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司马光》教学案例(优秀模板12套)

更新时间:2023-09-06 17:16:23 人在看 0条评论

《司马光》教学案例(优秀模板12套)

2023年9月6日发(作者:我的阿姨作文(精选15篇))

有关回乡见闻的文章-

《司马光》教学案例(优秀模板12套)

《司马光》教学案例 套1

【背景】

社会发展需要创造,人人都希望有所创造。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一个人创造的潜力主要取决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程度。素质教育重视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也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现在的小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重,想象力丰富,正是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他们能否初步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对他们将来能否成为创造型人才至关重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上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目标】把学生真正看成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他们发问和争辩,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领悟司马光的聪明、机智。

2、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思维。

【教学流程】

师:如果不砸缸,还可以用哪些方法救人?

(学生讨论,交流)

生1:用梯子爬到缸上,把小伙伴拽上来。

生2:去喊大人救他上来。大人个子高,能够着缸沿。

(其他学生:等大人来,小伙伴早淹死了。)

师:对了,时间来不及。

1 生3:一根长竹竿,让小伙伴抓着爬上来。

生4:给他一个救生圈。

(其他学生:当时没有救生圈。)

师:好的,大家想了不少好办法,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司马光的办法和大家想的办法有什么不同?

(教师演示复动投影片①:小伙伴被大人从缸中拉出来,人离开了水。)

师:请大家想一想:用梯子,用竹竿,喊大人救小伙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教师又一次演示“人”离开“水”,人离开了“水”,就不会被淹死了。)

师:真好。大家给他鼓励。

(学生一起鼓掌。)

师:那么司马光用的方法和我们的有什么不同呢?

(教师演示复动投影片②:水从碎缸中流出,小伙伴得救。)

(学生七嘴八舌议论。)

生5:司马光用的方法是砸坏缸让水流出。

师:这样水就……

生:(齐)离开了人。

师:现在我们可以看出来,我们想的办法是让“人”离开“水”。当时,司马光急中生智砸缸救人,让“水”离开“人”。设法让“人”离开“水”是正向思维,常规思路;砸缸让“水”离开“人”是反向思维,超常思路。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评价】

2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传授语文知识,训练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健康情感,这些固然都很重要,但开发学生思维也是不容忽视的。

1、明确目标,准思维训练的落脚点:

在语文教学中开发学生思维,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在备课时准思维训练的落脚点。我准确地把握了《司马光》一文思维训练的切入点与落脚点,抓住"水"与"人"的关系来开启学生的思维。

“思维定势”又称“习惯性思维”,指的是沿着固定的思路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具有两重性,积极的方面是慎重、稳妥;消极的方面是缺乏创新精神。《司马光》一课教学中最吸引人的地方,正在于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逆向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这种求异、求新的思维品质一旦养成,意义非同小可。许多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正是摆脱习惯性思维束缚的结果,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哥白尼确立日心说,都是反向思维结出的硕果。如果学生养成"求异"的习惯,就能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不断拓展新的思维空间,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2、化静为动,巧用激发思维的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小学生喜动厌静的特点,精心制作两组投影复动片。一是演示“人”离开“水”,二是演示“水”离开“人”,两相对照,清楚、生动地显示了两种救人方法的不同思路,辅之以简单、明了的板书,年幼的学生也都领悟了两种救人方法的不同,教学手段是巧妙的。

在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将课文内容化静为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且可以将抽象的思维模式形象化,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作为跨世纪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动脑,勤思考,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各项能力。因此,当前在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无疑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新时期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肩负重任的我们应更加努力,更加大胆地去探索,去开拓,去创新。

3

4 《司马光》教学案例 套2

准切入点,让课堂自然生成----《司马光》教学设计(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20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认读课文中的13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一两句话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能提出问题,并围绕问题主动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遇到困难时,不能慌张,只有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设计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做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按着鸡吃米,它怎么也不肯吃;把它放在地上,它会主动地去着吃。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课堂上,随时关注学生的学情,抓住教学过程中随时生成的教学资源,顺着学生的思路走,让课堂自然生成,将会取到事半功倍之效!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读题、质疑。

1、出示课题,指名读、齐读。

2、正音:司、光。

3、学生质疑。司马光是什么时候的人?是怎样一个人?

(学贵有疑。让学生学会提问,一半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二、读通课文,把握整体。

1、带着问题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生字,并联系课文组词、说句。

5 3、结合课文说说对司马光的认识。(字词的教学仍不可放松,让学生结合课文来学,不但学得有趣,而且有效。)

三、研读课文,朗读感悟。

1、司马光是什么时候的人?课文哪一小节交待了这一内容,读一读。

2、司马光是怎样一个人?学习课文2----6小节,重点学习4、5、6小节。

(1)自由读课文的2、3小节,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事情发生后,在场的小朋友是如何表现的?你觉得谁做得比较好?为什么?

(3)对比朗读4、5小节。注意读出慌张急切的心情,读出司马光的冷静沉着,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4)课本剧表演《司马光砸缸》。3、感情朗读课文。(对课文的研读紧紧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探究性,使学习成为了学生的主动需要。)

四、拓展训练,主动内化。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对课文中的小朋友说些什么?想对身边的小朋友说些什么?

(通过说话的形式,进一步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使“遇到困难时,不能慌张,只有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的思想真正得到内化。)

6 《司马光》教学案例 套3

教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能正、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来感悟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3、能从课文插图中观察出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4、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导言:同学们,在距今九百多年前,也就是在我国北宋时期有历史学家,他就是司马光,这篇课文讲述的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这件事。

2.哪个同学对司马光有了解呢?请你说一说。

二 出示预习提纲:

1.读课文(自己读、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互相读、订正读音)

2、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生词。

3、记住字形: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如换偏旁、猜字谜、组词识字等。

三 学习展示

7 1.指名分段读文(师生评价)

2.学生展示“我会写”:说说六个字的规律:左右结构。学生讨论在书写中应注意什么?

3.自由练写,教师有意识地指导难点字:如“那、都”两字中的“双耳”的写法。

4.书写展示,相互评价,引导学生把不好写的字多写几遍。

四、拓展探究

你认为司马光做得怎么样?还有别的方法救出落水的小孩吗?

五 训练提升

1按课文内容填空

一( )假山 一( )水缸 一( )花园

一( )水 一( )石头 一( )电视

2朋友连一连

使 假 砸 喊 救

山 缸 声 人 劲

8 《司马光》教学案例 套4

师:小朋友已经知道了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你们最佩服司马光的什么?谁能从课文中一个句子来回答老师的问题。

(学生迅速翻看课文,小声交流)

生:司马光没有慌。

师:面对这危急万分的事情,从什么地方能看出司马光没有慌呢?

生:(读课文)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

师:请小朋友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司马光如果慌了,能这样做吗?

生:如果慌了,那石头就搬不起来。

生:如果慌了,手就抖个不停,就没有法子使上劲。

生:一慌,浑身就没有力气,用石头砸缸也砸不破。

师:说得都很对!轻声读读上一段课文,再想一想,司马光如果慌了,还可能有什么样的表现?

生:还可能像别的小朋友那样,哭呀,喊呀,跑去大人。

师:司马光就是司马光,跟别的小朋友不一样,就是没有慌!请小朋友们思考、议论一个问题,当司马光决定搬起石头砸缸时,他心里可能是怎么想的呢?

(学生思考后,四人小组展开讨论)

生:他可能想,石头要大一点,不然砸不破缸。

师:你说得对,我们要围绕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来回答。

生:砸破了缸,水就流掉了,那个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就得救了。

9 生:掉进大缸里的小朋友肯定咕噜咕噜喝进很多水了,再不赶快放掉水他就没命了。

生:时间就是生命!要救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得让他马上离开水,砸缸放水,又快又好!

生:要是跑去大人,时间救耽误了,等大人来,说不定那个小朋友早就呛死了。砸缸放水是救人的最好办法!

……

师:小朋友们讲得很有道理。司马光在危急时刻能想到这么个好办法,说明他非常沉着、非常机智、非常勇敢。我们一起把这篇课文再读一读。

10 《司马光》教学案例 套5

[教学案例]

师:司马光在当时的情况下,举起大石头把水缸砸破,让水从缸里流出来,救出了小朋友。如果你那时也在现场,你还能想出其他什么好办法救出那个小朋友吗?

生:我就去一根绳子,把绳子的一头扔进水缸里,让缸里的小朋友抓住绳子,我和外面的小朋友一起把他拉出来。

师:他的办法好吗?

生:不好,绳子要花时间,时间一长,就是绳子到了,小朋友也早就淹死了。

生:水缸很大,又装满了水,绳子很轻,浮在水面上,小朋友够不着怎么办?我觉得他的办法不好。

师:还有什么办法吗?

生:要是我,我就和小朋友一起用力把大水缸推倒,就能救出小朋友。

师:他的办法怎么样?

生:这个办法不怎么好,水缸很大,又装满了水,里面还有一个人,小朋友怎么推得动?

师:你说得对。谁还有好办法?

生:我可以和几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手拉着手,像小猴捞月亮一样,把小朋友拉上来。

师:这个办法行吗?

生:不行,刚才那个小朋友就是从假山上掉到大水缸里去的,假山上可能很滑,站不稳,其他小朋友也会掉进水缸里的。

11 生:我也认为不行,就算小朋友拉住了缸里的小朋友,也不像大人那么有劲,不仅拉不上来,弄不好还会被缸里的小朋友拖下去。

师:到底是谁的办法好?

生:还是司马光的办法好,石头地上就有,用石头砸大水缸,能及时救出小朋友。

师:你讲得很好!司马光能就地取材,及时救出了小朋友,说明他很聪明,能急中生智,我们要向他学习。

[教学反思]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第一,在课堂教学的结尾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这时学生正处于疲劳期,让他们设身处地,想办法救危难中的小朋友,一下子激活了思维,提高了参与意识。第二,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发散思维,设想出各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避免了一上来就告诉学生司马光的方法最好,克服了思维定势,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水平。第三,通过对几名学生设想的方法的争议,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最后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运用聚合思维,从众多的方法中筛选出最佳方法,那就是司马光砸缸救小朋友的方法,突出了司马光过人的聪明才智。

12 《司马光》教学案例 套6

一、说教材:

司马光是我国宋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这篇课文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砸破水缸救出落水小朋友的事。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从落水到得救,情节扣人心弦。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启发学生遇事不慌,沉着勇敢。全文情节生动,叙事性强,利于激发学生读书兴趣,浅显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沉着、机智、勇敢、聪明的小司马光形象,对学生也起到了一定的榜样感召作用。本单元的主题是”只要动脑筋,就会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点,给本课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二、说目标:

1、通过读书,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能正、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来感悟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3、利用课件使学生能从插图中观察出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4、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识字写字,让学生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和司马光砸缸救人的词句,知道司马光是一个遇事不慌,聪明勇敢的孩子是教学的重点。

三、说教法、学法:《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课文内容相对熟悉,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突出以读为主的线索,促使学生在读中熟悉,读中感悟,读中思考,进而体会司马光的机智、勇敢。同时应结合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增进对课文的理解感悟。

四、说教学过程:

五、说板书:

13 板书条理清楚,一目了然,展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助于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司马光

别的小朋友 都慌了 哭 叫喊 大人

司马光 没有慌 举 使劲砸

聪明、勇敢

六、课后反思:

优点:

缺点:

14 《司马光》教学案例 套7

设计理念:

本课讲的是古时候的一个故事,让学生通过多读来理解故事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从而学习司马光遇事不慌张,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品质,在讲解本课时,我采用“重点切入,回读探求,扶放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以启发质疑为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训练学生说完整话。

3、德育目标:从司马光砸缸救人的事情中受到启发,遇到事情要象司马光那样不慌张,动脑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重点难点: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读通句子。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写有3、4、5自然段的卡片,课文碟片,自制画有假山、大缸的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司马光》。

二、讲读课文:

1、听录音,回顾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看书中插图,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观察,然后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3、同学们观察得都很仔细,那么,刚才同学们所看到的,书上以是怎么写的呢?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来读读课文,一,然后告诉老师好不好?(2、3、4、5、6)

15 谁愿意读一读。

4、你们都对了,现在来看第二自然段,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

(有一回,在花园玩,大满)

5、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事呢?谁愿意读读第三自然段?

6、想象一下,小朋友掉进水缸,我们都会替他怎么样?所以要带着这种担心的语气来读。

7、和他一起玩的小朋友们以都是怎样表现的呢?谁愿意读读相应的自然段。(4、5讨论“慌”是何意)

8、再读4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朋友们哭、叫、喊的这些种表现,课文是用什么词来连结起来的呢?比一比,看谁得以准以快。

9练习用“有的……有的……”说话。

10、指导朗读,小朋友们看到这种场面都怕了、慌了。感到无计可施,所以要读出这种惊慌失措的语气。

(师范读,生练读、指名读)

11、所有小朋友都慌了吗?谁没有慌?谁愿意读一读第五自然段。

12、指名读,一边听一边划出描写司马光动作的词。

13、谁能说说司马光是怎么做的。(举、砸)你会做这两个动作吗?愿意学习司马光的同学,一边读课文一边做动作好吗?

14、司马光没有慌,说明他很冷静,因此要读出司马光沉着,冷静的这种表现。

(师范读、生练读、指名读)

15、对比读,4自然是说小朋友们都慌了,5自然段司马光没有慌,现在我们对比读这两个自然段,进一步体会司马光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样的地方。

16 (生自读、指名读)

16、说说你认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可以和同桌讨论讨论。

17、你们想不想知道掉进缸里的小孩子怎样了呢?谁愿意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指名读)

18、孩子得救了,我们是不是感觉也松了一口气呀?所以要用轻松、愉快的语气来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练读、指名读)

19、刚才我们从课文中了解到的司马光怎样救人的呢?谁能给课题补充上两个字,使它更确切。

三、课间休息:

现在请同学们轻松一下,与老师一起去看看司马光是怎样砸缸救人的。(放动画,课文碟片)

20、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吗?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

21、你们说的都非常好,现在请你快速阅读课文,看看你们还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22、好,现在同学们都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老师想请几名同学将故事表演一遍给大家看,谁愿意来?

(创设情境,一名复述,五名表演)

23、不错,你们表演得真棒,现在假设你就是其中的一个小朋友,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将小朋友救出来。

(讨论、汇报)

17 24、同学们讨论得很好,当时在情况非常危急之下,司马光能就地取材,用石头砸缸老生常救人是最单快捷的办法,所以,平时,同学们在做事时也要像司马光一样不着急,沉着思考,沉着应对,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英勇救人的故事。因此在读全文时,要用讲故事的语气来读,现在用你们最优美的声音,把这篇课文再读一遍。

(生齐读)

四、作业: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18 《司马光》教学案例 套8

佚名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部首;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机智救人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能认识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看图展开合理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

一、 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19 2、“司马”是个复姓,“光”是名。

简介司马光。

二、 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范读课文。

2、思考讨论:主要写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一件什么事?

三、 看图回答,出示生字词

1、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的事?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古时候)

2、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花园是个什么样儿的?(出示:一口水缸)

3、图上画了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这时候发生了什么事?(出示:都大人砸那口缸)

四、 教学生字词

1、自学生字词。要求:看出示的词卡,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想想词义。

2、检查乍学情况。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评析:字音是否主导准,句子是否读通。

五、指导写字

1、巩固字音。

2、你用哪些方法记住了这些生字?

3、指导书写。

4、师范写,生描红、仿写。

第一课时作业 设计

20 一、比一比、组词。

候司园

划后丝圆

掉流使爬

桌留是爪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育学生要像司马光那样,遇事不慌,积极开动脑筋,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

一、看图,学习第1自然段

1、有一天,司马光和小朋友来到了什么地方?干什么?

2、自读第1节。用自己的话说说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关键人物。

3、再指名说说假山、水缸的位置。

4、指导朗读。

二、学习2~3自然段

1、这时发生了什么事?自读第2节。

2、出示句子。有个小朋友爬上了假山,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

(1)这时情况怎么样?谁来读?

21 (2)语汇议:是否读出了危险的语气。

(3)指导诗词:“一不小心”。

(4)指读,个别读,章读。

3、在这危险紧急关头,小朋友和司马光他们的表现和做法一样吗?用“―”画出有关句子。自读2~3节。

4、反馈、交流、讨论。

(1)出示句子: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大人。

①理解“都慌了”,指导读词。

②引读,别的小朋友都慌了,他们有的,有的还有的。

③谁来学他们喊一喊?怎么喊?喊些什么?

④表演读这句话。

⑤且扩“有的……有的……还有的……”来说话吗?

(2)谁画了司马光怎么做的句子?

① 指导读词:“没有慌”、“使劲”。指导读句子,表演朗读。

② 司马光为什么会这样做?他当时是怎么想的?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③ 结果呢?小孩得救了,大家高兴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

④ 如果这时大人赶来了,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

5、小结。

6、有感情朗读课文。

22 三、表演课文:

板书设计 : 21・司马光

没有慌 使劲砸缸

遇事沉着 有主张

第二课时作业 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Shi jian shi hou men kou shi jin

( ) ( ) ( ) ( )

hua yuan diao xia pa shan liu shui

( ) ( ) ( ) ( )

二、搭配词语。

一座 水缸 石头

一口 石头 砸 大人

一块 假山 搬 水缸

23 《司马光》教学案例 套9

一、看拼音写词语

bié rén dào chù nà lǐ

( ) ( ) ( )

dōu shì jīn�� xià jiào shēn��

( ) ( ) ( )

二、想一想,填上合适的词语。

一( )水缸 一( )石头

一( )毛巾 一( )水

三、连一连

看 虫子 使劲地 叫

捉 电视 高兴地 跑

背 石头 飞快地 笑

拿 书包 大声地 砸

三、按课文内容填空。

1、司马光救出掉进水缸的小朋友的方法是:举起一块( ),使劲砸缸,缸里的水流( ),掉进水缸的小朋友得救了。

2、如果那口缸是铁打的,你有什么好办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践活动

一个皮球掉进树洞里去了,想一想,给下面最好的办法打个“√”。

24 (1)爬到树洞里去拿。( )

(2)把树连根拔掉。( )

(3)用树枝伸进洞里挑。( )

(4)向树洞里灌水。( )

25 《司马光》教学案例 套10

江苏 柏正兰

《司马光》主要讲司马光急中生智砸缸救小朋友的事。板书设计 如下:

标点符号、几何图形、简笔画等在板书中的运用,改变了过去板书设计 刻板的模式,拓宽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这种图文并茂、活泼美观的板书,既调动了学生兴趣,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司马光》板书设计 之一

26 《司马光》教学案例 套11

佚名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部首;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机智救人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能认识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看图展开合理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

一、 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7 2、“司马”是个复姓,“光”是名。

简介司马光。

二、 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范读课文。

2、思考讨论:主要写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一件什么事?

三、 看图回答,出示生字词

1、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的事?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古时候)

2、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花园是个什么样儿的?(出示:一口水缸)

3、图上画了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这时候发生了什么事?(出示:都大人砸那口缸)

四、 教学生字词

1、自学生字词。要求:看出示的词卡,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想想词义。

2、检查乍学情况。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评析:字音是否主导准,句子是否读通。

五、指导写字

1、巩固字音。

2、你用哪些方法记住了这些生字?

3、指导书写。

4、师范写,生描红、仿写。

第一课时作业 设计

28 一、比一比、组词。

候司园

划后丝圆

掉流使爬

桌留是爪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育学生要像司马光那样,遇事不慌,积极开动脑筋,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

一、看图,学习第1自然段

1、有一天,司马光和小朋友来到了什么地方?干什么?

2、自读第1节。用自己的话说说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关键人物。

3、再指名说说假山、水缸的位置。

4、指导朗读。

二、学习2~3自然段

1、这时发生了什么事?自读第2节。

2、出示句子。有个小朋友爬上了假山,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

(1)这时情况怎么样?谁来读?

29 (2)语汇议:是否读出了危险的语气。

(3)指导诗词:“一不小心”。

(4)指读,个别读,章读。

3、在这危险紧急关头,小朋友和司马光他们的表现和做法一样吗?用“―”画出有关句子。自读2~3节。

4、反馈、交流、讨论。

(1)出示句子: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大人。

①理解“都慌了”,指导读词。

②引读,别的小朋友都慌了,他们有的,有的还有的。

③谁来学他们喊一喊?怎么喊?喊些什么?

④表演读这句话。

⑤且扩“有的……有的……还有的……”来说话吗?

(2)谁画了司马光怎么做的句子?

① 指导读词:“没有慌”、“使劲”。指导读句子,表演朗读。

② 司马光为什么会这样做?他当时是怎么想的?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③ 结果呢?小孩得救了,大家高兴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

④ 如果这时大人赶来了,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

5、小结。

6、有感情朗读课文。

30 三、表演课文:

板书设计 : 21・司马光

没有慌 使劲砸缸

遇事沉着 有主张

第二课时作业 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Shi jian shi hou men kou shi jin

( ) ( ) ( ) ( )

hua yuan diao xia pa shan liu shui

( ) ( ) ( ) ( )

二、搭配词语。

一座 水缸 石头

一口 石头 砸 大人

一块 假山 搬 水缸

31 《司马光》教学案例 套12

佚名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部首;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机智救人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能认识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看图展开合理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

一、 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32 2、“司马”是个复姓,“光”是名。

简介司马光。

二、 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范读课文。

2、思考讨论:主要写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一件什么事?

三、 看图回答,出示生字词

1、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的事?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古时候)

2、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花园是个什么样儿的?(出示:一口水缸)

3、图上画了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这时候发生了什么事?(出示:都大人砸那口缸)

四、 教学生字词

1、自学生字词。要求:看出示的词卡,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想想词义。

2、检查乍学情况。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评析:字音是否主导准,句子是否读通。

五、指导写字

1、巩固字音。

2、你用哪些方法记住了这些生字?

3、指导书写。

4、师范写,生描红、仿写。

第一课时作业 设计

33 一、比一比、组词。

候司园

划后丝圆

掉流使爬

桌留是爪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育学生要像司马光那样,遇事不慌,积极开动脑筋,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

一、看图,学习第1自然段

1、有一天,司马光和小朋友来到了什么地方?干什么?

2、自读第1节。用自己的话说说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关键人物。

3、再指名说说假山、水缸的位置。

4、指导朗读。

二、学习2~3自然段

1、这时发生了什么事?自读第2节。

2、出示句子。有个小朋友爬上了假山,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

(1)这时情况怎么样?谁来读?

34 (2)语汇议:是否读出了危险的语气。

(3)指导诗词:“一不小心”。

(4)指读,个别读,章读。

3、在这危险紧急关头,小朋友和司马光他们的表现和做法一样吗?用“―”画出有关句子。自读2~3节。

4、反馈、交流、讨论。

(1)出示句子: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大人。

①理解“都慌了”,指导读词。

②引读,别的小朋友都慌了,他们有的,有的还有的。

③谁来学他们喊一喊?怎么喊?喊些什么?

④表演读这句话。

⑤且扩“有的……有的……还有的……”来说话吗?

(2)谁画了司马光怎么做的句子?

① 指导读词:“没有慌”、“使劲”。指导读句子,表演朗读。

② 司马光为什么会这样做?他当时是怎么想的?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③ 结果呢?小孩得救了,大家高兴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

④ 如果这时大人赶来了,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

5、小结。

6、有感情朗读课文。

35 三、表演课文:

板书设计 : 21・司马光

没有慌 使劲砸缸

遇事沉着 有主张

第二课时作业 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Shi jian shi hou men kou shi jin

( ) ( ) ( ) ( )

hua yuan diao xia pa shan liu shui

( ) ( ) ( ) ( )

二、搭配词语。

一座 水缸 石头

一口 石头 砸 大人

一块 假山 搬 水缸

36

游子吟梗-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en369.cn/fanwen/xinxi-1-864017-0.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3-09-06 17:16:23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