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朱光潜《谈读书》有感文四篇
2023年8月24日发(作者:三峡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更年期的前期征兆-
读朱光潜《谈读书》有感文四篇
读朱光潜《谈读书》有感之一:读书的门道
张兴武
总是为某书榜所诱惑,一时热情骤起,买一批书,准备认真研读,可稍后却不经意间束之高阁。不久,又总是被书榜诱惑,热情又起,买另一批书,稍后又束之高阁,循环往复。说老实话,近几年我总在为读书纠结,以至于有些苦恼。
像一抹阳光,朱光潜的《谈读书》让我眼前一亮。细细品读,那一行行文字凝神静气,为我构筑起了一方非常实用的读书的门道。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这段话很好地诠释了我们该读什么书的问题。我之前就是想读的书太多,结果什么书都没有读出味道。
怎样选择书目呢?朱光潜先生认为读书好比探险,不能全靠别人指导,要自己费功夫搜求。我们知道,读书是一件辛苦事。因此,朱先生告诉我们,读书必须要有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或是科目,或是问题。读文学作品以作家为中心,读史学作品以时代为中心,这属于以科目为中心;心中先有一个待研究的问题,然后搜求关于这问题的书籍去读,用意在搜集材料和诸家对于这问题的意见,以供自己权衡去取,推求结论,这是以问题为中心。稍加回味,我对上述关于科目和问题的理解是,与自己职业相关的、自己感兴趣的经典书籍应该成为读书者的首选。如果目标一经确定,就要把它做得斩钉截铁。
继之而来的,当然是如何读书的问题了。
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读两遍(快读一遍,慢读一篇)是《谈读书》介绍给我们的读书的最基本的方法,姑且算作第一关键词吧。当然,这里的读两遍,既是数量的要求,但实则已包含着思考的内容了。“醒豁”大旨,“衡量”内容,不是思考是什么呢?
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这是朱先生提供给我们如何读书的第二个关键词。朱先生认为,记笔记不仅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呵呵,朋友,请留意一下“逼”这个词语。对读书者来说,有了“逼”,自己就会从被动者成为主动者,就会从读者成为思考者,并且是“仔细”的思考者。有了思考,我们就能进入更高层次的读书的境界了。
如何读书的第三个关键词是常做文章。朱先生在《如何把“死知识”变“活”》这篇文章中说:“看过一部书,我喜欢就那部书做篇文章;研究一个问题,我喜欢就那问题做篇文章;心里偶然想到一点道理,也就马上把它写出。我发现这是整理知识与整理思想的最好方法。”笔者前面曾提到过读书辛苦,其实只有到因为读书而做文章,读书才算是真正有了一点苦味。
在这里,做文章是读书的落脚点。虽然,读书并不一定要做文章,但是,做文章却让读书升华成了一种极高的境界。这种境界的意味便是:读书让人获取知识与思想。知识要借写作才能明确化,思想要借写作才能谨严化,知识和思想都要借写作才能系统化,有机化(朱光潜语)。
当然,为了做文章,你又不得不去再读书。
说到这里,为什么读书的问题其实已经浮现了。肚皮装得饱饱的,是一件乐事;心灵装得饱饱的,是一件更大的乐事。人为什么读书呢?朱光潜先生认为,多读书,心灵就会装得饱饱的。这可是更大的乐事啊!
屏蔽此推广内容
当然,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只是,如果不读,那又算什么呢?
朱光潜的《谈读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读书之道”让我摸到了一些较为实用的读书的门道。第二、三部分的“读书之趣”、“读书之悟”我只好留待稍后慢慢体悟了。
(作者为湖北省松滋市第一中学 张兴武) 读朱光潜《谈读书》有感之二:书香醉人 其乐无穷
王选练
“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之乐乐无穷。”是的!喜欢读书之人,心灵如清泉晶莹透彻,视野宽阔如海,读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精神的愉悦、更是一种境界。唯在繁乱的尘世中寻求一方净土,用一颗美丽、纯洁的心去感悟和体验生活,叹惜时间的匆忙、短暂,却只能用那纤细的素笔在流年的扉页上书就时光清浅,墨染一纸温暖。就这样伴着书香浅行,让人生其乐无穷……——题记
每个人的一生,都离不开书的陪伴与滋养。“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凡是值得阅读的书,需要细细品味,涵泳咀嚼,边读边思,就像法国思想家蒙田说的“通过读书能领略、感悟出一个头脑”大概就是读的功效。
伴随浓浓的书香气息,在琳琅满目的全民阅读活动中,人民网隆重地向读者推荐了由朱光潜编写、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谈读书》新作,作品中文笔优美精炼,资料翔实可靠,说理明晰透彻,见解独到精辟。这本书既是他通向学术顶峰的必经途径,也是他深厚修养和丰富灵魂的重要源泉。深厚的美学修养,让他能欣赏书中微妙精深的乐趣;谦虚诚恳的治学态度,让他对求学求知有独到的见解。本书从读书的方法、乐趣以及体悟三个方面、六个部分,分别从教育、美学、文艺等角度向读者阐述了 “读什么书” “如何读书”以及“为什么读书”。这本书每篇的篇幅都很短,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丰厚渊博的知识。在细细品味中享受读书的乐趣。作者用生动活泼的、富有生活气息的文彩,淋漓尽致的叙述读书与做人、做事的哲理。一书在手,尽览朱光潜先生的书香情怀、美学思想和博大的智慧,并从中汲取到他的人生境界、阐释人生真谛。
朱光潜先生在关于读书中这样说:要使读书像一棵花,一只鸟或是一个人,成为一种活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把“死”知识变“活” 。有人说,读书好,书中自有黄金屋,有颜如玉,有千钟粟,有车如簇。看,有权有势又有钱,更有一位“颜如玉”来“红袖添香夜读书”。你说,读书好不好?诚然名利声确实吸引不少沽名钓誉之徒。但除此之外,读书一定还有别的什么魔力,吸引着那些虽清贫却孜孜不倦的追求真理的读书人,我是一个非常喜欢读书的草根人,不过多数都是关于农业科普、健康与养生类的,小说主要是中外名著。现实生活中,土豪越来越多,而读书的人越来越少,我作为一名农家书屋的管理员,对读书有着强烈的热爱与激情,读书让我获益匪浅,成为我精神家园的动力源泉,我要为梦想而读书。读书让我了解到伟人、名人的辛酸与掌声都是那么的精彩靓丽,让我明白了在成功的背后有着无数的坎坷、磨难和泪水,让我的心灵更坚强,对成功的信念更坚定。
读书给了我快乐与力量,也给了我智慧。如果说吃饭穿衣是人的物质需要,那么读书就是人的精神食粮,不能缺少。有人认为,社会发展到今天,读那些老古董有用吗?有!为什么呢?因为它关心的问题是永恒的问题,比如说:什么是人生,啥叫幸福,什么是智慧……这一个又一个问题永远回答不完。比如:我们可以从孔子那里读到一颗爱心,构建和谐;在孟子那里读到一股正气,平治天下;在墨子那里读到一腔热血,救助苦难;在韩非那里读到一双冷眼,直面人生;在老子那里读到生活辩证法;在庄子那里读到艺术人生观;在荀子那里读到科学进取。在孔、孟、墨、韩那里读到了人生态度,在老子、庄子、荀子那里我们读到了人生智慧。读书中我们能看到风行走的样子,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更重要的是能在翻书的朝朝暮暮里,感受到生命的自由呼吸。
读书之味,愈久愈深。读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精神的愉悦,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一个爱看书的人,他必定不致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导师、一个幽婉的安慰者。通过自己多年的阅读经验,我认为,在如今网络时代,无功利的阅读是最好的方式,古今中外大师们的作品在我们心里扎根,诗人们的佳句在我们血管里运行,生活中的琐事烦恼,在每天阅读好书的情况下,滴答流淌出蓝天、白云、花开、鸟鸣与和谐。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读书自古以来就是为学与从教的基础。一个师长,倘若没有对书籍的沉醉与热恋,没有对求知的渴望,没有开阔的人文视野、博大精深的知识修养,就无法言传身教。朱光潜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教育家、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他不仅著述甚丰,而且更具有崇高的治学精神和高尚的学术品格。
通过阅读朱光潜的书籍,让我联想到我自己。我的父母亲,一生就是吃了没有文化的亏,所以到了我这一辈,父亲说什么也要我们兄弟妹好好读书、勤奋学习。可是,那个连温饱都难以解决的年代,哪有钱买书、哪有时间读书学习。改革开放后不久,我便怀着绿而美好的理想走进部队、走进了部队这所我人生的大学。是部队给我提供了学习知识的平台。从此,我便不断地用知识来充实自己、武装自己,读书为我的生活增添了彩,为我的写作之路奠定了坚实而有力的基础。读书使我的生活多姿多彩,作为一名返乡的农民工、一名共产党员,我愿把自己投身到我热爱的农家书屋管理员的事业中去,用知识丰富村民的头脑、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这正是:“人生路上书做伴,和睦家庭细耕读。书啊,你是多么的崇高,多么的伟大啊!我从那淡淡的书香中,美丽的图画里,感受到读书的乐趣,读书的快乐,只有爱读书的人才能细细品味出书中的香甜,才能感受到回味无穷的魅力!我不但喜欢读书,还喜欢写作。我写美丽的大自然、勤劳淳朴的农民、欣欣向荣的村庄;写家乡兴平的变化……当一篇篇文章刊登在各种媒体上的时候,我心中的那种喜悦,就像一朵绽放的花儿,这种喜悦仿佛在我的人生道路上一直鼓励着我,让我收获着对读书更加浓浓的爱!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的确,书,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我的心灵深处,最依恋的是永无止境的书山。它像一盏明亮的灯,照亮了我人生的道路;它像一片灿烂的阳光,温暖了我冰冷的心;它像一首动听的歌曲,唤醒了我沉睡的智慧……它,给予了我知识,力量和勇气。
屏蔽此推广内容
读书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更是一种精神享受。书中充满了想象,充满了生机,充满了人生的惊喜,充满了生灵的奇迹。浓浓的书香里,散发出的芬芳与诱惑,让我不由得从心里发出一声感叹:读书有趣、书香醉人,净化心灵、其乐无穷!
让我们以书为伴,一起都来读书,读好书吧!
(作者为陕西省兴平市花王村农家书屋管理员 王选练)
读朱光潜《谈读书》有感之三:因为深深热爱 所以倍加珍惜
王长军
有这样一位朋友,似乎远在天涯,却常常如影随形;似乎跨越千年,却时时滋润心灵。她不需要什么山盟海誓,却从来都是忠贞不渝;她从来没有甜言蜜语,却从来都是真心实意。当你走进漫漫长夜,她是一颗闪耀的星辰;当你航行于大海波涛,她是一盏指路的航标;当你走在十字路口,她是一位善意的交警;当你穿行于浓浓的迷雾,她是辨别方向的指针。在寒冷的严冬,她雪中送炭;在炎热的夏季,她如清凉甘泉;当你跌入人生的低谷,她将曙光化为希望;当你站在得意的巅峰,她会忠告你适可而止。不是友谊,却胜似友情;并非爱情,却饱含深情。不求功名,不计报酬,默默无闻,脉脉含情。从来没有背叛,也从来不张扬炫耀。朋友,你知道她是谁吗?——她就是书。
说起读书,我有说不完的话题。记得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书里曾经讲到一棵松树,一类人是为了实用,一类人是用于科研,一类人是欣赏它的美丽。为了生存,我们不得不讲求实用;为了进步,我们不得不进行研究;为了丰富我们的精神,为了生活得更加幸福,向更高的文明前进,我们又会主动地去追求美。美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境界,读书是为了进入更高的境界。只是为了实用,是最低层次的追求。所谓的一切向钱看,所谓的读书无用论,其实都是精神境界滑坡造成的恶果,是实用主义至上的低俗追求。生存,不仅为了活着;活着,必须更好地生存。在解决了生存和活着的基础之后,如何改变人的精神面貌,如何由实用主义进入到审美的境界,这就需要读书,需要日积月累的读书。
如何读书,需要技术。精湛技术,需要学习和引导。朱光潜先生的这本《谈读书》,就是一本关于如何读书的引导书。朱先生虽然是美学大师,但并不是居高临下指手画脚,而是像一位亲人,如一位朋友,甚至好像一位同学在给我们讲一些关于读书的问题。 读书,不需要整齐划一,也不需要开列书单。人生多种多样才是真正的精彩,见解各不相同才是真正的思想。
读书,应有所选择,不是见到什么书都当宝贝。茫茫书海,密密书林,任何一个人走进去都会淹没于其中,因此必须有方向、有目标、有目的地进行筛选。
读书,不必,随波逐流;写作,无需人云亦云。只有经过时间检验的书才是好书,只有经过深思之后的思想才有价值。
读书,不能只重功利,更重要的是内涵,是情操,是精神,是品味,是真情。
读书,应从兴趣开始。没有兴趣是枯燥的,没有感情是冷漠的,没有真情是虚伪的,没有灵魂是虚空的。如何培养兴趣,首先从喜欢开始。
读书的终极目标不是金钱,不是功名,不是荣华富贵,而是有一颗丰富的心灵,做一个真正的人。真正的人,既不是世俗所谓的为所欲为的当权者,也不是当下的所谓“成功者”,而是一个自始至终保持真诚、坚守善良、追求美丽的修行者,他既是文明的追求者,也是文明的传播者。
激情过后,仍然不舍不弃,才是真正的有感情。如何由一时的喜欢渐渐养成习惯,最后达到终生热爱,这不仅需要愉悦的欣赏、快乐的享受、幸福的品味,更需要执着的追求、不懈的努力,还需要深沉的热爱。屏蔽此推广内容
只有精确地理解,才会深深地热爱;只有深深地热爱,才会百倍地珍惜;只有百倍地珍惜,人生才更有意义。
做人,首先就要读书。读书,也是一种心灵的修行。
(作者为神东煤炭集团开拓准备中心搅拌一站通讯员 王长军)
读《谈读书》有感之四:读书的明亮
熊瑞芳
朱光潜先生是一代美学宗师,学问广博专精,学养根深叶茂。他的《谈读书》,读来让人深得读书之道、之趣、之悟。
《我所欣赏的书评》中,他说:“真正的批评的成就永远是对于作品的兴趣和热情的养成。”即书评是发自内心和语出天然,不带任何功利。做书评的态度要公平,公平源自学识、见解。客观是学识和见解的结晶,唯有客观才能写出真正的书评。理想的书评是一种艺术,能引导读者从作品中发现他自己梦想不到的哲学、艺术技巧和许多美丑,做到主、客观的统一和融合。“欣赏一首诗就是再造一首诗。”“好的书评是再造。”好的书评家犹如探险家,让读者看到最高的山峰。这是说书评,说书评的实质,对文艺批评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作用,但此番真知灼见更是道出了读书源自兴趣和热爱的缘由和道理。
读书无穷无尽,唯好书不厌百回读。“《书经》是最古的政治史料,《易经》是最古的解释自然的企图,《诗经》为中国纯文学之祖,《春秋》为中国编年史之祖……”先生循循善诱。日记和随感录对读书有很大的帮助。《漫谈日记》中,他以《春秋》为例,畅谈其中奥妙:“这种以私人资格写成的编年纪事实在就已经是日记。”“任何史籍都必须采取一个观点。”《春秋》是站在尊周尊鲁的观点上,还有《归田录》《梦溪笔谈》等,像罗马大将凯撒“备忘录”也都类似于日记。日记具有很好的史料价值、传记资料价值和文学研究价值,能较真实地提供当时的政治社会状况,弥补许多正史的不足,是内心生活的自传,也是对于人生、自然与文艺的深切感想。《只言片语妙天下》中谈随感录,如“人人都埋怨自己的记忆力不好,没有人埋怨自己的判断力不好”这样的随感语录,就很微妙精巧,耐人寻味。通常来说,第一流的随感录的作者具备哲学家与诗人的特质,看得高远,寓情于理。随感录在法国最发达,英、德等国亦盛,像歌德、培根、尼采等,都是以言语妙天下的。这真是大家谈读书,学问宽泛,无所不通,信手拈来的读书之道,神明广大,为读书指点门径,指引方向。
书牍略谈中,作者谈到书牍的形式,多采取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的“书”“牍”分类法,书一般指文章,牍是书信。司马迁《报任安书》是很正式很郑重的书信写作,长篇大论,言政讲学,气势贯通。《昭明文选》把“书”“笺”分列,“笺”就是“牍”。书中常见临危不乱之士,信中常有藏锋不露之处,六朝绮丽,唐宋高古,都在书牍中推演,其中的英气勃勃,风度翩翩,立己立人。中国的书牍圣手古今有两人,王右军和苏东坡,他们的胸襟气度影响后世文章。而六朝齐梁的书信已然成为一种艺术,如“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莺乱飞”见于《与陈伯之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见于《答谢中书书》。它们的语言彩,如锦如绣,绚丽满目。自然流露的文字,作为书信,却又易见作者平生性格,富有生气。唐古文运动一反六朝风格,向官样文章和寻常文章发展。苏东坡“胸无尘芥,诗文书画都如行云流水,意到笔随,”其风雅本,笔下一股清气。明朝人最讲究尺牍,“看西山一带堆蓝,天然一幅米家墨气,”是明人典型的笑傲山川纵情风月的文章习气,不流俗又直截了当。这些古文派或文选派的书牍,是日常最普通和最具特点的文章形式,作者以独特的见解和深厚的意蕴,品低品高,说小说大,从一封书信中探得悟得象司马迁那样长江大河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文章魅力。
故先生注重和提倡博览书,反复讲学问根基越宽越好。文学、历史、哲学都如金字塔,要铺一个很宽广笨重的基,才能造就出尖顶。“我已经整整地做过三十年的学生,这三十年的光阴都是这样东打一拳西踢一脚地过去了。”研究文学的,学了英文还学法文再学德文,时代背景又把人拉到历史哲学宗教中,文艺原理又逼你去问津图画音乐美术等。先生又告诫,作文如写字,首先须手法纯正,然后才能于万千功夫后可望达到境界。“化境”是最高境界,“高超的人格,悲欢离合的情调,山川风云的姿态,哲学宗教的慰藉”等都能从中表现出来,而这其中少不了极严谨的艺术良心和人品学问功夫。至此,作者谈的是读书做学问的根本。
学问在忙中做成,读书主要靠挤时间,因此养成读书的习惯很重要。如何去读也很重要,涉猎广泛,古今中外,学问就是道德修养的途径,诚如苏格拉底之言:“知识即德行。”学问不只是谋生的手段,而是关乎心灵,让心灵丰盈,充满气象。颜回陋巷,一箪食,一瓢饮,读书致学,不改其乐,这是做学问的精神和境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做学问的至理。认清方向和门径是学问成功的原因。由此,兴趣和方法是学问的最基本要素。融会贯通,创造活的知识,文章出苦心,“借问近来太瘦生,总为从来作诗苦。”布局谋篇,材料取舍,思想观点,文气呼应,“伊尹鸣商,周公鸣周”潜藏文章道理。文章最终写得怎样,“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天才在于学习,聪明在于积累。牛顿是天才,却说“天才只是长久的耐苦。”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神”,来自他的读万卷书的苦功夫。功夫不会错用,天道酬勤,处处皆学问,功到自然成,功夫在诗外。学识、见解、胸襟、思想皆源于深厚的学养,所谓风生水起,风起云涌,终得文章天成,狂飙为我从天落。
千年古树在风雨雷电中造就,伟人人神出自苦难和艰难。朱先生谈读书说到哲学层面,折射出哲学的光芒,把人从蒙昧幽暗处带到清楚明亮处,教人努力不生活在暗处,奔向生活的光明处,人生在读书中成长和获得。“我能感伤也能冷静,能认真也能超脱。能应俗随时,也能潜藏非尘世的丘壑。文艺的珍贵的雨露浸润到我的灵魂至深处,我是一个再造过的人,创造主就是我自己。”《谈读书》开篇平淡,越往后读,越觉味浓意深。众多大家名著纷呈眼底,先生好像是为读者开具好的书单,又像是在做读书索引,读书的真谛娓娓道来,真的是为有源头活水来。略为美中不足的是,语言有点隔代,与现在文章的那种语言兴味和时代韵味有一点点异,毕竟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甚至二、三十年代写的,但同时又更见其历经岁月打磨后的精妙、力量和光彩。
(作者为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国家税务局 熊瑞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