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李渔戏剧语言的“重机趣”理论

更新时间:2023-08-27 14:17:50 人在看 0条评论

李渔戏剧语言的“重机趣”理论

2023年8月27日发(作者:描写清洁工的作文(精选11篇))

莫西沙星一定要隔24小时吃吗-

李渔戏剧语言的“重机趣”理论

作者:牛二团

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19期

【摘 要】戏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在构成戏剧众多的艺术因素中,语言是剧作家用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故事情节最基本的材料和媒介,因此语言问题是我国古代戏剧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李渔在《闲情偶寄》中也用了相当多的篇幅介绍了他对戏剧语言问题的看法。其中李渔的“重机趣”理论被现在很多人所重视并不断研究。“重机趣”要求戏剧语言要有生机、趣味,要贴近生活,发现生活的乐趣,同时李渔也提出了要做到这一点重要的是靠自己的性情和天赋,同时也可以通过多读书,将书中的知识与生活相融合,真正理解知识,理解戏剧,理解生活。

【关键词】李渔;戏剧语言;重机趣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9-0048-01

李渔(1611—1680),初名仙侣,字谪凡,号笠翁,又号湖上笠翁,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戏曲家。李渔幼年家境富裕,但经历战乱和科举落榜,从此便放弃仕途,开始以写作、导演戏剧为生。

李渔的戏剧语言论在我国古代戏剧理论史上具有独创性的地位,他提出的戏剧语言的重机趣特点具有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和启发。

李渔对“机趣”的解释是:“‘机趣’二字,填词家必不可少。机者,传奇之精神,趣者,传奇之风致。” “机”字是传奇的精神,“趣”字是传奇的风致,没有了这两样,传奇作品就如同泥人土马,虽然有形却毫无生气。也就是文章要没有道学气与书卷气,应当将圣人之道寓于狂放,将悲苦寓于欢笑,生活有时困苦,但也要在里面寻乐趣,乐观生活。不能全讲掉书袋的话,语言浅显但也不能肤浅,要深入浅出,不能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故作深奥。李渔还举了王阳明的例子来说明他的机趣。“阳明登坛讲学,反复辨说‘良知’二字,一愚人讯之曰:请问‘良知’这件东西是黑的还是白的。阳明曰:也不白,也不黑,只是一点带赤的,便是良知了。”李渔赞赏王阳明的说法,认为如果都是王阳明的这种填词之法,那么悲欢离合、嬉笑怒骂就没有一处不带着机趣了。

为什么李渔在这里要强调“机趣”呢?这与李渔自身的性格和当时的环境有关,同时也是李渔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李渔豪放不羁,不以宋明理学为原则,并不在意社会的主流意识。他非常看重自己的职业,不满意当时人们对戏剧小说的鄙夷态度。“施耐庵之《水浒》,王实甫之《西厢》,世人尽作戏文小说看,金圣叹特标其名曰‘五才子书’‘六才子书’者,其意何居?盖愤天下之小视其道,不知为古今来绝大文章,故作此等惊人语以标其目。”

两台电脑通过路由器互联-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en369.cn/fanwen/xinxi-1-656306-0.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3-08-27 14:17:50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