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傅斯年图书馆藏两种清代内府抄本曲本考
2023年8月23日发(作者:骆驼祥子的简介)
做葡萄酒需要放水吗-
文化遗产2021年第2期台湾傅斯年图书馆藏两种清代内府抄本曲本考彭秋溪[摘
要]台湾傅斯年图书馆所藏《太平钱》《奇福记》两种四抄本曲本,为清代内府之物,曾经“北
京人文科学研究所”递藏。从各层信息判断,两剧原来抄就于雍正朝(或更前),再以四抄写于乾隆朝,
应为两朝内府演出之本。这其中,《奇福记》乃据李渔《奈何天》剧改编而来,剧词仍保留原有的男女情
表演,则其应属帝王私密性演出所用剧本,演出之地当在宫廷或行宫的室内小型戏台。两曲本内存有大量详
细的演出指导文字,包括服饰、道具、台步等,可为清代内廷戏曲演出研究提供较为详实可靠的文献依据。
两剧在篇幅、情节、文字方面,与其所依据的明清旧传奇基本保持一致。另外,二剧均在出目之下标明唱腔,
显示出雍正朝内府演戏仍以昆、弋两腔为主的特,而弋腔已略盛一筹。这些信息为探讨清代内府演戏、清
初戏曲发展史,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关键词]傅斯年图书馆
《太平钱》
《奇福记》
四精抄
内府演戏〔中图分类号〕12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
0890
(
2021)
02
-
073
-
09抄本曲本《太平钱》《奇福记》,今藏台湾傅
斯年图书馆。二者皆以仿宋体四抄就,非常精
美。这是目前所知梅兰芳旧藏《狮吼记》①、上海
图书馆所藏《江流记》《进瓜记》②、日本东北大
《太平钱》,上、下二卷,二册,索书号:
学附属图书馆所藏《如是观》等四种、日本大阪
府立中之岛图书馆所藏《昇平宝筏》③、南京市博
物馆所藏《金印记》《登科记》(各一卷)④之外,
A855.5
049o书高29厘米、宽17厘米。版心高
21.
4厘米、宽13.
7厘米。书封左上角贴签,仿宋
大字题写“太平钱上/下卷”。上册书首护叶左上
又两种清代内府四精抄曲本。因各种原因,两
剧目前尚不为学界所知。有鉴于此,本文即对此
角题“两个时辰零四刻”,下册书首护叶左上角题
“两个时辰零五刻”。无序无跋,无目录。花口,
单鱼尾,四周双边,无界行。半叶八行,行二十
二剧略作探考,以便后来者深入研究。[作者简介]彭秋溪(1986
-),男,湖南人,文学博士,杭州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浙江杭州,311121)*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稀见清代饬禁戏曲小说史料汇编与研究”(项目编号:18CZW030)和广东省社科
基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GD17YZW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①
今藏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2012年,文化艺术出版社据此本复制出版,名为《清内府四抄本狮吼记传奇》。
民国间傅惜华所撰《缀玉轩藏曲志》之“狮吼记”条,谓此本为“乾隆间四精抄本”,“盖仿内府刻本《劝善金科》之
例,惟无蓝耳。”参见吴平、回达强主编《历代戏曲目录丛刊》第9册,扬州:广陵书社2009年,第4721
-4723页。② 关于上海图书馆藏《江流记》《进瓜记》的版本介绍、成书情况,分别参见沈津《上海图书馆所藏清乾隆内廷精
写本〈西游记〉传奇二种》,《文物》1980年第3期;冯金牛《书林札记•清內府四抄本〈江流记〉〈进瓜记〉》,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39
-
143页。③
关于中之岛图书馆所藏《昇平宝筏》的相关信息,参见熊静《述大阪府立中之岛图书馆藏〈昇平宝筏〉》,《戏曲
艺术》2013年第3期。④
参见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编《楮墨芸香——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图录》(二O
—
O),北京:国家图书馆
出版社2010年,第71页。按,此《图录》著录为“五抄本”。误。73一字(小字双行同)。版心上端题“太平钱”,鱼
第六出“得白卫借此闲游(弋腔)”第七出“月下老指点良姻(昆腔)”
第八出“韦义方愤刺孤女(昆腔)”第九出“节度使求贤灭寇(弋腔)”
第十出“张果老慕央媒(昆腔)”尾之下、版心右侧题写出目,下端标页次。正文以四工楷抄录。出目,以绿抄写;
出目之下标韵部,用红。曲牌,以黄大字抄
写,曲词以黑大字,衬字黑小字。以正文第
一叶为例(见图1):首行顶格题“太平钱(黄
)卷上(红)”,次行题“第一出(黑)帝
第十一出“痴谏议空藏机殼(弋腔)”
第十二出“好夫妻依旧团圆(昆腔)”。
上卷,共计七十六叶。君接旨下尘凡(绿)庚青韵(红)弋腔(黑
)”。曲文中,标以“句”
“读”
“韵”
“迭”第一出“五花营参谋熟演(弋腔)”
第二出“八卦阵巨宼成擒(弋腔)”第三出“满尘缘挈眷归山(昆腔)”
第四出“辞节度回家问妹(弋腔)”第五出“遇牧童好逢接引(昆腔)”
第六出“见贤妹得叙寒暄(弋腔)”第七出“后花园玩景离魂(弋腔)”
第八出“绛云楼赋诗赠帽(昆腔)”第九出“明圣主大颁恩赏(昆腔)”
第十出“太平钱两结丝萝(弋腔)”“格”“合”,红小字。白文,亦用绿大字抄
写。舞台指导文字,则用红小字。宾白铃朱圈
(直径四毫米)以作句读。第十一出“奉圣旨轻装觅迹(弋腔)”
第十二出“驾云駢化鹤登仙(昆腔)”。
下卷,共八十九叶。《奇福记》,上、下二卷,二册,索书号:
(图1《太平钱》书影①)
(图2《奇福记》书影②)A855.6
239。款制、序跋、目录情况与《太平钱》
此剧每卷十二出,共计二十四出。剧演上帝
同(见图2)。唯上、下册书首护叶左上角均题
“两个时辰零三刻”。此剧共计四十出。剧演财主
阙素封五官不全,但因世代积善,又助边输饷有
命东华帝君(化名“张老”)下凡度脱广陵谏议大
夫韦恕一家等,并以十万贯“太平钱”为婚证之
物娶得韦恕之女,而韦恕之子韦固,又以张老所
遗“太平钱”,娶得王氏之女。最后双双赴王屋山
功,上帝为感其德,派遣整形使者为其脱胎换骨,
阙氏遂获得三位佳妻芳心。朝廷下旨嘉奖阙府上
成仙,皆大欢喜。各卷出目如下:下,合家欢喜。各卷出目分别如下:±5第一出“帝君接旨下尘凡(弋腔)”
第二出“韦恕元辰欣宴集(弋腔)”±5第一出“三大帝朝天奉旨(弋腔)”
第二出“四开场挈领提纲”③第三出“阙素封自叹今世(弋腔)”
第四出“邹先民不食前言(弋腔)”第五出“倩丫鬟灭灯帮衬(昆腔)”
@
@
349861706,
第三出“幻法身瓜园托迹(昆腔)”
第四出“为祖饯客舍开筵(弋腔)”第五出“别双亲特行考试(弋腔)”①
台北傅斯年图书馆网,https:
//ihparchive.
ihp.
sinica.
edu.
tw/ihpkmc/bookimg2_
op?
@65*
-2396651421*访问日期:2021年2月26日。②
台北傅斯年图书馆网,https:
//ihparchive.
ihp.
sinica,
edu.
tw/ihpkmc/bookimg2_
op?
@65*
_239665149T1@
@
177229740,
访问日期:2021年2月26日。③
按,此出只有念白,故原书不标腔种。74第六出“赚小设计遮瞒(昆腔)”
以上两剧,卷端均铃“史语所收藏/珍本图书
第七出“选边才特疏共鸣(弋腔)”第八出“塑大士静室逃禅(昆腔)”
记”(朱文长方)、“傅斯年/图书馆”(朱文长
方)。史语所藏书,其中一部分是上世纪抗日战争
结束时,从所谓“东方文化事业总委员会”①接收
而来。其时“东方文化事业总委员会”之下设有
第九出“奋雄威操演出师(昆腔)”第十出“苦贫困桑榆嫁女(弋腔)”第十一出“央张媒重缔鸾交(昆腔)”
第十二出“唤王六代相美媛(昆腔)”第十三出“扰边疆黑白天王(昆腔)”
第十四出“助粮饷忠良世仆(弋腔)”第十五出“看状词宣抚欢欣(弋腔)”
第十六出“立威风素封整顿(弋腔)”第十七出“代主行仁真义气(弋腔)”
第十八出“骗夫设计假温柔(弋腔)”第十九出“拜师认姊皈依切(弋腔)”
第二十出“朝凤攒羊阵势雄(昆腔)”。
上卷,共计九十五叶。“北京人文科学研究所”,并建置“书库”。“书
库”,即俗谓“东方文化事业图书馆”或“东方图
书馆”,实为“人文科学研究所”进行科研工作所
利用的图书馆。研究所、图书馆皆在当时王府井
大街东厂胡同黎元洪旧邸内。民国二十七年(1938)五月,北京人文科学研
究所编印有《北京人文科学研究所藏书目录》②,
内中著录:“《太平钱》二卷,不著撰人名氏,清初
大内五精抄本,一(函)、二(册),六九O四
(号)。”
“《奇福记》二卷,不著撰人名氏,清初大
内五精抄本,一(函)、二(册),六九O五
(号)。”“五”应为“四”(详见下文)。据此
第一出“借大雪好建奇勋(昆腔)”第二出“赔小心恐怒主母(弋腔)”
可知,《太》《奇》二剧应即“北京人文科学研究
所”旧藏之本。第三出“黑大王数侵内境(昆腔)”第四出“阙素封复遣媒人(弋腔)”
第五出“相美人妍端各判(弋腔)”第六出“退财礼名分攸关(昆腔)”
这两部曲本,傅斯年图书馆定为“清初大内
第七出“虽捐生未算全节(弋腔)”第八出“误入殼难免失身(昆腔)”
用红黄绿黑四墨精抄本”,但未见相关文字说
明。第九出“题匾额奇闻特出(昆腔)”第十出“遇公差巧思独成(弋腔)”据笔者考察,《太平钱》《奇福记》两剧内,
第十一出“硬作主难施诡计(弋腔)”
第十二出“强掳俊欲遂淫心(弋腔)”第十三出“因助饷兼谋内应(弋腔)”
第十四出“假被掠并建奇功(昆腔)”第十五出“胡判官查对无遗(弋腔)”
第十六出“变形使施为有法(昆腔)”第十七出“赠官职喜从今日(弋腔)”
第十八出“闻变化悔不当初(昆腔)”第十九出“四冠诰阖室增荣(弋腔)”
第二十出“一恩纶千秋佳话(弋腔)”。
下卷,总计一百零五叶。除多处避讳“玄”字外,还避“真”字。避
“玄”字者,如《太》剧上卷第十一出内,“言既
出,弦发扣”之“弦”字缺末笔;下卷第十出
“喜弦歌声起”之“弦”,亦缺末笔。《奇》剧下
卷第十二出,“元黄路一条”避“玄”;第十四出,
“弩张弦刀离鞘”之“弦”字缺末笔。可知二者抄
写于康熙朝之后。避“真”字者,则如《太》剧
下卷第十七出出目“代主行仁真义气”之“真”
字,缺末笔;版心所题出目中,“真”字亦缺末
笔,显然是避清世宗“胤稹”讳。《奇》剧中虽然未见明确避雍正帝讳的字眼,
①
关于东方文化事业总委员会及其附设机构的历史,请参考《东方文化総委员会并人文科学研究所CD概况》(1935
年8月)、山根幸夫《东方文化事业CO历史——昭和前期日中文化交流》(东京:汲古书院2005年)。②
北京人文科学研究编:《北京人文科学研究所藏书目录》(第五册)第一百十一叶下,铅印本,傅斯年图书馆藏。75但其中十几处避用“真”字,这与《太》剧同。
如:上卷第三出,“那一句不当,那一字不确”,
《奈何天》(按,与《奇福记》为同一剧。详见后
文)作“那一句不真,那一字不确”;第八出【雁
尤甚。此本则同治帝所改者。因咸丰之
名有“訝”字,故本中住、祝等字皆改。
昔戏词中祗有“且住”字样,无“且慢”
二字。自此本经皇帝改后,宫中戏遇
“且住”皆改念“且慢”矣。宫中改念外
边亦效之。故至今尚有念“且慢”二字
过南楼】曲中“诵心经,三回九转”,《奈何天》
作“诵真经,三回九转”。更值得注意的是,《奇》
剧还避用“侦”字①。如下卷第十出,白天大王
者,习惯然也。⑤另外,《太》《奇》剧中多处出现“番兵”
云“须要差个妥当的人,上去打探一打探,然后
用兵才好”,《奈何天》作“须要差个的当的人,
“胡笳”“和戎”字样,甚至略涉不雅宾白。前者
上去侦探一侦探,然后用兵才好”。又如,同出阙
如《太平钱》上卷第九出中云:“迩来胡寇作乱,
边报紧急”“胡宼猖獗”。后者则如《奇福记》卷
忠云:“卑职已进贼营,贼头甚是凶猛,现在山下
扎营,着我上来打探。”《奈何天》作:“卑职已进
上第三出内,阙素封为骗取邹小入殼,欲先在
丫鬟身上“操练”熟悉:“不免唤他出来,把各样
贼营,贼头甚是利害,现在山下扎营,着我上来
侦探。”可知《奇》剧实际上也避“胤稹”讳。
风流兴致,都在他身上操演一操演,临期选择好
架式的用。”第六出内又云“侧耳朵,静听鸾交,
与此相类似,《太平钱》亦避用“真”字:旧抄本
《太平钱》②称张果老为“真人”,此本全部称
“帝君”,如“你早早上山来,我先去报知真人便
了”,此本(第五出)作“你慢慢的上山来,我先
正在冲锋处,钩响床摇。”还必须注意的是,虽然
二剧避雍正讳至严,但与上海图书馆所藏乾隆朝
四精抄本《江流记》《进瓜记》(后文或简称
“上图本”)、日本东北大学附属图书馆藏清代四
抄本《如是观》等四种⑥,在字体风格、抄写笔
去报知帝君知道”。一般而言,乾隆朝及此后问世的书籍,其中
“真”“镇”③“贞”字无需避世宗名讳。如乾隆间
武英殿刊印《劝善金科》及此后的《昇平宝筏》
、装帧款式等方面,完全一致。综上各层信息,
笔者认为,此二剧原本成于雍正朝,而以“四”
《鼎峙春秋》④,均不避“真”
“镇”
“贞”字。可
见《太》《奇》二剧避雍正讳至严。从现存的晚清
精抄于乾隆朝,才呈现出以上“特殊”的版本特
内府曲本避讳来看,这种避讳形式,的确是当朝
特,如朱墨旧抄本《老人呈技》卷末无名氏题
征。上海图书馆所藏“四”精抄本《江流记》
《进瓜记》⑦,据沈津先生介绍,“书高29、宽17.
7
识云:宫中戏本皇帝恒亲自删改,乾隆时
厘米,均半页八行,行二十一字,字体仿宋,左
①
但“镇”字不避讳。另外《江流记》《进瓜记》似也避用“真”字,剧本中多用“果然”“实是”如何如何,而
不用“真的”
“真是”如何如何。②
本文所引旧抄本《太平钱》,皆为《古本戏曲丛刊》(三集)所收本。后文不再注明。③
按,《奇》剧“镇”字不避讳,如下卷第四出“镇静起来”。北京首都图书馆藏旧抄本《劝善金科》中有避
“真”
“镇”者,研究者或以为抄成于雍正间。参见戴云:《简论张照及〈劝善金科〉(上)》,《戏曲艺术》1995年第3
期,第79页。另外,《江流记》“镇”
“贞”字亦不避讳。④ 《古本戏曲丛刊》(九集)所收《鼎峙春秋》且不避讳“弦”字。⑤
按,此曲本为齐如山旧藏,现藏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参见俞冰《齐如山百舍斋藏善本知见录》(上册),北
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年,第133页。⑥
本文所引日本东北大学附属图书馆藏《如是观》《滑子拾金》《冥判到任》《太尉赏雪》四种曲本,皆据日本东北
大学《东7^74^丛刊》第8集所收彩印本。此书附录矶部祐子所撰解题,后文引用也不再注明。参见矶部祐子著、矶
部彰编:《东北大学附属图书馆藏〈如是观等四种〉原典七解题》,特别推进研究“清朝宫廷演剧文化CO研究”班(代表:
矶部彰),2009年3月20日。⑦
本文所引上海图书馆藏《江流记》《进瓜记》,皆据日本东北大学《东善本丛刊》第11、12集所收彩印
本,参见矶部彰编著《上海图书馆所藏〈江流记〉原典七解题》,《上海图书馆所藏〈进瓜记〉原典七解题》,特别推进
研究“清朝宫廷演剧文化CO研究”班(代表:矶部彰),2010年3月30日、2011年2月21日。76右双栏,白口,单鱼尾。二书各八十余页,抄写
极为精工,凡曲牌名均用黄笔,曲文则用墨笔,
科白用绿笔,而台步脚注均用红笔,以示区别。”
应为“四周双栏”,大概因板框上下内栏不如左
右清晰(首叶内栏尤其不清晰),故有此疏误。细审《江》《进》二剧,乃是用刷印好边栏、
版心栏线以及鱼尾的空白纸抄竣,而版心上端的
剧目、下端的页次,皆由抄胥手填。不但如此,
“二书扉页均注明演出时间为’二个时辰零四
刻'。”
“装帧用深蓝绢面,黄丝线并湖绫包
角。”①不过,从2011、2012年日本东北大学《东
笔者还发现,《江》《进》二剧用纸的印栏,来自
同一板片(见图3),而其纸差却比较大:7^7善本丛刊》以原大彩印形式影印的上图本
《江》《进》二剧来看,沈文所谓“左右双栏”,
•命丨孤图3《江流记》《进瓜记》板框特征可见二剧应非抄于同时。《江》剧避“玄”
“弘”字,又铃有乾隆御览之宝(“太上皇帝之宝”“八
征耄念之宝”
“五福五代堂宝”),其抄就于乾隆朝
无疑,由此,《进》剧也当抄写在乾隆朝。无独有偶,笔者发现日本东北大学所藏《如
是观》等四种所用纸张印栏,恰与《奇福记》等
相同(见图4-图6),可知皆源自同一板片:(图6《如是观》《奇福记》鱼尾形状及版心线条形
状③)《太》《奇》二剧的式样行款、字体风格,及
颜、出目字数、台步文字、演出时长等,又皆
与《江》《进》完全一致,每剧演出时长均为四五
个小时左右,则《太》《奇》二剧也应抄自内府无
疑。不仅如此,《太》《奇》二剧也利用了
“天
井”“地井”等舞台设施来增强表演的观赏性,而图4《如是观》《奇福
记》板框左上角②)
图5《如是观》《奇福记》板框右侧双栏缺口配有“地井”“天井”设施的戏台,目前所知只有
内廷具备。以上这些因素均表明,《太》《奇》与①
参见沈津《上海图书馆所藏清乾隆内廷精写本〈西游记〉传奇二种》。②
注意图片中板框左上角、上栏右侧以及左栏下部微缺特征。而《奇》剧左外栏已有两个微缺。③
注意图片中二剧版心中的鱼尾边缘切线特征均一致。77《江》《进》同属清代内府曲本。个非常有意思的版本特征,即前四剧曲文中的衬
再谈“五”。上图本《江》《进》,原系周
明泰(1896
-1994)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末,赠予
字写于行中,而《金科》写于行右:“曲文用单行
大黑字,衬字则以小黑字旁写别之。”而在《金
当时的上海私立“合众图书馆”,该馆编有《至德
科》之后产生的内府曲本,如《昇平宝筏》《鼎峙
春秋》④,其抄写制式也皆仿《金科》。《太》《奇》
周氏几礼居藏戏曲文献录存》,著录为“五彩精抄
本”①;前文所揭《北京人文科学研究所藏书目
录》著录《太》《奇》二剧亦谓“五精抄”。实
等剧曲文中的衬字,虽然也采取小字抄写,并且
试图以“浅黑”区分,但由于书写于行中,加上
际上皆属误会。因四剧曲文中的衬字,以小字抄
墨把握不匀,其区分度实际上并不高(这也是
后人容易误其为“五”的根因所在)。《金科》
写,字划细如发丝,较之大黑字,从整叶对比观
看,视觉上的确呈现出接近“浅黑”的效果,
故皆以为“五”抄就。②这是与后来刊印的《劝
善金科》所用“五”③不同的地方。将《太》《奇》《江》《进》四剧与出版于乾
采取小字“旁写”的方式,弱化了视觉上的困扰,
又将红“句”
“读” “韵”等字,改作蓝,以
便与红科介文字区分,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视
觉效果。隆间的《劝善金科》对比(见图7-9),还有一
A总張样韻"■<、,“本啟列蠻係粧拂iAs難蘿
f■®F#黑#醤sr養兑毗十娜A黒如
狰&丄七9帝«.%严询眾化作"無繩fe餐補
樺ft氷罐创Hs庇
■因甲襦曲&「?拔畧第j脫酌a・雪衆—城就胡妾少屢
畀K
-K
會特也放I北関»孰沼帽哼一時波
山娈金二70时曲他财呼小骡观屠宛空
50-a竈金鳥鯉轴懿於-
秒醇
di麗王本*能率拾鸭乩豪<壬踌A毘是Bfr中宮穿鼻*抵曹咿祟竹散昂卒在酣<樹.建再恭衣子內鶯A上科打歼
刖
仁
畫王矍慈*魚■*削
祁涯Ik蛊无
轉.M^
眷復塞鞄W谦削丸江■
王m犬腔
■!:帕审金■■.■厅河'*■W诃上"-1V.•
B■M«
叫修廊咦铉
勺好卑梶敎
址寻軍玉聲囲號上穿也域聘猱円聶江上衣
邨
瀚用青山頓老•-垃葦
冷殆上摘建站卡ft腔
Til一>«汴理良州不欲科是A到M得此A.砒到闻比謎接李里«粘«弘在申上*療常作山鳳戟人熱#黒
沁泰汕;Jt卜為令鑒摄故乖人一戡昭飾卑屯丘-
外排替相■«巾睜行衣帝«■*徒上«"上義卅办
黑第十哥三訂齣F付
施號姿TI扌和遵馄見殖E爲鼎歸如嘗盘累蒂聘聯蒂弐升樹ifi„2审J議
11常相恢廖A电
才03图7上图本《江流记》书影图8上图本《进瓜记》书影图9哈佛燕京图书馆藏五套
印本《劝善金科》书影这似乎表明,《金科》作为清代内府第一部
推想,《江》《进》二剧以“四”抄写的时间或
“五”刊印的曲本,其实是在康、雍两朝的基础
上作了进一步的改进,而非其独创。从这一点来在乾隆初年(或稍前)。这与上图本《进瓜记》书
首护叶许叶芬⑤(1859
-?)跋文认为二剧是“乾
①
转引自蒋星煜《清乾隆御览四抄本戏曲两种•弁言》,上海图书馆编《清乾隆御览四抄本戏曲两种》,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3页。②
按,沈津、熊静皆谓《江》《进》二剧是“四”抄本,是。蒋星煜《清乾隆御览四抄本戏曲两种•弁言》于
此加按语云:“按两抄本凡牌名黄字,曲文用墨字,科白用绿字,场步脚注用红字,本为四抄写,所谓'五'者,加
上白纸一也。”按,“加上白纸”作为一的说法,实不知所谓。③
《金科》书首“凡例”中云,“宫调用双行小绿字,曲牌用单行大黄字,科文与服俱以小红字为旁写,曲文用
单行大黑字,衬字则以小黑字旁写别之”,“曲文每句、每读、每韵、每迭、每格、每合之下,皆用蓝字注之,以免歌者误
断而失其义”。④
按,本文所引《昇平宝筏》《鼎峙春秋》,皆据《古本戏曲丛刊》(九集)影印清“内府”抄本。据研究者介绍,
日本大阪府立中之岛图书馆所藏清代内府抄本《昇平宝筏》,“版式、字体与乾隆武英殿五刻本《劝善金科》、乾隆御览
四精抄本《江流记》《进瓜记》等完全相同。”参见熊静《述大阪府立中之岛图书馆藏〈昇平宝筏〉》。⑤
许叶芬,字少鬻(一作“绍鬻”),直隶顺天府宛平县(今北京东城区)人。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78隆初年大内节戏院本”的看法也是相应的。不过,
许氏认为《江》《进》二剧是“进御副本”,但未
对其判为“副本”作出说明。推其语意,许氏所
谓“副本”,应是与优伶所持之本相对而言,并无
《太平钱》一剧,传流稀少。除此本之外,仅
有一个旧抄本存世,见收《古本戏曲丛刊》三集。
特别强调“正、副”之意。况且,此二书虽然未
使用黄封面,但装帧仍旧极其精美,且铃有御
对比二者的剧情、文字,可知二者曲词、宾白虽有
一定程度的差异,但同属一剧无疑。至于《奇福
记》一剧,据清初辑印的《笠翁十种曲》所收《奈
览之宝,当是御览之本,即所谓“安殿本”①。
以此为鉴,虽然《太》《奇》书封未用黄绢面
(或硬纸),也未铃御览之印,但二者亦以“四”
何天》一种,其剧目之下标曰“一名奇福记”⑥,文
字与《奇》剧少有出入,可知《奇福记》即《奈何
天》,为李渔(1611
-1680)作品之一。精工抄写,字号大小与《江》《进》等全同,则此
二剧也应是预备清帝、太后等观览之物。②内府本之外,齐如山(1875
-1962)曾藏有
一种抄本《奇福记》,见录于《齐氏百舍斋戏曲
由于目前尚未得见《太平钱》原作,而旧抄
本其实是一个艺人抄本⑦,无法作源与流的对比。
限于篇幅,现以《奇福记》《奈何天》二剧作一对
比分析,用以探讨清初内府曲本的某些特性。存书目》:“二卷三十折,不著撰人,抄本,四册
一函。”③齐氏所藏《奇福记》为三十折,四册,
而此本则分四十出、二册。可知二者非同一版
《奈》《奇》二剧,曲文、宾白均无大的差异,
可知此本《奇福记》当从《奈何天》而来。与此
本。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卷十三)也
相应,《奇》剧剧情敷演的顺序,也与《奈》剧基
本保持一致,唯有若干出,乃是从《奈》剧分离
出来,单独成立,故全剧总计达“四十”出,而
著录齐氏藏本,谓:“疑即《奈何天》。”④《存目
汇考》又著录《奈何天》,则径云“一名《奇福
记》”
®0《奈》剧原为三十出。出目分合情况,详见下表:《奈何天》《奇福记》出目对应表奈何天奇福记奈何天第十一出《醉香》第十二出《焚券》第十三出《软讴》第十四出《狡脱》奇福记奈何天奇福记第一出《崖略》第二出《虑婚》第三出《忧嫁》第四出《惊丑》上卷(以下同)第
二出第十六出第十七出第十八出第十九出第二十一出《巧怖》第八、九出第三出第四出第二十二⑧出《筹饷》第十出第二十三出《计左》第二十四出《掳俊》第十一出第十二出第五、六出①
矶部彰:《上海图书馆所藏〈江流记〉原典七解题》,《上海图书馆所藏〈进瓜记〉原典七解题》以及熊静《上海
图书馆藏四精抄本〈江流记〉》皆认为此二剧为“安殿本”。②
但《太》《奇》书首无目录,则似是雍正时内府曲本特。不确。另外,曲本中尚存在误用笔之处。比如,
《奇福记》下卷第七出内,部分宾白文字尚因上承曲文(黑),继续大字黑体抄写,而未改用绿笔抄写。③
齐如山编、朱福荣重编:《齐氏百舍斋戏曲存书目》,吴平、回达强主编《历代戏曲目录丛刊》(第9册),扬州:
广陵书社2009年,第5098页。按,此抄本《奇福记》今藏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当即《奈何天》剧。④
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584页。⑤
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第1201页。⑥
按,本文所利用之《笠翁十种曲》,为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藏本,索书号:WB22-1O后文不再注明。按,此剧不
避“玄”
“真”字。另外,《古本戏曲丛刊》(六集)收录有清步月楼刊本《奈何天》,亦不避康熙、雍正帝讳。⑦
如此本不避讳“玄”
“真”等字,剧中曲词偶标工尺谱,或删改文字。⑧
按,此本《奈何天》第二十二出误标作"第二十三”。79第五出《隐妒》第七出第八出
第十五出《分扰》第十三出、第二十
出①下卷(以下同)第
二出第二十五出《密筹》第十三出第六出《逃禅》第七出《媒欺》第八出《倩优》第九出《误相》第十出《助边》第九出②第十出第十一出第十二出第十六出《妒遣》第十七出《攒羊》第十八出《改图》第十九出《逼嫁》第二十出《调美》第二十六出《师捷》第二十七出《锡祺》第二十八出《形变》第二十九出《伙醋》第十四出第十五出第一、三出第四出第五出第十六③、十七出第十八出第十四④、十五出第六、七出第三十出《闹封》第十九、二十出由上可见,较之《奈》剧,《奇》剧最大的不
当然,除了内廷演戏禁忌之外的删改,《奇》
同,在于以玉帝召见三官大帝(天官、地官、水
官)作为全剧的开场,交代三官在适当时机前去
整形阙素封,使其脱胎换骨。此外,以上的对比,
剧中唱词或有《奈》剧所无者。如第六出【会河
阳】【添字红绣鞋】均如此。《奇》剧【添字红绣
鞋】:昨宵才染腥臊。腥臊。今朝玉体香消。香消。唤厨妇。把汤烧。频洗浴。
还可看出内府曲本非常注重舞台冷热、节奏的调
剂,因此作出有针对性的改编。除了出目前后的
调整,《奇》剧文字方面却与《奈》剧少有出入,
莫辞劳。又虑今宵。今宵。知觉更难熬。
知觉更难熬。甚至连曲牌名都承袭不动。即使曲牌名偶有不同
(往往是第一支曲,其余曲牌皆同)⑤,曲文也仍然
“频洗浴,莫辞劳,又虑今宵、今宵”,即为
基本一致。兹举一例,以见其余。《奇》剧第三出
《奈》剧所无。而此句最能表达邹小知道阙素封
所用曲牌,除第一支曲子【金菊对芙蓉】,《奈》
剧作【恋芳春】以外,文字(包括衬字)基本相
为畸形人、恶臭难闻之后,再也无法与其共度一
枕的惶恐与无奈。类似者,还有【会河阳】一曲,
同:(-)《奈》剧:花面冲场。正生避席。非关倒置梨园。只为从来雅尚。我
“休惊扰”
一句亦为《奈》剧所无。关于内府本《江》《进》二剧的性质,许叶芬
跋文还云“惜只开场两记,未能得睹其全,心诚
阙如”,则其认为《江》《进》是两种清廷演戏的
开场本,并以未得见张照所作全部曲本为憾。而
蒋星煜先生认为《江》《进》二剧的产生,“十分
辈居先。审養孚卜厚季。存皐有冬才孝
面。都贫贱。争似区区。痴顽福分徼天。(二)《奇》剧:花面冲场。正生避
席。非关倒置梨园。只为从来雅尚。我
可能[是]乾隆感觉过分冗长,选演单出,又觉
不够完整,于是又命张照撰写篇幅较短,可以一
次演完的传奇。《江流记》《进瓜记》均注明'两
辈居先。率養孚仝字皐遷呼四。存有呼
枣才季申。卞寺备密。车似区区。痴顽
福分徼天。个时辰零四刻’演完,充分说明不仅剧本文采、
①
《奇》剧上卷第十三出取《奈》剧前半篇中【点绛唇】【么篇】(《奇》剧改为【又一体】,且曲词多三句)、【混
江龙】【倘秀才】(《奇》剧改为【又一体】,曲词略异)、【滚绣球】(《奇》剧改为【又一体】,曲词略异)、【滚绣球】
(《奇》剧改为【又一体】,曲词略异)、【油葫芦】【天下乐】【哪咤令】【鹊踏枝】【寄生草】。《奇》剧上卷第二十出,除
开场【村里迓鼓】外,其余取自《奈》剧下半篇中的【元和令】【上马娇】等五支曲,曲词略异。②
此出未见于《笠翁十种曲》本、步月楼刊本《奈何天》剧,当出于内廷曲师之手。又,《太平钱》下卷第一出,
杂扮王节度使麾下军官开场唱【石榴花】【红芍药】【满庭芳】【乔捉蛇】【红芍药】【摊破喜春来】【石榴花】【摊破喜春
来】【乔捉蛇】【行香子】【好事近】【太平令】【庆余】等曲,《奇福记》剧此出或即借鉴之。③
取《奇》剧变形使者开场白文,并添入【三学士】两支曲,敷演成一出。④
将《奈》剧第十出开场白文及第一只曲【榴花泣】(《奇》剧改为【榴花好】)敷演成一出)。⑤
【尾声】,《奇》剧称【庆余】【有结果煞】【余音】【情未断煞】等,但并无格、律的不同。80演技均有严格要求,在时间方面亦有十分具体之
规定,不得逾越也。”①但笔者以为,从《太》
《奇》二剧出现在雍正朝来看,《江》《进》应该
左右为准,则《江流记》下半部戏演出时间,几
乎全为弋阳腔。即以《进瓜记》十八出为例,弋
腔亦占有十一出,而且上、下两部戏中,均存在
也是独立产生的,并非是为了缩减演出时间而专
门编纂的剧本。而且,《太》《奇》二剧与其所本
明清文人传奇的篇幅基本保持一致,并无情节、
弋腔分别连演五出的情况。结合四种戏的昆、弋
比例,这些信息都显示出弋腔在当时内廷戏曲演
出中的突出地位。再联系乾隆朝其他内廷戏本,
细节的过度删减,演出也均为两个时辰有余。另
如《昇平宝筏》《鼎峙春秋》多数标为“弋腔”
演唱,则可知当时内府演戏已经以弋腔为核心。
外,单单从出目的多寡上看,并不能说明曲本的
篇幅长短。因为,内府曲本往往根据舞台演出的
这与内廷戏曲研究者认为“弋阳腔还稍占上风”③
的看法是一致的,但这是否为“清代前期,赋予
实际需要,作出新的调整,而实际上内容情节并
无大异。这表明清初内廷曲师根据旧传奇改编时,
弋阳腔和昆腔同等地位”特有的做法④,还可以探
讨。其承袭性有时非常强。由此出发,上图本《江流
记》,是否即据明代无名氏传奇《江流记》而来,
可以再论。②与现存的其他元明戏文、传奇相比,内府曲
本多标明每出的唱腔。如上所述,《太》《奇》于
出目之下,均标明“昆腔”“弋腔”,则此二剧为
昆、弋合演戏本。其中《太》剧上卷标为弋腔的
四《太》《奇》二剧的存世,不仅显示了雍正朝
内府曲本的某些样貌,而且还将康熙、乾隆两朝
的内廷演剧情况微妙地联系起来。考虑到其所用
纸张的制式,当时内府所抄应不止这两剧,至乾
隆朝则大有发展。而且由此看,内府所进“安殿
戏出,达七出,昆腔为五出,下卷情况同;《奇》
剧下卷标弋腔者,达十三出,上卷除第二出无需
标腔种外,弋腔者也占十三出。如此,则《太》
本”曲本越发考究⑤,直至以“五”刊印《劝
善金科》达二百四十出。至于《太》《奇》剧中
剧用弋腔唱的出目达十四出,《奇》则达二十六
出,分别占各剧的一半以上。若谓《太》剧昆、
存在诸多“违碍”性质的文字,似乎表明清初内
廷演戏的“包容度”,非乾隆以后历朝所能比肩。
另外,从学界所熟知的康熙三十二年(1693)苏
州织造李煦向内廷进献弋阳腔戏班的史事看,则
弋间陈尚属均衡,《奇福记》则可谓以弋腔为主,
昆唱近乎调剂(不足三分之一强)。《奇》剧上、
下两卷均标“两个时辰零三刻”,则整本演出时长
达九个半小时,弋腔就占五六个小时之多。与此相关,上图本《江流记》共十八出,弋
当时内廷弋阳腔演出似属稀少,至雍正已大有发
展。这从《太》《奇》二剧以弋腔为主得到印证。腔占十三出,昆腔仅五出。尤其是下卷自第十出
至第十八出,昆腔只有一出。此剧演出时长为
“两个时辰零四刻”,若以上、下部各演一个时辰
[责任编辑]景行[校对]百亩①
蒋星煜:《清乾隆御览四抄本戏曲两种•弁言》,第4页。②
按,明无名氏《江流记》传奇今已佚。熊静《上海图书馆藏四精抄本〈江流记〉》以为上图藏本《江流记》
“从内容版式观之,已经宫廷曲师改编”,“《江流记》为同名明传奇的可能性并不高”。但从熊静此文的对比分析看,此本
与宋元旧戏文《江流和尚》以及《杨东来先生批评〈西游记〉》杂剧尚有诸多文字、细节不同之处。这其中的原因,笔者
以为,或即与此本来自明人传奇《江流记》有关。③
熊静:《上海图书馆藏四精抄本〈江流记〉》,第47页。④
熊静:《上海图书馆藏四精抄本〈江流记〉》,第47页。⑤
如康熙间进呈曲本,尚是乌丝栏抄本而已。参见齐秀梅、杨玉良等《清宫藏书》,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
第419页。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