
所谓通感,即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亦即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因此,通感又被人们称为“移觉”。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分析:是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渺茫的歌声”不是单纯的陈述说明,“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两个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扩大了意境的内涵,使意境变得更加优美。而且将“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也烘托出环境的优雅与宁静。
2、塘中的月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分析:是由视觉向听觉转移。月光与树影是宁静的,用“名曲”来形容,将读者带入一种幻境,光与影的白黑块,仿佛变成了活泼的、跳跃的音符。这是化静为动的写法,将景物写活了,也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其次,身处此境,提到梵婀玲,会很容易联想到《小夜曲》之类的名曲,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其间有某种相通之处,两相烘托,也是意象的叠加,艺术效果倍增,给原有的意境带来了温馨、幽雅的氛围。
同学们也能试着写一句吗?
参考:⑴她的歌声很甜。⑵红杏枝头春意闹。
第 8 页 共 11 页 文件编号: E4-81-33-D9-6D
⑶突然是绿茸茸的草板,像一枝充满幽情的乐曲。
⑷山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凝脂的感觉。
(5)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6)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
4、鉴赏叠词:出文中的叠词,试品析一二例。
蓊蓊郁郁 阴森森 淡淡 曲曲折折 田田 亭亭 层层 一粒粒 缕缕 静静 薄薄
峭楞楞 弯弯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 隐隐约约 轻轻
“蓊蓊郁郁”不仅说明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心情的不宁静、夜晚的寂寞、荷塘的幽僻那种情景交融的氛围,传神地表现了事物的特征和姿态,又使得行文轻缓舒徐,读来节奏鲜明,令人耳目一新。
“森森”,“淡淡”。路阴森森,月光淡淡,一种寂寞的氛围,衬托出淡淡的忧愁。
“田田”,写出荷叶的茂密,出自“莲叶何田田”句。出水很高,是“婷婷”;“粒粒”,写出荷花的晶莹剔透。流水“脉脉”,清香“缕缕”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富于节奏感。
明确:传神地表现了事物的特征和姿态,又使行文轻缓舒徐,读起来节奏鲜明,令人耳目一新。
5、鉴赏动词:作者精心选用动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说说下面两句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
1.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照)
.分析:以流水喻月光,用动感极强的动词“泻”加以点化,将月光写活了,写出了月光的动态和流动感。
2、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飘)
.分析:而“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地升腾,缓缓地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写
第 9 页 共 11 页 文件编号: E4-81-33-D9-6D
出了雾的轻飘状态。
3、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析:“洗”承“泻”,“笼”承“浮”,以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月的朦胧柔和。
4、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印)
.分析:本来是倩影映在荷叶上,却说成“画”在荷叶上,“画”含有人为的动作,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挥墨描绘“倩影”。 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
同学们课下可以继续从文中出类似的例句仔细品味。
我们来总结一下它们的作用:(语言美)
比喻——具体形象 拟人——灵秀动人 通感——迷离精妙
叠词——音节和谐 动词——精当生动
从课文内容看,作者是边走边看的,看了又有所想,他想到了什么?
江南旧俗
文章到此结束了吗?夜游荷塘让作者产生了怎样的联想?
联想:“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
【质疑探究】质疑探究,形成共识
作者为什么会想到江南旧俗呢?
明确:①由自己的孤寂想到江南采莲的热闹,引发了作者的乡思乡愁。
②深化主题(回到过去,说明对现实不满,尤其是最后不觉到了家更说明摆脱不了现实,宁静也只是片刻的。)
七、【归纳整合】
八、【布置作业】
1、背诵4到6段。
2、自由命题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要求: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方法,在选用动词与叠
第 10 页 共 11 页 文件编号: E4-81-33-D9-6D
词上下点功夫,不少于200字。
整理丨尼克
本文档信息来自于网络,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我修正;如您发现内容涉嫌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第 11 页 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