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原因分析
2023年9月9日发(作者:有关爱情的英文诗句)
西华师范大学2022录取分数线-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原因分析
【摘 要】调查研究表明虽然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主流,但有些状况令人担忧,本文从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入手,探讨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原因
1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1 心理健康不佳者呈上升趋势
据有关统计资料介绍,我国高校学生的心理障碍发生率1989年是20.23%,1999年是29.30%,2004年,沈阳某高校对其中3384名大学生的心理调查显示,41.54%的学生有心理问题,51.54%的学生有偏执倾向。据卫生部、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等机构透露,有16.0%到25.4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表现以焦虑不安、恐怖、神经衰弱、强迫症和抑郁情绪为主。研究还表明,心理健康问题女生比男生严重,农村同学比城市同学严重,一般院校比重点院校严重。
1.2 心理健康问题是造成大学生辍学、自杀的主要原因
据北京市16所院校调查分析表明,因心理疾病休学、退学人数分别占因病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在因心理疾病休学、退学的学生中,神经症患者分别占76.1%和54.8%,而神经症又以神经衰弱为主。
1.3 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障碍突出
拒天津市有关院校调查,天津高校的独生子女数量大约占到大学生总是数的51%,近年来出现轻微和重度心理问题的人越来越多,其中因双方同是独生子女互不体谅对方,导致恋爱失败使学业受到影响,引发自杀倾向的,占到有自杀动机人的90%以上。
目前,大学生在不同情境、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心理问题是不同的。比如刚入学的学生不适应环境,容易出现独立与依赖的矛盾,面临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容易产生失意、压抑、焦虑甚至神经衰弱症;就学习方面来说,一是,无法承受学习上的压力;二是,缺乏学习兴趣,导致厌学情绪;三是,存在学习困难,没有到良好的学习方法。就人际关系方面来说,宿舍人际关系紧,与异性交往有困难;还有自我方面的问题,如自我评价问题、自我体验问题、自制力问题等等。高年级学生面临着就业艰难,毕业就意味着失业的压力,恐惧、困惑、烦躁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对处境无能为力,不到人生目标,更有甚者觉得生存没有意义。
2 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心理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系统,因而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既有社会因素,又有家庭因素和学生个体因素,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于个体的结果。
2.1 社会环境因素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良的社会环境往往对心理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社会结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价值评价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上的经济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重智轻德、分数至上的误区和“精英主义”情结压迫着学生的心灵;泥沙俱下的大众传媒内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都给大学生的心灵带来强烈冲击,暗中潜滋学生不健康的心灵;各种观念的碰撞、各种文化 的差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等,都使他们感到困惑、混乱、矛盾、茫然、紧张、不知所措;观念动荡的压力、经济危机的压力、择业就业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贫困学生的生存压力、学业压力——各种各样的社会压力从不同方面向学生压过来,特别是就业问题,大多数学生都意识到,毕业就意味着失业。恐慌、焦虑、烦躁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使他们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对处境无能为力,更有甚者觉得生活没有意义。
2.2 家庭环境的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对人的个性会产生很大影响。人的先天素质只为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而父母的教育方式及潜移默化的影响会直接关系到子女能否健康长。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大多数与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有关。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往往影响子女的身心发育,在这种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往往容易产生冷漠、孤僻、早熟、自卑和孤独的心理;父母关系紧张,经常吵架甚至武力相加,在这样一个没有爱、经常冲突的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往往胆小忧郁,对人缺乏信任,而且具有敏感多疑心理,难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家庭气氛过于沉默或严厉,缺少民主环境,使孩子从不敢大声讲话、自由说笑或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见解,这样的孩子自信心不足,过分抑郁;而放任式的家庭又导致子女任性散漫、无组织无纪律、顽皮的个性;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家庭一味的娇惯、纵容、满足子女的一切愿望和要求,使他们对挫折的容忍能力很弱,稍有磨难便一蹶不振;还有的学生离开父母生活无法自理而痛苦不堪,甚至想退学,或心理失衡走向极端;还有的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通过高期望值来施加压力,让儿女实现其光宗耀祖的理想,易使子女产生压抑,一旦受挫,心理防线便崩溃,导致心理障碍。
2.3 青春期因素
大学生基本上处于青春期的中后期,心理的发展正在完善过程中,他们所处年龄阶段正是一个心理变化最激烈、最明显的时期,也是最富特,最具矛盾性充满好奇与渴望的心理转折期。这一时期心理发展不平衡,情绪不稳定,处于家庭和社会二者若即若离的关系中。然而青春初期所造成的心理被动遗留下了许多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当时只顾埋头备考而压抑下来的,到了大学后,没有师长的严格管束,压力骤然减轻,心理上却感到极度的不适,于是产生了各种心理困惑。如有的学生青春初期对自我形象的认同还未彻底解决,到了大学,看到别人俊美潇洒,总感到自惭形秽,长时间调适不好则产生自卑心理,丧失自信心;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性生理已经发育成熟,性意识开始觉醒,开始向往与介入朦胧的校园爱情,他们开始关注异性、渴望与异性交往,但由于缺乏交往经验,怕自己说错话、做错事,被异性看不起,反而更加封闭自己,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还有的学生因别人的成绩比自己好,出于嫉妒心理,到处别人的弱点,说别人的怪话,不是想靠自己的努力赶上别人,而是企图用这种办法击垮对方;另外,大学生虽然生理发育成熟,心理上却不够成熟,心理状态仍带有一定的幼稚性、依赖性和冲动性,两者之间的落差,很容易导致心理失衡;还有一些学生,成长顺利,一帆风顺,遇到的挫折少,心理承受力低,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2.4 个人素质因素
在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其实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由于个体心理素质的差异、心理压力的承受水平不同,因而有的人会产生心理障碍,有的人却没有。一项调查分析表明,凡是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中, 大部分人的性格属于内向不稳定型,属于粘液质或抑郁质,即他们的心理有一定的易损伤性和对生活事件的易感受性。其性格缺陷表现为:内向、心胸狭窄、抑郁性高、神经质、多愁善感又难于表露,自卑感重,适应变化了的环境比较困难,活动范围狭小。所以,个体心理素质的问题,特别是一些特殊的人格特征,是导致心理问题的内在因素之一。
2.5 心理冲突因素
青春期的大学生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阶段,这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危机的时期。诸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感情与理智的矛盾,依赖性与独立性的矛盾,心理困惑与寻求理解的矛盾,自我价值与社会标准的矛盾。这些矛盾如果解决不好,长期处于矛盾的冲突中,再加上情绪控制力的局限,因此常出现思想上摇摆不定,行动中忽冷忽热。这种心理冲突常给人以挫折感,极大地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它消耗人的心理能量,使人的心理功能得不到正常发挥。长时间的心理冲突甚至可以引发人的厌世、颓废和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