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谈读书阅读答案
2023年8月24日发(作者:采购员工作总结)
燃灯者读书心得-
朱光潜谈读书阅读答案
【篇一:“谈读书(节选)”阅读理解答案】
txt>谈读书(节选)
朱光潜
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是获得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学问不仅是个人的事,而且是全人类的事。每门学问到了现在的阶段,是全人类分工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这成就还没有被湮没,全靠书籍记载才流传下来。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我们就现阶段的文化学术求前进,必定以过去人类已得的成就为出发点。如果抹煞过去人类已取得的成就,我们说不定要把出发点移回到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纵然能前进,也还是开倒车落伍。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短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有了这种准备,一个人才能在学问途程上作万里长征,去发现新的世界。
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拖累,可能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它至少有两大流弊。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咀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现在书籍易得,一个青年学者就可夸口曾过目万卷,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许多肤浅虚骄的习气都由耳食肤受所养成。其次,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现在都可装满一个图书馆,其中真正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千部甚至于数部。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比如学哲学的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学史和哲学概论,却没有看过柏拉图的《对话集》;学经济学的尽管读过无数种的教科书,却没有看过亚当middot;斯密的《原富》。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目标太多了,掩埋了坚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踢一脚,就成了消耗战。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可以作为每个读书人的座右铭。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譬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选自2012年4月《社会科学论坛》,有删改)
1.下列关于书籍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书籍是记载全人类分工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使其不被湮没的工具。
b.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
c.书籍使读者重温了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受用过去无数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
d.书籍是一种可以帮助人的学习工具,但也可能变成我们研究学问的障碍。
2.下列关于学问和读书的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获得学问,不一定只靠读书,但读书是获得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
b.要想在文化学术方面求得发展,就必须研究过去人类已得的学问。
c.一个人通过读书,可以拓展自己的视野,从而获得必要的学问。
d.读书可以帮助人获得学问,但如果缺少正确方法,也可能阻碍人获得学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书籍难得,所以我国古代学者一生只能研究一部经书,但由于读得专而精,因此取得了巨大成就。
b.现在每种学问的书籍都非常多,但必须读的著作只有几部,初学者不能贪多求全而放弃了基本要籍。
c.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因此我们必须选择经典作品仔细阅读并深入研究。
d.书既可以多读,也可以少读,不能以读的数量的多少来衡量读书的质量。少读如果彻底,对人的作用也很大。
答案: 1.c
1.b
1.d 答案解析: 1.文中原句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短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表述的是读书,而非书籍。
1.此项表述的是文化学术与学问的关系,而非读书与学问的关系。
1.a.原文说的是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并不是一生只研究一部经书。b.原文说的是其中真正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干部甚至于数部,并不是说必须读的著作只有几部。c.所读之书要选得精,并不代表一定要选择经典作品阅读。
【篇二:朱光潜《谈读书》教案】
、重点难点
1.重点:运用比喻阐明抽象的道理。
2.难点:语言自然流畅,富于美感。
二、背景材料
1.朱光潜(1897~1986), 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执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30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33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同年秋天回国。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曾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务长、北京大学文学院代理院长等职。成立以后,朱光潜一直是北京大学教授,历任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
朱光潜先生1933年回国以前的代表作是《文艺心理学》和《诗论》。前者是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和阐述文艺心理学的专门著作,在这一领域具有开拓性的意义。回国之后,在执教之余,朱光潜先生继续从事美学和文学研究工作。主要是结合新文学运动的实际,撰写论文和书评,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在一系列重大美学理论问题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此外朱光潜先生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三、内容分析
本文是一篇阐述读书道理的文章。所谈的道理和方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作者开头简略交待了写作缘起。然后说明读书的重要,再谈读书的方法及书多之累,书多之弊。 本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自然段):简要交待本文的写作缘起。
第二部分(即第二自然段):谈读书的重要意义。这个问题虽然很重要,但不是本文的重点。因为对于有志读书的人来说,最关心的是如何读书的问题。所以作者把重点放在如何读书上。
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至篇末):谈如何读书。这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又分层论述,每个自然段说一个道理。在论述如何读书时,先说精读的重要,再谈如何精读,如何先博而后约,如何围绕中心读,如何系统地积累、储存知识等。一般都在每一层开头提出要点,也有的在行文过程中进行归纳。
四、写作特点
1.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篇三:《谈读书》练习题】
——重积累
1.正字音
淹没( ) 抹煞() 累赘( ) 皓首穷年() 咀嚼( )譬.......
如( )
要塞 ( ) 藉口() 畸形( ) 蒙昧() ....
2.辨字形 账 账本 遮蔽眩 晕眩僚 官僚
帐 帐幕弊 流弊炫 炫耀潦 潦草
胀 膨胀敝 凋敝泫 泫然泪下缭 缭乱
伥 为虎作伥 撩拨
3.释词义
皓首穷年:钻研经文一直到老。
耳食肤受:同“道听耳食”,对传闻之辞不加去取,盲目轻信。
耽搁:耽误,搁置。
座右铭: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的格言,泛指激励、警醒自己的格言。
涵泳优游:仔细琢磨,慢慢品味,以领会诗文的要点和精神。“优游”原指生活悠闲, 这里指慢慢品味,咀嚼鉴赏的意思。
藉口:同“借口”,以某事为理由(多指不正当的理由)。
问津:探询渡口,比喻探问价格或情况等(多用于否定式)。
动辄:动不动。
不求甚解:晋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意谓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刻意在字句上花工夫。今多谓对待学习、工作不认真,不求深入
理解。
条理井然:整齐不乱,次序分明,有条理的样子。
4.辨析词语
必需:一定要有,不可少。
必须: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
例:(1)虽然这些是生活动品,但在上战场时 丢掉,否则将为其所累。
留传:遗留下来传给后代。
流传:传下来或传播开。
例:(2)汉字是我们祖先给我们下来的文化的种子,我们要保存好,使用好。
(3)英雄的事迹代代 ,英雄的精神处处显现。
淹没:(大水)漫过,盖过。
湮没:埋没。
例:(4)洪水 了大片农田,使这几个村的农民失去了生活保障。
(5)随着时光的流逝,他的名声渐渐时间的长河里。
收集:使聚集在一块。
搜集:到处寻并聚集在一起,侧重于寻。
例:(6)为了研究这种现象,他跑遍了附近的十里八乡,到了十分重要的材料。
(7)他将同学们平时随手丢掉饮料瓶起来,最后把它们换成了自己心爱的书。
(1)必需/必须 (2)留传(3)流传(4)淹没(5)湮没(6)搜集(7)收集
5.名句名段
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究竟是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
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
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
万卷书,行万里路。
二、课堂巩固——夯双基
(一)基础知识运用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书籍是全人类分途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这成就还没有 ,就全
靠有书籍记载流传下来。
(2)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 了。
(3)我的朋友中有专门读冷僻书籍,正经正史从未过问的,他在文学上虽有
造就,但不能算是专门学者。
a.湮没耽搁关于b.淹没耽误关于
c.湮没耽误对于d.淹没耽搁对于
3.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
b.常识课程总共不过十数种,每种选读要籍三、五种,总计应读的书也不过五十部左
右。
c.许多学系所设的科目“专”到不近情理,在外国大学研究院里也不一定有。这好像
逼吃奶的小孩去嚼肉骨,岂不是误人子弟?
d.这种储藏室在从前是笔记,在现代是卡片。记笔记和做卡片有如植物学家采集标本,
须分门别类订成《目录》。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青少年近视趋于低龄化,近视率平均达40%。照明协会专家指出光污染已经成
为导致青少年视力下降的最主要因素,并提醒青少年一定要未雨绸缪。
b.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和“山西紫禁城”的王家大院,不仅拥有庞大的建筑,
还保存了大量卓尔不、璀璨夺目的“三雕”——砖雕、木雕和石雕艺术精品。
c.中国传统水墨画因在材料和技法上的与众不同,在世界画坛独树一帜;然而,古人
的巨大成就也成了挡在后辈面前的高峰。正因为如此,今人才另辟蹊径创造出了抽象性、实
验性的水墨画。
d.著名导演李安凭借一部《断臂山》获得78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配乐、最健改编
剧本三项大奖。一个华人导演能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电影节上获此殊荣,真是匪夷所思。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必能养成深思
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 ,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
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 ,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
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①多读如果彻底 ②少读如果彻底
③多读而不求甚解④少读而不求甚解
⑤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⑥世间许多读书人只为装点门面
a.②③⑤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①④⑥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6~9题。
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究竟是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学问不仅是个人的事,而且 是全人类的事。每科学问到了现在的阶段,是全人类分工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这
成就还没有湮没,就全靠书籍记载流传下来。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可以说是人
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我们就现阶段的文化学术求前进,必定会根据过去人类已
得的成就做出发点。如果抹杀过去人类已得的成就,我们说不定要把出发点移回到几百年甚
至几千年前,纵然能前进,也还是开倒车落伍。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几千
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促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
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有了这种准备,一个人才能在学问途程上作万里长征,去发现新的
世界。
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书籍固然可贵,
却也是一种累,可以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它至少有两大流弊。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
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属虽读的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
惟,嘴嚼的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现在书籍易得,一个
青年学者就可夸口曾过目万卷。“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
积的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许多肤浅虚骄的习气都由耳食肤受所养成。其次,多易使读者
迷方向。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现在都可装满一个图书馆,其中真正绝对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
往往不过数千部甚至于数部。许多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时间与
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比如学哲学的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学史和哲学概论,却没
有看过一种柏拉图的《对话集》;学经济学的尽管读过无数种的教科书,却没有看过亚当 斯密的《原富》。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主要塞。目标太多了,掩埋了尖锐所在,
之东打一拳,西踢一脚,就成了“消耗战”。
6.“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主要塞”这个比喻句说明的是什么?(不超过25个字)
答:
7.“消耗战”的意思是什么?(不超过10个字)
答:
8.第一段的主要意思是
答:
9.为什么说读书是“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不超过35个字)
答:
三、课后检测——会运用
(三)类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
苦读与乐读
中国传统的读书法有两种:一曰“苦”,二曰“乐”。苦读的代表是孙敬和苏秦,一个头
悬梁,一个锥刺股。乐读的是倡导者是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
这种选择自有其道理,这道理用一句最流行的名言来说就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海
感受深,记忆也牢,而且联想丰富,“心骛八极,神游万仞”的情况多半是在对所读之书有浓厚的兴趣时发生的。既沉醉其中,也就不以为苦,自然会多用时间,并且乐些不疲,流连
忘返;“流连忘返,始可深入,深入后,如受春风化雨之赐,欣欣向荣,学业大进。”(林语
堂《论读书》)这样读书好处虽多,但也有弊端。胡适“幼时酷嗜小说”,后来回忆说:“所
得小说良莠不齐,中多淫书??害余不浅。”(《胡适留学日记》)可见读书全凭兴趣,不加选
择是不行的。但既经选择是否就万事大吉了呢?答曰:也不尽然。一个人兴趣广泛还好说,
如果兴趣狭窄,读来读去就是那么几种书,这样“偏食”的结果极有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 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呈畸形发展。欲除此病,当多吃“五谷杂粮”,即所读的书应驳杂些。对
此,鲁迅早有论述:“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论、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
无足轻重,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糊涂,所以我
希望你们不要放弃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致颜黎民》)
既然要读自己“厌恶”的书,当然不免觉得“苦”(这“苦”虽和孙敬、苏秦之“苦”
有所不同,但也当属“苦读”应有之义),但是如果不放弃,“苦”上一阵子,自然会有所收
获。朱光潜谈及有志于做学问的人才时说:“也有些初年很枯燥的书他必须咬定牙关去硬啃,
一久了他自然还可以啃出滋味来。”(《谈读书》)有了滋味也便有了兴趣的萌芽,再“啃”下
去发展到欲罢不能的地步也未可知。可见兴趣并非凭空而来,也是可以培养的。这培养的途
径就是“硬啃”,先“苦”上一阵子。
其实,对于一个有志于学的人来说,乐读固然好,苦读也没什么。“读书莫畏难”,他早
早有心理准备的,而且只要不是冥顽透顶的人,他从“苦”中是一定可以读出快乐的。正如
梁启超所说:“趣味总是慢慢的来,越引越多,像倒吃甘蔗,越往下才越得好处。”
10.作者对“乐读”肯定较多,但也分析了凭兴趣读书可能有的两种危害,一
是 ,二是 。
11.第⑵段中画线句“心鹜八极,神游万仞”是什么意思?
12.作者对“苦读”的看法是什么?
13.作者所说的“苦读”之“苦”与“苏秦苦读”之“苦”有什么不同?
(四)语言综合运用
14.仿照下面的格式,换一个陈述对象,写一组句子。
时间是变化的财富。
时钟计量它,
却只显变化没有财富。 15.某校对高一年级280名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开设外国名著阅读选修课程”的问卷调查,
答:(1)
(2)
四、备考题库——提能力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签署 渡假村 貌合神离 触目惊心 b、作祟 洽谈会 唇舌剑 怨声载道
c、掣肘 里程碑 察言观 出神入画 d、愐怀 压台戏 义愤填膺 精神焕发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山东省古文字学会会长王恩田,根据自己大量的考证推断,趵突泉见于文字记载的历史应至商代,距今已有3543年的历史。
②这座风貌奇特的溶洞景点位于著名的红革命沂蒙山区,是这个红旅游景区的一个亮点,也是山东省旅游业新生景点中的一匹黑马。
③西南航空公司在登机区域安装了带电源插头和usb的特别座位,并宣传免改签费政策以吸引商务旅客。
a.回溯 胜地 连接 b.追溯 胜地 连结
c.回溯 圣地 连结 d.追溯 圣地 连接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012山东卷)
a. 在这次演讲比赛中,来自基层单位的选手个个表现出,他们口若悬河,巧舌如簧,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b. 陶渊明早年曾经几度出仕,后来因为不满当时黑暗腐败的政治而走上归隐之路,过起了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
c. 抗洪救灾形势严峻,各级领导都坚守岗位,没有擅离职守,久假不归现象,确保了人民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d. 五四时期,革命青年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奔走呼号,奋不顾身,表现出高尚的爱国情操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012安徽卷)
a. 规划提出把合肥建设成为区域型特大中心城市为目标,打造以合肥为核心,包括马鞍山、芜湖、铜陵等城市的大合肥都市圈。
b. 中南大学特批大三学生刘路硕博连读,为其专门制订培养方案,将其作为后备人才,进入侯振挺教授的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c. 百年来,中华书局一直以传承文明为己任,本着守正出新的原则,整理出版了大批古籍,也推出了许多高水平的学术新著。
d. 对涉及百姓健康和公共利益的研发活动能否进行科学伦理的评价把关,是防止技术滥用、纠正科技应用偏差的重要保证。
参考答案:
知识存储:
2.d(湮没:埋没。淹没:(大水)漫过,盖过。耽搁:耽误,搁置、停留。耽误:因拖延或错过时机而误事。对于:表对象。关于:表关涉。根据语境意思,应该选d项。)
3.c(a项要把“子自知”后的逗号移到引号外面。b项将“三、五”之间的顿号去掉,在此是表示约数,不用顿号。d项去掉书名号。)
4.c(a项,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此处不合语境。b项,卓尔不:优秀卓越,超出常入。此处使用对象错误。d项,匪夷所思:指事物怪异或人的言行离奇,不是一般人按照常理所能。此处不适用。)
5.a(文段的中心意思是说读书少而精远胜过多而不求甚解。抓住了这一点,做这道题就很容易了。⑤⑥两个选项的区别在于,⑤中有“许多人读书”,着眼点是读书这件事,⑥中有“许多读书人”,着眼点是“读书人”,而“读书人”指知识分子,也有一些地方指学生。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