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部编版(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教案

更新时间:2023-08-30 11:00:44 人在看 0条评论

部编版(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教案

2023年8月30日发(作者:西游记人物及主要内容)

thanksgiving was just around-

语文园地

1.学会阅读时分清文章的主次,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并能在教习作中做到详略得当。

2.学习如何在句子中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同一个意思。

学目3.了解生活中有吉祥寓意的习俗。

4.了解行楷的一些常识,提高书写水平。

5.背诵古诗《长歌行》,懂得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课2时2.积累生活中有吉祥寓意的习俗。 课安3.理解《长歌行》的主要意思,领会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1.掌握阅读的方法,能分清文章的主次。

1.学会阅读时分清文章的主次,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2.学习如何在句子中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同一个意思。

3.了解生活中有吉祥寓意的习俗。

1.学会在读文章的时候分清文章的主次,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2.学会在句子中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同一个意思,避免语言重复。

一、交流平台

1.教师提示阅读方法,激趣导入。

导语:同学们,阅读是我们了解人生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和最好途径。阅读不但有助于我们开阔视野、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学会为人处世等,而且可以增长见识,做到不出家门而知天下事,不出国门而了解世界各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因此,我们不仅要做一个爱阅读的人,而且要做一个善于阅读的人。怎样才算善于阅读呢?那就是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今天,我们要交流的内容——阅读时分清文章的主次,就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

1

2.以课文《北京的春节》为例,教导方法。

(1)课文的哪些内容写得详细,哪些内容写得简略?

预设:在探讨这个问题时,教师可以结合文本内容和教学实际来进行。通过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到《北京的春节》一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些习俗。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拉开序幕到正月十九结束,老舍先生截取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这几天来写老北京过春节时的热闹景象,其他的日子则一笔带过。即使重点写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那几天,也不是铺开写,而是突出写最具特的一两个民俗活动,给人印象颇深。

(2)课文为什么这样写呢?

预设:讨论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如何区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教师要紧扣“文章主要写什么,次要写什么,是根据作者想要重点表达的意思决定的”这个关键句来引导分析。

明确:《北京的春节》讲的是当年北京地区过春节的独特习俗,而能表现北京独特习俗的,莫过于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这几天。这几天可以说是春节的高潮,所以要详写。其他的日子大体相似,就没有必要一一详细描述了。

(3)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预设:讨论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详略得当的好处。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有关详略得当的知识点。(教师出示相关知识点。)

①详写和略写的定义:详写就是把主要内容(重点内容)细致地描写出来,详写必须写得具体、生动、形象、完整。略写就是把次要内容用一两句话或较简单的一段话简明地叙述出来。

②详写和略写的关系:在一篇文章中,详写和略写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没有“详”就无所谓“略”,没有“略”就无所谓“详”。详写必须有略写配合,略写补充详写,使文章繁简适当,重点突出。

③安排文章详略的方法:总的原则是要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来决定材料的详略。具体而言就是最能直接地、具体生动地表现文章中心意思的地方要详写;同表现中心意思有些联系,完全不写就会对主要方面有影响,或者使情节不完整,或者使内容显得单薄,或者使详写部分缺少陪衬,这些属于不能不写但又不必详写的,就要略写。

2

明确:《北京的春节》对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这样写的好处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使老北京的春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练习分清课文的主次。

(1)以《腊八粥》为例,说说课文的主次,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①学生读《腊八粥》一文,概括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主要写了八儿等粥和吃粥这两件事。)

②引导学生弄清楚文章要表达的中心。(展现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③学生交流文中哪件事详写,哪件事略写。(详写等粥,略写吃粥。)

④师生共同讨论这样安排课文的主次的好处。(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2)教师总结,从阅读延伸到写作。

小结:文章的主次是根据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决定的。同学们以后阅读文章时,要练习分清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抓住主要内容认真阅读;习作时,要根据表达的中心意思确定哪些内容写得详细些,哪些内容写得简略些。

二、词句段运用(一)

过渡:同学们,在“交流平台”的学习中我们掌握了读文章时分清主次的方法和写作时详略得当的写法,大家表现得都很积极。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比赛说近义词的小游戏,希望大家能踊跃参与。

1.师生一起做比赛说近义词的小游戏。

(1)教师把学生分成四组,准备四张写有词语的小纸条(纸条上分别写上:高兴、伤心、胜利、失败)。

(2)小组派代表抽取纸条,选定词语,比赛在一分钟内谁说的近义词多。

(3)比赛结束,教师要求落后的学生从所写的近义词中选择两三个写一句话。

(4)引导学生朗读所写的句子,并说一说写得好不好。

2.教师出示课本中的句子,引导学生发现其特点。

过渡:刚刚比赛落后的两组同学用几个意思相近的词语分别写了几句话,有的句子读起来既通顺又优美,而有的句子读起来却感觉别扭。下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本中的句子,与同学们写的句子比较比较,看它们有什么相似之处。

3

(1)出示句子: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

①学生读句子,说一说句子的特点。

明确:这个句子用三个“有的……”构成排比,说明有名的老铺子挂出的灯形式统一,写出了灯的数量多、种类多,衬托了热闹的节日气氛。既显示出这些老铺子很气派,又表现了元宵节的壮观场面。

②教师出示词语,学生朗读词语,交流自己的发现。

一律 清一 都是

交流示例:

生:这些词语的意思相近,都是“全部”的意思。

生:这个句子中用三个不同的词语来表示相同的意思,避免出现语言重复现象。

生:这体现了老舍先生虽用词通俗直白,却平中见奇,可见其语言储备多么丰富。

③齐读句子,感悟句子的妙处。

④引导学生用出示的词语写句子。

示例一:在花园里,有的花一律是红,有的清一是紫,有的都是白。

示例二:商场里摆满了商品,有的架子上一律是生活用品,有的架子上清一是体育用品,有的架子上都是服饰。真是琳琅满目呀!

(2)出示句子:全校运动会上,大山在短跑比赛中勇夺第一,志杰在跳高比赛中喜获金牌,思雨在跳远比赛中摘得桂冠,宁宁在游泳比赛中拔得头筹。

①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上面的方法来讨论交流这个句子的特点。

交流示例:

师:句子中哪几个词语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都是什么意思?

生:“勇夺第一”“喜获金牌”“摘得桂冠”“拔得头筹”这四个词语表达的都是“获得第一”的意思。

师:表示“获得第一”的意思的成语还有哪些呢?

生:荣膺桂冠、金榜题名、独占鳌头、出类拔萃、名列前茅、蟾宫折桂等。

②教师补充有关表示“获得第一”意思的词语,学生积累。

4

[鳌头] 鳌是传说中的大龟,“鳌头”是最重要的部分。“独占鳌头”即占据第一。

[问鼎] 鼎是古代国家的象征。敢于“问鼎”者,即有能力掌管大事的“第一”者。

[领衔] “衔”指在文件上签署的名字。“领衔”即署在众人之前的名字,也就是第一者。

[榜首] 古代科举考试后,列名张榜,“榜首”即列于金榜之上的第一名。

[夺魁] “魁”指为首者,领头者。“夺魁”也就是夺取第一名。

[夺标] “标”指给优胜者发的奖品。“夺标”就是获得第一的意思。

[执牛耳] 古代诸侯订立盟约时,主盟者要亲手割牛耳取血,让每人尝一点血。后来便以“执牛耳”象征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意为“第一”。

三、词句段运用(二)

过渡:在我国,过春节时有许许多多的传统习俗,它们都有着特殊的寓意,如吃腊八粥的寓意是敬献农神、祷祝丰收,贴对联的寓意是镇邪驱鬼、祈福纳祥等。你还知道哪些传统习俗的寓意呢?

1.引导学生照样子说说不同习俗的寓意。

(1)教师出示例子,并分析其寓意。

示例:过年的时候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分析: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可见过年吃年糕这一习俗寓意着吉祥。

(2)学生尝试探究“过年的时候吃鱼”这一习俗的寓意。

①教师引导学生从谐音这一角度来分析过年的时候吃鱼这一习俗的寓意。

②教师补充资料。

过年的时候吃鱼,寓意年年有余。“鱼”和“余”谐音,代表着富足有余。

过年吃鱼的习俗由来已久,有些地方有“无鱼不成席”的说法。

过年吃鱼方法有讲究。有的地方要留头留尾到明年,表达新年“有头有尾”的祈愿。

过年吃鱼种类有讲究。如鲤鱼,寓“得利有余”;鲢鱼,寓“连年有余”;鳜鱼,寓“富贵有余”。

5

过年吃鱼摆鱼有讲究。鱼头要对着贵宾或长辈,体现尊敬;来客是文人,将鱼肚对着他,赞他肚里有墨水,才华横溢;来客是武将,将鱼背对着他,夸他刚武豪放,可作脊梁。

(3)师生合作探究“建筑上雕刻蝙蝠”这一习俗的寓意。

明确:建筑上雕刻蝙蝠,蝙蝠的“蝠”通“福”,寓意“福从天降”。在瓷器绘画、玉器雕刻上也能经常见到蝙蝠,红的蝙蝠寓意“洪福(红蝠)齐天”等等。

2.你还知道哪些有吉祥寓意的习俗?请写出来。

(1)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相机指导。

(2)派代表全班交流,教师归纳整理。

初一放炮:正月初一燃放开门炮仗后碎红满地,称为“满堂红”。有开门大吉、喜气洋洋之意。

元宵点灯:元宵节的灯又称“祈福灯”或“平安灯”,有驱魔降福、祈许光明之意。

中秋赏月:中秋节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等习俗,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祈盼丰收、幸福。

吃长寿面:面条形状绵长不断,而“面”与“绵”又是谐音,所以生日吃面条就喻示人健康长寿。

吉祥如意:瓶中插如意称为“平安如意”,两个柿子或狮子和如意代表“事事如意”,蝙蝠、寿字和如意组合成“福寿如意”,如意穿过两个喜字叫做“双喜如意”,童子或仕女手持如意骑象象征“吉祥如意”。

3.教师小结。

小结:民间的吉祥民俗丰富多彩,涉及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是人们心理观念的反映,多表现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吉日庆典等特殊场合的吉祥语、吉祥图案、吉祥物等。民间的吉祥民俗在我国丰富博大的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人们的生活影响深远,更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值得我们细细地考究和品味。

四、课堂总结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6

小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交流了一种提升阅读能力的好方法——阅读时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了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同一个意思,还积累了一些有吉祥寓意的习俗。大家的表现都很好,尤其是小组交流的环节,同学们展示了积极的合作意识,因此小组合作的成果都很不错。这也说明大家在平时的学习中真正用了心,在讨论交流的时候就有话可说,这个习惯还请大家一直保持下去,好吗?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运用本节课掌握的阅读方法自主阅读一篇文章,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说给同学听。

(2)积累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同一意思的句子,与同学探讨这样写的好处。

(3)了解更多寓意吉祥的习俗,与同学分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1.了解行楷书法的一些常识,掌握正确书写的方法,提高书写水平。

2.学习古诗《长歌行》,理解诗句的意思,领悟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1.掌握书写的一些基本技巧。

2.感悟诗中蕴含的深刻道理,懂得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一、书写提示

导语:同学们,上学期我们欣赏过柳公权等书法大家的楷书作品,也学习了楷书硬笔书法的一些技巧。今天,我们将再来学习一种常见的书法形式——行楷。

1.教师出示楷书和行楷书写作品,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者的区别。

补充资料

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结构严谨。楷书在体势上多呈长方形;章法上多7

取直行直势;点画布局上布白精密,结体紧凑,重心的安置、笔画的长短等十分规范;合体字中各部分的位置安排得当。

行楷书的字形是在楷书的点画基础上,略加变动而适于连笔书写的一种实用性很强的书体。行楷将楷书的体势、点画变得圆转连带、变化多样。行楷结字也很自由,字的笔画可依据不同连笔位置的需要做出灵活多样的变化,书写快捷。

2.引导学生了解楷书和行楷的书写技巧。

(1)楷书与行楷的用笔区别。

楷书的起笔、行笔、收笔等过程中提笔、顿笔、转笔等运用要求严格,书写要平稳,有轻重提按、入锋回笔等具体要求。楷书书写时一定的行笔规则是不可以随意改变的。

行楷的用笔比较灵活、方便,一般不需要逆锋、顿笔、停笔等严格的运笔规则,不强调用笔中的提按、笔画形态,只要求笔道流畅,使转合理,行笔巧妙。

(2)学生根据对楷书和行楷的了解,欣赏“书写提示”中的文字。

3.教师小结。

小结:同学们,学写汉字书法是认识、了解汉字的基本笔画、结构以及字形特点的重要途径。写好一笔工整、规范的汉字也是每个人顺利进行人际交往、树立良好个人形象的基本要求。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书写现状,掌握正确的书写技巧,认真坚持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

二、日积月累

1.猜谜语导入,引发兴趣。

导语:同学们,学习完怎样书写行楷之后我们来猜一个谜语。(教师出示谜语:看不见,摸不着,跑得快,又没脚。一去永远不回头,千金万金买不到。)大家猜到它是什么了吗?(学生举手发言,说出谜底:时间。)为什么时间一去永远不回头,千金万金买不到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下面的这首诗,相信大家能从中到答案。

2.初读古诗,了解文体知识,读通读顺。

(1)了解“汉乐府”。

汉乐府 “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汉乐府”指由乐府机关所8

采制的诗歌,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

(2)学生听音频朗读,注意生字的读音。

◆需注意的字音:长歌行(xínɡ) 朝(zhāo)露 晞(xī)

焜(kūn) 少(shào)壮

(3)教师示范朗读,学生注意朗读节奏。

◆朗读示例: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学生练习朗读,读准字音,感受诗歌的朗读节奏。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朗读时让其他学生仔细听,并思考诗歌的意思。读完后学生相互评议。

3.研读诗句,感悟诗情。

(1)扫除字词障碍,教师补充释义,适时讲解。

①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长歌:长声歌咏,也指写诗;行:古代歌曲的一种体

裁,歌行体的简称,其字数和句子的长度不受限制。

②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③阳春:温暖的春天。

④布:布施,给予。 ⑤德泽:恩惠。

⑥秋节:秋季。 ⑦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⑧华:同“花”。 ⑨百川:河流。

⑩少:年轻。 ⑪老:老年。

⑫徒:白白的。

(2)学生阅读感悟,相互交流,理解诗意。

①自读自悟,尝试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小组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相互质疑问难。

③小组派代表在班级汇报,教师归纳整理。

翻译示例:早晨,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等待在阳光下晒干。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因此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常常担心肃杀的秋天来到,花和叶都变黄衰败了。千万条大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再向西流回来?如果年轻力壮的时候不知道图强,到了老年头发花白,一事9

无成,悲伤也没用了。

(3)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师:现在老师也有一个疑问:诗中哪句话最能表达诗人的感情?

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师:通过这句话,你能体会到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为自己没有珍惜时间而悔恨不已。

师:是呀!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年少的你们应该珍惜时间,把握今天,不要——

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师: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年轻人要珍惜时光,努力向上,牢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催人奋进。

(4)引导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想法,增强珍惜时间的意识。

4.背诵古诗,积累有关珍惜时间的诗句。

师:正像诗中和同学们说的那样,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一分、每一秒,抓紧时间学习更多的本领。让我们来背诵这首诗吧!

三、课堂总结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

小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行楷书法的特点,掌握了练习书写行楷的技巧,明白了写好汉字是树立良好个人形象的基础。此外,我们还学习了《长歌行》,懂得了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的道理,激励着我们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

2.搜集其他珍惜时间的名句、名篇。

本次“语文园地”有四个板块。“交流平台”重在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学习收获,我通过分组学习、共同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高效的阅读方法。“词句段运用”要求学生体会在句子中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同一个意思的作用;积累一些有吉祥寓意的习俗,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我采用比赛说近义词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用补充资料的方式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10

积极性。“书写提示”重在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养成正确书写汉字的习惯。我以学生自学自练为主,学生不仅掌握了书写技巧,而且增强了写好汉字的信心。在“日积月累”中,由于古诗比较长,理解起来有些难度,但通过引导,学生从中懂得了珍惜时间的重要性,这是我们这节课最大的收获。

11

简单爱歌词-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en369.cn/fanwen/xinxi-1-715379-0.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3-08-30 11:00:44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