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 教案
2023年8月26日发(作者:2017年法制教育学习总结)
儒林外史的主旨是什么-
都 言 作 者 痴,谁 解 其 中 味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诵读文言文的能力。
2、品味写景语句,体味西湖绝美的雪景。
3、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感悟张岱深沉的故国之思以及超凡脱俗的雅趣。
二、学情分析
《湖心亭看雪》这篇文言文处于语文版八年级下册,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作品,时间离我们较近,此时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对文章大意的理解并不是太困难,所以教师教学时的侧重点不必放在字词句的梳理上。新课标要求中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在本堂课中,我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赏析文章。在读中,尊重自我个性感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来引导孩子们对文章的认知。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教学重点
品味写景语句,体味西湖绝美的雪景。
三、教学难点
感悟张岱深沉的故国之思以及超凡脱俗的雅趣。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板块教学法
3、讨论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
六、教学课时
2课时之第二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语新课 明代文学家王珂玉说“西湖之胜景,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 。上节课,我们识记了文章生字词,辨析了文章中的生难字。今天,我们继续欣赏这篇情深文美的小品文《湖心亭看雪》,共同领略张岱笔下冬日西湖的雪景。全班齐读《湖心亭看雪》导入新课,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二)品读课文,赏景悟情话人
1.赏美景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出文中描绘西湖雪景的文字?(幻灯片展示)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学生根据张岱笔下描绘的雪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与小组成员分享。齐读该段文字,想像雪景画面,赏析雪景文字。
西湖古人写文章讲究“惜墨如金”,“与”字去掉,也不影响文章表达,可以去掉吗?谈谈你的感受(幻灯片展示)
明确:这四个“与”并不多余,它让“天、云、山、水”四个景物具有了动感,融和在了一起,造成了一种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天云山水,浑然一体)。
(2)还有这个句子,数量词用法与语序,与我们平时写的句子也不太一样,如果按照我们平时的写作习惯是怎样的:湖上影子,惟(一条)长堤、(一座)湖心亭、与(一条)余舟、(两三个)舟中人而已。但作者却这样写,对比朗读: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明确:作者运用白描手法, 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 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传神地写了出来;用对比手法,用“上下一白”之大与“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之小进行鲜明对比,短短几句,便实现了大与小,远与近,虚与实,物与人的融合,有力地抒发了天地之悠悠,人生之渺茫的深沉感慨。(落实白描和对比手法)
本段写景文字被历代名家称为“朦胧的画,梦幻的诗”,老师把此段写景文字改写成诗歌的形式,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诗意,读出“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读出“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
板书:景:苍茫清冷 浑然一体 白描 对比
2.悟奇情 (1)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写道“一切景语皆情语”,文章只是写景吗?还写了什么?引导学生出抒情的句子(幻灯片展示)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
崇祯五年十二月
你读出了什么?对“张岱问的是姓氏”,金陵人答的是“籍贯”,也许金陵人回答的内容很多,但张岱为何在文章中仅仅选取“金陵人”作答?
“金陵”,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定都于此,金陵人在十二月还客居杭州,张岱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大明已亡,故国不堪回首,”借金陵人之口,来表达深沉的故国之思;再引导学生看开篇第一句话“崇祯五年十二月”,作者写此文时已是清朝,却以明思宗年号“崇祯”开篇,也是为表达对故国大明的怀念之情啊。
(2)我们再来看这两则补充资料(幻灯片展示):
明亡后,“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 骇骇为野人。”“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陶庵梦忆·序》)
明亡后不仕,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通过对文章的赏析和阅读补充资料,我们终于明白,张岱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是借看雪景含蓄表达心中对故国大明王朝深沉的怀念之情啊。
指导学生朗读,读出沧桑,读出深沉。
板书:情 深沉的故国之思 含蓄抒情
3.话奇人
写出如此绝美的文字,抒发如此深沉的故国之思,张岱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来,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位奇人.(幻灯片展示张岱资料,学生朗读)
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
(1)世人眼中的张岱及张岱的自我评述:
张岱(1597---1679)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浙江山阴人。
文学代表作:《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等,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被誉为“晚明小品文集大成者”“小品文圣手”。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张岱《自为墓志铭》
明确:一位才华横溢的杂家,一位年轻时热爱繁华热闹,五十岁后,避居山中写书著述,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的人。
(2)文中的张岱: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舟子和金陵人眼中)不同角度来讲述: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他什么时间去游西湖?(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后的更定时分)什么环境下去的?(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怎样去的?(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样的时间,这样的环境,独去西湖看雪景,可见张岱是一个“怪人”,是一个清高孤傲的人,是一个遗世独立的人。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舟子眼中的张岱是个“痴人”。
文章中有一个前后矛盾的地方,出来。
张岱不是一个人“独”去看雪景,还有“舟子”同去,但张岱为何要说“独去湖心亭看雪”?
明确:出发点不同,舟子也不能理解张岱的内心,“独”体现张岱的清高孤傲,独特个性。
指导学生朗读:注意“三”“绝”“独”的延长读。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
思考:“此人”是哪种人?用文言文说说看。
(金陵人眼中的张岱:湖中焉得有此雅兴之人,超凡脱俗之人,情趣高雅之人,逍遥自在之人,乐享生命之人……)
如果张岱要回答,用文言文如何回答,最好有神态?(指名学生扮演)
(彼此彼此,知音知音……) 酒逢知己千杯少,可是,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这段奇遇,是不是张岱处理得太草率了?这样看来,张岱是怎样的一个人?(因为他是一个追求一种超凡脱俗,遗世独立的人。)
指导朗读,读出大喜,读出清高孤傲。
板书:人 独 清高孤傲 超凡脱俗
(三) 总结
本堂课,我们共同赏析了张岱笔下绝美的西湖雪景,感悟了张岱深沉的故国之思以及超凡脱俗的雅趣,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个字,概括张岱形象?
明确:“痴”,他痴迷于西湖苍茫清冷的雪景,痴迷于深沉的故国之思,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老师每次讲《湖心亭看雪》,心中总是感慨万千,填了首词《临江仙》(幻灯片展示),与大家分享。
最后,全班同学在有感情地齐读《湖心亭看雪》中结束。
八、板书设计
湖 心 亭 看 雪
张 岱
景:苍茫清冷 浑然一体 手法:白描 对比
痴 情: 深沉的故国之思 含蓄抒情
人: 清高孤傲 超凡脱俗 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