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古代四大奇冤窦娥冤

更新时间:2023-02-04 13:24:02 人在看 0条评论

古代四大奇冤窦娥冤

情人节卡通图片-


2023年2月4日发(作者:乐光950字)

󰀶󰀳

文学评论

《窦娥冤》悲剧性之强烈,主要表现在为善、为孝、为

节与作恶、作淫、作贪的社会效果之颠倒。剧情表现了善的

毁灭和邪恶的肆虐横行。伦理道德广为社会所崇尚,而善良

的窦娥尊重伦理道德却倍受恶人欺凌,以致惨遭杀害。背弃

伦理道德的张驴儿、赛卢医和桃杌太守却为所欲为,逍遥法

外。那么,窦娥为什么会遭遇如此不幸呢?

一、元代社会的黑暗孕育了窦娥的千古奇冤

(一)社会体制及封建传统是迫害窦娥的根源所在

在《窦娥冤》第四折中有这样两句话:“我不肯顺他

人,倒着我赴法场,我不肯辱祖上,倒把我残生坏……”;

“本一点孝心的不怀,倒做了惹祸的胚胎。”这可谓是血泪

凝成的控诉,它展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虚伪本质。所谓家

法、王法、伦理之道都是统治阶级作淫作威的遮羞布,是人

民自愿套在身上的枷锁。对伦理道德的痴信与寡廉鲜耻、坏

人当道的矛盾,正是窦娥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

在这样一个暗无天日的封建社会,统治者决不会因为被

统治者的安于统治而厚待之,而是对其施以更残酷的宰割。

官吏贪赃枉法、凶残无道已成为极严重的社会问题。一方面

封建法律本身有很多的缺陷;一方面官吏的俸禄很少,他们

把来告状的当作衣食父母,对他们顶礼膜拜。在这样的社

会,贫穷的窦娥并无厚重的银子贿赂官吏,因而导致冤假错

案也不足为奇了。

元代社会标榜节孝之道,统治阶级将其神秘化,使它成

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天经地义和统治阶级企图协调社会生存、

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封建法律的执行也完全取决于官吏的

品德和能力,这一致命缺陷为官吏的贪赃枉法、制造冤假错

案备下了温床,使几千年来的“清官意识”成为人们对法律

的强烈幻想。后来出现的廉访使更是借势利金牌搜刮地皮,

成为当时官吏中大饱私囊的肥缺。封建时代的人民看不清社

会黑暗的实质,在窦娥奇冤之后,他们只能求助于“湛湛青

天”。窦娥之冤是因为遇到了自己的亲生父亲才得以昭雪,

在这样一个惨无人道的封建社会,冤假错案是难以翻案的。

(二)张驴儿及桃杌等恶势力逼死窦娥,造就了千古奇

张驴儿和桃杌等人不是导致窦娥含冤致死的根本原因,

却是害死窦娥的直接凶手。他们是社会丑恶的代表,正是他

们的丑恶反衬出窦娥的善良和坚贞。

张驴儿父子意外救了窦娥的婆婆,当他们得知蔡家是两

个寡妇相依为命的时候,便产生了邪念,想要乘人之危,霸

占蔡氏婆媳,结果被窦娥断然拒绝,张驴儿逼婚不成,便下

毒手谋之,却不小心弄巧成拙,毒死了自己的父亲,可张驴

儿这样的恶棍不会有丝毫的心痛,反而借此机会抵赖,把诡

计的失败当成新诡计的武器,以之向窦娥逼婚。但是守节的

窦娥又断然拒绝,张驴儿变本加厉,恶人先告状,以金银买

通楚州太守,将窦娥冤枉致死。这是何等的可悲可叹,要不

是因为有张驴儿这样的恶棍,也不会残害善良弱小的窦娥。

窦娥原本把希望寄托于“明如镜、清如水”的廉明清正

的楚州太守桃杌身上,但希望还是落空,楚州太守桃杌也是

披着伦理道德外衣的禽兽,他抓住窦娥孝顺婆婆的弱点,屈

打成招,屈杀窦娥,铸成悲剧。遇上这些恶贯满盈的恶霸,

窦娥无力反抗,即使再怎么反抗也是失败告终。正是这些恶

势力把窦娥逼进了死亡的深渊。

(三)蔡婆的胆小懦弱成了窦娥冤案发生的催化剂

蔡婆扮演窦娥的婆婆,窦娥从小与蔡婆生活,在她心

中,婆婆就是唯一与自己相依为命的亲人,因此,她对婆婆

尤其关切,她孝敬婆婆,尊重婆婆。可婆婆的胆小和懦弱却

引狼入室,招来杀身之祸。

在剧中,蔡婆以放债来收取“羊羔儿利”,凑巧的是赛

卢医无力偿还欠蔡婆的债务,因此对蔡婆起了杀害之心。蔡

婆在危难之际意外的被张驴儿父子救出。而张氏父子不怀好

意,趁势要将蔡氏婆媳占为己有,虽然蔡婆也有所反对,但

是当张氏父子说要将其杀死的时候,她便半推半就地把张氏

父子领回家。试想,如果蔡婆鼓起勇气,敢于和张氏父子这

样的地痞无赖抗争,就不会把他们引入家门。倘若蔡婆听窦

娥的告诫,提早去见官,赶走张氏父子,那么也不会发生这

窦娥千古奇冤之我见

———浅谈窦娥悲剧的原因及窦娥的形象

王李雄 胡合香 海南省琼州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海南 三亚572022

摘要: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悲剧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十大悲剧作品之一。它通过一个“感天地,泣鬼神”的冤假错

案的始末,表达了主人公窦娥对人格的捍卫,揭示了传统文化中节孝之道以及清官意识的虚伪和荒谬性。本文将从不同的侧

面探索窦娥含冤致死的原因,并分析窦娥的人物形象及时代意义。

关键词:

千古奇冤;三桩奇愿;昭雪;悲剧

󰀶󰀴

文学评论

出悲剧。至少这为窦娥冤案的发生提供了必备条件,蔡婆的

胆小懦弱自然而然成了窦娥冤案的催化剂。

(四)三桩奇愿的相继应愿把千古奇冤表现得淋漓尽致

窦娥本是善良民众的典型代表,她不想和现实生活作

对,可黑暗的现实逼得她爆发出反抗的火花,人间的不公让

她怀疑天理的存在。她被刽子手捆绑得不能动弹,满腔的

怒火和怨气喷薄而出,她骂天骂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

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同时发出三桩奇异的誓

愿:血飞白练、六月飞雪、抗旱三年;她申明:“不是我窦

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

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她要苍天证实他的清白无辜,她

要借异常的事象向人间发出强有力的警示。在剧中,窦娥发

誓以后,浮云蔽日,阴风怒号,白雪纷飞,这一片浓重的悲

剧气氛把窦娥含冤负屈的悲愤情绪推到了极限,这惊天动地

的环境描写把窦娥的冤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关汉卿刻意这样

安排,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唤醒世人的良知,激发世人对不

平世道的愤慨,催促世人为争取公平合理的社会而抗争。

三桩奇愿的应验,不仅是窦娥受冤的明证,同时也寄托

了世人的希望。当窦娥立于屠刀之下,看着昏庸凶残的桃杌

的自得和流氓恶棍张驴儿的逍遥法外,她彻底看清了这个社

会的黑暗,唯一能做的就是把复仇的希望寄托于湛湛青天,

把内心那种极度悲愤的心情表达出来。这是窦娥反抗性格的

最好证据,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窦娥之死是社会的迫害。

(五)窦娥冤案得雪,对社会恶势力做了有力的反抗

窦娥的冤案能翻案,靠的是父亲手中的权力,是她的亲

生父亲为其洗刷冤情,这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希望让受害者

的亲属惩治恶人的强烈愿望,在一定程度上寄寓着对元代社

会吏治沉重的疑虑。悲剧的最后设置了“鬼戏”。把社会悲

剧的主题再次推向了高峰。原本是悲剧,到了这理,却转为

喜剧的叙述,对整个悲剧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为窦娥翻案

的窦天章最后以一个十足的喜剧人物的身份出场,点破了那

层人民对皇帝、清官的幻想。窦天章“秉鉴持衡”的神威给

了人民希望,让人民看到社会还是有正义的存在,让人们找

到精神的寄托。总之,窦娥冤案得雪,无疑给了恶势力当头

一棒,这也是对社会的有力反抗。

二、窦娥一生命运多舛,为千古奇冤奠定了悲凉的

感情基调

窦娥作为世界文学画廊中一个著名的悲剧典型。除了上

面分析的社会原因之外,造成窦娥悲剧还有内存因素,即窦

娥自身的性格,窦娥的性格具有二重性,她的性格体系中有

两大既对立又统一的脉络:自觉高尚的伦理精神和刚烈不屈

的斗争精神,这两脉络又由很多具体的、活生生的性格元素

组成,这些性格元素既对立又统一,如接受封建礼教影响和

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甘受命运的摆布和对命运的抗争、靠

天与骂天等等。

窦娥一生命运坎坷,三岁丧母,七岁离父,被买到蔡婆

家做童养媳,二十岁与丈夫结婚。虽然经济上还稍稍丰裕,

她的坎坷经历也在夫妻的恩爱与婆媳之间的体贴和关怀下得

到了暂时的安慰,但好景不长,丈夫早亡使得刚刚燃起的生

命之火再次熄灭。这已经使得窦娥的命运极其坎坷,可是还

有更悲惨的命运还在等待着窦娥,死亡的悲剧正一步步地向

她迈进。

在生活中,窦娥把一切苦水都放进自己心里,在贪欲、

淫欲、杀欲横流的黑暗社会里,她仍然关心自己的婆婆,她

宁愿牺牲自己生命,让婆婆免受皮肉之苦。她不在乎自己命

运的悲惨,而是一心想着照顾婆婆,她深深理解着婆婆,她

觉得婆婆中年丧夫,老年丧子,满腹的苦水无处诉说。她就

这样用婆婆慰藉着自我。窦娥的悲惨上升到了一种难言的高

度,她的善良让我们不禁落泪,可结局却是含冤被杀。由此

可见,窦娥一生的悲惨命运为这千古奇冤奠定了悲凉的感情

基调。

三、窦娥的悲剧形象能不断影响着后世是因为她善

良而富于反抗精神

首先,窦娥具有始终如一的善良而美好的品质。窦娥虽

然家境贫寒,三岁丧母,七岁离父,幼小的年纪过早地遭受

失恃之痛和穷困之苦,然而正是这种经历使她养成了善良、

孝顺的美好品质:她珍惜与蔡婆婆相依为命、相对平稳的家

庭生活,对早年守寡、晚年丧子的婆婆十分孝顺;她深信一

女不嫁二夫的教条;她恪守孝道与妇道,做人贤惠;尤其让

人感动的是,她不仅为了使蔡婆免受毒打,忍受着剧痛、屈

辱和不公,用生命为代价,含冤招承了药死公公之罪,而且

还在被押赴刑场、即将被处斩时,还想到不能让婆婆看到自

己的样子以免婆婆伤心难过。

其次,窦娥又充满了反抗的精神。她一出场,便对“恒

定不变”的天理产生怀疑;她反抗没有爱情的婚姻,她不

依从婆婆,而且谴责婆婆答应嫁给张驴儿父亲是不守“贞

心”,是不知羞的行为;她坚决反抗张驴儿的逼婚,就在张

驴儿嫁“药死公公”之罪于窦娥,以“官休”相威胁而实则

强行逼窦娥“私休”的情况下,她仍然坚定沉着地维护自身

人格尊严,与其抗争到底;在被押往刑场的途中,她仍满腔

的怒火和怨气,骂天骂地,而窦娥这种对“天理不公”的不

满,实际上是对人间的不公与黑暗的反抗与责问;尤其是她

已含冤屈死,但其鬼魂仍然“一再”为自己伸冤,这充分表

明了窦娥不向黑暗暴力屈服的坚强意志。窦娥的这种与黑暗

社会现实的反抗,正是人们最根本的愿望。

综上所述,造成窦娥千古奇冤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社会

的黑暗,这是无法改变的。在面对种种恶势力的欺凌与迫害

时,她敢于反抗,勇于反抗,用自己的生命给广大受苦受难

的民众做出了榜样,也向社会提出了有力的控诉。

参考文献:

[1]顾学颉选注.元人杂剧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8

月第1版.

[2]叶桂刚,王贵元主编.中国古代十大悲剧赏析上.北京

广播学院出版社.

[3]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8月第一版.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en369.cn/fanwen/xinxi-2-113620-0.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3-02-04 13:24:02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