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让科学贴近幼儿的生活(1)
2023年9月14日发(作者:防灾减灾手抄报简单又漂亮一等奖)
疫情正能量文段-
让科学贴近幼儿的生活
摘要:
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实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科学教育是生活教育的重要组成局部,它应和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我们身边处处是科学,幼儿科学活动必须贴近生活,来源于生活。
关键词:
选材来源生活 操作材料贴近生活 生活中渗透随机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实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只有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才能使幼儿的学习变成有意义的学习。教育家陶行知以前说过:“我们深信,生活才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这在阳光下幻化出无限美丽的源头活水。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只有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才能真正成为孩子学习的桥梁。如何让科学教育贴近孩子的生活,让贴近孩子生活的教育更好的协助孩子掌握身边的科学知识呢?
一、选材贴近幼儿实际生活也来源于生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反复强调了“周围环境”、“身边常见的”、“生活中”这些字眼。由此说明,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应是贴近幼儿生活的,不宜把那些高科技的、距离幼儿生活很遥远的东西搬到课堂中来。贴近孩子实际生活经验的教育,能让孩子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兴趣是幼儿学习和探索新事物最重要、最持久的动力,也是幼儿获得知识、发展水平的先决条件,优质的教育应让幼儿在快乐的情绪中学习,并保持对学习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态度,而科学教育活动也需要这样。
例如:有一次我们在讲萤火虫的故事时,孩子们知道故事里的萤火虫寻朋友的时候看到能发光的电灯、黑夜里动物的眼睛、汽车的灯以为是自己的朋友,所以当我提出问题:“除了故事里的这些物体会发光,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会发光?”孩子们理解到萤火虫能发光时,这时我就引导孩子去寻更多能发光的物体,带着这个疑问我就让孩子和家长去收集了我们生活中各种发光的物的图片比比比谁收集的多,就激发了孩子强烈的探索的欲望,想要寻答案的欲望,那几天常常会听到孩子们在我的耳边说:“动物的眼睛在夜里会发光、海里的小鱼会发光,爸爸的汽车会发光,太阳会发光等等”。 从而就生成了科学活动《会发光的物体》,这样的活动及贴近孩子的生活,选材也来源于生活,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活动中我会注重孩子的自作和探索,所以我给孩子提供了一些材料让孩子自己试一试,看看那些东西会发光,他是怎样发光的,并将结果记录下来;同时引导幼儿讨论,扩展幼儿对发光物体的理解;有了对发光物体的理解后我就尝试让幼儿一起对发光物体实行分类;这时候我为幼儿准备了一些课件图片,利用课件来给图片上物体分类,最后孩子们将它们分成三类:动物发光体、自然发光体、人造发光体。
动物发光体
自然发光体
人造发光体
最后通过探讨各种光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好处,让幼儿理解了光的作用,如光能照明、古时候烽火台的火台的火光能够来传递信息等,最后教师播放教学光盘,协助幼儿理解人们如何利用激光、X光等实行工作,感受科技给人们带来的好处;正是因为教师的选材贴近幼儿的生活来源生活,整个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孩子的探索欲望强烈,活动也变得更加有趣了,所以孩子对《会发光的物体》这个活动掌握得比较好的。
又如:幼儿对身体的探索在大班时显得格外强烈,他们常常会问:“为什么运动时我的心脏就会快速地跳个不停?我们吃进去的东西怎么会变成大便的呢?为什么不吃东西就会饿?为什么常常肚子一疼就要大便?”既然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身体中的奥妙这么感兴趣,为什么不即时带他们走进“我们的身体”,用准确的知识去解决他们那许很多多个小问号呢?从而我们又生成了科学活动《食物哪去了》,这样的活动同样也是来源于生活,贴近幼儿生活的。在集体活动中,活动前我做了大量的课前准备。备孩子的同时也要备教师。备孩子就是让孩子有相关的知识经验的准备,同时也不能无视了备教师,所以之前我观看了大量的人体消化系统的教育视频,理解了人体的整个消化系统。教师知识掌握的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老师真正的理解、掌握了,才会把准确的知识传递给孩子。
在导入活动中为了让幼儿亲自体验饮料在身体内的流动,我让每位幼儿去自选一杯饮料让他们去品尝、感受,然后大胆地说出“食物哪去了”,有的孩子说“食物到我们肚子里去了”,还有的说“到食管里去了”,孩子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我先不说他们回答的对与错,带着问题我让孩子们边观看课件边听老师讲故事——“食物旅行记”,理解食物旅行中经过的消化器官的先后顺序:食物第一站来到口腔,第二站来到食道,第三战来到胃,第四站来到小肠,第五站来到大肠,将食物的残渣排除体外。”口腔食道小肠胃大肠
孩子们通过故事知道了人体的5个消化器官的名称,这些消化器官就构成了人体的消化系统,并通过故事理解到了每个消化器官的功能,再让幼儿说说食物在各消化器官的变化,进一步让幼儿理解各消化器官的功能;说到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时,我让孩子吃饼干和面包来感知食物在口腔里通过牙齿变细变碎的过程。
为了让幼儿掌握并加深食物在人体内消化吸收的过程,我为孩子们准备了各消化器官的图片,让孩子们按先后顺序贴好,从孩子们贴的情况能够看出孩子们完全掌握了食物的消化过程。 最后请幼儿观看视频,理解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好我们的消化系统,知道我们不能吃不干净的东西,饭前便后要洗手,要注意卫生,吃饭时要细嚼慢咽,也要按时吃饭,不能暴饮暴食,吃完饭后不能剧烈运动,我们应该散散步,协助消化······。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紧扣活动目标,不但整个活动目标达到了,而且孩子们在体验、感知、操作、观察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
二、操作材料贴近幼儿的生活。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实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探索未知的基础,所以要在科学活动中提供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感知过的或触摸过的材料,引发和保持幼儿对材料的探索欲望。这些材料是要贴近幼儿生活的。
教师在观察、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上,发动幼儿一起收集、准备活动的材料,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在幼儿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接触各种各样的物品,教师要带动孩子和家长从自己的生活环境里随时随地收集身边易收集、卫生、安全的废旧物品,变废为宝。如塑料杯、纸杯、各种材质的线、饮料瓶、塑料管、塑料玩具、橡皮、皱纹纸、海绵、棉花、铁钉、围棋子、回形针、积木等各种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这些材料也能够让孩子变成蕴含着科学原理的科学小制作,使孩子在“做中学”这样的学习方式达到的教育效果会更好。
三、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渗透随机教育。
我们都知道,孩子们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也擅长观察,在一日的活动中常常会听到孩子们提出许很多多的问题,这这些问题里有的就蕴藏着一些科学知识,这样教师就要有一颗细致观察的心,即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敏感地捕捉住幼儿的那些稍纵即逝的消息,发挥它们的教育价值。
例如:在一次户外活动时,几个幼儿仰着头,小手指着附近建筑工地上的大吊车,议论纷纷,不一会儿,参与议论的幼儿越来越多。如何利用这辆大吊车,发挥它的教育价值呢?进教室后,我们就利用了电脑和幼儿观察吊车的运作过程,让幼儿理解到吊车的作用,知道大吊车协助我们解决很多困难,为我们生活带来便利。
我们身边的科学无处不在,我们要擅长抓住教育的契机,贴近生活、来源于生活的教育才能让幼儿更多的掌握身边的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