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谈“罗尔事件”对中国慈善业的影响

更新时间:2023-10-23 02:58:09 人在看 0条评论

谈“罗尔事件”对中国慈善业的影响

2023年10月23日发(作者:挽留感情的句子)

人眼是变焦还是定焦-

工作圉议 谈“ 罗尔事件” 对中国慈善业的影响 文/张倍利 供职于深圳桌杂志社的罗尔,因有感于幼女罹患白血病,自 9月10日起陆续在自己的发表《我们不怕讨厌鬼》《耶 稣,我不要做你的敌人》《罗一笑,你给我站住》等系列文章,引发 公众纷纷献上爱心,截止11月30日,共收到打赏250余万元。 但消息很快出现反转,网友联名报案认为其诈捐。罗尔本人也撰 文回应质疑,表示将退还相应款项,并接受司法机关调查。 期间,人民日报评论指出“罗尔事件”酿成了一次不大不小 的信任危机,并认为只有在公共生活中,涵养信心和信任,在法 治生活中,完善规则与制度,才不会让公众的爱心在一次次“狼 来了”中被消磨。中国青年报刊文指出“罗尔事件”等“反转新闻” 跟“狼来了”的故事一样,会折损社会的公信力,最终会对真正的 弱势体造成伤害。网友们也纷纷表示,捐钱是为了救人,不是 为了替患者和家人省钱。更有激愤的网友要求司法机关立案,严 惩骗捐的行为。 作为一名父亲,罗尔也确实爱女心切。打赏或发红包的众 人,也确实出于恻隐之心。基于上述事实,针对罗尔诈捐的指控 显然难以成立。那么,又是什么导致舆论一边倒地对其进行声 讨?声讨的又是什么?笔者认为,众人声讨的是罗尔的不道德, 也即罗尔做了本不应该做的事。因为罗尔在不差钱的情况下,利 用信息不对称,通过获取公众打赏这种“打擦边球”的方式,获得 了远超过所需费用的捐赠。 论及慈善,中西方存在源起和模式上的差异。西方之慈善公 益形态源于宗教,强调博爱,有如圣经规定所有人都是神之子 民,神命人服从,相互爱和帮助;人要将其收入的十分之一奉献 给神;而奉献由教会组织集中使用,用于帮助所有神的子民。而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仁爱,源于对自己获得生命之基本事实的 感觉,而非来自神的命令或来世的奖惩,所以爱是由亲及疏、由 近及远向外扩展,并以亲族、乡里相互扶持为主要形式。 相较于西方人的乐善好施,中国社会也不乏爱心,汶川地震 42上海人大2017年第1期 和罗尔事件的爱心爆发能够清楚地说明问题。数据显示,改革开 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我国的社会捐赠总额从2006年的不 足100亿元增长到目前的1000亿元左右,慈善事业发展面临着 难得机遇。但如何汇集爱心、涵养信任,并让最需要关爱的体 感受温暖,是慈善事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谘须研究的课题。 2016年9月1日,《慈善法》正式施行,为 开展慈善活动提供了遵循,为发展慈善事业提供了引领,为做好 慈善工作提供了保障。而恰恰不久之后,就发生了“罗尔事件”。 根据慈善法,首先,如何界定罗尔“发文求打赏”的行为性质?是 “商业营销”“个人求助”亦或“个人募捐”?其次,针对目前的状 况,该如何处理?募集的款项是否需要发还,罗尔有无违反慈善 法需要追责的情形?最后,针对该事件造成的影响,如何做到“举 一反三”,进一步规范相关行为?笔者认为,官方宜尽快出面表 态,给个说法,把握住此次慈善法宣传的良机。 “罗尔事件”在给社会信任浇上一盆冷水的同时,也给予我 们诸多启示。中国传统慈善事业囿于亲友乡邻之间,有效率优 势,但难以惠及普天下之人。而西方慈善公益事业的兴盛有赖信 徒们大规模的奉献,却也面临着审查机制运作的高成本和低效 率。两者各有优势,也互有短板。然而,从中取长补短却非易事。 某种程度上,“罗尔事件”却给出了新的解答。首先是如何解决爱 心动员的问题,罗尔通过发文的形式给我们上了生动的 一课;其次是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以防范道德风险的问题,“罗 尔事件”又警示了“信息披露”的重要性。 12月24日晨,罗尔的女儿笑笑去世了。虽然罗尔最近一直 挣扎在舆论的漩涡中,但相信笑笑应该是远离这一切的。罗尔夫 妇最终决定退还所有的捐赠并捐赠笑笑的遗体用于科学研究, 而笑笑留下的,将温暖这个世界。口 

裳的多音字组词-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en369.cn/fanwen/xinxi-2-1080656-0.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3-10-23 02:58:09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