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苏省常州市中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2023年8月26日发(作者:人教版圆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6篇))
聊城经济开发区改革方案-
2022年江苏省常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
(多选)1.(3分)(2022•常州)选出对有关名著的内容表述正确的两项( )
A.愤怒于何键等人的“大屠杀”暴行,贺龙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哥老会中声望极高的他,靠一柄刀建立起了湖南的苏区。
B.用真诚与智慧化解了藏族人民对红军的误解,前锋部队顺利到达安顺场,还俘虏了防守此地的指挥官,开始“过雪山草地”。
C.在残忍的“虐杀犹太人”暴行中,不少工友被杀害,谢廖沙却对这样的暴行无动于衷,毫不关心工友们的安危。
D.匪徒残部勾结外国使团密谋,还成立了委员会。朱赫来指挥队伍在前一晚肃清了匪徒,头目瓦西里神父等人都被抓获。
E.石秀跟着杨雄连夜赶回梁山泊,向梁中书报告卢俊义被抓一事。燕青进入北京城伺机劫了法场,救下卢俊义。
【答案】AD
【解析】A.正确;
B.有误,用真诚与智慧化解了彝族人民对红军的误解;
C.有误,在残忍的“虐杀犹太人”暴行中,不少工友被杀害,谢廖沙却对这样的暴行不是无动于衷,而是一直关心工友们的安危,并竭力帮助他们;
D.正确;
E.有误,燕青跟着杨雄连夜赶回梁山泊,向梁中书报告卢俊义被抓一事。石秀进入北京城伺机劫了法场,救下卢俊义。
故选:AD。
2.(3分)(2022•常州)有评论说《朝花夕拾》“弥漫着慈爱的精神与情调”,请写出这部作品中体现“慈爱的精神与情调”的两件事。
【答案】:
示例:《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曾怀着真挚的感情为长妈妈呼唤:“仁厚愚暗的地母阿,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种刻骨铭心的人间挚爱,体现“慈爱的精神与情调”。《藤野先生》中,魯迅将藤野严九郎尊为“唯一的恩师”,一直把藤野先生送给他的照片挂在墙鹽上,用来怀念觶野先生,体现“慈爱的精神与情调”。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主题的理解。《朝花夕拾》里作者鲁迅用夹叙夹议的方法,以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线索,真实生动地叙写了自己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一组生活经历,抒发了对往昔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长妈妈,虽然她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她是给幼年鲁迅极大关爱的劳动妇女。作者真实地描述了长妈妈由于长期受封建思想的毒害,所以“我实在不大佩服她”。全文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表达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从长妈妈的形象中我们感受到了《朝花夕拾》“弥漫着慈爱的精神与情调”。在《藤野先生》中,将藤野严九郎尊为“唯一的恩师”,因为藤野严九郎教给他的不仅仅是学识,更多的是生活上的关爱,让鲁迅体验到了缺失的父爱。鲁迅一直将藤野先生送给他的一张照片挂在墙壁上,以示对他的纪念。这也是“弥漫着慈爱的精神与情调”的表现。据此分析概括即可。
3.(3分)(2022•常州)下面是漫画《批评》和《理智》,请选择其中一幅,简要概括其主题。
我选择的漫画是《 选择第一幅 》
主题: 面对他人的批评和指责。只要我们摆正心态,等闲视之,就可以使自己的内心变得坚固强大。
【答案】:
示例:选择第一幅,主题:面对他人的批评和指责。只要我们摆正心态,等闲视之,就可以使自己的内心变得坚固强大。
示例:选择第二幅,主题:做什么事情,都需要亲眼看见,亲耳听到,才会使你变得更理智。 4.(2分)(2022•常州)阅读下列文字,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
ㅤㅤ①法国女作家萨冈写的小说《你好,忧愁》说的是一个少女和她老爸的故事。②由于这部小说,风情优雅的法国又多了一种“萨冈式微笑”。③萨冈为搅动她情绪的温柔和烦恼起了一个美丽而庄重的名字:忧愁。④去掉她有些玩世不恭的意味,与忧愁优雅地握手,是不错的选择,与其为之烦恼,不如说一声“你好,忧愁”。⑤能拥抱欢乐,与忧愁握手,距离“只生欢喜不生愁”还会远吗?
(摘自新浪博客)
A.①句的主语是“法国女作家萨冈”。
B.②句中“萨冈式微笑”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与其为之烦恼,不如说一声‘你好,忧愁’。”这句话是选择复句。
D.“风情优雅”“美丽而庄重”“拥抱欢乐”分别是主谓、并列、补充短语。
【答案】:C
【解析】A.有误,①句的主语是“小说《你好,忧愁》”;
B.有误,②句中“萨冈式微笑”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C.正确;
D.有误,“拥抱欢乐”是动宾短语。
故选:C。
5.(5分)(2022•常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ㅤㅤ材料一
ㅤㅤ材料二
ㅤㅤ景区文物的维修与保护需要大量资金,文旅产业又涉及很多行业,需要相关配套,投资回报周期长,融资相对困难。文旅发展资金主要来自政府,由于财政资金短缺而社会资本参与又少,文旅产业发展受到制约。
ㅤㅤ材料三
ㅤㅤ很多文创产品只是旅游纪念品,与文化没有什么关系,也没体现出文化责任,那些产品如果放到外地去卖,人们基本上不会把产品跟它所依赖的深厚文化结合在一起。旅游产品在文化传播中的意义和价值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ㅤㅤ材料四
ㅤㅤ在弘扬革命精神的红旅游、传播传统文化的民俗旅游、体验美丽风光的乡村旅游等项目的开发中,要以中外交流主题年等多种文旅活动为载体,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弘扬以及对外传播,在跨文化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
(采自《旅游绿皮书》《光明日报》等)
(1)旅游跟文化融合是旅游发展的大趋势,请依据材料一说明理由。
(2)探究材料,补写一个优化文旅融合发展的创新策略。
策略一:更好地对接公众需求,强化旅游过程中的文创体验。
策略二: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文旅产业的投资力度。
策略三: 开展多种文旅活动,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弘扬以及对外传播。
【答案】:
(1)公众旅游时,有一半以上的人关注文化概念、创新创意、文化体验。所以,旅游跟文化融合是旅游发展的大趋势。
(2)示例:开展多种主题文旅活动,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弘扬以及对外传播。
6.(4分)(2022•常州)默写。
(1)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3)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4)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5)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秋瑾 《满江红》)
【答案】:
(1)天涯若比邻
(2)人有悲欢离合
(3)化作春泥更护花
(4)折戟沉沙铁未销(注意“戟”的书写) (5)秋瑾(注意“瑾”的书写)
二、阅读理解。(共45分)
7.(15分)(2022•常州)阅读两则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ㅤㅤ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ㅤㅤ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ㅤㅤ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②①,劳碌半生,皆成梦幻。
③ㅤㅤ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茛,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ㅤㅤ甲申以后,悠悠忽忽,既不能觅死,又不能聊生,白发婆娑,犹视息人世。恐一④⑤旦溘先朝露,与草木同腐,因思古人如陶渊明、徐渭等,皆自作墓铭,余亦效颦为之。..甫构思,觉人与文俱不佳,辍笔者再。虽然,尽言吾之癖错,则亦可传也已。
(节选自张岱《自为墓志铭》)
[注释]①茶淫橘虐:指喜爱品茶和下象棋。②书蠹诗魔:迷恋书籍和诗歌。③帙:本,册。④甲申:本文中指1644年,明朝在这一年灭亡。⑤视息人世:苟活于人世。⑥溘先朝露:生命比朝露还短暂,即过早死亡。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人鸟声俱绝: 消失
.②焉得更有此人: 哪能
..③布衣疏食: 穿麻布衣服
..④余亦效颦为之: 仿效、学习、借鉴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⑥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尽言吾之癖错,则亦可传也。
(3)《湖心亭看雪》是一篇怀旧散文,表面上虽没有说孤独,但却处处让人感觉到作者的孤独。请联系同样写于明朝灭亡后的乙文加以分析。
(4)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一痕”“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取得了以少胜多、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B.“见余大喜”一句表面上写金陵人高兴,实际上也写出了张岱本人的兴奋心情。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写出了张岱贪饮,包含趣味相投、“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悦。
D.《自为墓志铭》选段主要表达了悼己伤怀、世事消亡、感念故国的哀伤之情。
【答案】:
(1)①消失;②哪能;③穿麻布衣服、粗布衣服;④仿效、学习、借鉴。
(2)①雾气凝结成的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天上和地下全都是白。或: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气,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天上和地下全都是白。
②完全写下我的癖好过错,那么也是可以记载(流传后人)的。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独”字,写出了作者无人陪伴的孤独;张岱自幼“极爱繁华”,喜欢热闹,“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因天气原因不能出门,无事可做,孤独感顿生;“上下一白”言其大,“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言其小。这是个人在大自然面前因渺小而感觉到的孤独;作者与“金陵客”是漂泊者的偶遇,只能“强饮三大白而别”,这是一种“天地之间皆过客”的孤独;“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作者通过独特的方式来化解故国之愁,却被“舟子”一个“痴”字戳得更痛,这是一种不被理解的孤独;作者创作《湖心亭看雪》时,年届半百,清军南下,国破家亡,这让他感到更加的孤独。(“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更有繁华落尽后的孤独之感。)
(4)C
【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句意: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绝:消失。
②句意: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焉得,哪能。
③句意:穿麻布衣服吃粗粮。布衣:穿麻布衣服。
④句意:我也要仿效他们写一篇。效颦:仿效、学习、借鉴。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①句中重点词语有: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一,全,都。整句的意思是: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气,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上下下全是白。
②句中重点词语有:癖错,癖好缺点;传,流传。整句的意思是:完全写下我的癖好过错,那么也是可以记载(流传后人)的。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独往湖心亭看雪”意思是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这里的“独”是独自一人的意思,充分展示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结合后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暗示作者的“不同常人”。结合乙文“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更有繁华落尽后的孤独之感。
(4)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ABD.正确。
C.有误,“张岱贪酒”“酒逢知己千杯少”证据不足。
故选:C。
8.(10分)(2022•常州)阅读小说,完成问题。
发生
ㅤㅤ①他默默看着工人站在烟囱顶端挥动铁锤。烟囱和这胡同老旧的房屋都面临着被拆除的命运。他心里有些感伤。
ㅤㅤ②一个工人跟路人打趣:“这年头,啥事都有啊。刚有个姑娘,买了七十二块从烟囱上拆下来的砖头。这姑娘想干啥啊!”
ㅤㅤ③他眼神儿有些恍惚。三年前,妻子去世之后,他发觉自己老了,思维的能力被掠去了一大半。前年,女儿出嫁后,家里只剩下了他一个人。他觉得自己就像一根孤独的干木头。
ㅤㅤ④第二天,一个女孩到他家,送给他一块红的砖。砖面上写着:豆瓣胡同四十七号。“这块砖是从烟囱身上拆下来的。我想送给你,把烟囱的记忆留在你家里。这是我的一次艺术活动。”女孩说。
ㅤㅤ⑤“艺术活动?”在他的意识深处,只有绘画、音乐、电影和文学作品才是艺术,“我不是太明白……你这是什么艺术活动?”
ㅤㅤ⑥“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艺术。”
ㅤㅤ⑦女孩走后,他摩挲着红砖,琢磨着女孩的话。 ㅤㅤ⑧傍晚,女儿回来看他,要把无用的红砖丢出去,两人为此争执了几句,女儿气呼呼走了。此刻的夜是最寂静的,就像一大桶凉水,将他内心的孤寂和伤感冲刷了出来。
ㅤㅤ⑨隔天下午,他再次遇到了那个女孩。
ㅤㅤ⑩“谢谢你让这条胡同有了艺术。”
ㅤㅤ⑪“叔叔,你喜欢这样的艺术吗?你也可以试一试。”
ㅤㅤ⑫“我哪行,我可没那脑子。”
ㅤㅤ⑬“艺术也是生活实践,这种实践能让人更热爱生活。想一想你最熟悉的生活环境,那里一定有你的艺术灵感。”
ㅤㅤ⑭听了女孩的话,他有些心动了。晚上经过咖啡馆,闪烁的彩灯吸引了他的目光。他突然有了想法,他很兴奋。
ㅤㅤ⑮“我想在胡同里挂上彩灯……我想改变一下胡同沉闷的气氛。你觉得怎么样?”下一次见面,他皱着眉,急问道。女孩想了一下,笑着说:“叔叔,我们可以合作完成胡同灯光装置……我们把彩灯泡挂在胡同的墙壁上,只是完成了一半,我们再在地面上喷洒感应液体,路人的脚踏在上面,灯泡就会发光,脚步离开后,灯泡就会马上熄灭。”他啧啧称奇。
ㅤㅤ⑯此时的天接近黄昏。他们抬着木梯,手拿工具,来到胡同中央……
ㅤㅤ⑰一个女人走过来,几秒后,彩灯突然在胡同里闪耀起来。女人发出一声尖叫,灯光灭了,接着又开始闪烁,女人再次叫出了声,不再是先前的尖叫,而是好几声惊叹。绚烂的光影在胡同里回旋。
ㅤㅤ⑱“叔叔,你不想试一下吗?”“好!”他慢慢走过去,五颜六的光影亮了,在眼皮上跳跃,他的身体异常轻盈。
ㅤㅤ⑲他感慨不已:自己只是一个退休工人,想不到会和艺术扯上关系,真是不可思议!他仰起头,看着墙上的彩灯朝他眨眼睛——我亲手买来的彩灯泡,我亲手挂上去的,他心满意足。眼前的胡同成了灿烂的世界,他不出声地笑起来。
(原载《山花》,作者蒋一谈,有删改)
(1)联系全文,分析第①段“他心里有些感伤”的表达效果。
(2)本文的主人公是谁?请表明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第②段工人跟路人的打趣,是为下文“女孩送老人烟囱上的砖头”埋伏笔。 B.第⑩段“他皱着眉,急问道”运用神态描写,主要表现了老人对自己的不自信。
C.第⑦段从女人惊喜的表现,侧面体现女孩与老人胡同灯光艺术活动的成功。
D.第⑲段画线句,表达了老人对自己实践胡同艺术行为的自豪、满足。
【答案】:
(1)①老人的心理活动,表达了他对废弃的烟囱和即将被拆迁的胡同的不舍之情。②废弃的烟囱正如无用的自己,表达了老人对自己年老孤独的悲伤之情。③为下文老人参与艺术创造,乐观面对生活作铺垫。④与下文老人心情的变化形成对比。
(2)示例一:主人公是老人。
理由:①主要篇幅是在表现老人,人物贯穿始终。②小说通过老人前后的改变,证明平凡人物也能进行艺术创造(艺术创造无处不在、艺术来源于生活),突显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会让人更热爱生活”的主题。
示例二:主人公是女孩。
理由:①女孩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主要力量。女孩的艺术行为引起老人对艺术追求的渴望,改变了老人的生活态度。②通过女孩这个人物表现出年轻人的创造力,突显主题“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会让人更热爱生活”。
(3)B
【解析】(1)本题考查语句的表达效果。此题可从内容和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内容上,结合“烟囱和这胡同老旧的房屋都面临着被拆除的命运”可知,“他心里有些感伤”有对废弃的烟囱和即将被拆迁的胡同的不舍之情。结合“三年前,妻子去世之后,他发觉自己老了,思维的能力被掠去了一大半。前年,女儿出嫁后,家里只剩下了他一个人。他觉得自己就像一根孤独的干木头”可知,这句话也表达了老人对自己年老孤独的悲伤之情。结构上,这一句表达的感伤为下文“我想在胡同里挂上彩灯……我想改变一下胡同沉闷的气氛。你觉得怎么样”“他感慨不已:自己只是一个退休工人,想不到会和艺术扯上关系,真是不可思议”等情节内容作铺垫,并且形成对比。
(2)本题考查对主人公的分析。此题答案具有开放性,言之有理即可。如认为老人是主人公,可从老人是出场最多的人物;通过老人前后的变化,表现了平凡人也能参与艺术创造的主题等方面阐述理由。如认为女孩是主人公,可从女孩的行为突显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会让人更热爱生活”的主题。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
ACD.正确; B.有误,“他皱着眉,急问道”表现了老人对艺术创新的热切,以及想要得到肯定的急切心情。
故选:B。
9.(20分)(2022•常州)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问题。
【良渚喜讯】
ㅤㅤ2019年9月,著名的良渚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得到了国际社会认可,标志着由稻作农业孕育出的中华农耕文明在良渚得到实证。
ㅤㅤ形成于5000多年前的良渚古城是早期城市文明的典型代表,填补了东亚考古史上城市文明的空缺。2017年,良渚古城宫殿区的池中寺遗址发现炭化稻谷堆积,保守估算,至少存有20万公斤稻谷。外城水利系统结构完整,蓄水、交通、拦洪、灌溉,功能齐全,为稻作稳产稳收打下了基础。
(选自2022年《良渚文明》解说词)
【考古链接】
ㅤㅤ农业考古是考古学三大课题之一。稻作农业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21世纪初,在浙江省“上山文化”考古中,陆续发现了1万年前属性明确的栽培水稻,充分证明上山这里就是世界稻作文明的起源地,是以南方稻作文明和北方粟作文明为基础的中华文明的重要起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题词“万年上山,世界稻源”,上山遗址成功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特展中,一粒炭化稻米被放置在显眼处。这粒稻米在上山文化早期灰坑中被发现,其长宽比相对于野生稻要小,经研究,属于驯化早期的原始栽培稻。上山遗址发现了包括水稻收割、加工和食用的较为完整的证据链,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存。这些发现让人类稻作栽...培历史上溯至1万年前,刷新了人们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认识。
ㅤㅤ从文化基因的角度来讲,上山文化可以被视为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的母体;从农业尤其是稻作农业文化的起源、延续和发展来看,三者可以被看成一组递进的发展阶段。而以稻作农业文化为基础的社会发展路径,最终奠定了由上山文化“最早的村落”走向良渚文化“最早的国家”这个区域文明的演进模式。
ㅤㅤ中国稻作的主体是稍具黏性、颗粒比较短壮、比较耐凉的温带“粳”稻,这与后来在印度等地发展起来的热带稻类明显不同,热带稻种一般都是没有黏性、细长粒的“籼”米。今日云南境内粒稻和粳稻的分布是垂直的,海拔1500米以下种籼,1700至2000米以上种粳,中间地带则籼粳交混:良渚史前稻完全属于粳稻型。粳稻由北纬30°以南逐步北上,漫及江淮之间的大平原区,这可由历史文献得到充分的证明,证据链清晰。目...前中国水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36%左右,而粳稻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中国史前栽培出的矮生稻品及稻作农业的成功,无疑是世界科技史上极有意义的原创性贡献,而粳稻在其他温带国家的扩大种植,是原创性贡献中再度原创性的贡献。
ㅤㅤ如今,水稻是世界上种植最广的作物之一,遍布世界五大洲,全球水稻年产量达7.5亿吨,60%的世界人口以稻米为主食。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中国水稻科学家,又把中华稻作文化将继续造福世界人民!
(选自2021年《文汇报》专题报道)
(1)请简单说明良渚稻作文化从何发展而来,又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粳稻和籼稻的主要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稻作现场】
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释]①兜鍪:头盔,士兵用以防护头部。这里巧妙比喻,暗示插秧如战斗。②唤渠朝餐歇半霎:渠,他。霎,一会儿。这是写农妇招呼农夫休息片刻,先去用餐。③莳未匝:栽种还没有完毕。
(3)与“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创设的稻作情境以及情感基调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D
A.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宋•徐玑)
B.秋雨几家红稻熟,野塘何处锦鳞肥。(唐•韦庄)
C.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宋•辛弃疾)
D.种稻盈田稻苗绿,愿云作雨雨我田。(元•陈泰)
【粮食安全】
ㅤ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③②①粮食安全之路。
ㅤㅤ中国人口占世界的近1/5,粮食产量约占世界的1/4。中国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并且“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这既是中国人民自己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也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的重大贡献。目前,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公斤左右,比1996年的414公斤增长了14%,比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209公斤增长了126%,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18年,谷物产量6.1亿吨,占粮食总产量的90%以上,比1996年的4.5亿吨增加1.6亿吨。从中长期看,中国的粮食产需仍将维持紧平衡态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从需求形势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均口粮消费将稳中略降,饲料和工业转化用粮消费继续增加,粮食消费总量刚性增长,粮食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从生产形势看,农业生产成本仍在攀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趋紧,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抗灾减灾能力有待提升,在确保绿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的同时,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压力较大。从流通形势看,粮食生产将继续向核心产区集中,跨区域粮食流通量将进一步增加,粮食市场大幅波动的风险依然存在。与此同时,当今世界粮食安全挑战依然严峻,仍有8亿多饥饿人口,国际粮食贸易面临着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干扰,不稳定因素增加,实现相关可持续发展目标任重道远。
(摘编自2019年《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
(4)请概述中国的粮食安全状况。(不超过50字)
(5)“考古链接”中出现了“证据链”一词,请结合整组材料解释这个词。
......(6)“一粒小小的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能绊倒一个国家。”晚年的袁隆平怀有更大的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再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请联系整组材料,说说袁老为......什么会有这两个“中国特的梦想”。
【答案】:
(1)从文化基因的角度来讲,上山文化可以被视为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的母体(或:良渚文化从上山文化和河姆渡文化中吸收营养,演变发展而来)。良渚稻作文化不断向中国北方和其他国家拓展,稻米养活大量人口,为中国粮食安全提供保障,为农耕文明的发展持续不断地发挥巨大的历史影响。
(2)①外形上,粳稻颗粒比较短壮,籼稻颗粒细长。②粳稻稍具黏性,籼稻没有黏性。③粳稻比较耐凉,籼稻喜温。④产地上,粳稻更适应北方和高海拔地区,籼稻更适应南方和低海拔地区。
(3)D (4)中国粮食安全水平高,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但国内外挑战因素多,中长期仍将维持紧平衡态势。
(5)为了证明某个观点,提供足够多的有效证据,这些证据之间有严谨的逻辑关系(证据之间互相关联),这样的一组证据就可以叫作证据链。为了证明上山遗址是世界稻作文明的起源地、我国稻作农业是极有意义的原创性贡献、我国粮食安全不可大意,材料都提供了较为完整的证据链。
(6)①确保中国口粮绝对安全。②消灭饥饿人口,让全世界的穷苦人民都能吃饱饭。③发扬光大中华稻作文明传统。④提高产量,让水稻生产者富裕起来。⑤醉心事业,为提高中国水稻科技水平作贡献。⑥因为他是“杂交水稻之父”,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有鞠躬尽瘁的敬业精神。
【解析】(1)此题可提取重点语句概括作答。由“从文化基因的角度来讲,上山文化可以被视为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的母体;从农业尤其是稻作农业文化的起源、延续和发展来看,三者可以被看成一组递进的发展阶段”可概括回答良渚稻作文化的渊源。由“粳稻由北纬30°以南逐步北上,漫及江淮之间的大平原区,这可由历史文献得到充分的证明,证据链清晰。目前中国水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36%左右,而粳稻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中国史前栽培出的矮生稻品及稻作农业的成功,无疑是世界科技史上极有意义的原创性贡献,而粳稻在其他温带国家的扩大种植,是原创性贡献中再度原创性的贡献”可概括回答良渚稻作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2)由“中国稻作的主体是稍具黏性、颗粒比较短壮、比较耐凉的温带‘粳’稻,这与后来在印度等地发展起来的热带稻类明显不同,热带稻种一般都是没有黏性、细长粒的‘籼’米”可得出:粳稻颗粒比较短壮,籼稻颗粒细长;粳稻稍具黏性,籼稻没有黏性;粳稻比较耐凉,籼稻喜温。由“今日云南境内粒稻和粳稻的分布是垂直的,海拔1500米以下种籼,1700至2000米以上种粳”“粳稻由北纬30°以南逐步北上,漫及江淮之间的大平原区”等语句可得出:粳稻更适应北方和高海拔地区,籼稻更适应南方和低海拔地区。
(3)“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与D项“种稻盈田稻苗绿,愿云作雨雨我田”写的都是珍惜农时,辛苦插秧,焦虑中有期盼;总体上是一种“悯农”的情感基调。另外三句是风调雨顺,丰收在望,喜悦之情显而易见;总体上是一种“农家乐”的情感基调。
故选:D。 (4)此题可根据重点语句概括作答。由“中国人口占世界的近1/5,粮食产量约占世界的1/4。中国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并且‘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可得出:中国粮食安全水平高,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由“从中长期看,中国的粮食产需仍将维持紧平衡态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在确保绿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的同时,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压力较大。从流通形势看,粮食生产将继续向核心产区集中,跨区域粮食流通量将进一步增加,粮食市场大幅波动的风险依然存在”“与此同时,当今世界粮食安全挑战依然严峻,仍有8亿多饥饿人口,国际粮食贸易面临着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干扰,不稳定因素增加,实现相关可持续发展目标任重道远”等语句可得出:国内外挑战因素多,中长期仍将维持紧平衡态势。
(5)此题可结合上下文内容进行理解。由“上山遗址发现了包括水稻收割、加工和食用”“粳稻由北纬30°以南逐步北上,漫及江淮之间的大平原区,这可由历史文献得到充分的证明”等语句可知,“证据链”指的是为了证明某个观点,提供足够多的有效证据,这些证据之间有严谨的逻辑关系。答题时,要按题干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并概括作答。
(6)此题可结合袁老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和端牢自己的饭碗、造福全世界人民等角度作答,尽可能分析全面,回答时结合材料内容。
三、作文。(共55分)
10.(55分)(2022•常州)“强”与“坚强”同中有异。“强”,与弱相对,突出强壮有力、使用强力;“坚强”,与软弱相对,突出不可动摇、使人坚毅。人们渴望“强”,但如同“植物成长除了需要阳光,也需面对风吹雨打”一样,成长更需要直面困难的“坚强”。
ㅤㅤ请以《强与坚强不一样》为题,写一篇文章。希望几张漫画能帮助你进一步拓展思路。
ㅤㅤ要求:
①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考感悟,不得抄袭;
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③不少于600字; ④请勿透露考生个人信息。
【答案】
强与坚强不一样
“强”,与弱相对,突出强壮有力、使用强力;“坚强”,与软弱相对,突出不可动摇、使人坚毅。人们渴望“强”,但如同“植物成长除了需要阳光,也需面对风吹雨打”一样,成长更需要直面困难的“坚强”。
以前我总觉得我就像一只小小的老鼠,什么都怕,就是摔倒了稍微划破一点皮我都会吓得大哭一场,还真是胆小如鼠呢!当我慢慢长大以后,我懂得人要学会坚强,不能动不动就哭鼻子,而成长中的一件事也使我意识到,我完全可以学会坚强。
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和我的好朋友相约来妈妈学校的操场骑自行车。太阳暖暖地照在身上,我们在操场圈圈地骑着,骑着骑着就觉得太单调了,很无聊呢。于是,我们俩决定来场比赛。我们约定,谁先骑完三圈回到起点,就算谁取得了胜利。
约定好了规则后,比赛就要开始了,“一、二、三,跑﹣﹣”,随着一声号令,我们俩骑着自行车像箭样飞了出去,一圈、两圈……我们都努力地蹬着,虽然都是满头大汗,可是谁也不松懈,都想第一个回到起点。马上要最后冲刺了,可是我还在好朋友后面呢,不行,我一定要超过她,我暗暗下着决心。我准备从她的左后方超过去,可就在我拼力想要超过去的时候,不幸发生了,朋友不知道我要超过去,她的自行车突然向左边侧了一下,“砰”的一声,两辆车来了个亲密接触,我们撞车了,我们两个都摔了个四脚朝天。
“哎哟、哎哟——好疼啊!”有几颗小金豆从我的眼中滚了出来。泪眼朦胧中我看了看我的朋友,她居然没有哭,她好像也受伤了,可是她却看着我笑,要知道我可是啊!她跑过来拉我起来,真是坚强的小妹妹呢,看她如此坚强,我又有什么理由不坚强呢?小金豆停止了翻滚,我们拍拍身上的土,带着小小的伤痕,推着各自的自行车回家了。
人生中会有很多的挫折,如果你足够坚强,你就是蓝天下不怕困难自由翱翔的雄鹰。如果你遇到一点小挫折就害怕、退缩,那你永远都是一只不会飞的小鸟,永远成长不大。
小溪虽是细流,但是只要坚强,终会拥抱大海;雏鹰虽小,但是只要坚强,终会翱翔蓝天。我们就应该坚强,坚持不懈,创造自己辉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