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3年9月2日发(作者:推广普通话工作总结(精选6篇))
和细雨有关的诗句-
大连市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请将选出的答案填写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前面章节里讨论了三种形式的权力:从社会冲突里发生的横暴权力,从社会合作里发生的同意权力,以及社会继替过程中发生的长老权力。在《名实的分离》这一章中,费孝通提出了一种“时势造英雄”造出来的权力,叫“时势权力”。这种权力是在变化的社会,人们掌握并适应了变化从而占有优势,给个人或者体带来的实际力量。比如电脑刚开始普及的时候,运用第一代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技能的人,他们就有了优势,在那个时候成了“英雄”。改革开放初期的那些新富们,不是依靠传统,而是靠时势带来机会,其致富能力也可以说是“时势权力”。
社会变迁是相对于社会静止状态而言的。费孝通说:“社会继替是指人物在固定的社会结构中的流动,社会变迁却是指社会结构本身的变动。”这两种过程可以并存而不冲突。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连续的继承性和变革的创新性的综合体。有人说,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东西是“变”。中国古老的经典《易经》,就是讲变与不变的。也因为这两类状态的同时性,两种权力,即长老权力和时势权力才可以并行。然而,两种权力还有此消彼长的现象。社会变迁得慢些,长老权力就强些,变迁得快些,时势权力就强些。变迁得过快,就会发生“父不父,子不子”的现象。社会结构之所以要变,是因为如文化一样,社会结构也是人们从环境里获取满足生活需要的工具。一旦这种结构满足不了生活所需,就要发生改变。
当然,费孝通考虑的是对整个社会来说的,实际上一个社会内部是划分不同的利益体的,变迁对于不同的体带来的冲击是不一样的,这里边有斗争。比如隋唐社会,在维护皇权自身的需要下,打击门阀贵族,是通过科举制来把有才能的人选拔到政府里,而不是门阀贵族垄断权力,不管其有无才华。一方面,这是皇权维护自身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下层百姓想使身份地位向上流动的愿望的体现。这样新的社会结构对于原来的门阀贵族是不利的,却有利于帝王的统治和下层百姓的向上流动,整个社会的活力被调动起来了。我们也可以说,门阀贵族代表了社会结构不变下的“长老权力”,他们掌握了话语权,而科举出身的平民子弟则是掌握了知识适应新社会机制的“时势权力”者。费孝通似乎忽略了社会体内部不同利益体对变迁的不同态度和行为。
费孝通说:“新的环境发生了,人们最初遭遇到的是旧方法不能获得有效的结果,生活上发生了困难。人们不会在没有发觉旧方法不适用之前就把它放弃的。旧的生活方法有习惯的惰性。但是如果它已不能答复人们的需要,它终必会失去人们对它的信仰,守住一个没有效力的工具是没有意义的,会引起生活上的不便,甚至蒙受损失。”
但是,新的生活方法也不是容易得来的,它需要“有人发明,或是有人向别种文化学习、输入,还得经过试验,才能被人接受,完成社会变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那些发明者、从别种文化学习的引进和输入者、试验者等都是社会变迁过程中的“文化英雄”。这时发生的权力,既不同于横暴权力,也不同于同意权力,也不是长老权力,因为“它是时势所造成的,无以名之,名之曰“时势权力”。
这种权力不仅在现代变迁剧烈的社会容易看到,甚至在初民社会也可以常看到:“在荒原上,人们常常遭遇不平常的环境,他们需要有办法的人才,那是英雄。”但时势大英雄,在任何时代都是稀有珍贵的。
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的现代世界里,互联网和城市化一起,把世界的发展推到了一个新时代:不是土地,也不是资源决定财富,而是智慧或者知识,新的知识信息和想法、创新等会带来财富。这种知识经济下的富豪不是世袭的,不是权力的,而是知识和智慧的。土地是农业社会的财富之源,资源是工业社会的财富之源,而新的时代,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智慧才是财富之源。
要做时势英雄,必须能把握时代变迁的脉搏,赶得上时代的步伐。费孝通说:“从整个社会看,一个领导的阶层如果能追得上社会变迁的速率,这社会也可以避免因社会变迁而发生的混乱。英国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很多人羡慕英国能不流血而实行种种富于基本性的改革,但很多人忽略了他们所以能这样的条件。英国在过去几个世纪中,以整个世界的文化来说是处于领导地位,他是工业革命的老家。英国社会中的领导阶层却又是最能适应环境变动的,环境变动的速率和领导阶层适应变动的速率配得上才不致发生流血的革命。”
(摘编自陈心想《走出乡土——对话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变化的社会,掌握并适应了变化而占有优势,给个人或者体带来实际力量的人就可能成为时势英雄。
B.社会继替是指人物在固定的社会结构中的流动;通常,发生社会变迁时不会出现社会继替。
C.费孝通认为,社会结构如同文化一样,一旦满足不了人们的生活所需,就要发生改变。
D.隋唐时期的科举制,让下层百姓拥有了使身份地位向上流动、成为“时势英雄”的机会。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势权力与长老权力的根本不同在于,前者产生于社会变迁过程中,后者产生于社会继替过程中。
B.新的环境发生了,人们就会立即放弃旧方法,因为守住一个没有效力的工具会引起生活上的不便,甚至蒙受损失。
C.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掌握时势权力的不再是拥有土地和资源的人,而是拥有知识和智慧的人。
D.在过去几个世纪中,英国能不流血而实现种种改革,是因为它一直处于整个世界文化的领导地位。
3.下列选项中提到的人物,不能算是时势英雄的一项是(3分)
A.全国劳模张秉贵
B.微软的比尔·盖茨
C.搜狐的张朝阳
D.革命先驱孙中山
4.“虽有智慧,不如乘势”出自《孟子·公孙丑》,它强调做事仅有智慧不行,还要待时而作、顺势而为,才能取得成功。文中哪些内容可以印证这一观点。(4分)
5.陈心想对费孝通关于社会变迁的观点有所拓展,你认为他的拓展是否合理,请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小鲍庄(节选) 王安忆
捞渣七岁了,该上学了。
可是文化子已经在公社上中学了。一家供不起两个学生。
要早二年,就好办了,文化子巴不得不上学呢!可如今不同了,文化子不知咋的开了窍,一下子学进去了。从班上最后一名蹿到第一名。
捞渣也想读书。庄上在学校的孩子,脖子上都有一条红围脖,这就叫他羡慕。他虽然还不知晓这红围脖是啥意思,可他知道是叫人学好的。他大说,还是让捞渣读吧,文化子能写个信儿记个帐就算了,回来做活也算是个大半劳力。文化子不干了,又哭又闹还不吃饭,捞渣便说:“让我二哥念吧,我不念了。”
捞渣不念书了,成天下湖割猪菜,和着一班小孩子。小孩子都围他,欢喜和他在一起。谁走得慢,捞渣一定等他。谁割少了,不敢回家,捞渣一定把自己的匀给他。谁们打架了,捞渣一定不让打起来。跟着捞渣,大人都放心。这孩子仁义呢,大家都说。
捞渣能割猪菜了,鲍五爷却连绳头都搓不动了,成天价只能坐在墙根底下晒太阳,一直晒到中午,懒懒起来走回家烧锅。捞渣就不让他走了:“来俺家吃吧!”
鲍五爷也不推了。吃长了,他大就逗捞渣:“你老叫五爷来家吃,俺家粮食不够吃了,咋办?”
捞渣认认真真地回答:“我少吃一张煎饼,少喝一碗稀饭。可管?”
他大这才笑出来,摸摸老儿子的脑袋。
这天,嫁到山那边的大闺女带着孩子回来了。捞渣就到鲍五爷那里去借一宿,和鲍五爷脚对脚地挤一床。鲍五爷偎着捞渣小猫似的身子,话也多了:
“我老不死,自己都活烦了。”
“好日子都在后头哩!”捞渣开导五爷。
“我吃的是百家饭,我是个老绝户噢!”
“五爷,你咋是绝户呢!咱都叫你爷爷哩。”捞渣说,说完就沉沉地睡去了。
“你的嘴好乖哟!”鲍五爷说,“捞渣,你有点象我那社会子哩。和社会子一样,都仁义……”鲍五爷对着黑暗拉着呱。
地分到户了。不论文化子怎么哭怎么闹,他大都不让他念书了。
文化子不读书的消息一传开,耕读老师便闻讯而来,动员捞渣上学。不得已,他向鲍彦山兜出了心底话:
“说实在的吧!我这个耕读老师做了这些年,至今也没转正。您让捞渣上学,也是给我脸面。这第一期的学费,我替捞渣交了吧!”
鲍彦山看看老师,终于点头了。不过学费没让老师交,他说:“真让他念书了,我就得供他学费,万不能让你老师掏腰包。”
捞渣上学了,做小学生了。第一学期,就得了个“三好学生”的奖状。
这天,雨下个不停,坐在门槛上,就能洗脚了。西边洼处有几处房子,已经塌了。鲍山西边轰隆隆地响,像打雷,又不像打雷,连成一团。“跑吧!”人们放下碗就往山东面跑。
今年春上,乡里集工修了一条石子路,人们就踩着这石子路往山上跑。到了山上,回头往下一看,哪还有个庄子啊,成汪洋大海了。
村长点着人头,都齐了,独独少鲍五爷和捞渣。
鲍彦山急眼了,到处问;鲍彦山家里的跳着脚要下山去,几个娘们拽住她不放:“去不得,水火无情哪!”
“捞渣,我的儿啊!”鲍彦山家里的只得哭了,哭得娘们儿都陪着掉泪。
“别嚎了!”村长嚷她们,“还嫌水不够多!会水的男人,都跟我来。”
②①他带着十来个会水的男人,砍了几棵杂树,扎了几条筏子,提着下山去了。
筏子在水上漂着,漂进了小鲍庄。哪里还有个庄子啊!什么也没了,只有一片水了。一眼望过去,望不到边。水上飘着木板,鞋壳子。
“捞渣——”他们直起嗓子喊,声音漂开了,无遮无挡的,往四下里一下子散了,自己都听不见了。
筏子在水上打转,一只鸟贴着水面飞去了,鲍山矮了许多。
“那是啥!”有人叫。
“那可不是个人?”前边白茫茫的地方,有一丛乱草,草上趴着个人影。
几条筏子一齐划过去。划到跟前,才看清,那是庄东最高的大柳树的树梢梢,上面趴着的是鲍五爷。鲍五爷手指着树下,喃喃地说:“捞渣,捞渣!”
树下是水,水边是鲍山,鲍山阴沉着。
男人们脱去衣服,一个接一个跳下了水。一个猛子扎下去,再上来,空着手,吸一口气,再下去……足足有一个时辰。最后,拾来一个猛子下去了好久,上来,来不及说话,大口喘着气,又下去,又是好久,上来了,手里抱着个东西,游到近处才看见,是捞渣。筏子上的人七手八脚把拾来拽了上来,把捞渣放平,捞渣早已没气了,眼睛闭着,嘴角却翘着,象是还在笑。再回头一看,鲍五爷趴在筏子上早咽气了。
筏子慢慢地划出庄子,十来个水淋淋的男人抬着筏子刚一露头,人们就呼啦地围上了。一老一小静静地躺在筏子上,脸上的表情都十分安详,睡着了似的。那老的眉眼舒展开了,打社会子死后,庄上人没再见过他这么舒眉展眼的模样。那小的亦是非常恬静,比活着时脸上还多了点红晕。
(有删改)
[注]①文化子:与下文的“社会子”都是人名。“社会子”是五爷的孙子,因病早逝。②大:方言,孩子的父亲。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生活困窘,所以鲍彦山不欢迎鲍五爷来自己家吃饭,但是捞渣却说自己可以少吃一张煎饼,少喝一碗稀饭。
B.捞渣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深得父母疼爱,鲍彦山为了能让捞渣上学,不惜让成绩优异的二儿子辍学。
C.文中鲍五爷与捞渣的几处对话,将二人关联起来,既正面描写了人物间和谐融洽的关系,也对二人的结局做了些许暗示。
D.小说与《哦,香雪》一文风格相近,多用方言土语,质朴自然,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气息,更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7.下列内容不属于直接表现捞渣仁义的一项是(3分)
A.为了让二哥继续求学,捞渣主动放弃上学机会,尽管他也渴望上学,渴望戴上红领巾。
B.捞渣和一班小孩子一起割猪草,谁割少了,不敢回家,捞渣一定把自己的匀给他。
C.捞渣在回娘家时,到鲍五爷家借宿,五爷说捞渣和他的孙子社会子一样,都仁义。
D.小鲍庄发洪水时,大家都往山上跑,而捞渣却为了救鲍五爷,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8.小说的结尾写“一老一小静静地躺在筏子上,脸上的表情都十分安详,睡着了似的。”如何理解?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原作中,捞渣救鲍五爷的事迹被广为传播,在当地掀起向捞渣学习的热潮。但也有不少读者认为,捞渣为了救一个“连绳头都搓不动”的行将就木的鲍五爷而牺牲自己年轻的生命,不值得。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荆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 宁国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 庄王听之,遂取陈焉。田成子之所以得有国至今..者,有兄曰完子,仁且有勇。越人兴师诛田成子,曰:“奚故杀君而取国?”田成子患之。.完子请率士大夫以逆越师,请必战,战请必败,败请必死。田成子曰:“夫必与越战可也,战必败,败必死,寡人疑焉。”完子曰:“君之有国也,百姓怨上,贤良又有死之臣蒙耻。..以完观之也,国已惧矣。今越人起师,臣与之战,战而败,贤良尽死,不死者不敢入于国。君与诸孤处于国,以臣观之,国必安矣。”完子行,田成子泣而遣之。夫死败,人之所恶也,而反以为安,岂一道哉?故人主之听者与士之学者,不可不博。尹铎为晋阳,下,有请于赵简子。简子曰:“往而夷夫垒。我将往,往而见垒,是见中行寅与范吉射也。”铎往而增之。简子上之晋阳,望见垒而怒曰:“嘻!铎也欺我!”于是乃舍于郊,将使人诛铎也。孙明进谏曰:“以臣私之,铎可赏也。铎之言固曰:见乐则淫侈,见忧则诤治,此人之道也。今君.见垒念忧患,而况臣与民乎?夫便国而利于主,虽兼于罪,铎为之。夫顺令以取容者,众能之,而况铎欤?君其图之!”简子曰:“微子之言,寡人几过。”于是乃以免难之赏赏尹铎。人主太上喜怒必循理,其次不循理,必数更,虽未至大贤,犹足以盖浊世矣。简子当此。
(节选自《吕氏春秋·似顺论》)
[注]中行寅与范吉射曾率军围赵简子于晋阳,这些营垒即中行氏与范氏所筑。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宁国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
B.宁国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
C.宁国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
D.宁国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所以”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句中的“所以”意义不同。
B.“田成子患之”与“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两句中的“患”字意义相同。
C.寡人,意为寡德之人,文中是田成子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D.“以臣私之”与“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私”字意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国使者在考察了陈国之后,认为陈国虽小不可攻打;宁国却由使者讲述的内容分析出陈国民怨且疲的社会现实,认为陈国可取。
B.田成子能成为国君,皆有赖于他仁义勇敢的兄长完子;面对越国讨伐,完子决定带领贤良之士迎战,亦完全是为了稳固弟弟的统治。
C. 完子表示与越国交战,一定要打败越国,直至战死,而随他去的贤良之士也会全部战死,这样国内就剩他们的遗孤了,国家就会。
D.简子要求尹铎拆除晋阳那些曾让他蒙受耻辱的营垒,尹铎反而加高了营垒,简子为此很生气,认为尹铎故意欺骗他,要派人杀掉尹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越人兴师诛田成子,曰:“奚故杀君而取国?” (2)简子曰:“微子之言,寡人几过。”于是乃以免难之赏赏尹铎。
14.尹铎免于被杀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15~16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注]①将,岂,难道。②纪,经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勾画出了登高赋诗、不虚佳日的场面,体现了文人骚客特有的生活情趣。
B.孟浩然“把酒话桑麻”句与三四句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现了邻里间融洽的关系。
C.五至八句中间运用顶针修辞,写出了邻里间闲时相思、思则即见、见则畅谈之情状。
D.全篇言情切事,若离若合,起落无迹,文气畅达自如,看似平淡散缓实则天然浑成。
16.有人说,这首诗到“无为忽去兹”意思已经表达完整了,后面两句完全可以删去。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静女》中男子与女子相约于城角,女子“ ”,男子“ ”,这两句描写的虽是人物外在动作,凸显的却是处于热恋中的男女主人公的内在心理。
(2)《登高》中“ , ”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态,一一得到表现。
(3)《劝学》中认为人要想成为“ ”的君子,就要“ ”,足见学习与反思的重要意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司马迁对口语的运用是非常出的,他人在宫廷,笔下并无一点儿宫廷气,( )几十万言,没有一句像皇帝秘书的口吻。中国人似乎张力有限,容易被他的社会角所霸占。司马迁显然是个例外,他有两张脸,表面的模糊, 。作为旷世大学者,他一直心向民间,他的民间立场一点都不勉强。他曾是黄土高坡的放牛娃,漫山遍野奔跑。所谓文章( ),一定是源自真切感受。司马迁不缺这个,他反而是真情太多,必须加以压缩,有时还要伪装,以春秋笔法,以( )的方式讲出来。他一生都在读书,行路,行了十万里路。他为后世文人的修炼树立了楷模。李白漫游天下,学的就是司马迁——游历、学历、经历,三者合一。 ,比如伟大的曹雪芹,他走的是漫长而又曲折的精神之旅。
,寥寥数语,人物就活灵活现。大处把握和细节铺陈,他都做得很到位。后世文人,不但写散文的推崇他,连明清小说都在它身上汲取营养。《古文观止》选他的文章,数量超过苏东坡和欧阳修。他是模糊文本的先驱,用小说和戏剧手法写项羽,写刘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写“鸿门宴”的紧张气氛,本身就像戏剧,不同的人物扮演着属于自己的角。中国历代大文豪,几乎无不推崇司马迁,所谓道德文章,人品与文品,司马迁都足以垂范后世。
18.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写恰当成语。(3分)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①②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忽然间几乎什么都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地坛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我在这园子里呆着,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20.文中画横线句子中“一个世界”和“另一个世界”各指什么?(4分)
21.文中使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请任选其中两种修辞,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22.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B.瞧,多么像它的父母:红嘴红脚,灰蓝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宝似的圆圆的白点……
C.桃花开了,红得像火;梨花开了,白得像雪;郁金香也开了,黄、紫交相辉映: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
D.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王阳明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董宇辉说:“高考三年准备不好,给你三十年也不可能准备好,所以先起步再调整呼吸,先起飞再调整姿势。知行统一的本质就是‘行就是知,知就是行’,想只有困难,做才有答案。”
期末考试之后,班级要召开一个以“知行合一”为主题的学习经验交流会,请你结合以上材料准备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大连市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一)(19分)
1.(3分)B(B项“通常发生社会变迁时不会出现社会继替”错,这两种过程可以并存而不冲突)
2.(3分)C(A项,原文并未说是两种权力的“根本不同”。B“就会立即放弃”错,人们是在发现“旧方法不能获得有效的结果,生活上发生了困难”之后,才会慢慢放弃。D项“是因为它一直处于整个世界文化的领导地位”错,依据原文“环境变动的速率和领导阶层适应变动的速率配得上才不致发生流血的革命”)
3.(3分)A(张秉贵没有处于变化的社会,也并非是“掌握并适应了变化从而占有优势”,所以他不是时势英雄)
4.(4分)①电脑刚开始普及的时候,运用第一代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技能的人,在那个时候成了“英雄”。②改革开放初期的那些新富们,靠时势带来机会。③隋唐社会,那些通过科举考试的下层百姓,成为时势权力者。
评分参考: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5.(6分)合理。
①费孝通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说社会变迁,他认为社会结构一旦满足不了人们的生活所需,就要发生社会变迁。②陈心想认为费孝通的观点似乎忽略了社会体内部不同利益体对变迁的不同态度和行为,为此他特别举了隋唐科举制的例子。③陈的拓展弥补了费老只从宏观角度研究问题的不足,丰富了研究社会变迁这一问题的角度,有一定合理性。
评分参考: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答“不合理”,只要分析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二)(16分)
6.(3分)C(A项“鲍彦山不欢迎鲍五爷来自己家吃饭”错,那是鲍彦山故意逗捞渣,并不是不欢迎鲍五爷。B项“鲍彦山为了能让捞渣上学,不惜让成绩优异的二儿子辍学”错,不让文化子上学不全是为了捞渣上学,主要是因为文化子回来是大半劳力。D项两篇作品风格并不相近,《哦,香雪》很少用方言土语,没有泥土气息,反而是诗情画意)
7.(3分)C(五爷的评价是侧面表现捞渣的仁义)
8.(4分)①一老一小安详的表情意味着俩人都走得十分安心,没有遗憾。②捞渣将鲍五爷当成自己的爷爷,救了鲍五爷他觉得满足;鲍五爷因为捞渣舍命相救而深受感动,尤其是最后他看到那些人救起了捞渣,所以他安心地走了。
评分参考: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9.(6分)不同意这个观点。
①救人于危难是传统美德的体现,与救什么人无关,这种高尚的品德本身就值得赞扬。②捞渣义无反顾、不计得失地去救鲍五爷的行为彰显了他纯粹的仁义精神,堪称楷模,值得学习。③认为捞渣救鲍五爷不值得的观点过于功利,反映出一些人价值观念的偏差。
评分参考:
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20分)
10.(3分)B(宁国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 11.(3分)D(“以臣私之”“私”暗中思考;“私我也”“私”偏爱,意思不同)
12.(3分)C(“一定要打败越国”错,原文“战请必败”,意为一定要战败;“随他去的贤良之士也会全部战死”说法也不准确,原文有“不死者不敢入于国”)
13.(8分)(1)越国起兵讨伐田成子,说:“为什么杀死国君而夺取他的国家?”
评分参考:
译出大意给2分,“兴师”“奚故”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简子说;“如果没有你这一番话,我几乎犯了错误。”于是就按使君主免于患难的赏赐赏了尹铎。
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2分,“微”“过”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14.(3分) ①尹铎所为便国利主。②孙明能够为尹铎直言进谏。③赵简子能够虚心纳谏。
评分参考: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二)(9分)
15.(3分)B(“把酒话桑麻”表现的不是邻里之间的关系)
16.(6分)①最后两句点明诗人深深地明白登高赋诗、饮酒言笑的生活,是要有衣食作保证的,力耕不怠,才是衣食所安,才是欢乐的根源。②这是诗人对劳动生活的认识,它使全诗的思想内容更加丰富深刻。③没有这两句,诗歌就只停留在对田园生活的歌颂与赞美这一层次上,未免失之单调。
评分参考: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三)(6分)
17.(6分)(1)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
(2)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3)知明而行无过矣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评分参考: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9分)
18.(3分)①洋洋洒洒 ② 力透纸背 ③微言大义
评分参考:每答对一空给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合乎语境,即可酌情给分。
19.(6分)①里边的清晰②也有不游和游得少的③司马迁还是写人的高手
评分参考:每答对一空给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语意连贯,即可酌情给分。
(二)(11分)
20.(4分)现实世界 精神家园
21.(4分)①“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运用比喻修辞,将蜜蜂扇动翅膀的姿态比喻成小雾,形象生动地写出蜜蜂姿态的轻盈,同时又充满生机。②“露水在草叶上滚动,摔开万道金光”运用夸张修辞,极言露水滴落地面时反射出来的光芒,表现露水积聚起来形成的“强大力量”。
评分参考:每点2分,指出修辞1分,分析表达效果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酌情给分。
22.(3分)A(A项和文中冒号的作用相同,都表示提起下文,C项表示总结上文,B项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D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
四、写作(60分)
23.(60分)
(1)作文评价整体要求
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
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
(2)作文评分标准
一等
二等 三等
(20~16(15~11分) (10~6分)
分)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基本清楚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有文采
略有创意
四等
(5~0分)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当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例子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新意
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内容充实
20分
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
基础
等级
符合文体要求
表达结构严谨
20分
语言流畅
字迹工整
深刻
发展 特征丰富
等级 20分 有文采
有创意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所涉及的范围、情境及任务要求,与之相符的属于“符合题意”,与之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级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⑴透过现象深入本质⑵揭示事物内在的联系⑶观点具有启发性
2.丰富:⑷材料丰富⑸论据充足⑹形象丰满⑺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⑻用词贴切⑼句式灵活⑽善于运用修辞手法⑾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⑿见解新颖⒀材料新鲜⒁构思新巧⒂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⒃有个性特征
(三)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四)套作或文体不明确,酌情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