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时尚系统与中国风格服饰的文化传承与主体重构
2023年8月25日发(作者:端午节祝福语(精选50条))
一二单元六年级上册语文试卷-
362022 | 02国际时尚系统与中国风格服饰的文化传承与主体重构贾玺增【内容提要】21世纪以来,中国国家实力、政治、经济、文化和时尚产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依托庞大的市场需求和强大的经济实力,在经历了四十余年发展后,中国时尚产业以汉服、国潮与国风时装等内容所形成的中国风格打破了西方语境下的时尚壁垒,逐渐摆脱了好莱坞、日流、韩流的影响,从西方国际时尚系统中的“他者”地位开始,逐步构建了中国本土风格的主体性内容和本土时尚生态系统。这些令人瞩目且能彰显民族自豪感的成果,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象征,还是中国时尚产业在国际时尚系统里的重要性和所在位置得以不断提升的必要途径。【关 键 词】传统服饰;传统文化;汉服;国潮;中国风格21世纪以来,信息、交通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将整个世界拉近成了一个“村落”,东西方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国与国之间,在经济贸易、产品生存、市场共享上互相需要、互相依存。为了更高效地整合全球市场资源、促进消费品迭代和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通用汽车公司设计师厄尔提出的“有计划的废止制度”被普遍应用于时尚产业——彩、面料、款式、图案、风格的不断变化成为流行时尚趋势的主要内容。为了能够更好地整合资源,更强烈特别策划37地影响消费者,西方发达国家的时尚产业和商业巨头又通过国际时尚系统的建立,坐拥全球市场。国际时尚系统是指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时尚产业为推荐、引导和统一大众消费审美,高效整合产业资源而形成的一套沟通语言、表达符号、传播渠道和销售方法的复杂关系体系。其形成的社会原因是大规模销售模式提高了时尚产品的生产和运行效率,也为当代人类带来了更丰富、更廉价的时尚消费品。与此同时,国际时尚系统的建立者也利用时尚审美话语权和定义权,得到了最高份额的市场占有率,获取可观的资本利益,同时亦为系统内上游地区向下游地区进行文化入侵和审美扩张提供支持和保护。在“西方中心”的国际时尚系统中,“中国风”曾经作为“他者”长期受限于西方时尚话语权和流行系统的影响。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国家实力、政治、经济、文化和时尚产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中国市场成为国际时尚产业最重要和最具发展前景的消费市场。在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中国时尚产业正在摆脱国际时尚系统中的“他者”地位,初步构建了中国风格的主体性。尤其是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全球奢侈品市场遭受全面冲击之后,中国市场的“逆势上涨”,成为全球少数实现奢侈品销售“正增长”的市场[1]。依托庞大的市场需求和强大的经济实力,中国时尚产业在经历了四十余年发展后,中国风格打破了西方语境下的时尚壁垒,逐渐摆脱了好莱坞、日流、韩流的影响,在国际时尚系统里的重要性和所在位置不断提升,慢慢形成了本土时尚的生态系统。中国风格服饰是基于国际视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提炼与升华,而非纯粹的传统化和民族化。当今,汉服、国潮与国风时装备受关注。因为,它们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象征,还使中国元素、中国风格能够在国际时尚系统中彰显民族尊严和自豪感。中国风格也不再局限于艺术和时尚领域的设计灵感和营销噱头,而成为经济实力和民族自信的真实反映,表达了当代中国人民、中国时装设计师和时装品牌对于中国文化复兴、东方文化回归的强烈渴望,日益成为影响经济、文化、消费、审美、日常生活等领域的重要因素。382022 | 02一、汉服:传统服饰的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既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从2003年中国传统服装发迹,到2018年共青团中央主办了“第一届中国华服日”,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为基础的“汉服”受到广大年轻消费者的关注与追捧。据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调研数据显示,2015年到2020年,中国市场汉服销售规模由1.9亿元快速发展为63.6亿元。汉服品牌和企业数量超过3000家[2]。目前,中国传统服装主要知名品牌有明华堂、装束、净莲满堂、重回汉唐、十三余、织羽集、花朝记等。山东、杭州、成都等地聚集了大量汉服头部品牌。中国传统服饰产品的总体消费人超过600万。其穿着也从小众人“破圈”到大众消费市场,从少数人的特立独行转变为当代时尚风潮。2020年,曹县因汉服火爆中国互联网,各类社交媒体、手游、时装秀、短视频平台、古装影视作品、《唐宫夜宴》等共同推动汉服走向大众化。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服装的热情逐渐升温,越来越多的中高职院校设立了“汉服社”和“汉服社团”。年轻的“90后”“00后”则成为了购买中国传统服装的主力军。中国传统服装市场规模在2021年接近100亿元规模。汉服经济进入资本和大众视线。“明代制式”“宋代制式”“唐代制式”“魏晋制式”成为当前中国传统服装的主要流行式样。从设计风格看,当代中国传统服装大体可分为:严格遵循传统的考古复原类型、运用传统服装语言的汉服再设计类型、传统汉服改良类型和运用传统元素的时装设计类型。随着消费者对中国传统服装的了解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细分品类不断涌现。其中,搜索热度最高的是对襟和长衫,而女装品类的袄裙、长衫、马面裙消费增速最快,男装品类的道袍、圆领袍、中衣销售增速较高。由于没有官方定义,“汉服”这一词汇自 2003 年广泛传播以来,就是一个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服饰体系为基础而诞生的现代概念,是一个由不同主体参与、以互联网为主要平台,各抒己见、不断演化和丰富的概念。“汉服”的核心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热爱。现代“汉服”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生态圈和流行趋势发生和影响路径。特别策划39除了“汉服”这个称谓,也有学者将当代中国传统服装称作“华服”。2021年7月23日,在清华大学古月堂召开了“中国当代‘华服’定义与规范学术论证会”,包铭新(东华大学)、李当岐(清华大学)、刘元风(北京服装学院)、王永进(北京服装学院)、万献初(武汉大学)、周丽(山东时装设计师协会)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和时装设计师讨论后一致认为:“华服”是指具有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基因、精神风貌且融合当代审美的礼仪性服装。其服装风格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特质,体现当代社会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具有鲜明的辨识度,适用于国际交往、文化交流、商贸往来以及日常节庆、祭典等礼仪场合。会上,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纺织处处长曹庭瑞说:“随着产业的发展,随着学术的探讨,人们关于‘华服’定义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也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提升、不断丰富、不断创新的过程。”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院长王永进认为,“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讲,理论要先行,‘华服’要做好定义、定式、定制、定标,要让喜欢传统服饰的‘95后’、‘00后’更加清晰地了解他们身上服饰的文化传承与审美价值”。山东省服装设计协会会长周锦认为,“华服……在国际礼仪中塑造独特美好的华夏人的形象,给每一件衣服、每一块面料、每一个彩增加中国文化的故事,给予吉意、吉图、吉、吉语以最佳的表达、最好的展示,诠释出中国人天人合一的着装理念”。二、国潮:中国元素的应用自 2016 年开始,“国潮”成为最炙手可热的关键词,大众领域对于“国潮”和中国品牌的关注度和搜索热度也大幅上涨。所谓“国潮”,是指融合了嘻哈、涂鸦、滑板等具有小众、反叛精神的青年文化和街头时尚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由中国本土潮流品牌设计的“中国潮流”的简称。国潮商品常采用拼贴、戏谑、隐喻、复古、跨界等后现代主义的设计手法,具有快速迭代、对社会热点和文化现象反应迅速、彰显个人主张和生活态度的特点[3]。其本质在于以潮流时尚传承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彰显民族文化,传承中国精神,强调国家意识,引领中国创新,增值中国品牌的无限可能。402022 | 02个性化和文化自信是“国潮”的显著特征。它具有两层含义:第一,在时尚的潮流文化中加入中国元素,使中国文化变得潮流化;第二,让中国文化成为潮流化的主体[4]。中国式样和文化越来越受到全球瞩目,Z世代年轻消费体的快速崛起促成了“国潮风”流行的基础。展示中国属性,尊重中国文化,赋予中国文化新能量,创造新内容,引发情感共鸣是国潮产品的核心价值。众多时尚品牌执迷于探索不同类别的中国意蕴,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元素的基础上,适应全球流行文化趋势,从而演变出独特的风格。2018年,中国李宁在纽约时装周以“悟道”为主题,实现了潮流时尚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2020年8月,李宁(品牌)在敦煌雅丹发布了“三十而立·丝路探行”系列作品(图1),将敦煌风景和壁画图案、复古撞与手工拼布、织绣印花进行组合,讲述了一位少年踏上丝路,一路上历千难万险,遇千般人生,收获了成长与新生的故事。在当代国潮流行趋势下,非遗元素、中国符号、民俗文化等都成为表达中国文化和价值主张的设计语言。随着《潮流合伙人》《中国新说唱》《中国有嘻哈》等潮流综艺节目的热播,中国潮流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迅速扩大,粉丝圈层越来越大,国潮文化也实现了从小众文化的青年圈层走向全民消费的大众市场。其所爆发的巨大商业价值令人瞩目。除了李宁(品牌),太平鸟、波司登等许多其他中国知名服装品牌,也都相继推出了“国潮”主题时尚产品。北京故宫文化创意馆也推出了故宫彩妆系列。2019 年春季,故宫博物院推出的取材于故宫祥龙、七星图案的七星吉兆祥龙卫衣,在短时间内销售一空。图1 李宁(品牌)“三十而立 ·丝路探行”系列作品特别策划41三、国风:东方美学的重构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以汉文化为主流文化的中华文明,虽曾历经内部的变革和外敌的军事入侵,但其文化从未有过明显而持久的断裂,一直保持着自己稳定的特[5]。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在人类历史上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古代绚丽多彩、品种丰富的纺织品在客观上为璀璨的中国古代服饰文明的形成,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此外,在历史上,中国生产的华美丝绸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运往西方,极大地丰富了西方服饰文化。(一)西方的“中国风”在谈到“中国风格”时,不可避免地要先讨论源于法语“Chinoiserie”的“中国风”。它是指17至18世纪在欧洲产生并广泛流行,具有华丽复杂的东方情调的装饰艺术风格。“中国风”也有“中国热”的含义。“Chinoiserie”的概念是在西方国家的立场下,以“他者”的视角和想象产生的。其本质是西方人对中国风格、中国式样、中国文化、中国元素的想象性诠释。从外貌看是中国的,但骨子里是西方的[6]。无论是法国设计师圣·洛朗在1977年,通过借鉴中国文学、电影和中国艺术品等推出的138款“Les Chinoises”系列中国风高级女装,还是英国知名时装设计师约翰·加利亚诺(John Galliano)的迪奥(Dior)1997年春夏高级定制里的中国风设计、让·保罗·高缇耶(Jean Paul Gaultier)2001年推出以京剧角为灵感的“刀马旦”高级女装系列、汤姆·福特(Tom Ford)为伊夫·圣·洛朗(Yves Saint Laurent)品牌设计的2004年秋冬高级女装“末代皇帝”系列,都是西方语境里的符号化的中国元素应用。自21世纪开始,国际时尚产业全球化市场日趋成熟,全球销售需要全球创意。在形式大于内容的后现代主义商业逻辑支配下,人们追逐更多的是符号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以中国元素为载体的“中国风”时装成为国际流行系统里的重要风格之一。纽约华裔设计师吴季刚(Jason Wu)将“中国元素”分为:其一,绿的中山装、军(便)装所代表的中国;其二,清朝的中国;其三,20世纪三四十年代好莱坞版本式的中国,尤其是好莱坞第一位亚裔电影明星Anna May
Wong (黄柳霜)[7]。除此之外,丝绸、中国红、龙纹、旗袍等具体中国符号都可422022 | 02以使观者在第一时间解读出中国式样的表达。当代西方“中国风”更多的是把中国文化元素作为一种装饰和点缀,主要是图案的提取和应用,把中国风作为一种异域风格进行设计和处理。换言之,就是把中国服饰符号等同于中国概念,对于这些符号背后的中国意蕴品位和文化内涵,并不在意[8]。当然,这也是中国文化日益崛起的一种表现。其社会背景是人们对大工业化生产方式的情感失落,由此产生的回归自然、重温传统的渴望,东方文化成为西方设计师和国际一线品牌和设计师热衷表现的题材和元素。中国元素的异域情调正好迎合了国际流行时尚产业渴望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二)中国的“中国风格”相对西方自17世纪开始出现的“中国风”,中国本土的“中国风格”时装设计则晚了很多。“中国风格”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世纪之交时初具规模,经过长时间探索和设计实践后,于21世纪最初10年开始形成相对独立且具有稳定性的艺术特。其关注中国文化主体,传承和阐释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表现中国审美范式和传统物质形态,并在当代审美观念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提炼与升华。其创作和受众的主体人是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热爱者,具有“自我”视野的属性。虽然“中国风”和“中国风格”都着眼于中国文化元素的应用和挖掘,但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在设计理念、表现风格、题材选取和审美追求上存在着很大区别。“两者的重叠之处在于它们均是以中国作为主题的设计创作;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前者更多强调民族主题,作为‘他者’因地域不同而产生审美距离;后者更多是关注历史主题,作为“自我”因为时间相隔而产生审美距离。”[9]西方的“中国风”是一种面向本地市场的“在地化”和“本土化”营销策略,而非以弘扬中国精神、中国文化为目的的商业行为。四、中国风格服饰“主体性”建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中,倡导中国设计主体性的建设,并非与潮流分道扬镳,而是凝练自身的优势,以带有主体性的中国设计建立国际设计新秩序,回应特别策划43全球化的挑战[10]。中国风格服饰设计的“主体性”,主要是指要传达中国文化,弘扬中国精神,强调中国立场。中国风格服饰设计的主体性建设不同于“在地化”的营销策略。“主体性”设计不同于中国元素或本土资源。一些利用中国元素的设计常常也伴随着营销传播的需求,而不是基于中国设计的主体立场。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转化并适应当代生活,在当代语境下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如果长期沉迷在西方国际时尚系统制造的“当代性”审美观念里,实践西方构建的国际流行时尚的体系逻辑,甚至无意识地参与“他者”时尚艺术文化意识形态的“在场”建设,维护和扩张西方“当代性”符号的生产,其后果很可能是世界民族文化丧失个体的文化主体性[11]。处于国际时尚流行系统中下游的中国企业,需要在更多立足本国市场的同时,通过当代中国风格主体性提升话语权。在很大程度上,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时尚系统对世界各地的本土和民族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会挤压本土文化的发展空间,还会模糊本土文化的内涵,阻碍本土文化的创新能力。它是消费主义价值观的体现,而国际时尚系统既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文化现象,也是时尚产业全球化的产物和西方时尚产业全球化扩张的工具。国际时尚体系的结构在纵向上存在上游和下游分级。时尚文化传播的路径自上而下,传播的特点是周期性循环传播。显然,时尚体系所传播的是欧美文化,并且上游将其不同时期的文化或风格,通过国际时尚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呈周期性地循环传播[12]。其运行机制通过塑造明星偶像形成光晕效果,影响、引导和左右大众审美,形成大众消费领域对时尚产业的“当代性”审美标准和判断。在当代社会,审美越来越成为一种被大众普遍接受和认可的生产要素。国际时尚系统通过资本的力量,在媒体上宣发大量精美的图像内容,从而左右了大众的审美品味。在消费主义时代,时尚与美学结合,二者从艺术、文化和生活方面,向政治、经济领域扩张。同时,国际时尚系统中,上下游的传递关系渗透到审美活动中,将审美直接变成了一种时尚消费过程中购买行为的考量标准,从而最终左右了人们的购买行为,时尚审美也演变为一种资本的运作和增值方式。时尚产品外观的精美、精致程度被作为判断的标准,其内在的文化传442022 | 02承就慢慢模糊掉了。在流行时尚的审美体系中,当代性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当代性是由国际时尚系统的周期性、短暂性、时效性所决定的。它会挤压、抑制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发展空间,通过形式上的不断更新变化和新鲜感,使传统文化或民族文化显得陈旧、过时,同时,又会利用国际时尚系统上层的话语权,通过资本的形式,符号化和创造新的内容。时尚使现代个体免除了自主选择的折磨,同时也摆脱了选择的个人责任,审美时尚的共享性与同质性及其内在的权威性,把审美主体放逐到了文化的边缘。人们消费的对象不再是实物意义的商品,而是由广告、宣传所创造出来的意象;不再是对商品使用价值的享用,而是变成了对宣传、广告等符号本身的价值消费即符号消费[13]。当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被当代性挤压之后,区域市场的大众会对对传统文化的形式产生陌生感,不能接受其原始的使用形态。以此,国际时尚系统再进行当代化演绎,符合当代审美体系的当代化演绎。中国时尚产业需要以开放的心态投身于国际时尚系统中,与外界不断进行信息和渠道的交换。正如深圳大学吴洪教授所言:“在农耕文明时,传统文化是以地区为生存空间。在信息化时代,民族文化、民族传统已成为人类共享资源。”中华文明的发展与演变,自古便是建立在广泛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的。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文化和国力的快速发展也离不开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五、中国风格服饰的创新性发展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内在核心价值,是具有丰富的多层级的结构体系,中国风格服饰设计也同样具有多元化解决方案。大体而言,中国风格服装可分为显性关联和隐性关联两种表达形式:显性关联是指可以视觉化的符号化和形象的表达方式,如款式、纹样、面料、彩、工艺等中国元素的表达;隐性关联指的是中国风格服装中所体现的具有东方美学特征的审美意境、文化内涵、语义象征。简而言之,中国风格服饰设计不局限于传统元素、符号,特别策划45中国传统文化尤其重要。西方的“中国风”设计多为一种显性的表面装饰,一般不涉及隐性的内部结构。如果说装饰纹样只是表层的符号系统,而结构则是深层的技术系统,表层符号可以随流行改变,技术结构则有着深厚的传统积累,不能轻易改变[14]。(一)东韵西裁:中式美学的审美升级在设计方法、题材运用和美学追求方面,本土“中国风格”时装设计师们,一方面在设计过程中吸收借鉴西方服饰立体剪裁的技法及其造型方面的特长,另一方面注重图案、纹样、廓形、彩背后的意义和韵味表达[15]。寻求东方传统与当下艺术的完美融合,是中国高级女装设计师熊英一直以来的探索目标。2016年10月,盖娅传说(Heaven Gaia)2017 春夏高级成衣发布会“大圆智境”亮相巴黎时装周(图2),该系列以圆明园为设计灵感,推出了青花淡描、游园惊梦、纸扇圆镜、龙纹流穗、墨染工笔、落英缤纷、花鸟鱼虫、女红绣花、侠女风骨等系列作品,汇集了缂丝、苏绣和盘金绣等传统技艺,以中国古典艺术文化为底蕴,结合了西式立体剪裁技术,展现了圆明园的盛世景象和东方美学,凝聚了东西方不同文化的故事,令两个璀璨时代隔空相应。中国纹样艺术是华夏先民在历经石器、青铜器和铁器文明的上万年不间断的发展进程中积累、沉淀形成的宝贵文化遗产。英国19世纪末先锋艺术家及建筑师欧文·琼斯(Owen Jones)在其经典著作《中国纹样》(Examples of Chinese
“这些作品前所未见,其夺人目者,不仅在工艺的精Ornament)的自序中写道:能,亦在彩的和谐与装饰的通体之完美。”[16]以谐音、象形等手法,通过刺绣、印染、织造等工艺表现的中国纹样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好愿景,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审美范式,以深厚、经典的形式语言,潜移默化地培育人们的审美品味。例如,熊英的“乾坤·方仪”2022春夏系列中的《西汉赋—海昏侯》系列作品。海昏侯墓出土的3000余件错金银铜车马器中有5件装饰了龙、凤鸟、虎、玄武、玄鱼、麒麟、玉兔、蟾蜍、金乌等古代祥禽瑞兽纹样的错金银青铜当卢。这些纹样展现了中国古人极具想象力的神话世界和浪漫情怀,体现了汉代文化“尊神重鬼”的社会观念和“长生不老”的道教思想。《西汉赋—海昏侯》的设计灵感即源于这些错金银青铜当卢纹(图3)。462022 | 02图2 图3图4图2 盖娅传说(Heaven Gaia)2017 春夏高级成衣发布会“大圆智境”作品图3 “乾坤·方仪”2022春夏系列中的《西汉赋—海昏侯》系列作品图4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李薇教授作品(二)水墨丹青:由意到形的抽象表达美不在形而在意,即“以意为美”是中国古人的审美理想。从信息的表达上来看,符号是外在的,意义是内在的。消解形式之后,抽象的“意”更容易放在当代时尚语境中传播。中国水墨艺术具有“超以象外”特点,时装设计师可以抓住“意象”去做设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李薇教授创作的《夜与昼》《青绿山水》《锦瑟华年》等系列作品(图4),以轻薄材质承载中国水墨语言,通过虚实变化,追求水墨元素中所蕴含的单纯中的丰富、虚空中的气韵,以少胜多地表现了服装的内在张力。这些作品充满了老子“有无相生、昼夜交替、黑白相倚、阴阳流变”的哲学意味,渲染了设计师融于天地的情怀,凸显了东方诗意空间。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袁大鹏教授亦以中国水墨元素为创作题材,推出了《衣脉相承——行走在山水之间》时装作品(图5),消解、打散、重构东方审美空间,A型折叠剪裁,面料采用棉麻、真丝等天然质地,以破线绣、法绣、叠绣、打籽绣、挑绣等手工缝制,质朴、渐变的印染,系层叠的肌理纹样,点染层峦叠嶂的平面与袖片立体廓形遥相呼应,在一针一线之间,旋转缠绕,纵横交错,留白艺术与宽衣文化相得益彰,让观者行走在山水之间,勾勒出无尽的山水及彼岸风景。中国时装设计师王逢陈也曾将水墨笔触的不规则形态作为时装图特别策划47图5
图6图7图5 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袁大鹏教授作品图6 中国服装设计师王逢陈作品图7 中国设计师Liz Li和韩国设计师Bom Kim合作作品案(图6),与传统工艺匠人合作,将手工水墨染应用于风衣、衬衫、夹克等经典单品上。中国设计师Liz Li和韩国设计师Bom Kim合作在纽约时装周发布的2016春款系列(图7),将水墨绘画和当代艺术结合,随性的水墨笔触融入摩登、现代的时尚基因,超大廓形和运动款型打破水墨印花的成熟感,增添灵动之气。除了水墨国画,中国时装设计师班晓雪曾在“儒侠/雅颂”系列设计中加入了中国汉字元素(图8),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侠义精神与文人风貌,整个系列素雅自然,内敛沉静。此外,设计师刘旻还曾亲笔书法摘抄《梨树之歌》并以此为图案制成丝质提花面料制作时装设计作品,以此实现中国风格由“意”到“形”的探索过程。(三)敬天惜物:材料传递的中国观念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师法自然,通过认识自然、发现规律,合理利用材料并与天地节气结合,升华材料,赋予其文化,在人、服装、环境之间构建和谐关系。莨绸(香云纱)是中国古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按时序生产的珍贵面料。它契合当代绿环保、无污染的可持续生产理念,体现了华夏先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人文精神。知名服装设计师梁子,选用中国古老的莨绸面料作为天意梁子的品牌基因,表达其“敬天、惜物、爱人”的品牌精神。梁子设计的莨绸服装探索传统与当代的融合,用创意的自觉设计现代人482022 | 02的时尚生活。中国女装品牌之禾(ICICLE)的2021年春季产品也以莨绸为材料,去掉了多余的装饰和形式感的元素,手工缝制体现产品的温度,彰显了“日用即道”的精神内核。设计师蒋琼耳为“上下”品牌推出立体羊毛毡服装。柔软的羊毛经过纺纱、揉搓、洗涤、脱水、烧煮、晾干、整烫等工序,每一服装至少需要两位经验丰富的毛毡工匠手工制作一周时间。时装设计师王逢陈对蓝印花布进行重新设计,将改造后的蓝印花布面料运用到了街头风格时装设计中(图9),为古老的技艺注入了现代性元素。王逢陈还曾跟随手艺人和中医药师钻研中草药染,从中药材中提取天然素替代化学染料在毛料上进行染。(四)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自然之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美是与单纯、质朴相关联的内容,正如《庄子·外篇·天道》载:“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中国传统文化根植于农耕生活方式,以“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为指导,运用对应自然景物变化的“节令物”进行情景设定,表达了中国古人对自然界、对宇宙天地的不同理解,也表达了华夏先民独特的宇宙观和世界观,体现了中华民族浪漫主义情怀和充满哲理的文化想象力。中国传统不仅强调“文以载道”“以器载道”的文化观念,还看重通过物体形态语言所传达出的审美品味、社会规范、道德理想和哲学观念,即《易传·系辞上传》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国设计师马可在“土地”系列中,将服装埋入大地,借助泥土的力量将服装浸染出特殊的质感和褶皱,体现了人、服装与大地的交流。这与道家思想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亲近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不谋而合[17]。同时,服装产品植物染以煮沸或暴晒等上手法,避免了化学图8图9图8 中国时装设计师班晓雪“儒侠/雅颂”系列作品图9 中国服装设计师王逢陈2020春夏系列伦敦时装周特别策划49染料上造成的水污染。这些做法是符合“生态服装”理念的,即“从源头即种植(养殖)开始就不使用化学物质,然后是纺织、染、服装加工、包装等环节上全面的生态制作”[18]。基于“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理念,中国女装品牌之禾(ICICLE)以自然之道的主张与中国文化建立了强关联。其于2021年8月发布“Natural Way自然之道”系列,以“China Village新农村”作为2021秋冬系列主题——山与茶田、老宅与新居、高架电线、塑胶跑道、屋檐下的玉米、分类垃圾桶、墙上印刷的“自力更生”“不负韶华,只争朝夕”标语,以及象征乡村振兴的“路”、喻意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和昭示期望的黎明。这被视为中国时尚品牌摆脱符号化中国元素,试图寻中华传统文化基因并与当代中国建立联系的大胆尝试。“Natural Way自然之道”系列注重天然环保的可持续理念,提倡“用顺应自然的制造方式”,选用天然原面料,使品牌所具有的都市品质与乡村生活发生关联,巧妙地呼应了新农村建设中的厚重、广袤、生机与缤纷彩。(五)跨越文化:混搭元素的审美重构中国风格服饰设计过度局限于传统文化资源,容易忽视最近一百多年来中国文化的发展、传承与创新。中国女装品牌密扇将潮流时尚、当代艺术与中国传统美学、传统元素融合,推出了嬉游记系列、桃花扇系列、壹心向扇系列、仙宫灯会系列,与艺术家邬建安合作推出的“猴王无忌袍”系列、重新塑造女性形象的“时髦儿戏园”主题系列、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山海经故事”系列、重新定义武侠文化的“女侠”系列等。2020年,密扇的“龙宫奇谭”“龙鳞阁”系列在纽约时装周发布。2021年,其又推出了以明代王世贞辑《列仙全传》为灵感的“碧野仙踪”系列和“花鸟寻仙”系列。随着密扇的发展,设计灵感来源从表象转为深入挖掘文化背后的价值观。将传统元素与当代元素融合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新的服装产品传承传统文化。当代性是中国风格时装设计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中国设计师刘旻以新中式设计风格著称。在其设计师品牌Ms MIN的文化建设上,她将时装设计与自然万物、阴阳之道、节气、佛学等文化内容融合在一起,精简一切多余,以服装为载体,在无形与有形之间持续探索,不断观察并研究事物的两极与多面502022 | 02性,遵循自然万物的阴阳之道,兼具现代与传统之美。Ms MIN
品牌宽松的版式、黑白的碰撞、极简的风格(图10),采用天然、复合、弹性材质面料,去繁就简,以人为本,达到材质、廓形和功能三者之间的平衡;在吸收西式剪裁塑形特点的同时,根植于中国传统制衣所倡导的顺应自然、强化身体和衣服之间空间感的文化观念。新中式服装品牌的崛起势必不再依赖现有的传统风格,而是需要打破传统,从跨文化元素中吸收灵感,以后现代的建构方式来对它进行重新的塑造与解读。中国设计师马凯品牌“M essential”基于当代审美视角重新结构古典主义,以“跨文化”特征融入新中式女装设计,即吸收中国传统造型法则,将中国与西方元素解构和重组,使其具有中西融合的风格特质。其2019春夏《城南旧梦》系列(图11)将多种刺绣及手工艺术融入面料再造,探寻及传承有温度的东方技艺。设计师标志性的袍式设计与胸衣,隆重的黑与从国家时尚产业发展战略的角度而言,汉服、国潮与国风时尚传递的内容和信息远不止于时尚潮流本身,其最重要的目的是在文化自信、世界观和价值观等精神层面的引导。中国时装设计师应具有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感,深入了解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清楚自己的文化血脉和艺术底蕴,形成可支撑中国时尚产业长远发展的系统观念和审美体系。与此同时,还要与国际时尚语言融合,掌握形式层面淡雅的素,长廓型与长廓形的叠穿,手工织锦缎与羽绒填充,大量的水晶元素,看似不调和的面料与工艺在设计师的拿捏下融会贯通,现代的廓形充满了古典风韵。图10图11图10 中国设计师刘旻Ms MIN品牌设计作品图11 马凯品牌“M essential”2019春夏《城南旧梦》系列作品结 论特别策划51的符号化和元素化的视觉表达技术,以一种自信的心态进行当代时尚设计与艺术创作,将中国本土文化中的精彩内容呈现给普通消费者,使西方大众不再停留在过往的对中国的固有认知中。 注 释
[1]据贝恩咨询公司(Bain & Company)与意大利奢侈品协会(Fondazione Altagamma)联合发布第20版《贝恩奢侈品研究》(Bain & Company Luxury Study)报告认为,中国市场占全球市场的份额从2019年11%增至2021年的21%,预计到2025年,这一占比将达到25%至27%。[2]艾媒咨询.2021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00亿!85页报告深度解读汉服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EB/OL].(2021-7-21). /article_1850460740_.[3]柳沙.国潮消费的时尚心理学诠释[J].装饰,2021(10):18.[4]方晓风.写在前面[J].装饰,2021(10):1.[5]〔英〕修·昂纳,〔英〕约翰·弗莱明.世界艺术史[M].吴介祯等译.海口:南方出版社,2002:85.[6]张法“.中国风”遗失在西方的中国谜题[J].新京报,2017-6-24(B08版).[7]黄柳霜是第一位美籍华人电影明星,作为默片时代的女星,她成功转型到有声电影。她是20世纪20年代狂热流行的中国风的一个标志性人物。黄柳霜早期的造型留着直刘海头,蜿蜒细眉下有一双眼线高挑的黑眼睛。黄柳霜主演过《龙女》,不过在她众多中国风服装中,有一件惊艳了欧美时尚界,是她在出演电影《莱姆豪斯蓝调》穿过的由拉维斯·巴顿设计的绣龙旗袍,这件服装被称为20世纪最美的女性服装之一。1965年,这些服装被捐给了布鲁克林博物馆,后来又被大都会博物馆收藏。[8][15]史亚娟.时尚: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20:324,325.[9]卞向阳.论当代中国风格服饰设计的文化逻辑与设计思维[C]//山东省服装设计协会.中华传统礼仪服饰与古代彩观论坛文集2021.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21:21.[10]祝帅.国潮、中国风与中国设计主体性的崛起[J].装饰,2021(10):12.[11]董行茜,肖文陵.当代性视域下民族服饰的文化自觉与反思[J].服装设计师,2021(1):121.[12]肖文陵“.二手”现实的实现——论国际时尚体系与西方文化传播[J].美术观察,2016(9):30.[13]肖琼.时尚与品味:美学的当代性及其审美启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62.[14]袁宣萍.十七至十八世纪欧洲的中国风设计[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244.[16]〔英〕欧文·琼斯. 中国纹样[M].侯晓莉译.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1.[17]张萍萍.道家美学思想在服装品牌设计中的运用[D].西安工程大学硕士论文,2017:30.[18]陈霞.当代中国风格服饰探究[D].西安美术学院博士论文,2015:158.*本文系清华大学自主科研项目“中国纹样艺术史研究”(项目编号:2)、湖北省服饰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2019年度课题资助项目“东周楚国纺织服饰纹样研究”(项目编号:2019HFG002)阶段成果。贾玺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副教授责任编辑:李骐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