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乃大道-译家漫谈
2023年8月24日发(作者:党支部公开承诺书(精选20篇))
坦诚的反义词-
翻译乃大道
我做译者一向守一个原则:要译原意,不要译原文。只顾表面的原文,不顾后面的原意,就会流于直译、硬译、死译。
——— 余光中
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译者做的文化比较远比一般细致、深入。他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
——— 王佐良
对于翻译的步骤我有以下看法:(1)先逐字逐句译出,不要少掉什么东西,不避免某些翻译腔。(2)抛开原文,只看译文,依原文风格(简练、沉郁、俏皮等)修改译文文字。这时会发现好多问题,往往是上下文呼应联系问题和整体风格问题。(3)再对原文,看看走了意思没有。(4)放几天甚至几星期后再看。这时对原文的记忆已经模糊了。在上述第二阶段修改文字时曾因为原文还大都记得,觉得还顺当的许多地方,现在都通不过了,需要再修改文字。这是往往要加些字或减些字才能使意思清楚。通过这一次修改,一般说译文就可以拿出去了。
——— 周珏良
“翻译重在实践,”傅雷说。要想提高翻译能力,必须自己动手。学翻译犹如学游泳。只在岸边看别人游,或只听教练讲解,是学不会的。有一次,同志接见外宾,概述了我国怎样建设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最后他说:“如果说构想,这就是我们的构想。”译文是:Well, those are our plans.这译文使我激动,使我惊异,世上竟有这样简洁、生动而有恰倒好处的译文。Well一词,尽人皆知。为什么用不出来呢?缺乏实践。
翻译实践要想得到好的效果,必须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研究,出各自的特点,这样就知道同样的意思,用汉语应当怎么说,而不至于过分受原文的影响。
——— 庄绎传
我以为翻译不是从外文直接到中文,而是通过理解之后,再用准确、流畅的中文把它表达出来,即“外文–理解–中文”这样的三段式。完全拘泥于原文的对号入座式的翻译,恐怕不能算是真正的翻译。要特别注意中文和外文间的某些细微而又非常重要的差别。
——— 王贤才
切不可译字,要译意,译情,译气势,译作者用心处。记住,译者最大的敌人是英文字。
——— 思果
一个字不能单就它本身而确定它的意义,要看上下文来决定,要看字典里所举的许多意义中究竟哪一个意义符合上下文再作出选择。如果单凭自己所记得一个词的最常用的意义,那就不免要犯错误。
——— 朱光潜
译事虽难,却有基本条件。中文译英,则中文要看懂,而英文要非常好;英文译华,要英文精通,而中文亦应非常好。不然,虽知其原文本意,而笔力不到,达不出来。
——— 林语堂 科学研究的是“真”,艺术研究的是“美”。科学研究的是“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的客观规律;艺术研究的却包括“有之不必然,无之不必不然”的理论。如果可以用数学公式来表示的话,科学研究的是1+1=2,3-2=1;艺术研究的却包括1+1>2,3-2>1。今天我要补充一句:能用计算机翻译的是科学,也是艺术;不能用计算机翻译的只是艺术,不是科学。根据我的解释,科学只能解决低层次的问题,艺术却能解决高层次的文学翻译难题。什么是“统一”[指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在我看来,“统一”就是提高。如果能使解决低层次的翻译方法转化为解决高层次难题的翻译方法,那就是提高,也就是“统一”。
——— 许渊冲
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象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以实际工作论,翻译比临画更难。临画与原画,素材相同(颜,画布,或纸或绢),法则相同(彩学,解剖学,透视学)。译本与原作,文字既不侔,规则又大异。各种文字各有特,各有无可模仿的优点,各有无法补救的缺陷,同时又各有不能侵犯的戒律。象英、法,英、德那样接近的语言,尚且有许多难以互译的地方;中西文字的 格远过于此,要求传神达意,铢两悉称,自非死抓词典,按照原文句法拼凑堆砌所能济事。……艺术的境界无穷,个人的才能有限:心长力绌,唯有投笔兴叹而已。
——— 傅雷
翻译本来全随译者手段的高低而分优劣,什么方法,什么原则,都是无用的废话;而且即使有了,在低手段的译者是知而不能,在天才的译者反成了桎梏。
——— 茅盾
我素来认为翻译不能专讲理论,必须有货拿出来看。理论讲得很高妙的人,翻译出来的东西,并不一定就好,因为理论和实际是两回事,很不容易相配合的。
翻译无一定的方法,同样一句话,十个人也许可以翻译出十种不同的译文来。所谓戏法人人会变,各有技巧不同。
——— 钱歌川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文字来表达另一种语言文字所体现的思想内容。思想要通过文字才能表达出来,但文字不完全等于思想。形式与内容既统一又矛盾。翻译的最大课题之一就是摆脱原文字面的束缚。美国老专家爱德乐(Sol Adler)说得好:“The main problem is that the
language from which you are translating imposes itself on the language into which you are
translating. This applies to all translation.”
翻译主要是实用的学科。最终还要看有没有培养出好的翻译人才,译出好的翻译作品。英语里有这样一句谚语:“The proof of the pudding is in the eating.”对翻译来说恐怕应该是:“The proof of the translation is in the reading (whether it reads well or not).”
汉语里似乎修饰词用得较多,例如:顺利进行,胜利完成,热烈拥护,积极支持,努力做到,认真贯彻,彻底粉碎,深入批评,广泛开展,严肃处理等等。一般说来,英语里的修饰词不像汉语里那么多,不少指导写作的书都告诫不要乱用修饰词。因此,汉语里的修饰词不一定非得统统照译不可,而应加以推敲,决定如何处理。英译文里修饰词过多会显得装腔做势,效果适得其反,原来想加以强调的反而削弱了。试看下面的例子:进一步简化手续,及时地积极地从国外引进,并且认真组织科学技术人员和广大职工做好消化和推广工作。We should simplify procedures and take prompt action to import urgently needed
technology…organize scientists, technicians and workers to assimilate and popularize imported
technology. 如果照原文字面在“simplify”前加上“further”,在“prompt”后加上“and
vigorous”,在“organize”前加上“earnestly”或“actively”,在“workers”前加上“the mass
of”,文章会显得重复和累赘,反而没有很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此外,有的修饰词要不要译,需要根据情况,仔细斟酌,有时译了反而有损原意,例如“胜利召开”如译为“successfully
convened”,会使人感到召开前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阻碍,最后才得以开成,而原文可能根本没有这种含义。
——— 程镇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