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经典诗句】曾巩《赠黎安二生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3-09-03 04:42:50 人在看 0条评论

【经典诗句】曾巩《赠黎安二生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2023年9月3日发(作者:母亲节手抄报简单漂亮一等奖)

男人夜里出虚汗是怎么回事-

【经典诗句】曾巩《赠黎安二生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赠黎安二生序》北宋文学家曾巩所写的一篇散文作品。作者针对黎生提出的写作古文遭到时人非议讥笑一事,表明自己的见解,委婉地告诫黎、安二生不要因怕他人嘲笑就去迎合世俗,放弃原则,热情鼓励他们要有勇气走自己的路。

[原文]

赵郡苏轼①,余之同年友也②。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③,称蜀之士④,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⑤,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读其文,诚闳壮隽伟⑥,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⑦,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马上⑧, 李胜布参军江陵政府⑨. 好的,请多说几句。于说:“我知道如何生活。既然我心里有它,我就用语言来寻外在的邪恶。”李生说:“研究人生和平静的生活是建立在温文尔雅的基础上的,黎族人认为这是迂回和宽泛的。现在,寻儿子的话将解决黎族人的疑问。”

余闻之,自顾而笑。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⑿,而不知同乎俗。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⒀?

然而,如果剩下的都在生活中,会说些什么呢?据说别人绕道是好的,那么麻烦就是这样;如果说是坏的,有的会顺应世界,违背古代,有的会与世俗相似,离开道。不必急于解决世界上人们的困惑,所以你可以选择并接受它(14)。所以他写了一本书给两个学生看,让他们看给苏军看。你觉得怎么样?

【注释】

① 昭君:即赵州,现位于河北省赵县。北宋末年升格为清远府。苏轼来自四川眉山,但他的远祖、唐代作家苏伟来自赵州栾城,因此作者称赵军为苏轼。

②同年:科举制度中称同科考中的人为同年。曾巩和苏轼同为宋仁宗嘉?二年(公元1057年)进士。

③ 遗产(wèI):礼物。

④称:赞扬。

⑤ 现在:它消失了,没多久。数十万字:数十万字。语言,语言。

⑥闳(hóng):宏大。隽(juàn):意味深长。 ⑦ 奎奇:和“慧琪”一样,非常出。

⑧顷之:不久。

⑨ 填补职位。江陵:今北湖江陵县县名。

⑩得:契合。

(11) 宽广而迂回:遥远而不现实。

⑿道:指圣人之道,即儒家的学说。

⒀ 勇讵 (朱):不,什么。

⒁择而取之:指在古文、道与时文、世俗之间的选择。

相关问答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关心的侮辱:拜访

b、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称:称呼

c、 严重罪行:加重

d、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示:给……看

17.在以下几组句子中,与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句子是()

a、予之知生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b、 他生来就不急于解决内地人的困惑,他是粗鲁的金人,在楚国是两个

c、既得之于心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d、 它对物质力量的放纵令人毛骨悚然

1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当李生即将外出当官时,因为他和安生“学会了温柔”和“家里的每个人都笑了,认为他们心胸开阔”,他请作者“为他们解决他们的疑问”。

b、作者劝告二生不要“合乎世”、“同乎俗”,并希望二生“无急于解里人之惑”,这实际上是在勉励二生要坚持学习古文,反对俗文。

c、 本文的“文学眼光”是“迂回而宽广”一词。全文以“迂回而宽广”一词为中心,表达了作者对这一被世人嘲笑的“迂回而宽广”的坚定承诺。 d、本文也是作者为自己的怀才不遇而写的,议论咄咄逼人,心中愤懑一泻无遗。

19.将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3分)

(2) 知道并相信过去,但不符合世界;知道意志和道路,但不知道世俗;这就是为什么我被困在当下而不知道它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

16.B分析:比如说,赞美。

17、c解析:a前一个“之”为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个“之”是代词;b前一个“其”表希望语气副词,后一个“其”为代词;c两个“于”均为介词,可译为“从”;d前一个“而”表顺承关系连词,后一个“而”为修饰性连词。

18.D分析:作者对“迂回”一词的评论更含蓄和委婉,而不是咄逼人和详尽无遗。

19、⑴(3分)二生确实可以说得上是杰出特异的人才,而苏君也真可以说是善于识别人才的人了。

(2) (4分)只相信古人,但不知道如何迎合当今世界;我只知道如何追求圣人的道路,但我不知道如何追随世俗世界;这就是为什么我现在陷入困境,我不知道。

二:

23.本文作者和同时代的苏轼等人是“古文运动”的中坚力量。

24、作者在第三段中说“然则若予之于生,将何言哉”是因为_______。(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25.提交人认为,他的“迂回”体现在。

26、文章最后所说的“择而取之”是希望黎安二生能在古文与时文、与之间做出选择。

27.在以下对本前言的分析和评估中,有一个不正确的项目是()。

a、本文的“文眼”即为“迂阔”二字,全文议论紧紧围绕“迂阔”二字展开。

b、 第三段的讨论是关于李生所谓的“黎族人民嘲笑他们的学究作风,要求用语言来解决他们的疑问”。

c、作者行文的意图是为了表明对世人讥笑的这种“迂阔”,自己是矢志不渝的。

d、 这篇文章也是作者因缺乏才华而写的。这场讨论很激烈,他心中的怒火已经耗尽。 28、你能否从上文的论述中大致判断出“古文运动”的基本主张?试简要概括如下:

参考答案:

23、欧阳修、王安石、苏辙、苏洵(写出一人即可1分)

24.我觉得李安二生的“迂回”不如他自己,他不得不被村民嘲笑。如果他是世界上最“迂回”的人,与他们交谈,他不仅不会消除对家乡人的错误理解,还会更冒犯家乡人,所以我不知道该对他们说什么。(2分)

25、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只知道信奉古训,却不懂得迎合当世;只知道立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随同世俗。(2分)

26.陶渊明(2分)

27、d(2分)

28.(1)文学承载着道(符合古代戒律的特点,丰富了文章的内容,穷尽了理性等);(2) 文章形式要创新,作者有自由驰骋的笔力。(写一个2分和两个3分)

【译文】

苏轼,赵军,和我是同一年的同学。他给我写了一封从蜀国到都城的信,赞扬了李生和蜀学士安生。没过多久,李生和安生带着他数十万字的文章和他的数千字的文章来看我。他们有一种华丽的风格,我真的很擅长区分和分析事物——他们的才华和笔力似乎不可估量。他们真的可以说是特别优秀的人才,苏军真的可以说是善于识别人才!

不久以后,黎生补任江陵府司法参军。临走的时候,请我写几句话作为赠别。我说:“我对你的了解,已经放在心里了,还需要用言辞表达出来么?”黎生说:“我和安生学习古文,同乡邻里都讥笑我们,认为是迂阔。现在请您写几句话,是想解除同乡邻里的糊涂看法。”我听了这话,想想自己,不禁笑了。

世界上谁比我更强大?他们只相信古老的戒律,却不知道如何迎合当今世界;我只知道如何追求圣人的道路,但我不知道如何追随世俗世界。这就是为什么我现在陷入困境,我不知道。世界迂回,谁比我更强大?你的迂腐只是因为你的文章不是世俗的。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迂腐行为。你担心被你的村民和邻居嘲笑。如果你和我一样,那就大了。如果你收回我的话,你会受到更多的指责。你能继续嘲笑我吗?那样的话,我该对你说什么呢?说我心胸开阔是好的,但它的害处是这样的;如果说它不好,虽然它可以迎合现代人,但它必须违反古老的戒律,如果有地方符合俗俗,它必须偏离圣人和圣人的方式。你最好不要急于消除乡亲和邻居的困惑,这样你就可以用古今中外的散文来写作;道和世俗在这方面做出选择。

我于是写了这些话赠给二位,并且拿给苏君看,你们认为怎么样呢? 创作背景

这是一篇应黎生之求而写的赠序,写于治平四年(1067)。黎安二生是苏轼写信推荐给曾巩的朋友。安生和黎生一同学习古文运动所批判的骈文,他们从四川拿着自己的文章来京师就正于曾巩,也是“以文会友”之意。不久后,黎生补任江陵府司法参军。行前,曾巩应黎生、安生之请,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

欣赏

这是曾巩撰写给同年好友苏轼推荐的两位青年(黎生和安生)的赠序。这篇赠序有三层意思:第一层,赞赏了黎生和安生的文章和其人;第二层,继由黎生之口,提出了迂滞疏阔——不合时宜、不切实际的问题;第三,针对上述问题,阐明古与今、道与俗的矛盾,并以自己为例,激励二生要“信乎古”和“志乎道”,不要与世俗苟同。此序作者态度鲜明,说理精辟,层次清晰,侃侃而谈,文笔酣畅。

全文仅370多字,分为三段。第一段描述了李安的起源。李和安都是蜀人,但他们从未见过曾巩。作者首先写了一封好友苏轼的信来介绍他。“赵县的苏轼在同年把它送给了他的朋友。他从蜀国给京城留了一本书,说蜀国的学者是李生和安生。”曾巩和苏轼都是宋仁宗家?两年的进士也是文学界两个明亮的星座。苏军的推荐是曾巩关注李生和安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不是无缘无故。很快,李克强和安尔生带着自己的文章来到曾巩。因此,作者阅读了李生的《几十万字》和安生的《千字》,觉得他们的文章是“洪庄、军威、善驰骋、精疲力竭、纵容物欲,如果不是极端的话”,并给予了高度评价。从文本和人物来看,我认为李安确实是“魁怪”,苏轼也像博乐一样,懂马,善于推荐人才,这让作者感叹不已。

第二段紧接着便写赠言之故,并以“迂阔”为中心层层展开。但作者题目云赠“二生”,文中却单提参军黎生求赠言,因“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作者便说既然已经心契相知,就不需要写序言表达出来。于是从黎生的答话中牵引出安生,实际上这是补救之笔,关键是道出了文章的主旨“迂阔”。“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至此,将赠言之故委婉表达,而作者闻言之后,感触颇深,因其笑迂阔一语,即从“迂”字生情,将己扯入,而“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作者将自己的迂阔概括为知信古而不知合世,知志道而不知同俗,说似自嘲,实则自况,是对自己人生态度的肯定。作者因博学知古而兴趣高远,显出与世不同的特性来;因矢志于圣人学者之道而超尘拔俗,因此难免招致世俗的毁誉,而作者仍独善其身,径直前行,“困于今而不知”,“迂阔”之大,无人堪当比拟。而作者以己“迂”之大,更进一步、更高一层论述“迂”的含义,令人心领神会,议论极为得体。作者以自己虽长期受世人嘲笑,也绝不苟合世俗,以至于“困于今而不自知”的坚定态度和忘我精神为例,心平气和地劝勉对方,分析利弊,处处为“二生”细心着想,毫无师长训示晚辈的架子,反而使人从他为自许自叹中受到教益和鼓舞。因此,他说“二生”的“迂”和作者的“迂阔”相比,其“迂”甚小,如果“使生持吾言”回故里,那么,“庸讵止于笑乎?”这种慨叹,实际上是以反问的语气鼓励“二生”坚持自己的道路,不必顾虑世俗之人的非难嘲笑。

在感受之后,在第三段的开头,礼物的意思是从正面写的,仍然以“迂回”这个词为中心,极其表达笔墨,肆意夸张,“如果说给予迂回是好的,那么给予迂回就会受到伤害;如果说给予迂回是坏的,那么给予迂回就会与世界一致,违反权利;如果给予迂回与普通相似,那么给予迂回就会远离道。”这篇文章反复强调了两者之间的矛盾:如果作者的迂回是好的,而李安生对此感到担忧,如果它是坏的,它可以迎合世俗世界,违背古老的自然法则,变得庸俗,违背圣人的道路。其实,作者一直在肯定自己对生活的“绕道”态度,也在告诉李安生要坚定自己的信仰,所谓大师之道就是不受世俗名声的困扰,从而有所成就。“解黎安人惑”与“知古”与“志道”是两种互不相容的人生态度,只能由一个人的志向来选择和追求,作者无法取代他人。因此,在厘清二者的高浅之后,作者将其留给李安二生去“选择和接受”,同时也关注了苏轼引言的由来,以及作者以“同时展示苏军”为开头所说的《李安二生礼序》的写作。它自始至终都是对应和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是精心构思。

本文在写法上的突出特点是递进法,即一层接一层,一层高于一层,层层递进,顺序论述,《古文观止》按云:“文之近俗者,必非文也。故里人皆笑,则其文必佳。子固借迂阔二字,曲曲引二生入道。读之觉文章生气,去圣贤名教不远”。本文通篇以“里人笑为迂阔”一语步步引发,从作文上引到立身行己上去,命题落落大方而论事又细致入微。文章读来似嘲似解,总是自信十足,而以迂阔与不迂阔听人自择,厉中带婉,意尽其意,文尽其妙。通观全篇,“无法不备、无处不切”(《古文笔记注》),文章短小精悍,而内容丰厚,古今并举,涵含颇深。特别是其中论志道知古之说,对读者选择人生的道路仍有启发和借鉴作用。

这篇文章的风格虽然不如韩愈和苏轼,但也自足、醇厚、稳定,为人们广泛阅读。可见,曾巩在八大学府中的排名确实有其独特的优点。明代朱子非常喜欢增巩的文章。曾巩的文章充满曲折,深入浅出,能曲解笔意。这可以从本文中看出。

工厂管理思路和方法-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en369.cn/fanwen/xinxi-1-791229-0.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3-09-03 04:42:50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