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古文翻译
2023年8月30日发(作者:幼儿教育论文(精选6篇))
作文关于自己的作文-
原文: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î)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â)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î)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zhîng)作,男女衣着(zhuï),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 yāo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桃花源记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小溪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溪流的两岸生长,长达几百步。其中没有别的树,花草鲜艳美丽,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前行,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地的地方就到头了,就出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一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些光亮。渔人于是舍弃船只,从洞口进去。刚开始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一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之声。在那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都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一样,老人和小孩,一起安适舒畅、自得其乐地生活。
桃花源里的人见到渔人,竟大为惊异,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的问题,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招待。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隔绝了。桃花源里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中的人都很惊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人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食来款待他。渔人待了几天以后,告辞离去了。这里的人对渔人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人说!”
渔人离开桃花源以后,到了他的船,顺着从前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拜见了太守,像太守报告了进出桃花源的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以前做的标记,竟然迷了路,再也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人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可惜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访求桃花源了。
陋室铭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注释
山不在(1)高,有仙则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3)。斯(4)是陋室,惟(5)吾德馨(6)。苔痕上(7)阶绿,草入帘青。谈笑有鸿儒(8),往来无白丁(9)。可以调素琴(10),阅金经(11)。无丝竹(12)之(19)乱耳(13),无案牍(14)之劳形(15)。南阳(16)诸葛庐(17),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8)?”
注解
(1)在:在乎、在于,动词。
(2)名:名词作动词,著名。
(3)灵:名词作动词,灵异,神奇,也有灵气的意思。
(4)斯:指示代词,这。是: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
(5)惟:只有,只要,唯独。
(6)惟吾德馨: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觉得有什么简陋的了)。德馨:品德高尚。馨,散布得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吾,我,这里指作者,陋室的主人。
〔7〕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蔓延。
(8)鸿儒:即大儒,学识渊博的人,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鸿:同“洪”大。儒:旧指读书人。
(9)白丁:原指没有官职的人,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浅薄无知的人。
(10)调(tiáo)素琴:调,弹奏;素琴,没有任何装饰的琴。
(11)金经:泛指佛经。
(12)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这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3)乱耳:扰乱耳朵。乱,扰乱。
(14)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15)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16)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1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芦,简陋的小屋子。
(18)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意,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全句意为“有何陋”。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本文只用“何陋之有”,兼含着“君子之居”的意思。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9)入:这里是“映入”的意思。
(20)之:助词,定语“乱耳”后置的标志。
译文:
山不在于高低,有了神仙就可以名声远播。水不在于深浅,有了蛟龙就显得有灵气。这是所简陋的房子,只因为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的痕迹蔓上台阶,苍翠碧绿;绿草的颜映入竹帘,一片青葱。在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跟我往来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闲 时)可以用来(可以:可以用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管弦乐演奏的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人劳累。(我的陋室真比得上)当年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过:“(既有君子住在里头)又有什么简陋呢?”
爱莲说
(北宋)周敦颐(yí)哲学家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一说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wàn)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â)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yi)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2)蕃:多。
(3)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著名的诗人。他很爱菊花,常在诗里写到,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4)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单单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淤泥,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6)濯(zhuï)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过却不妖艳。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7)不蔓不枝: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节的。
(8)香远益清:香气越远越清。益,更,越。
(9)亭亭:耸立的样子。
(10)亵(xiâ)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11)隐逸者:隐居的人。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便隐居避世。
(1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人”。
(13)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14)噫(yī):叹词,相当于“唉”。
(15)菊之爱:对于菊花的爱好。
(16)鲜(xiǎn)有闻:很少听到。鲜,少。
(17)宜乎:宜,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是很多的。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至于爱牡丹的人,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核舟记
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mǐn) 、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wǎng)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yí)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îu)奇,高可二黍(shǔ)许。中轩敞者为舱,箬(ruî)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sǎn)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rán) 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qū) 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jí)。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zhuí)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rãn)戌(xū) 秋日,虞(yú)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墨。又用篆(zhuàn)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者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zēng)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翻译:明朝(有一个)技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房屋、器具、人物,甚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艘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应当是苏东坡游赤壁的情景。
船从头到尾长大约有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在《后赤壁赋》中的语句),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的语句)用石青涂在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两腮长着浓密的胡须的人是苏轼(苏东坡),佛印(一个和尚,苏轼的一个朋友)在右边,鲁直(黄庭坚,字鲁直)在左边。苏东坡、鲁直一起看一幅横幅的书画手卷。苏东坡用右手拿着卷的前端(古人写字是从右向左写),左手抚着鲁直的背。鲁直左手拿着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转(身子),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面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佛,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佛印平卧右膝,弯曲右臂支撑在船上,并且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佛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撑船的人。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在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在左边的人右手拿着 蒲葵扇,左手抚着火炉,炉上有个水壶,那个人眼睛正看着(茶炉),神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船的顶部较平,作者就在它上面刻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画细小得像蚊子的脚,一钩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书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箬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文字共计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不满一寸。应该是挑选了一个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艺也真精巧奇妙啊!
词意解释
奇巧人:这里指具有奇妙精巧手艺的人。奇巧,特殊的技艺。
径寸,直径一寸。用来形容物体的细小。径寸之木:直径一寸长的木头。
为,做。动词。这里指雕刻。
器皿:指器具。
木,树木。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没有一件不是按照木头原来的样子模仿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罔,无,没有。因:顺着,就着。象:模仿,这里指雕刻。
贻:赠。
尝:曾经。
盖大苏泛赤壁云: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大苏,苏轼(公元1036-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宋代眉山(现在四川省眉山县)人,著名文学家。人们称他和他的弟弟苏辙为“大苏”“小苏”。泛,乘船浮行,苏轼曾游赤壁,写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赤壁,在现在湖北省黄冈县城外。
八分:直译就是有8分长。 有奇:还有一些。有同“又”,奇:零数。
高可二黍许:大约有二个黄米粒那样高。可,大约。许,上下,左右。
轩敞:宽敞、明亮。
箬篷: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后赤壁赋》里的文句。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赤壁》里的文句。徐:缓缓。兴:起
石青糁之:用青绿颜料涂在刻的字上。
峨冠而多髯者:戴着高高的帽子而且有很多胡须的人。峨冠,高高的帽子。髯,两腮的胡须。
佛印:人名,是个和尚,苏轼的朋友。
鲁直:宋代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字鲁直。他也是苏轼的朋友。
手卷:横幅的书画卷子。
卷端:指画幅的右端。
卷末:指画幅的左端。
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似的。语,说话。
微侧:略微侧转(身子)。
两膝相比:苏东坡的左膝和黄庭坚的右膝互相靠近。比,靠近。
各隐卷底衣褶中:各自隐藏在卷子下边的衣褶里。意思是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
绝类弥勒:极象弥勒佛。绝,特别; 类,像。弥勒,佛教菩萨之一。
袒:裸露。
矫首昂视:抬头仰望。矫,举。
不属:不相类似。
卧右膝:右膝卧倒。
诎:同“屈”,弯曲。
念珠:念佛经的人手里拿的串珠。
倚之:(左臂)靠在左膝上。
历历数也: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楫:船桨。
舟子:撑船的人。
椎髻:束成椎形发髻。
衡:同“横”。
其人视端容寂:那人眼光正视着茶炉,神平静。端,正。
若听茶声然: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船背稍夷:船的背面稍平。背,这里指船底。夷,平。
天启壬戌:天启壬戌年,就是一五二二年。天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
虞山王毅叔远甫:常熟人姓王名毅字叔的。虞山,现在江苏省常熟县西北,这里用来代替常熟。过去文人常常用自己家乡的名胜的籍贯。叔远甫就是“字叔远”的意思。
若......然:好像....的样子
了了:清楚明白。
墨:黑。
篆章:篆字图章。
曾不盈寸:还不满一寸。曾,尚、还。盈,满。
简:挑选。
修狭:长而窄。
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灵巧神奇啊。“矣”和“哉”连用,有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解释词义
①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 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大道,指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行:施行。
②〔选贤与(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通“举”,推举,选举。
③〔讲信修睦(mù)〕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修:培养。
④〔亲〕意动用法,以„„为亲,抚养。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也是动词。
⑤〔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的人。矜,通“鳏”。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
⑥〔男有分(fân)〕男子有职务。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⑦〔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指女子出嫁。
⑧〔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恶(wù),憎恶。 藏:私藏。
⑨〔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意思是,人们憎恨在公共劳动中不出力的行为,却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⑩〔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闭,杜绝。兴,发生。
⑾〔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⑿〔外户〕泛指大门。
⒀〔闭〕关闭。
⒁〔大同〕指理想社会。同,有和平的意思。
⒂〔不独子其子〕:把别人的孩子也当做自己的孩子。子,以„„为子
(16)故:所以。
(17)独:单独。
(18)亲:名词,亲人,父母。
(19)养:供养。
( 20) 与:通“举”。
注:
一、“大道”“大同”都属于特殊概念:“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也可以有种种解释。这一类字眼是不能翻译也是译不好的。
二、有些词语在一定语境中往往具有特殊含义,如“归”指女子出嫁,但在“男有分,女有归”这句话中就有了“及时婚配”的意思;“亲”有亲近义,但“亲其亲”跟“子其子”是对文,前一个“亲”就有了“奉养”义,后一个“亲”就专指父母了。
三、文中凡能直译的语句一概用直译,但也有一些地方用了意译。
译文: 大道实现的时候,天下都是大家的,高尚能干的人被选拔出来,社会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赡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养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年幼丧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身有残疾的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的都有职务,女子都能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而不是去收贮它,)却不一定要自己去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所以(人们)可以不用关大门,这就是所说的理想社会。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词义解释:
(3)逾:越过;翻过。走:逃跑。
(4)一何:何其、多么。怒:恼怒,凶狠。
(5)啼:哭啼。苦:凄苦。
(6)前致词: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致:对„„说。
(7)邺(yâ)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戍(shù):防守。
(8)附书至:捎信回来。
(9)新:最近。
(10)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暂且。偷生:苟且偷生。
(11)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完结。
(12)室中:家中。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
(13)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孩子。惟:只,仅。
(14)未:还没有。去:离开,这里指改嫁的意思。
(15)完裙:泛指完整的衣服。“裙”古代泛指衣服,多指裤子和上衣。
(16)老妪(yù):老妇人。衰:弱。
(17)请从吏夜归: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请从:请求跟从。从:跟从,跟随,随从的意思。
(18)应:应征。河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原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19)犹得:还能够。得:能够。备:准备。晨炊:早饭。
(20)夜久:即“半夜”的意思。绝:断绝,没有;停止
(21)闻:听。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22)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登:踏上。前途:前行的路。
(23)独:惟独。
译文: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抓人。老翁急忙越墙逃走,老妇赶忙走出来查看情况。
差役吼叫得多么凶狠啊!老妇人啼哭得多么凄苦啊!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都服役去防守邺城。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二个儿子最近牺牲。活着的人苟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了!我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裙。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好像听到隐隐约约的哭声。天亮后,我登程赶路的时候,只能同那一个老汉告别
答案
《桃花源记》
向往者和平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平与与世无争的意境,和黑暗社会的鲜明对比,
《陋室铭》
文章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也就是陋室铭的主旨所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爱莲说》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就是体现作者通过赞美莲而体现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正廉洁的高贵品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是一篇写一件精美的工艺品的说明文,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再现了雕刻者高超的技艺,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著成就。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表达的应该是孔子在战乱非常多的春秋时期,迫切希望有一个太平盛世的出现这一感情的吧?他认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定能形成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一个”大同”社会.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齐亲 不独子其子,是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三峡》
本文通过写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写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
《答谢中书书》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作者对山川美景的独特情感,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抒发了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
《记承天寺夜游》:用美景衬托了自己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和自我排遣的乐观。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观潮》
浙江之潮,天下伟观也。
本文写的是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作者以十分精炼的笔墨,描写了海潮的壮观、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的健儿和观潮的盛况。
《湖心亭看雪》
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关痴,更有痴似相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