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背影主要内容概括

更新时间:2023-09-06 18:09:24 人在看 0条评论

背影主要内容概括

2023年9月6日发(作者:适合新年发朋友圈的句子(精选140句))

初一年级电子课本-

背影主要内容概括

【篇一:背影主要内容概括】

在祖母去世的悲伤中,父亲仍亲自送我上火车.等待中,父亲为我买橘子.我看到父亲去买橘子时的背影,挤在人中的背影,流下了眼泪.后来,父亲来信说他可能不久后就大去,想着他的背影,我很是伤怀!

【篇二:背影主要内容概括】

《》是现代作家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这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原文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地流下眼泪。父亲说, 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 爸爸,你走吧。

他望车外看了看,说,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 进去吧,里边没人。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 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近几年,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力度不小。好多种教材同时在全国各地试用,有些教材在内容调整上大动干戈,不少传统名篇纷纷落选。但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我自然不动 ,依然是每一种教材的必选课文。为什么?是否因为《背影》是朱自清写的、早已成为经典,就不敢造次了。

我想,之所以也许这样问,是因为:《背影》,1500来字,看上去朴素、平淡、无奇;要是有人讲,眼下中学生的好作文,不比它差了太多,会有相当多人信以为真的。 当然,现在,即使谁写出了《背影》的水准,也不可能成为朱自清、其作品也不会有《背影》级的礼遇。就此而言,甚至不妨说:《背影》是因为朱自清所写才如此著名、被讲得那样好,而经典化了的。

这并不奇怪。首先,有所谓 第一个吃蟹的人 ,也有所谓 余生也晚 。其次,这般想法其实很符合现代的理论,美国文论家乔纳森 卡勒就曾用 超保护的合作原则 的精深术语阐释过类似情形(参见《当代学术入门 理论》第27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版)。简单地说,因为你对朱自清有基本的信任,对他的文章有超级的 保护 ,信得过《背影》是内涵深刻、艺术性强的经典作品;而因了这种信赖,假使读不出《背影》的 好 ,你会怀疑自己的水平问题;即便只是为了证明自己,你也会非常 合作 地反复读、讲出个子丑寅卯来。

所有的人都这样,《背影》怎么可能不成为经典?不过,应该考虑到《背影》 是朱自清1925年的创作,事情要稍微复杂一些的。

那时候,朱自清虽然早加入了文学研究会,办过文学刊物,尝试并发表了、、散文等多种文类的作品,数量也不算少;在散文写作上,还已经有了《歌声》、《匆匆》、《温州踪迹》等精品;特别是1923年,他和俞平伯同题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同时出现于知名刊物《东方杂志》, 在那个时期的白话散文中,这两篇都颇动人,流传甚速 (王统照语,转引自陈孝全《朱自清传》第71页,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1年3月版),成了文坛的一佳话。然而,总体看来,那时候的朱自清毕竟还没成为后来那样著名的 品牌 毋宁说,恰恰是《背影》刊揭后,给 朱自清 增加了很重要的码。

需要补充的是,《背影》至迟从1935年起,不断地入选叶圣陶等先生编选的《国文百八课》、《初中国文教本》、《开明国文讲义》以及《开明新编国文读本(甲种)》等民国时期的中学教科书;并且,这种取向不曾因1949年而中断,在该年7、8月间面世的《新编初中精读文选》中, 编辑例言 的 本书选材的标准 已经新添了第一条

符合新民主主义的精神 ,而《背影》依然作为合适者入选了(《叶圣陶教育文集》第四、第五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版)。从此,新中国的语文教材少不了《别了,司徒雷登》里夸奖过的朱自清先生,也少不了他的《背影》。很显然,教材的广泛影响与权威性,无疑为《背影》解读时的 超保护的合作原则 锦上添花了许多。

一句话,《背影》何以成为经典?文学外部、甚至文学之外的原因是重要的,而且确乎是根本的。 另一方面,正像卡勒所辩证指出,有些文本再赋予多少 超保护的合作原则 ,仍然无法读出什么 文学性 :《背影》之所以成为经典,如果没有其内在的成为经典的质素作为前提,同样是不可想象的。事实上,《背影》 之所以能历久传诵而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者,只是凭了他的老实,凭了其中所表达的真情 (李广田《最完美的人格》),类似的说法,我们更为耳熟能详。当年,叶圣陶先生将《背影》选入教科书,就有提示: 篇中的对话,看来很平常,可是都带着情感 如今,各式各样的教材、参考书、教辅读物讲起《背影》总是强调:此文写出了、写尽了父子情深。

这些自然是不错的,《背影》的确 表现了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情感和儿子对父亲关怀的感激之情 (见洪宗礼主编《语文》初中第四册第83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版)。但在我看来,《背影》的讲读史上,始终存在着一种不大应该的简单化定势:将 父子情深

平面化地理解为父子关系一贯其乐融融,将朱自清父子之间的感情一相情愿地 提纯 、 净化 。

我们知道,《背影》是回忆性的散文,在《背影》文章与 背影 之间相隔了整整八年,而八年的时间可以有多少事情或曰 {琐屑 发生!且不说有关传记材料里的朱自清与父亲的那些龉与不欢(参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1期第235页),就是在《背影》文本里,作者也照实记录了一些,只不过把话说得简约、含蓄,需用心读才能破解罢了。--我指的是文章的最后一段。

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暗示、交代得已经蛮清楚:父亲年事渐高之后,退化、颓唐得厉害;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朱自清他们的家庭琐屑也不少;父亲待 我 大不如从前。而 我 对父亲怎样呢?单看看父子 不相见已二年余了 ,却还是父亲主动地 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 写了一信给我 ,就不难想见: 我 对父亲的意见是多么大,又仿佛多么地理直气壮;很明显, 我 待父亲更是不好的。

既然如此, 我 怎么竟在那种情境中写下了《背影》这篇赞美父爱、赞美父亲的文章呢?《背影》问世22年后,朱自清对此的记忆还是非常清晰, 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 (转引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语文》初中第一册第10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版)-- 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这里,所谓 大去之期

其实就是一个 死 呀!你想想,父亲有两年未曾与儿子谋面,终于给关系尚僵的儿子去了封信,别的未曾多说,就径直谈到了自己的死。这怎能不令朱自清顿时不胜羞愧、伤怀悲叹,念叨起父亲的好,而反省自己的不是:无论父亲有怎样的错,也无论自己有多大的委屈,父亲永远是父亲;真是再也没有比自己这两年的表现更大的错误了;父亲还有没有时间与机会让儿子弥补过失 ,只要是为人之子、为人之女,就应该理解作者这时候的心潮难平、激动不已。

而我要说,虽然很多人注意到了朱自清在1947年的那番回忆以及文末一段的重要性,但很遗憾,迄今还是未曾见有人话讲到点子上:正是在这文章的收穴之处,隐藏着《背影》之所以 好 的最大秘密,也蕴含着《背影》文学经典性的最重要潜质。对此,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体会。第一,在主题内容和思想上,朱自清虽 只是写实 ,却真切地写出了父子这样的血缘关系,也会有擦,父子这样的亲情也会有波折;揭示了 月有阴晴圆缺 ,人都世俗复杂、并可能由此出错的客观现实。这样, 父子情深 的经典主题,格外增添了儿子的愧疚、忏悔之情,这在作品表现的诸多情感中也是极具分量的;而且由此,《背影》便不再像一般同类作品那么简单、浅显了,即或可能失去了 纯情 ,却是结结实实地收获了家庭、人生等多个角度的复合的厚重的体验。

朱自清《背影》何以成为经典?

第二,更加重要的是,如果没有发现文末的深意,《背影》所抒发的浓情就显得有些突如其来的过分,文本里的不少着力点也多少显得做作;换言之,只有发现了《背影》中轻易不露真容的 豹尾 ,才能发现《背影》在艺术上的讲究与到位,其中最特别的一点,就是对于文章结构、情感表达、语言选择等多方面的控制,那种控制既强大有力,又收放有度,还自然天成,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不妨稍许细心琢磨一下:朱自清是在羞愧、伤悲、感恩等等复杂情感把自己激动得不行的情形下开始《背影》创作的,也就是说作者写《背影》其实用情极深、用力极猛;然而,朱自清没有像个生手一样一起笔就大抒其情,而是千种波澜几乎不见地这样开了头,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仿佛很平静,既破了题,也设了疑,而一旦读懂了结尾后再重读,朱自清极力克制着的情感就很容易体会到了。更进一步而言,这个开头意味着,作者在那样的心潮澎湃下,还能自觉不自觉地考虑文章结构等技术上的问题,说明,朱自清作为一个散文家已经相当成熟了。而且,这样一种成熟贯穿于《背影》文本的始终,比如,作者连用两个 再三 、两个 踌躇 以及交代 父亲是一个胖子 等充分的蓄势与铺垫;比如那著名的 背影 镜头: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你有没有发现,这,确实是个不折不扣的特写镜头:着装的彩十分明确,动作的方向十分清晰,画面感觉极强;而且,又实在是个太煽情的镜头,难怪作者很适时地写道, 这时候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一个多愁善感的读者,也多半会控制不住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朱自清在艺术性上的追求也就起到了效果,作为 文眼 的 戏剧动作

要么不发,一发便中,立竿见影。又比如,文章的末尾一句, 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马褂的背影。哎,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既注意了为文的起承转合,又嘎然而止、余音袅袅

在这样的 字字珠玑 之后,是否就将《背影》的内在潜质发掘殆尽了?我看也未必,兹举一例。我们前面说到,《背影》是五四文学中最早正面刻画父亲形象的;而已经有人发现,《背影》描写的父亲形象主要有 细心 、 体贴 、 不强壮有力 等特点,这和父亲的经典形象 责任心强 、 坚毅 、 粗心 、 有力 差距甚远, 我们在《背影》中看到的与其是一个父亲的形象,毋宁是一个母亲的形象 (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1期第235页)。这是个有趣的发现,而怎么解读它、由此出发又可以读出些什么?更是个有意思的问题。你可以联系朱自清创作的一贯风格,联系《绿》、《荷塘月》、《给亡妇》,尤其是同在1925年创作的议论性散文《女人》,从朱自清文章的女性譬喻、女性化意识等方面下功夫,也可以联系朱自清的生平经历,甚至适当运用佛洛依德的 精神分学 ,去作为别的研究的引子。你也可以接着思考,《背影》是正面塑造父亲形象的作品,可为什么《背影》里的父亲还是更多地像个母亲形象?这和五四的社会语境、文学语境有怎样的关系?是否可以说五四时期存在强大的 集体无意识 ,使得朱自清运思、命笔起来不由自主?等等等等。

总而言之,《背影》解读的宽度就是你生活的宽度、思考的宽度。短短一篇《背影》里有悠长的朱自清的生活史、情感史、思想史,也可以有你自己的悠长的生活、情感乃至思想的历史。文学阅读甚至 文学 本身都不怕、很需要这样的投射与移情,对此,现代文学理论是早就言明了的;而且,恰恰是那些经典化的作品,因为有 超保护的合作原则 的惠顾,有无数读者的反复阅读,所以越读越精彩,越读越经典。换句话说,你我的参与也正是经典何以成为经典的一大原因。

倘使话讲到这地步还不无道理,那么,非要厘清本文所说的哪些内容属于《背影》本来就有的,哪些又属于 超保护合作 来的,就既不可能,更没有必要了。《背影》何以成为经典?让我们不很恰当地借用一位名人的妙喻来作结吧:你吃了一个味道很好的鸡蛋,只要知道味道好极了就行,又何必追问这个蛋是怎么来的呢?

【篇三:背影主要内容概括】

《背影》描述了在家庭遭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儿子的经过.通过朴素真切的语言,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之情.

握着的英文单词-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en369.cn/fanwen/xinxi-1-864747-0.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3-09-06 18:09:24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