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厌翻译

更新时间:2023-02-04 13:34:24 人在看 0条评论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厌翻译

来自大自然的启示作文600字-


2023年2月4日发(作者:大学生学年个人总结11篇)

部编版初二上册文言文原文、翻译、注释

三峡

南北朝: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阙通:缺;重岩一作:重峦)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

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溯同:泝;暮到一作:暮至)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

荣峻茂,良多趣味。(巘一作:山献)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悬崖峭壁重

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无法看见。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

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

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

映出山石林木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

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

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悲惨凄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

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

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满衣裳。”

注释

自:在,从。

三峡:指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个省级行政单位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

全长实际只有四百多里。

略无:毫无,完全没有。阙:通“缺”,缺口,空隙。

嶂(zhàng):直立如屏障一样的山峰。

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非:不是。

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

襄(xiāng):上,这里指漫上。陵:大的土山,这里泛指山陵。

沿:顺流而下(的船)。溯:逆流而上(的船)。

或:有的时候。王命:皇帝的圣旨。宣:宣布,传达。

朝发白帝:早上从白帝城出发。白帝:城名,在重庆奉节县东。朝:早晨。

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

虽:即使。奔:奔驰的快马。御:驾着,驾驶。

不以:不如。此句谓和行船比起来,即使是乘奔御风也不被认为是(比船)快,或

为“以”当是“似”之误。(见清赵一清《水经注刊误》)疾:快。

素湍:白色的急流。素:白色的。

绿潭:碧绿的潭水。

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倒影。

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绝:极。巘:高峰。

悬泉:悬挂着的泉水瀑布。飞漱:急流冲荡。漱:冲荡。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

良:实在,的确,确实。

晴初:(雨后或雪后)天刚刚放晴的时候。霜旦:下霜的早晨。

属引:连续不断。属(zhǔ):动词。连接。引:延长。凄异:凄凉怪异。

哀转久绝:悲哀婉转,猿鸣声很久才消失。绝:消失,停止。转:通“啭”鸣叫。

巴东:汉郡名,在今重庆东部云阳,奉节,巫山一带。

三声:几声。这里不是确数。

沾:打湿。

裳(shang):衣服。▲

文言知识

古今异义

1、或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2、虽虽乘奔御风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一词多义

①自自三峡七百里中(从)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②绝沿溯阻绝(断绝)绝巘多生怪柏(极)哀转久绝(消失)

通假字

①略无阙处,“阙”通“缺”空缺。

②哀转久绝,“转”通“啭”鸣叫。

词类活用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②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③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结霜。

④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特殊句式

1省略句(三峡)两岸连山省略定语“三峡”。

2省略句(两岸)重岩叠嶂省略主语“两岸”。

与朱元思书

南北朝: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

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

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

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风停,烟雾都消散尽净,高爽的晴空和山峰是一样的颜色。乘船随着江流漂荡,

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山水奇

特独异,天下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一直看下去,

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急流的水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

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

无数山峰。泉水拍打在山石上,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

和谐动听。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叫,猿猴千百遍的啼叫不绝。像鸢鸟一样极力追求功

名利禄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忙于治理社会事

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

白天,也好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注释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风烟俱净:烟雾都消散尽净。风烟,指烟雾。俱,全,都。净,消散尽净。

共色:一样的颜色。共,一样。

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漂荡。从,顺,随。

任意东西:情境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东西,方向,在此

做动词,向东漂流,向西漂流。

自:从。

至:到。

许:表示大约的数量,上下,左右。

独绝:独一无二。独,只。绝,绝妙。

皆:全,都。

缥(piǎo)碧:原作“漂碧”,据其他版本改为此,青白色。

游鱼细石: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

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里形容江水清澈见底。

急湍(tuān):急流的水。急,迅速,又快又猛。湍,水势急速。

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甚,胜过,超过。为了字数整齐,中间的“于”字省略了。

若:好像。

奔:动词活用作名词,文中指飞奔的骏马。

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形容树密而绿。

负势竞上: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负,凭借。竞,争着。上,向上。这

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这从下文“千百成峰”一语可以看得出来。

轩邈(miǎo):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向高处伸展。

邈,向远处伸展。这两个词在这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用。

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指,向,向上。

千百成峰:意思是形成无数山峰。

激:冲击,拍打。

泠(líng)泠作响:泠泠地发出声响。泠泠,拟声词,形容水声的清越。

好:美丽的。

相鸣:互相和鸣,互相鸣叫。

嘤(yīng)嘤成韵:鸣声嘤嘤,和谐动听。嘤嘤,鸟鸣声。韵,和谐的声音。

蝉则千转(zhuàn)不穷: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叫。则,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千转:

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千”与下文“百”都表示很多。转,通“啭”鸟鸣声。这里

指蝉鸣。穷,穷尽。

无绝:就是“不绝”。与上句中的“不穷”相对。绝,停止。

鸢(yuān)飞戾(lì)天:出自《诗经·大雅·旱麓》。老鹰高飞入天,这里比喻追求

名利极力攀高的人。鸢,俗称老鹰,善高飞,是一种凶猛的鸟。戾,至。

望峰息心:意思是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息,使……

平息,使动用法。

经纶(lún)世务者: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经纶,筹划、治理。世务,政务。

窥谷忘反: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窥,看。反,通“返”,返回。

横柯(kē)上蔽:横斜的树木在上面遮蔽着。柯,树木的枝干。上,方位名词作状

语,在上面。蔽,遮蔽。

在昼犹昏:在白天,也好像黄昏时那样阴暗。昼,白天。犹,好像。

疏条交映: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疏条,稀疏的小枝。交映,互相遮掩。交,相互。

见:看见。

日:太阳,阳光。

文言现象

通假字

(1)“转”通“啭”,鸟叫声。原句: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2)“反”通“返”,返回。原句: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古今异义

(1)东西:古义:向东向西。例句:任意东西。

今义:指物品。

(2)许: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左右。例句: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今义:或许,应允,赞许等。

(3)奔:古义:本文指飞奔的马。例句:猛浪若奔。

今义:奔跑。奔

(4)穷:古义:穷尽。例句:蝉则千转不穷。

今义:贫穷。

(5)戾:古义:至.例句:鸢飞戾天者。

今义:罪恶。

(6)经纶:古义:筹划、治理。例句:经纶世务者。

今义:治理国家的抱负和才能。

(7)窥:古义:看,观察,侦查。例句:窥谷忘反。

今义: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

一词多义

(1)[绝]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没有第二个)

猿则百叫无绝(断,停止)

(2)[上]负势竞上(向上)

横柯上蔽(在上边)

(3)[无]直视无碍(没有)

猿则百叫无绝(不)

(4)[百]一百许里(确数,十的倍数)

猿则百叫无绝(概数,表示多)

(5)[直]直视无碍(直接)

争高直指(笔直)

(6)[负]负势竞上(凭借)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背)--《愚公移山》

(7)[穷]蝉则千转不穷(穷尽)

穷冬烈风(深)--《送东阳马生序》

穷则独善其身(不得志,不显贵)--《孟子·尽心上》

(8)[见]有时见日(见到)

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马说》

词类活用

(1)风烟俱净(“净”:形容词作动词,消净、散净)

(2)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动词,向东走.向西走)

(3)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4)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5)望峰息心(“息”:使动用法,使……停止)

(6)横柯上蔽(“上”:名词用作状语,在上面)

(7)负势竞上(“竞”:动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语的意思)

(8)负势竞上("上":方位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向上生长")

(9)皆生寒树(“寒”:使人感到有寒意)

答谢中书书

南北朝: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

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夕日一作:阳)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

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

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注释

答:回复。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曾

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

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山川:山河。

之:的。

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

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

翠竹:翠绿的竹子。

四时:四季。

俱:都。

歇:消。

乱: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竞相跳

跃。

实:确实,的确。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

中的美好世界。

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

文学家。

复:又。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奇:指山水之奇异。

文言知识

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备古义:具备今义:准备、具备)

②晓雾将歇(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晓古义:清晨今义:知道)

③夕日欲颓(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

④古来共谈(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

一词多义

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念无与为乐者:和。

书-----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谢答中书“书”:书信。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

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

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

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

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

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

景)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

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案被贬黄州

已经四年。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欲:想要。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无与乐者,没有

可以共同游乐的人。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

到黄州,寓居承

天寺。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

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交横:交错纵横。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也:是。

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

闲:清闲。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

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首句点明夜游的起因与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

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运用比喻的方法描绘庭院月色。

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两个反问句令人深思。作者抒发面对月光发生的感触。

一词多义

与: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念无与乐者。(和,连词。)

遂:遂至承天寺。(于是)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打洞)《狼》

盖:盖竹柏影也。(原来)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原来是)《狼》

至:遂至承天寺。(到)寡助之至。(极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寻:寻张怀民。(寻找)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

欲:解衣欲睡。(将要)欲穷其林。(想《桃花源记》

古今异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

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

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

月色入户

户:

古义:多指门;今义:窗户、人家

念无与为乐者

念:

古义:想到;今义:纪念,思念,读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词类活用

步:名词作动词,散步。例句:相与步于中庭。

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一起在院子里散步。(状语后置)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清闲的人罢了。(定语后置)

省略句

解衣欲睡:(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省略主语)

特殊句子

主旨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表达出作者孤寂凄凉,无所归依的心境以及仕途不得志的抑郁,以及他豁达的人生

观。

富贵不能淫

先秦:孟子及其弟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

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

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

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有作为、有节气的男子吗?

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

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

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

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

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

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

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注释

景春:与孟子同时代的人,纵横家。

公孙衍: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曾在秦国为相,又曾佩五国相印。

张仪: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王时为相,游说六国连横以服从秦国。

诚:真正,确实。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惧:害怕。

安居:安静。

熄:同“息”,平息,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是:这,这个。

焉:怎么,哪里。

子:你。

未学:没有学。

之:“丈夫之冠也”及下文“女子之嫁也”中的“之”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丈夫之冠: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冠: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

古人二十岁既为加冠。

父命之:父亲给予训导;父亲开导他。命:教导、训诲。

母命之:母亲给予训导。

嫁:出嫁。

往:去,到。

戒:告诫。

女(rǔ):同“汝”,你。

必敬必戒;必:一定。敬:恭敬。戒:留神,当心,谨慎。

违:违背。

乱:扰乱。

夫子:旧时称自己的丈夫。

以:把。

顺:顺从。

为:作为。

正:正理,及基本原则。

道:方法。

居天下之广居:第一个“居”:居住。第二个“居”居所,住宅。

广居、正位、大道:朱熹注释为: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立:站,站立。

正:正大。

大道:光明的大道。

得:实现。

志:志向。

由:遵循。

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独:独自。行:这里是固守;坚持的意思。道:原

则,行为准则。

淫:惑乱,迷惑。使动用法。

移:改变,动摇。使动用法。

屈:屈服。使动用法。

古汉语知识

一、一词多义

1.诚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真正,确实)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诚心)——《列子·汤问》中的《愚公移山》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表假设)——汉·司马迁《陈涉世家》

2.焉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怎么,哪里)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语气词)——《列子·汤问》中的《愚公移山》

3.冠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名词动用,行冠礼)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戴帽子,名词作动词用)——明·魏学洢《核舟记》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明·宋濂《送

东阳马生序》

4.命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训导)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指派;发号)——《列子·汤问》中的《愚公移山》

奉命于危难之间。(命令,政令)——诸葛亮《出师表》

5.戒

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第一个为“告诫”,第二个为“谨慎”)

6.居

居天下之广居(第一个为“居住”,第二个为“住所”)

佛印居右,鲁直居左。(处在,处于)——明·魏学洢《核舟记》

居五日,桓侯体痛(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前面,表示经过的时间;停留,经历。在文中

译为“过了”。)——《韩非子·喻老》中的《扁鹊见蔡桓公》

7.屈

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屈服)

手指不可屈伸(弯曲)——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8.之

“丈夫之冠也”及“女子之嫁也”(中的“之”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母命之(代词,代出嫁的女子)

往送之门(动词,去,到)

居天下之广居(助词,的。)

何陋之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唐·刘禹锡《陋室铭》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助词,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清·蒲松龄《狼》

9.得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得:能,能够。

得志得:实现。

二、通假字

1.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女(rǔ):通“汝”,你

三、词类活用

①动词用作名词居天下之广居

原意为居住。文中意思为居所、住宅。

②动词的使动用法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原意为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古人二十岁既为加冠。文中作动词,意

思为行冠礼,

A.富贵不能淫

本意:惑乱,迷惑。文中意思:使……迷惑。

B.贫贱不能移

本意:改变、动摇,文中意思:使……改变(动摇)。

③威武不能屈

本意:屈服。文中意思:使……屈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先秦:孟子及其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

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

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一作:斯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

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

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

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磨练其人心志,以饥饿和困乏

考验其人身形,扰乱其人业已开始的行动,目的就是要用上述这些艰难困苦来触动

其人之心灵,坚韧其人之性格,增加其人原本没有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心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

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

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

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注释

舜:姚姓,名重华。唐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

“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

于是传以天子之位。国名虞,史称虞舜。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

纪》等。

发:起,指任用。

畎(quǎn)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畎,田间水渠。

傅说(fùyuè):殷商时为胥靡(一种刑徒),筑于傅险(又作傅岩,在今山西平

陆东)。商王武丁欲兴殷,梦得圣人,名曰说,视群臣皆非,使人求于野,得傅说。

见武丁,武丁曰:“是也。”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遂以傅险为姓,

名为傅说。事迹见于《史记·殷本纪》等。

举:被选拔。

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

胶鬲(gé):商纣王大臣,与微子、箕子、王子比干同称贤人。

鱼盐:此处意为在海边捕鱼晒盐。《史记》称燕在渤碣之间,有鱼盐之饶;齐带山

海,多鱼盐。

管夷吾:管仲,颍上(今河南许昌)人,家贫困。辅佐齐国公子纠,公子纠未能即

位,公子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齐桓公知其贤,释其囚,用以为相,尊称之为仲

父。《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

下,管仲之谋也。”

士:狱官。

孙叔敖(áo):蒍姓,名敖,字孙叔,一字艾猎。春秋时为楚国令尹(宰相)。本

为“期思之鄙人”,期思在今河南固始,偏僻之地称为鄙。

海:海滨。

百里奚(xī):又作百里傒。本为虞国大夫。晋国灭虞国,百里奚与虞国国君一起

被俘至晋国。晋国嫁女于秦,百里奚被当作媵臣陪嫁到秦国。百里奚逃往楚国,行

至宛(今河南南阳),为楚国边界之鄙人所执。秦穆公闻其贤,欲重赎之,恐楚人

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楚人于是与之。

时百里奚年已七十余,至秦,秦穆公亲释其囚,与语国事三日,大悦。授以国政,

号称“五羖大夫”。史称秦穆公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政,“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事迹见于《史记·秦本纪》。

市:市井。

故:所以。

任:责任,担子。

是:代词,这,这些。

也:助词,用在前半句的末尾,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加以解说。

必:一定。

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苦恼。

心志:意志。

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饿: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体肤:肌肤。

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穷困。

拂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拂,违背,不顺。乱,错乱。

所为:所行。

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

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

曾益:增加。曾,通“增”。

能:才干。

恒:常常,总是。

过:过错,过失。

困于心:心中有困苦。

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于色:面色上有征验,意为面容憔悴。征,征验,征兆。色,颜面,面色。赵岐

《孟子注》:“若屈原憔悴,渔父见而怪之。”《史记·屈原贾谊列传》:“屈原至于江

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

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发于声:言语上有抒发,意为言语愤激。赵岐《孟子注》:“若甯戚商歌,桓公异之。”

甯戚,春秋时卫国人。家贫,为人挽车。至齐,喂牛于车下,齐桓公夜出迎客,甯

戚见之,疾击其牛角而商歌。歌曰:“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短布单衣

适至骭,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齐桓公召与语,悦之,以为大夫。

而后喻: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喻,知晓,明白。

入: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内。

法家:有法度的世臣。

拂(bì)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出: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外。

敌国: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

外患:来自国外的祸患。

恒:常常。

亡:灭亡。

生于忧患:忧患使人生存发展。

死于安乐: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文言现象

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bì),通“弼”,辅佐。

所以动心忍性。忍,通“韧”,坚韧。这里作“使(他的性格)坚韧”。

词类活用

生于忧患(生)名词作动词,生存

死于安乐(死)名词作动词,死亡

愚公移山

先秦:列御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

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

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

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

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

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

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

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纵横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

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

北部的阻塞,出入都要曲折绕远,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

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

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

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

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孀妻有个遗腹子,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

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

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

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

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

智叟无话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

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

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

高山阻隔了。

注释

太行山: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

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方:指面积。

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

区。

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且:副词,将近。

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的意思。

塞(sè):阻塞。

迂(yū):曲折、绕远。

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汝:你。这里做复数看,为“你们”的意思。

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

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献疑:提出疑问。

以:凭借。

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

损::削减。

曾(céng):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

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魁(kuí)。

丘:土堆。

置:安放。

且:况且。

焉:疑问代词,哪里。

荷(hè):扛的意思。

夫:成年男子。

箕畚(jīběn)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孀(shuāng):孀妻,寡妇。

遗男:遗孤,单亲孤儿,遗腹子。

龀(chèn):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这里始龀表示年龄,约七八岁。

龀,换牙。

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易,交换。节,季节。

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语气助词。

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

叟(sǒu):老头。

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

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长息:长叹。

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

匮(kuì):竭尽的意思。

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虽,即使。之,用在主谓之间,无实意。

苦:愁。

亡(wú)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通“无”。

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惧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愚公。已,停止。

帝:神话中的天帝。

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感,被……感动。

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

负:背。

厝(cuò):同“措”,放置。

朔东:就是朔方以东地区,指山西省的东部。

雍:就是雍州,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带地区。

陇断:即垄断,山冈高地

列子: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属于中国先秦时期道家的著作。关于这部书,有两种

说法: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的列御寇著的;另一种认为是后来晋代的人著的,没有

定论。书中记载了许多寓言和传说故事。

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

(1)指

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用手指

(2)曾

古义:连……都

今义:曾经

(3)毛

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4)阳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5)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6)诸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7)息

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8)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9)已

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10)方

古义:方圆

今义:常指矩形

(11)惩

古义:苦于

今义:惩罚

(12)苦

古义:愁

今义:能燥,能泄,能坚的药味

(13)荷

古义:挑

今义:

莲,又称荷、芙蕖、鞭蓉、水芙蓉、水芝、水芸、水旦、水华等,溪客、玉环是其雅称,

未开的花蕾称菡萏,已开的花朵称鞭蕖,睡莲科,属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地下

茎称藕,能食用,叶入药,莲子为上乘补品,花可供观赏。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是印

度的国花。

词性活用

1险: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2箕畚:名词活用作动词,用箕畚装石土。

3面:名词活用作状语,面向着。

4聚:使动用法,使......聚,相当于:“把......召集在一起”。

5苦:形容词作动词,愁

一词多义

1.其惧其不已也【代词,他】其如土石何【助词,加强反问语气】帝感其诚【他】其

妻献疑【他的】

2.之以君之力【的】虽我之死【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告之于帝【代词,这

件事】跳往助之【代词,代指愚公】

3.且年且九十【将要,快要】且焉置土石【况且】

4.焉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始一反焉【加强语气】

5.而面山而居【表示修饰】何苦而不平【表示承接】而山不加增【表示转折】

通假字

1.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3.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4.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5.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6.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

倒装句

1.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

2.且焉置土石?倒装句,疑问代词“焉”提前。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定语“三夫”后置。

4.告之于帝。倒装句。状语“于帝”前提。

5.何苦而不平?

被动句

1.帝感其诚。被动句。【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省略句

1.(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此句中省略主语“太行、王屋二

山”。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省略句,省略主语愚公。

3帝感其诚。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帝感于其诚。

4.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en369.cn/fanwen/xinxi-2-113648-0.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3-02-04 13:34:24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