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2019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案...

更新时间:2023-08-30 08:17:30 人在看 0条评论

2019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案...

2023年8月30日发(作者:冰墩墩雪容融作文(精选14篇))

玫瑰花送多少朵好-

精 品 试 卷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课 战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战争前的中外形势、林则徐禁烟运动,理解战争爆发的原因;知道《南京条约》的内容,简单分析其影响,进而认识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观看影片《战争》的经典片段,感受林则徐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们分组讨论,结合地图识记战争的进程;运用表格,对比理解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必然性与战争的非正义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林则徐敢于反抗侵略、维护民族利益的斗争精神;通过学习英国向中国走私的史实,认识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给世界其他地区带来的危害及影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战争与《南京条约》的危害。

【教学难点】

中国自战争后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清代大儒陈澧曾作《炮子谣》道:“我所畏者烟,杀人不计亿万千。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君知火烧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深刻控诉晚清时期,英国向中国走私的罪恶贸易。这种由制成的到底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样的危害?战争又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重大的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课《战争》,开启那段沉重的历史。

1 精 品 试 卷

二、新课讲授

(一)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1.教师讲解:19世纪上半期,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英国商人试图打开中国市场以推销产品和掠夺原料,但是在当时双方的正当贸易中,中国却明显处于出超地位。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呢?为了改变这一局面,英国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学生回答:原因:清王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和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抵制了英国工业品的倾销。选择:为了改变这一局面,英国开始向中国大量走私。

2.材料展示:

材料一 臣窃见近来银价递增,每银一两易制钱一千六百有零,非耗银于内地,实漏银于外夷也。……其初不过纨袴子弟,习为浮靡,尚知敛戢。嗣后上自官府缙绅,下至工商优隶以及妇女僧尼道士,随在吸食……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臣不知伊于胡底。

——摘编自黄爵滋《请严塞漏卮以培国本折》

材料二 英国人蒙哥马利·马丁也说:“‘奴隶贸易’比起‘贸易’来,都要算是仁慈的。我们没有毁灭非洲人的肉体……没有败坏他们的品格、腐蚀他们的思想,也没有毁灭他们的灵魂。可是贩子在腐蚀、败坏和毁灭了不幸的罪人的精神存在以后,还杀害他们的肉体……”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教师提问: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危害?

师生归纳:白银大量外流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许多官员、士兵吸食,不但严重摧残了他们的体质,更导致政治腐败和军队战斗力削弱。

3.教师展示:播放影片《战争》(1997)中讲述虎门销烟的经典片段,结合教材第3页《人物扫描》栏目。提出问题:回答虎门销烟的时间,思考虎门销烟的意义。

学生回答:时间:1839年6月3日至25日。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在禁烟斗争中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的精神品质值得后人学习。

(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1.教师展示:《战争形势示意图》(见教材第5页)。引导学生识读地图,识记战争的经过,并用语言表述出来。

师生归纳:第一阶段,1840年6月,英军封锁珠江口后,北上攻陷浙江定海,随后直趋天津。第二阶段,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随后进攻虎门炮台,接着又占领广州城北的四方炮台。第三阶段,1841年秋,英军再次北上,先后攻占厦门、定海、宁波。1842年,英军进犯长江门户吴淞,并溯江而上,攻占镇江。8月初,英军到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向侵略者屈服。

2 精 品 试 卷

2.教师讲解:战争中,广大人民和部分爱国官兵做出了英勇抵抗。提出问题:列举战争中,著名的爱国英雄的事迹。

学生回答:关天培的事迹、陈化成的事迹、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事迹……

3.材料展示:战争爆发前中国与英国各方面情况对比表。提出要求:思考在他们的英勇抗击下,为什么中国还是被只有48艘兵舰、4000多士兵的英国侵略军打败呢?

中国 英国

政封建主义专制国家,先进的资本主义民主治 日益腐败

经济

军事

外交

综合

国家

完成了工业革命,商品经济发达

落后的自然经济

装备陈旧,军务废弛 坚船利炮

闭关自守,愚昧无知 殖民扩张

封建统治,危机四伏 资本主义迅速崛起

师生归纳:清朝统治者大多昏庸愚昧,对内敌视人民,对外妥协投降,再加上经济落后,旧式的刀、矛、弓箭、抬等武器抵挡不住英军新式的步和大炮,战争终以清朝的失败结束。

(三)《南京条约》的签订

1.师生归纳: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页,了解《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危害,制作表格。

3 精 品 试 卷

条款

五主要内容 危害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便利了外国倾销商通五处为通商口岸

割地

赔款

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品、掠夺原料

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2100万银元 增加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政府财政吃紧

关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税 双方协议

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2.教师讲解:《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自此开始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古老的中国开始被卷进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提出问题:《南京条约》签订以后,中国还被迫陆续签订了哪些条约?

学生归纳: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虎门条约》,从中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1844年,清政府被迫与美国、法国分别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通过条约,美国、法国除享受英国在华取得的各种特权外,还扩大了侵略权益。

3.教师提问: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教师出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比较表。

战前 战后

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政主权独立,领治 土完整

经自给自足的自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济 然经济

社会

4

经济有所发展

独立自主地封建社会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精 品 试 卷

教师归纳: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师生探究:战争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学生思考:“落后就要挨打”是战争中国战败留给我们的深刻的历史教训。

三、课堂总结

战争的烽烟后,中国历史发生了转折。对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如主权独立受损害,领土完整被破坏,市场被强占,资源被掠夺,人民负担日益加重等。但是,我们也要正确认识到战争在客观上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积极变化:如五口通商使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促进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受战争战败求和的刺激,爱国知识分子开始开眼看世界,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作了思想准备等。

◇板书设计◇

5 精 品 试 卷

第2课 第二次战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英法两国发动侵华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逼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等基本史实,认识近代中国遭受的深重苦难是列强入侵和腐朽黑暗的专制统治造成的;初步形成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结合本课的《相关史事》《材料研读》等,学会运用史料分析历史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本课的《第二次战争形势示意图》《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学会识读地图,提取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割占中国大片领土等侵略史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6 精 品 试 卷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第二次战争,列强的侵华罪行。

【教学难点】

第二次战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圆明园综合了中西建筑的精粹,收藏着难以数计的奇珍异宝、古玩字画、图书典籍。法国文豪雨果曾将圆明园赞颂为可以同希腊帕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罗马竞技场、巴黎圣母院相提并论的人类一大奇迹。然而,这一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竟难逃付之一炬的悲剧命运!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圆明园的断壁残垣又说明了什么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学习第2课《第二次战争》,了解第二次战争期间列强的侵华罪行。

二、新课讲授

(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1.教师展示:图片《亚罗号》与《西林教案遗址》。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页的《相关史事》栏目,提出问题:如果没有“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第二次战争会不会发生?这场战争为什么称为“第二次战争”?

师生归纳:会发生。第二次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强不满足于战争的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只不过是列强为了再次侵略中国而寻的借口。正是由于这场战争是第一次战争的延续,所以它被称作“第二次战争”。

2.教师引导:结合《第二次战争形势示意图》(见教材第9页),帮助学生归纳第二次战争的基本信息。

时间 1956年10月—1860年10月

开始 英国炮轰广州,挑起战争

7 精 品 试 卷

发动者

英法是主谋,美俄是帮凶

第一阶段:1856年10月—1858年6月,攻陷广州,后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1858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经过

第二阶段:1860年,英法联军再度占领天津,进攻北京,火烧圆明园,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

3.教师提问:在战争的第一阶段,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和《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西方列强们借此获得了哪些权利?

学生回答:通过《天津条约》,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在《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中,又被迫承认了贸易的合法化。

(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1.教师讲解:《天津条约》并没有使侵略者满足。1860年,英、法两国借口换约受阻,再次出兵占领天津,进逼北京。

2.教师展示:播放影片《火烧圆明园》(1983)片段和出示《圆明园复原图》。提出要求:自由分组讨论,谈一谈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感受。

师生探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耻辱,我们要努力学习,正视历史、不忘历史,将侵略者的残暴和丑恶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它表明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只有国家富强了,我们才能挺直腰杆,面对外来无理的要求,大声说“不”等。

3.教师讲解:火烧圆明园后,英法联军占领门,控制北京城,并扬言要直捣皇宫。奕的影响。

学生回答:内容:在《北京条约》中,清政府除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外,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也大幅增加。影响:《北京条约》的签订是第二次战争结束的标志,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

(三)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8

被迫与俄、英、法、美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提出问题:回答《北京条约》的内容及产生 精 品 试 卷

1.教师讲解:第二次战争期间,除了英法侵略者犯下累累罪行外,更为可恶的是俄国趁火打劫,在第二次战争前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我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相当于今天新疆一个省的面积。教师结合《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见教材第11页),以表格展示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领土的事实。

割占领土面积

时间 条约 割占领土范围

1858年

1860年

1860年

中俄《瑷珲条约》

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黑龙江以北 千米

中俄《北京条约》

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约40万平方库页岛在内 千米

中俄《北京条约》

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44万多平南 方千米

1864中俄《勘分西北界年

1881年

及以后

约记》

中俄《改订条约》

及以后5个勘界议中国西北部

定书

7万多平方千米

2.教师提问:第二次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学生回答:第二次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教师提问:归纳两次战争的异同点。

战争 第二次战争

目相 打开中国大门,使中国成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9 精 品 试 卷

同性

点质

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时1840年6月—1842年8间 月

不侵

同 主要在沿海地区

区点域

影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响 半封建社会

三、课堂总结

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扩大到沿海各省,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

战争后,西方列强为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割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等罪恶行径,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列强之所以如此肆无忌惮,气焰嚣张,是因为当时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及清政府的腐朽统治。这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同学们作为未来有为青年,更应该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愤学习,努力奋斗,不让历史悲剧重演。面对外敌侵略,中国人民始终没有放弃过反抗和斗争,避免了中国沦为殖民地的命运。这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板书设计◇

10 精 品 试 卷

11 精 品 试 卷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历程,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思考和认识农民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锻炼历史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太平天国运动形势示意图》,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历程。指导学生用表格等形式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异同,帮助学生掌握历史比较学习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多难的民族产生雄健的精神。近代中国农民阶级面对列强的侵略和清政府的压迫,毅然举起太平天国的大旗展开斗争,铸就了这场规模宏大的农民战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天朝田亩制度》。

【教学难点】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2 精 品 试 卷

1851年1月,洪秀全率领1万多“拜上帝会”会众,蓄发易服,头裹红巾,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举起义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这是一场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但是,这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运动,为什么历时不到三年就失败了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二、新课讲授

(一)洪秀全与金田起义

1.材料展示:

材料一 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支付总计大约7000万元的战费和2000多万元的赔款,加紧搜刮人民。地丁税是清政府的主要税收,在1841—1849年的8年之间,这项税收就增加了330多万两。战争后不到10年的光景里,劳动人民实际负担比过去增加了好几倍。

材料二 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

教师提问:通过材料的阅读,结合教材第13页文字,你们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战争的失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由于剥削的加重,统治阶级与劳动众之间的矛盾愈加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2.教师讲解:在列强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剥削下,国内阶级矛盾激化。在这种情况下,洪秀全于1843年创立了“拜上帝会”,领导农民走上了反抗的道路。1851年9月,太平军攻占永安后,洪秀全在永安整顿建制,分封王爵,初步建立政权,这样就初步奠定了太平天国政权的基础。

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太平天国运动形势示意图》(见教材第14页),归纳金田起义、永安建制的基本信息。

事件

金时间 地点 概况

广西1851年

田 桂平

起义

1月11日

洪秀全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县金田村

13 精 品 试 卷

永安

建制

3.教师引导:结合教材第14页《人物扫描》栏目,带领学生认识洪秀全的事迹。提出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的做法?

教师点拨:“拜上帝会”反映了以洪秀全为代表的中国农民千百年来要求摆脱封建剥削、压迫的强烈愿望。它吸收了西方基督教的民主、平等、博爱等思想,反映了人们对建立人人平等无私的大同社会的渴望,对广大劳动人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号召力。尽管它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但它具有中国农民运动的宗教特点,体现了时代特。

(二)定都天京

1.教师归纳:结合《太平天国运动形势示意图》,列出太平军先后攻占的地点及部分主要将领等信息。攻克地点及部分主要将领:金田→永安→桂林(未克)→全州(冯)→长沙(未克,萧)→武昌(50万)→九江→湖口→安庆→南京。

2.教师讲解: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从字面上理解是太平天国的土地制度,实际上它不仅涉及土地问题,同时还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司法等多个方面的社会改革措施,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提出问题:《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怎样的理想社会?这一革命纲领不能实现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社会理想: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原因:《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实际上也没有实行。

3.教师讲解:1853年,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和巩固政权,太平天国开始进行北伐和西征。3年多的征战,使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表格归纳太平天国北伐和西征概况。

项目

时间

广西洪秀全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永安 石达开为翼王。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组织

北伐 西征

1853—1855年 1853—1856年

目推翻清朝统治

巩固天京大本营

14 精 品 试 卷

经打到天津郊区,因孤军深入而挺进安徽、湖北、湖南,石达开在鄱过 失败

意深入清朝腹地,牵制清军,为义 西征创造条件

阳湖大败湘军

巩固了天京大本营,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

(三)天京陷落

1.教师讲解: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领导人的革命进取心逐渐减退,腐朽思想开始滋生。在天京,诸王仿效封建统治者大兴土木、建筑王宫。各王还通过家族、部下等关系结成派系集团,争权夺势,分裂的危机愈演愈烈。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的斗争,终于在1856年秋演化为一场大变乱。提出要求: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结合下面的图示,了解天京事变的经过。

2.教师讲解: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是其从战略进攻走向战略防御的转折点。经过这场事变后,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出现了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危险局面。为了改变不利局面,洪秀全封从香港来到天京的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提拔陈玉成、李秀成等一批青年将领。洪仁玕为振兴太平天国,于1859年冬提出了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教师补充:以表格形式对比《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

产生

1853年初为巩固政权,强盛时期 1859年为改革内政,衰弱时期

背景

经济

废除私有制,绝对平均主义

主张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行私有制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15 精 品 试 卷

最大限度满足农民利益和要求,没有反映农民对土地的迫切要基众基础广泛

作直接推动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用 蓬勃发展

相同

未反映农民的迫切要求,农民反应不积极

求,众基础薄弱

是革命纲领,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都未能真正实施

3.教师讲解: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践。1864年夏,天京陷落,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最终失败。师生探究:太平天国运动具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

师生总结: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但它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三、课堂总结

让我们借助图例,再来回顾一下太平天国运动的整个过程。

通过学习太平天国运动从兴起、全盛、转衰、防御战到最终衰亡的历史,我们认识到中国的民主革命要想取得胜利,必须由先进的阶级进行领导,先进的革命纲领进行指导。在当时先进阶级还未形成一股独立的政治力量时,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阶级勇于承担反封建的历史使命,这一点充分体现了人民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没有人民众的创造,就不会有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板书设计◇

16 精 品 试 卷

17

建树和成就的区别-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en369.cn/fanwen/xinxi-1-713222-0.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3-08-30 08:17:30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