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川区韭菜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
2023年8月26日发(作者:社会公德作文800字(通用16篇))
北京社区防控最新措施-
平川区韭菜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
摘要:调查研究了平川区韭菜产业生产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无公害韭菜产业发展的建议对策。以期带动平川区韭菜产业升级换代,提质增效,促进乡村振兴。
关键词:平川区韭菜;现状;问题;建议
平川区地处甘肃中部,黄河上游,属温带半干旱气候,日照充足,水、光、热资源丰富。平均海拔1540米,黄河流经境内35 km,年均气温8.2℃,年均降水量250mm,无霜期143天,最长达170天,年均日照时数2691小时。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发展蔬菜种植的理想区域,全区蔬菜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5万亩,其中,韭菜产业已成为平川区特支柱产业。目前平川区设施韭菜常年种植面积2600余亩、露地韭菜面积2100余亩,主要集中分布在水泉镇双岔村及周边地区,尤其是双岔村已发展成为全市乃至省内外远近闻名的韭菜村。近年来,受种质资源衰退、病虫害防控用药加剧影响,导致韭菜农药高残留问题日益突出,使得平川区韭菜产业后劲不足、发展乏力。本文立足产业现状,就如何促进当地韭菜产业化发展进行探讨。
1 产业种植现状
1.1 产业分布及规模 韭菜,又称懒人菜,属于百合科多年生宿根蔬菜,生长适应能力强,耐热抗寒,在平川区尤其是沿黄灌区广为种植,种植面积近5000亩。平川区自1998年在水泉镇双岔村引进小拱棚韭菜反季节生产技术以来[1],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平川区韭菜常年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100多亩,且75%主要集中分布在水泉镇双岔村及周边地区,尤其是双岔村已发展成为全市乃至省内外远近闻名的韭菜村。韭菜栽培方式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拱棚及露地种植为主,品种主要有独根红、富韭5号、四季青、平韭系列等,年产量5000多万斤,产值达到7615万元,户均增收达到3.9万元。韭菜产业有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已真正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新途径。
1.2 产业发展趋势
近年来,平川区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把韭菜产业作为众增收致富的特产业,建立了设施蔬菜绿无公害栽培技术示范基地,成立了蔬菜销售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韭菜种植协会,采取农业园区示范、村集体经济引领、农户种植、合作社销售的模式,逐步扩大韭菜种植面积,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品牌效应,真正让韭菜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今后将以绿无公害及品牌效应为突破口,继续大力推广“日晒高温覆膜法”物理防治及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生物防治韭蛆的绿无公害防控技术[2],不断提升韭菜的内在品质、产量和附加值,拓宽产品市场,示范带动以根韭、叶韭(包括韭黄)、花韭、叶花兼用韭及种子加工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精心培育“甘味”韭菜品牌,激活村集体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栽培水平低,经济效益差
韭菜产业发展没有与时俱进,主栽品种老旧、单一,缺少耐寒、高产、持续生长力强的优质新品种,又很少采用套作间作等高效益栽培模式,制约了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韭菜销售方式还停留在小农经济阶段,韭薹、韭花和韭黄商品化率低,叶韭很少经过包装或者深加工就直接外销售,产品附加值低,销售缓慢效益不高。同时,露地韭菜6-8月份是需求旺季,设施韭菜1-3月份是需求旺季,产品上市交易时间比较集中,产量受季节气候影响严重,价格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菜农效益不稳定。
2.2 连作障碍困扰,农药残留严重
受栽培面积制约,平川区韭菜产区普遍存在连作重茬栽培问题。比如最早开始发展韭菜产业的双岔村,已有连续20多年的韭菜栽培史,且借助农药,复种指数越来越高。菜农为了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许多地块长期没有进行倒茬、休耕、间套作等农业措施,引发连作障碍[3,4],使得平均亩产量由原来的5500kg下降到现在的3600~5000kg。与此同时,韭菜灰霉病、疫病等有逐年加重趋势,而以韭蛆危害尤为突出。生产上菜农普遍采用化学药剂防治,且随意加大剂量和施药频次,导致农药残留量大,韭菜品质较差,影响了平川区韭菜产业绿健康发展。
2.3 标准化、规模化不足
平川区韭菜生产仍处于分散的小规模经营方式,缺少龙头企业示范带动,韭菜品种杂乱、栽培模式单一,技术含量不高,生产方式落后,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速度缓慢,无配套栽培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专业化和机械化生产程度比较低,产业链尚不完善,产品结构单一,商品品质良莠不齐,缺少深加工企业支撑,造成市场竞争力不强和短期饱和,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3 发展建议
3.1 加大韭菜产业科技创新力度
加快绿无公害韭菜栽培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引进和示范推广,在大力发展叶韭的同时,提高韭薹、韭花和韭黄商品化率,实现韭菜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借助乡村振兴,争取财政相关配套资金,扶持深加工龙头企业,延生产业链条,开发诸如韭菜花酱、韭菜料包等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韭菜产业市场竞争力。依托科研院所、行业协会,政府搭台引进科技人才、生产能手,并加强宣传培训力度,培育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乡村致富带头人,推动韭菜产业创新发展。在区域品牌上凝聚发力,统一品牌形象,规范产品包装,打造平川韭菜“甘味”品牌,实行品牌战略提高比较效益。
3.2 健全绿无公害技术指导体系
为确保韭菜绿无公害生产的示范推广,应该建立政府和农业科研院所的沟通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好社会化服务组织做好统防统治、防治工作,加强绿无公害韭菜栽培技术服务指导,示范推广绿防控技术,引导菜农改进耕作制度,用合理的间作、套作和轮作等农业防治措施来避免或减少连作障碍带来的减产及病虫害的发生。引进、示范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韭菜疫病、灰霉病等病害的防治。针对韭蛆,采用白僵菌、苏云金杆菌、1.1%苦参碱等生物农药进行生物防治,结合“石灰氮”和“日晒高温覆膜法”等进行物理防治。采用测土配方施肥,可达到化肥减量增效的目的,从而减少菜农滥用化肥对土壤理化性质造成的破坏,达到耕地质量提升,有效改善韭菜品质,实现高产高效、增产增收。 3.3 完善硬件配套设施建设水平
积极开展老旧温室的提升改造和新型结构温室的建设、配套装备的使用以及路、渠、井、水、电等相关基础设施的完善。比如在灌溉农业区建立起一个高起点、高标准的现代智慧农业科技示范园,包括智能连栋温室、配套农业物联网智能化管理平台相关设备、韭菜保鲜贮藏与加工及它附属设施的建设。在韭菜主产区、交通要道,新建或扩建一批设施齐全、功能完善、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贸批发市场,促进韭菜产业区域化、规模化发展。同时,还要将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示范推广韭菜生产机械化,提高劳动效率,实现节本增效。降低生产成本。比如,可逐示范推广韭菜开沟机、收割机、捆扎机、清理机以及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的应用,以此来减少人工成本,调动菜农生产的积极性,促进韭菜产业规模化生产。
3.4 推动无公害韭菜产业规模化发展
充分发挥平川区韭菜产业资源优势,以《平川区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为蓝本,科学规划韭菜产业发展布局,积极推进“三品一标”认证,严格按照韭菜标准化种植技术规程,实施政府牵头、园区带动,打造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韭菜产业园,辐射带动种植散户参与韭菜标准化生产。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采用“企业+合作社+基地+品牌”模式,实现集韭菜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集中连片建设韭菜标准化种植基地,大力发展“平川韭菜”特优势产业,推进平川区韭菜产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云祥,王光英,万兵全,等.白银市平川区小拱棚韭菜优质高效栽培技术[J].甘肃农业科技,2003(10):33-34.
[2]陈丽潇,刘志培,李靓靓,付宏阳,向世标,常堃,李慧,陈祥,李评,谢菊英,等.2021.韭菜迟眼蕈蚊生物学及防控方法研究进展[J].湖北农业科学,2021,60(24):16-19.
[3] 唐瑞永,逯文生,张忠平,程凤林,高辰发,王丽君,等.甘肃省渭河流域韭菜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34):221-222,224.
[4] 王丽,陈毓民,杨雅麟,等.韭菜常见病虫害绿防控技术[J].西北园艺(综合),2019(4):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