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战争》优质教案

更新时间:2023-08-30 08:21:22 人在看 0条评论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战争》优质教案

2023年8月30日发(作者:关于友谊的作文12篇)

未雨绸缪唯美翻译-

第2课 第二次战争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英法两国发动侵华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逼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等基本史实,认识近代中国遭受的深重苦难是列强入侵和腐朽黑暗的专制统治造成的;初步形成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运用本课材料分析历史问题;识读《第二次战争形式示意图》《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通过学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割占中国大片领土等侵略史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第二次战争;列强的侵华罪行

教学难点:为什么说第二次战争是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链接诗歌朗读音频:我希望你以军人的身份再生---致额尔金勋爵)这是一位爱国文学青年写给火烧圆明园的罪犯额尔金的,体现了一位爱国者的心声。大家知道额尔金在中国做过什么?正是他在第二次战争期间带头洗劫了万园之园——圆明园。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课:第二次战争。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一)第二次战争

1.学生自主阅读:阅读教材,讲述“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2.史料展示:《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发了疯似的”,“只要中国人每年需用一顶棉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

3.学生思考:通过阅读材料,分析英法发动第二次战争的原因是什么?

4.教师归纳小结:直接原因——“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战争借口);根本原因——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因此,此次战争在历史上称为第二次战争。

5.图片展示:“战争形势示意图”

6.学生发言:根据教材示意图,讲述战争的过程。(方法点拨:注意关键的时间、- 1 - 地点、人物和事件)

提示:战争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856年10月至1858年——炮轰广州→攻陷广州→逼近天津

第二阶段从1860年——再次占领天津→进逼北京

7.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第二次战争

8.教师过渡:自古以来胜者为王,虚弱落后的清政府面对装备精良的英法联军毫无还手之力,只能无条件的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二)《天津条约》签订

1.展示图片:

中英《天津条约》签订时场景

2.学生思考归纳:根据《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危害?

提示:

《天津条约》

主要内容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

危 害

影响和操纵清朝统治核心

进一步打开市场,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掠夺

丧失了内河航运权

3.教师讲述:清政府在与英、法、美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中,被迫承认贸易合法化。

目标导学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一)火烧圆明园

1.教师讲述:《天津条约》的签订并没有使侵略者满足,因此英、法两国故技重施,1860年再次出兵,占领北京,对北京西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

2.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美丽的圆明园

3.教师提问: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认识到列强的侵略扩张破坏了中华文明。

4.教师归纳:英法侵略者烧毁圆明园是野蛮行为,是对全人类的犯罪。圆明园被烧毁使中国的文化遗产遭到严重损失,是中华民族的耻辱;同时,它也让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暴露无遗,侵略者的侵略气焰更加嚣张。它永远警示着中国人民,落后就要挨打,也激励着国人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5.教师小结:

圆明园,诞生在康熙年间,成长于雍正王朝,风华在乾隆盛世。乾隆皇帝说它:“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

- 2 - 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有这样的评价:“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二)《北京条约》的签订

1.教师讲述:明确《北京条约》是在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的基础之上,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大幅度增加。

2.教师过渡:面对英法等列强对圆明园的空前洗劫,沙俄也趁火打劫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目标导学三: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1.教师讲解:第二次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是近代史上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2.图片展示:展示“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

3.学生发言: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沙俄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割占了哪些领土?哪一条约割占的土地最多?

提示:

时间

1689年

1858年

1860年

1860年和1864年

1881年

4.教师总结:沙俄在中国近代史上所割占领土面积,相当于欧洲德法意三国面积的总和,外加一条与多瑙河一样长的黑龙江,是19世纪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5.教师展示:再次展示《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内容。

比较分析《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天津条约》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北京条约》

《北京条约》是在清政府承认《天津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条约》继续有效的基础之上签订的,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

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 3 -

条 约

《尼布楚条约》规定的待议地区

《瑷珲条约》

《北京条约》

《北京条约》和《勘分西北界约记》

《改订条约》和5个勘界议定书

割占面积/平方千米

60多万

约40万

44多万

7万多 给英国;赔款额大幅度增加

6.问题思考:根据表格内容,谈谈你对第二次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理解。(学生讨论)

7.教师归纳:第二次战争所造成的危害比战争更加严重,使中国领土主权完整遭到极大破坏,大批口岸开放通商,使外国侵略势力从东南沿海深入到内地,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因此,第二次战争时战争的扩大。

8.教学补充:巧记《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内容

《天津条约》:十处通商,公使驻京,巨额赔款,长江航行。

《北京条约》:前约有效,增开天津,割地九龙,赔款大增。

三、课堂总结

第二次战争,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中国内地,并日益扩展;外国公使驻京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影响和控制,中国社会进一步半殖民地化。

❸板书设计➷

第二次战争时间:1856—1860年

经过:1857年占领广州;1858年逼近天津;1860年火烧圆明园结果:失败,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❹教学反思➷

第二次战争是承接第一课所授课程。通过引导学习、分组讨论、图片史料等各种方法和辅助材料,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第二次战争的相关知识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析史料、解读史料的能力。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知识点的衔接要更自然、流畅,要增强逻辑性,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完善,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起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第2课 第二次战争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掌握第二次战争的发生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内容;掌握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史实。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情感态度使学生认识到列强的侵略扩张是人类文明遭到破坏的原因;中国人民从来就有不与价值观

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反抗侵略,维护统一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要继承的爱国传统。

【重点难点】

- 4 - 重点: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罪行

难点:如何理解第二次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断壁残垣圆明园》

1.教师讲述:《天津条约》的签订,并没有使侵略者满足。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对北京西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

2.教师展示:《焚烧过后的圆明园》

提问:你到北京去过圆明园吗?你知道它昔日的豪华壮观与今日的断壁残垣是怎样造成的吗?你知道有关它的一些什么故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课:第二次战争。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1.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为什么叫第二次战争?(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归纳: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并没有满足西方侵略者的贪婪的欲望,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这一目的同战争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此次战争在历史上称为第二次战争。

2.教师提问:为了掩盖战争的侵略性,英法两国为战争寻了什么借口?(“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第二次战争的经过和结果?

学生回答: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城,挑起战争;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逼近天津。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简单识记《天津条约》的具体内容,有关《天津条约》的影响将在后面部分进行重点分析。

(有条件可以放映视频《火烧圆明园》片断)

3.教师提问:火烧圆明园是中国近代史上惨痛和耻辱的一页,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4.教师提问:正是由于清政府府腐败无能,在火烧圆明园之后,清政府控制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请同学们简要归纳《北京条约》的内容?

学生归纳: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目标导学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大幅度增加。

的签订

- 5 - 5.教师过渡:在第二次战争中,获利最多的是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目标导学三: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1.教师讲解:从19世纪40年代起,沙俄利用中英战争世纪,大肆入侵中国东北地区。第二次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2.教师展示《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请观察地图,沙俄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哪一条约割占的土地最多?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第二次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等西方侵略实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主权的侵害,割地等方面都比战争中侵害更大了,因此,第二次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三、课堂总结

第二次战争,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进入中国内地,并日益扩展,外国公使驻京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影响和控制,中国社会进一步半殖民地化。

学生回答: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

3.教师总结:沙俄在中国近代史上所割占领土面积,相当于欧洲德法两国面积的总和,外加一条与多瑙河一样长的黑龙江,是19世纪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4.教师设问:第二次战争期间,有哪些国家侵占了中国哪些土地?

学生回答: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沙俄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150多万平方千米。

5.教师展示《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内容,

《天津条约》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

《北京条约》

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

增开天津为商埠;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赔款额大幅度增加。

并问:根据表格内容,谈谈你对第二次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理解?

- 6 - ❸板书设计➷

第 起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二 时间:1856—1860年

鸦 经过:1856年占领广州;1858年逼近天津;1860年火烧圆明园

片 结果:失败,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争 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❹教学反思➷

第二次战争是承接第一课战争所授课程。在本课中我始终重点围绕“第二次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进行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的讲解。通过引导学习、分组讨论、图片史料等各种方法和辅助材料,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第二次战争的关知识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析史料、解读史料的能力。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知识点的衔接要更自然、流畅,要增加逻辑性,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完善,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7

古代的孝敬父母的故事-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en369.cn/fanwen/xinxi-1-713269-0.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3-08-30 08:21:22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