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翻译中译作不忠现象
2023年8月24日发(作者:最经典的平安夜祝福句子(精选150句))
赵本山徒弟一览-
浅谈翻译中译作不忠现象
【摘要】:翻译文学创作过程中的”译作之不忠”现象一直是中国译界研究的敏感区域,文章从语言的差异,文化差异和译者的因素等三个方面分析了”译作之不忠”的原因。
【关键词】:翻译;忠实;语言差异;文化差异;译者
在跨文化的翻译实践过程中,忠实原作向来都是一项最重要的原则,不论是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还是朱光潜的”从心所欲,不逾矩”,亦或是江枫的”形似而后神似”,都是来强调翻译过程中不能背叛原作,要忠实于原作,以达到理想的翻译境界。然而,任何翻译都会与原文存在着一些差距,以至于会不忠实于原作,出现译作不忠的现象。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会背叛原作。文章旨在浅析产生此类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本身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多差异。在词义联想方面的差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东西风”之争了。由于东西方地理位置和气候差异很大,在汉语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同样是”夏季”,词义联想也不一样。汉语中”夏季”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可见,这些语言本身差异的存在无疑会引起译文与原文之间的不一致,造成翻译的不忠实甚至背叛。
2. 文化传统背景的差异
中西不同的文化造就了翻译的障碍。以宗教为例,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而在西方许多国家,人们信奉基督教,《圣经》对西方人的精神生活起到了支配性作用。在翻译过程中,如果对于宗教了解不深刻,那就会造成”不忠”现象。Hawkes在翻译《红楼梦》时,把”阿弥陀佛”译成”God bless my soul”,把上帝拿来代替佛教的无量寿佛,这很可能让西方人以为中国人也信奉上帝。这样的译文大大削减了中国文化内涵。翻译除了要考虑原文的意旨、遵从译语的语言习惯之外,还必须照顾到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给翻译带来的困难是不容忽视的,处理不当就会引起文化意象的失落或扭曲,最终导致译文的不忠实乃至被背叛。不胜枚举的此类例子说明这种语言与语言间的文化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翻译时完全的等值等效是难以做到的。
3. 译者的因素
首先,译者是源语文本的”第一读者”。译者必须更全面地了解作品,包括作者和作品所属的社会、历史、文化乃至风尚习俗,必须更深刻地解读作者的生活观念、艺术观点、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不同的译者,对于同一文学作品的理解在程度上是有差异的,或者同一译者对不同的作品的理解在程度上也存在差异。 其次,译者是译本的作者,必须具备译语国作家的文学修养、语言感觉、文字表达能力、洞察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也就是,译者必须有很深的文学造诣和娴熟的译语驾驭能力。这些个性化的因素必然影响着译者在译作中的谴词用句、修辞手法、翻译策略和风格,其结果则导致了译作的个性化。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还受到译语国文化背景和读者需要的影响,同时也受到译者自己所处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例如:对于拜伦的《希腊岛》(The Isles of Greece),不同的译家便采用了不同的文体。以第一句为例:The isles of Greece, the isles of Greece!Where
burning sappho loved and sung,…梁启超译文:(沉醉西风)咳!希腊啊!希腊啊!你本是和平时代的爱娇,你本是战争时代的天骄!马君武译文:希腊岛,希腊岛,诗人沙孚安在哉?爱国之诗传最早。胡适译文:嗟汝希腊之岛兮,实文教武术之所肇始。同一个国家的译者却有如此不同的处理方式,一方面译者要借诗明志;另一方面,更由于各自的文学观和审美意识不尽相同。
在跨文化的文学翻译中,译者只有认清文学翻译的固有特点和自己在文学翻译中扮演的角本和地位,才能能动地发挥一个译者应发挥的作用和可以利用的思维重构活动空间。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é Lefevere)是文化学派的典型代表。他在《翻译、重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操纵》一书中阐述了关于翻译的”三要素”理论,他认为翻译不能真实地反映原作的面貌,主要因为译者始终受到以下三种因素的操纵。
(一) 诗学观(poetics)。根据勒菲弗尔的定义,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指文学技巧、文类、主题、人物、环境和象征,另一方面是指文学的社会角。在这种文学观的”作用”下,译文就会与原文有所背离这种背离最直接表现在语法结构、逻辑形式、文体风格等方面。此外,译者本人的文学观和审美意识也直接影响译文的忠实程度。不同的译者必然对相同的文本产生不同的理解。其次,不同的译者,即使他们具有相同得文学观和审美意识,在表达过程中也必然趋向差异。没有任何两个人会使用相同的语言。
(二) 意识形态(ideology)。指的是社会的、政治的思想观念或世界观。它可以是社会的、上层的,也可以是个人的。译文要树立何种形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可以是译者本身认同的,也可以是赞助人强加给他的。在不同的意识形态的支配下,当原作的文化意象与译者的社会文化意识不相符或不相容时,译者便会根据他要服务的译语社会的意识形态可以接受的形象对原作进行改变,原作中带有民族文化特性的东西就有可能褪、改变乃至消失,使译文不能与原文保持一致,不忠或背叛也随之出现。
(三) 赞助人(patronage)。赞助人被视为”三要素”理论中最重要的因素,包括政党、阶级、宫廷、宗教组织、出版社、大众传播机构、政府部门、个人势力等等,这些无时无刻不在操纵着翻译活动的全过程。作为”任何可能有助于文学作品的产生和传播,同时又可能妨碍、禁制、毁灭文学作品的力量”,赞助人主要控制作品的意识形态、出版、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对于翻译活动的走向、翻译文学的兴衰,译者的地位乃至生命,赞助人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译者会根据赞助人的好恶而对译文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最终的结果造成译文与原文之间出现偏差。
可见,”不忠”的背后有着诸多原因,翻译过程的不忠是语言本身、社会、文化、意识形态乃至权力操纵和译者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交流、传承、沟通、创造与发展是翻译的本质价值所在,也是翻译精神的体现。翻译不是单纯的文字转换,而是两套不同文化系统的相遇和冲击。对忠实的追求是维系原文和译文之间的纽带,这根纽带一经断裂,译文就不再叫做译文。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这种要求固然很高,然而,像其他任何学科一样,人们不可能因为无法百分之百的企及真理就停止迈向真理的脚步。作为一种我们追求的目标,作为一种鞭策,促使我们奋勇前行却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 冯天瑜, 何晓明, 周积明. 中华文化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26-32.
[2] 王秉钦. 文化翻译学[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5.1-6.
[3] 曲伟, 韩明安. 当代汉语新词词典[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