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讲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933-1939)
2023年8月25日发(作者:关于雷锋的小故事(精选27篇))
王乐乐蜜食记-
2016/10/22第8讲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1933-1939)一、法西斯德国的扩军政策二、意大利侵略阿比西尼亚三、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四、德意日三国轴心的形成五、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六、英法绥靖政策及其原因七、大战前夕的国际关系概要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之后,开始重建武装力量,并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打破了凡尔赛体系的秩序,形成欧洲战争策源地。面对德国的挑战,英国和法国推行绥靖政策,助长了希特勒的扩张野心。德意日三国形成了法西斯轴心国,世界大战在所难免。12016/10/22一、法西斯德国的扩军政策1.纳粹政权的建立2.希特勒的扩张计划3.德国的扩军行动4.德军进驻莱茵非军事区1.纳粹政权的建立希特勒(1889-1945)1919年建立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简称纳粹党,鼓吹法西斯主义思想,号召建立德意志第三帝国(ThirdReich)。1932年纳粹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1933年1月,德国总统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总理。希特勒先后废除了议会制、多党制。1934年,取消总统职务,自任国家领袖和总理,建立独裁制度。22016/10/222.希特勒的扩张计划《我的奋斗》和《第二本书》两本书。对外扩张的理论基础是种族优越论和生存空间论。扩张计划是“先大陆,后海洋”,避免短时期内挑战强大的英国海权,先在欧洲大陆进行扩张。具体三个步骤:在中欧建立德意志帝国——征服法国、苏联,建立欧洲大陆霸权——挑战英美,称霸世界。3.德国的扩军行动(1)退出国际裁军会议和国联1933年10月,以其他国家不愿意裁军,不满足德国要求为由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2)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武装部队1935年3月宣布不再受《凡尔赛和约》禁止德国拥有空军的束缚;公布《普遍义务兵役法》;5月颁布《国家防御法》,成立武装部队,取代以前的国防军,由陆海空三个军种组成。32016/10/224.德军进驻莱茵非军事区1936年3月,德军进入莱茵非军事区,借口是法国和苏联签订《法苏互助条约》违反了《洛迦诺公约》,德国决定不再受《凡尔赛和约》关于莱茵区的规定和《洛迦诺公约》的约束,恢复对莱茵区的完整主权。二、意大利侵略阿比西尼亚墨索里尼的野心不是征服世界,而是统治地中海。北非成为扩张的重点,企图吞并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控制东非地区。英国和法国不愿意和意大利发生冲突,对意大利在东非地区的野心采取了绥靖态度。1935年10月意大利发起进攻。1936年5月占领亚的斯亚贝巴,吞并了埃塞俄比亚。1937年1月,英、意两国签订君子协定,维持地中海现状,相互尊重彼此在地中海的利益。42016/10/22三、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1931年西班牙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建立共和国,1936年“西班牙人民阵线”领导人当选为总统和总理,陆军参谋长佛朗哥发动叛乱,西班牙陷入内战。德意支持佛朗哥,派出军队进入西班牙,帮助佛朗哥进攻共和国政府。1939年3月,马德里发生叛变,佛朗哥军队攻陷马德里。佛朗哥取消共和,建立独裁政权。四、德意日三国轴心的形成1.柏林-罗马轴心2.德意日反共产国际协定52016/10/221.柏林-罗马轴心在阿比西尼亚战争中,英法制裁意大利,德国支持意大利,所以促成了两国关系的友好。10月,双方签订秘密协定,决定在重大国际事务1936年中采取一致立场。墨索里尼在后来的演说中使用“轴心”一词来形容德意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因此德意合作被称为“柏林-罗马轴心”。2.德意日反共产国际协定1936年11月德日签订《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约定共同反对共产主义,共同防范苏联。但是反共反苏只是表面,实质上是对付美英法。1937年11月,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形成“柏林-罗马-东京轴心”。62016/10/22五、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1.德奥合并2.苏台德危机(五月危机)3.《慕尼黑协定》4.德国肢解捷克斯洛伐克1.德奥合并1937年制定了武装占领奥地利的“奥托计划”。1938年3月,德军进入奥地利,两国政府签署德奥合并文件,德国领土扩大了17%,人口增加10%。英法两国发出了抗议照会,但是并不打算采取任何措施来制止德国的行动。4月,英法美相继承认德奥合并。72016/10/222.苏台德危机(五月危机)从1937年开始,希特勒指使苏台德的德意志人党向捷克政府提出自治要求,并挑起德意志人和捷克人的流血冲突。1938年5月,希特勒向捷克边界增调部队,准备进攻捷克。英法和苏联都采取比较强硬的对策,声称准备介入。这就是“五月危机”。在国际压力下,希特勒收敛了武力行动。但是英国继续执行绥靖政策,主张把苏台德割让给德国。3.《慕尼黑协定》1938年9月召开英法德意四国慕尼黑会议,签署了《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史称《慕尼黑协定》。规定捷克割让苏台德给德国。《慕尼黑协定》使希特勒的扩张野心更加强烈,对英法越加蔑视。苏联遭到打击。苏联和捷克有盟约,但是被排除在慕尼黑会议之外,结果加深了苏联和英法之间的猜疑和分歧。苏联认为集体安全政策已经没有希望,产生了孤立感和危机感,开始转变外交政策。82016/10/224.德国肢解捷克斯洛伐克1938年10月和11月,德国支持波兰和匈牙利分割了捷克的部分领土,同时策动斯洛伐克成立自治政府,使之1939年3月独立,然后德军进入斯洛伐克,并吞并了捷克剩余的部分。这样就灭亡了捷克斯洛伐克。六、英法绥靖政策及其原因1.绥靖政策的表现2.绥靖政策的原因92016/10/221.绥靖政策的表现(1)对德国重整军备的反应(2)对德意干涉西班牙内战的反应:不干涉主义(3)对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反应:慕尼黑协定绥靖(Appeasement)绥靖政策是指英法美等国对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采取的无原则的妥协和退让的外交政策,它默许或者承认法西斯国家打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现状,甚至牺牲弱国和小国的利益以换取和平和稳定。绥靖政策的典型是1938年的《慕尼黑协定》。英国一直是绥靖政策最坚决的执行者,法国政府开始坚决反对对德国的让步,但是最后受到英国的打击和影响,也成为绥靖政策的执行者。102016/10/22(1)对德国重整军备的反应A.斯特莱沙会议B.英德海军协定A.斯特莱沙会议1935年3月德国重整军备之后,法国抗议,要求国联召开特别会议讨论。4月英、法、意三国在意大利北部城市斯特莱沙开会。法国要求进行经济制裁,但是英国反对制裁。会议最后通过宣言声称,三国反对危害欧洲和平的废除条约的行动,表示要在国联进行密切合作,采取一致行动。但是会议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行动,会议后外交界和媒体舆论认为会议取得巨大成就,西方民主国家形成了保障和平的“斯特莱沙阵线”。112016/10/22B.英德海军协定1935年签订,规定德国德国舰队总吨位永不超过英国的35%,德国潜艇吨位不超过英国的45%,如果超过这个比例建造潜艇,要事先通知英国。这个协定使德国扩军合法化,英国支持德国破坏《凡尔赛和约》。而且是抛开了法国单独行动,使“斯特莱沙战线”不再存在。英法关系遭到破坏。(2)对德意干涉西班牙内战的反应:不干涉主义西班牙人民阵线的胜利引起西方国家的恐惧,在权衡之后,认为共产主义比法西斯主义更可怕,于是对德意干涉西班牙采取不干涉政策。1936年8月,英法两国声称不向西班牙输出武器和军用物资,签订27个欧洲国家的不干涉协定,成立不干涉委员会监督执行该协定。美国的中立法也适用于西班牙。1939年2月,英法正式承认了佛朗哥为西班牙合法政府,与共和国断绝了外交关系。122016/10/22(3)慕尼黑协定1938年9月张伯伦生平第一次乘飞机到德国和希特勒会谈苏台德问题。希特勒提出要得到捷克的西北部,为此不惜战争。张伯伦同意,但是要求德国保证不再扩张。在得到希特勒的肯定答复之后,张伯伦回到英国,联合法国共同向捷克政府发出最后通谍,要求捷克把德意志人居住区割让给德国,英法向捷克保证今后的安全。捷克被迫接受。张伯伦再次飞到德国和希特勒会谈,兴致勃勃地向希特勒介绍了进展情况,但是希特勒说“我极其抱歉,所有这一切已经不再有用了。”他提出新的要求:德意志人占50%以上的地区,由德国军事占领;德意志人不占多数的地区,举行公投决定归属。希特勒的讹诈行为激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应,捷克准备战争,英法态度转强,但是张伯伦还是主张召开国际会议来解决问题。1938年10月他第三次飞到德国,参加英法德意慕尼黑会议,签署了《慕尼黑协定》。2.绥靖政策的原因(1)英国霸权的衰落(2)和平主义思潮的影响(3)对德国的同情(4)经济危机(5)缺乏眼光敏锐、富有勇气的政治家(6)反苏反共(7)以时间换空间132016/10/22(1)英国霸权的衰落A.从英帝国到英联邦B.放弃自由贸易政策:帝国特惠制C.放弃金本位:英镑集团和英镑区的建立从英帝国到英联邦,英国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和金本位,表明它无力提供“霸权稳定”和公共物品。它的地位最终被美国取代。(2)和平主义思潮的影响尼利尔斯(作家):“就让我们失去我们的帝国吧,如果这是一种必然,就让德国人来统治我们吧,如果德国人想要如此。”1935年英王乔治五世:“如果我继续在位的话,你必须使我们不要卷入战争。”1935年帝国防务委员会报告:“应该抓住一切机会尽可能地避免战争风险”,“英国今后几年不应卷入战争,这是最为重要的。”142016/10/22(3)对德国的同情凡尔赛和会之后,欧洲舆论就认为对德国过于苛刻,因此同情德国。道威斯计划、诺家诺公约和杨格计划都表现出对德国的宽容。希特勒上台后呼吁“反对凡尔赛压迫”、“修改和约”,也得到理解和同情。英国人的同情心使他们支持“扶德抑法”政策,反感法国坚持凡尔赛和约的政策。(4)经济危机(略)152016/10/22(5)缺乏眼光敏锐、富有勇气的政治家A.英国:张伯伦的绥靖政策B.法国:从巴尔都到赖伐尔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评价希特勒:“建设国防军的时刻是最危险的时刻。这时候就会看出,法国究竟有没有政治家;如果有的话,它就不会给我们时间,而会向我们扑过来。”希特勒:英法政治家们是“一批可怜虫”,“他们孝敬我们越多,我就越是要架子十足地向他们提出更多的要求”。墨索里尼:张伯伦是“富贵世家没有出息的某代子孙”。162016/10/22(6)反苏反共1919年3月成立共产国际(第三国际),通过列宁起草的《共产国际行动纲领》和《共产国际宣言》,号召世界各国无产阶级为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而斗争。1920年共产国际二大报告指出,资本主义已经进入严重危机,共产党的任务就是组织人民众进行斗争。1928年六大认为资本主义进入总危机阶段,无产阶级要直接进行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要反对社会民主党,因为它们的阶级合作理论和法西斯理论相似。七、大战前夕的国际关系1.英法两国外交政策的变化2.德意日三国同盟谈判3.英法苏三国同盟谈判4.英德、苏德秘密外交5.美国的中立政策172016/10/221.英法两国外交政策的变化(1)英法对欧洲国家的安全承诺(2)英法同盟的建立(1)英法对欧洲国家的安全承诺德国兼并捷克斯洛伐克之后,波兰问题突出了。1939年3月,德国向波兰提出归还但泽。波兰政府采取强硬措施,开始军事动员和军队部署,包围但泽,同时向英法寻求援助。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之后,英国完全清醒过来。社会舆论谴责希特勒的侵略,同时批评政府政策。连张伯伦也认识到了希特勒的本质。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在东部寻同盟,牵制德国。英国军事参谋部门主张和苏联结盟,但是张伯伦不愿意,而是看重波兰。于是英法决定保护波兰。此外,英法还向荷兰、丹麦、比利时、瑞士、土耳其、罗马尼亚和希腊等国先后承诺提供安全保证。182016/10/22(2)英法同盟的建立英法两国的情报表明,德国进攻苏联的可能性不大,下一步侵略目标将是西方国家。为此,英法开始协商对付德国侵略。3月,法国总统访问伦敦,与张伯伦会谈。双方达成共识,确定两国在战争发生后相互支援;5月,两国达成协议,确认双方共同对付德意作战,建立盟国最高司令部和联合参谋部统一指挥。虽然没有签订正式同盟条约,但是承担了合作义务,已经成为同盟。2.德意日三国同盟谈判(1)德日谈判及其失败(2)德意同盟192016/10/22(1)德日谈判及其失败德国在1938年承认伪满洲国,撤走在华军事顾问。但是日本对建立德日同盟比较犹豫,原因是:(1)日本要独占中国和太平洋,不愿意和德国分享利益;(2)德国的目的是把英法美苏同时列为敌人,日本只希望针对苏联,不愿意和英美对立,担心树敌过多。1939年4月,德日谈判没有成果。1939年8月德国和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后,日本向德国提出了抗议,中止德日意缔结三国同盟的谈判。(2)德意同盟德国开始和意大利谈判。墨索里尼已经决定和德国建立一个“改变世界”的同盟。5月,双方签订《德意友好同盟条约》,即《钢铁条约》。但是意大利提出三年内避免冲突的建议,因此大战爆发后,意大利没有参战。202016/10/223.英法苏三国同盟谈判尽管张伯伦反对英苏同盟,但是国内要求联合苏联的呼声很高。象邱吉尔这样的反苏派,都要求和苏联合作。1939年3月,英国和苏联进行了接触,得到积极回应,由此英法苏开始谈判。谈判的困难:(1)三国的义务和安全保障的范围问题。英法建议苏联单方面承担波兰、罗马尼亚、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的安全,英法只承担波兰和罗马尼亚的安全。(2)苏军从波兰过境的问题。波兰政府坚决反对苏军过境,认为“德国人来了,我们有丧失自由的危险,而俄国人来了,我们有丧失灵魂的危险。”历史的原因和意识形态因素,使波兰担心苏军来了以后赖着不走。英法没有采取措施来劝说波兰。到8月21日,苏联宣布无限期休会,双方无法形成一致,谈判失败。4.英德、苏德秘密外交(1)英德秘密谈判(2)《苏德互不侵犯条约》212016/10/22(1)英德秘密谈判张伯伦仍对希特勒抱有幻想,试图让德国放弃扩张政策。因此,从5月到8月底,英国和德国进行秘密接触。英德秘密谈判和英法苏三国同盟谈判同时进行。英国给出的条件是:归还德国殖民地、向德国提供贷款十亿英镑、允许德国通过和平手段得到但泽、停止和苏联的谈判、等等。发动侵略战争是德国的既定目标,当时希特勒准备和苏联签订条约,防止两线作战,所以根本没有诚意,德国的条件是,英国放弃包围德国的政策,解除英国对波兰和其他欧洲国家的安全保证,中止和苏联的同盟谈判。英国和德国的秘密谈判不仅没有现实可能性,而且妨碍了和苏联的谈判,促成了苏德谈判,加强了希特勒发动战争的决心。(2)《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8年10月,苏德两国政府约定,停止新闻媒体相互攻击和敌对宣传。双方经济来往也加强了。1939年5月以后,两国外交往来日趋频繁,会谈不断,都表达愿意改善关系的愿望。德国强调,德国的政策不是针对苏联的,德苏两国不存在利益冲突。7月,德国为争取苏联中立,向苏联表示,德国反对英国,决不存在威胁苏联的问题,主动提出保证苏联的中立和安全,尊重苏联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利益。8月21日,苏联对英法宣布,三国谈判无限期休会;23日,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到达莫斯科,双方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划分了势力范围。希特勒对军事将领们宣布:“我已经完成了政治上的准备,以后的路要由军人来走了。”并下达了执行“白计划”的命令。222016/10/225.美国的中立政策(1)孤立主义思潮(2)《中立法》(1)孤立主义思潮对一战的看法:美国历史学界认为德国的罪责并不比英法美的责任多,《凡尔赛和约》是不公正的,美国参战是因为威尔逊上了金融家的当。这种看法助长了孤立主义思潮。1934年国会通过《约翰逊法》,规定美国不向拒绝偿还美国政府或者公民债务的国家贷款或者购买它们的债券。国会报告认为,当世界其他地区处于战争时,美国最重要的是保持中立。和平主义思潮。232016/10/22(2)《中立法》1935年8月国会通过第一个中立法,规定对所有交战国实施武器、弹药和军需品的禁运,有效期6个月。这个中立法没有禁止贸易和贷款。。1936年2月第一个中立法有效期满,又延长14个月,增加了禁止贷款的条款。仍然允许贸易。1937年4月,国会通过第三部中立法,即永久中立法,中立扩大到内战国家,增加了“现款自运”条款,准许美国商人和交战国之间进行除军火之外的正常贸易,条件是现金支付,美国船只不负责运输。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