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教案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

更新时间:2023-08-19 22:55:44 人在看 0条评论

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教案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

2023年8月19日发(作者:观察日记一种小动物)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解读-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诗歌,依托诗歌语言感悟诗歌意境、情感,提升语言建构能力。

2.体会诗歌画面美、情感美、哲理美的融合,提升诗歌审美鉴赏能力。

3.探讨由对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运用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将文字美转换为画面美,提升思维品质。

4.培养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智慧来再现诗歌画面,体味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把握水融、优美深邃的画意、哲理、诗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彩卡纸、固体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浩瀚的中华诗歌史上,唐朝可谓是最灿烂的一瞬,在我们的印象中站在唐朝诗歌顶峰的文人是谁?可能大家认为是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李白、或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圣杜甫,但闻一多先生却认为有一首诗“孤篇压全唐”,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仪式要向世界展现中国魅力,张艺谋导演便截取了盛世大唐,以这首“孤篇压全唐”之诗展现盛唐之美。(多媒体播放2008年奥运开幕式春江花月夜片段)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春江花月夜》。

(设计意图:用闻一多先生对《春江花月夜》的评价,及奥运开幕式春江花月夜片段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导出课题。)

二、作者简介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人,唐代诗人。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其诗作仅《全唐诗》录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 (设计意图:了解张若虚语言特及“吴中四士”之盛名。)

三、课堂活动

活动1 诵读诗歌,置身诗境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学习任务1】

1. 学生初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梳理生字词读音,

(设计意图:学生自行梳理生字词字音,主动关注生字词,能流利的诵读诗歌。)

2. 教师播放《春江花月夜》朗读视频。

(设计意图:《春江花月夜》朗读视频,朗读与图文结合,帮助学生纠正字音,形象化的理解诗歌大意。)

3.教师播放背景音乐《夜凉》,学生再读诗歌。

(设计意图:再读诗歌,体会诗人情感,能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活动2 品味诗歌,体味诗情

【学习任务2】

诗中月亮并非一直高悬空中,而是动态的,根据诗句将月亮运行轨迹画出来。

初月: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高月:江天一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斜月: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落月: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左侧板书:初月

高月

斜月

落月

右侧板书月亮运行图:

(设计意图:通过朗诵视频初步感知月亮是动态运行的,再回到诗歌原文月亮在不同位置时的诗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为学生后续出诗歌画面及情感做铺垫。)

2.“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诗情随着月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诗人突出这轮 明月传递的情感分别是什么?

诗句 月 景特点 情感

展现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初月

初月明媚,照遍了春江、芳甸、花林,月自然美景,表达下之景白茫茫,皆是月华。 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

皎月高悬引起诗江天一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板书:

初月——月下美景

高月——月下哲思

斜月——思妇情

落月——思乡情

(设计意图:全诗以“月”为线索,通过梳理月的运行轨迹照应着诗人的不同思考,诗人看到的月下之景,感悟的月下之思,品味的月下之情,展现出情景理的交融构成完整的诗歌意境。)

活动3 合作描摹,情景再现

月亮在空中的不同位置,作者描绘的春江花月夜景象亦不同。六人一小组,出描写月亮不同角度下的春江花月夜景象,借用素材将此图景展示出来。

①月亮初生时诗人借助哪些意象展现这幅春江花月夜,将这些景物融入画面中。(第一大组任务)

孤篇压全唐

落月 在这春江花月夜,几许游子乘月而归。 游子思乡。

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

高月 睹月思情,江天一,皎皎孤月。

人情不自禁地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斜月 思妇怀人。 明确:诗人以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为意象,构成一幅恬静优美的水墨彩图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

②月亮高升时诗人看到的天空是什么颜,这幅春江花月夜图景上有哪些景物,将这些景物融入画面中?(第二大组任务)

明确:“江天一无纤尘”水天一,明月高悬,诗人临江望月发出哲思。

③月亮西斜时月光照到的人在干什么,有何景物,将这些景物融入画面中?(第三大组任务)

明确:明月西斜时月光洒在江边的树、游子的一叶扁舟、思妇的明月楼,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

④月亮落下时月光照到的人在干什么,有何景物,将人物景物融入画面中?(第四大组任务)

明确:落花闲潭,在这春江花月夜,几许游子乘月而归。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结合诗句分析春江花月夜的画面,利用卡纸、彩笔等素材展现春江花月夜美景,将文字美转换为画面美。)

四、课堂小结

全诗以月为线索,将月与江、月与花、月与夜、月与人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春江花月夜这种大自然美景的赞美,对永恒的宇宙人生哲理的思索以及对人间至真至纯的爱情的讴歌,意境清新邈远。(播放萨顶顶《春江花月夜》歌曲)

(设计意图:回顾本课内容,梳理本课结构,感悟春江花月夜美景及诗人的月下之思与月下之情。在结语时播放现代唱法《春江花月夜》感受古代诗歌与现代文化结合之美,通过本节课不同方式展示《春江花月夜》之美,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

五、作业布置

A组

情景默写

1.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描写月光照射下波光闪耀千万里的句子是“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2.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用比喻的手法写明月映照下江边原野风光景貌的句子是“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3.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写游子和思妇通过互相望月来表达思念之情的句子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4.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写了游人乘月而归、落月洒满了江边的树林的句子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默写检测学生对诗歌内容与情感的掌握程度,巩固课堂知识,查缺补漏。)

B组

鉴赏提升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诗歌的前两句通过写“江天一”、明月皎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天高地阔,宇宙洪荒的雄浑景象,为下文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追问,创设了由景生情的意境。

B.“江畔何人初见月”,写出了由猿变成了人的远古先民,由树上来到地上,由地上来到江边,看到天空和水中各有一个大大的发光的圆形的意外和惊喜。

C.“江月何年初照人”是写宇宙形成之后,有了日月星辰;月亮在什么时候把它的光辉倾洒在人间大地上,为先民提供了光明。看似提问,实则是对自然造福人类的礼赞。

D.“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江月年复一年没有变化,个体的人在江月面前是短暂的,但整体的人类却绵延无已,也可以构成一种与自然相媲美的永恒。

解析:B项,“写出了由猿变成了人的远古先民,由树上来到地上,由地上来到江边,看到天空和水中各有一个大大的发光的圆形的意外和惊喜”错,“江畔何人初见月”,诗人面对这一轮江月深深地思考着,满怀感慨和迷惘;无奈人与天的力量绝对悬殊,明月一岁一千年,看尽人情的薄凉锦暖,世人却伴月初生,望月临终,至死也看不透自然的玄妙。

(设计意图:本题检测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对诗人月下哲思的理解。)

2.有人说这首诗抒发的是面对永恒的自然,人生苦短的悲观情绪,实则不然。请结合诗句阐述理由。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答题关键词“面对永恒的自然,人生苦短的悲观情绪,实则不然”。 解答此题,应结合诗歌关键词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分析作答。

答案:尽管明月常在而人生不再,在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确实显得十分短促,但是,一代又一代人,也能形成一个长长的生命链条。作者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了生命,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短暂的人生的热爱与肯定,抒发了一种乐观向上的情感。

(设计意图:本题考察学生对诗歌中人月永恒哲理的理解,及诗人对待短暂人生的热爱与肯定。)

六、板书设计: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初月——月下美景

高月——月下哲思 孤篇压全唐

斜月——思妇情

落月——思乡情

《春江花月夜》学历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设计者】富源县第一中学 尹亚娟

【内容出处】统编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春江花月夜》。

【课时】 1课时

【课标要求】

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诗歌重点字词,能够翻译诗歌大意,并借用联想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画面。

2.思维发展与提升: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通过自己动手制作春江花月夜图景获得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3. 审美鉴赏与创造:在诗歌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动手制作春江花月夜图景,获得审美体验,在生生互评、师生共评、自我评价等活动中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4. 文化传承与理解:在本课学习中,感悟春江花月夜的诗歌之美,通过分析诗歌体会诗歌本身之美外,插入国粹昆曲唱腔版春江花月夜展现中国传统戏曲之美,插入现代舞台表演展现诗歌影视化之美,通过现代唱法展示诗歌现代唱腔之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诗歌,依托诗歌语言感悟诗歌意境、情感,提升语言建构能力。

2.体会诗歌画面美、情感美、哲理美的融合,提升诗歌审美鉴赏能力。

3.探讨由对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运用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将文字美转换为画面美,提升思维品质。

4.培养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建议与资源】

1.本课内容为《春江花月夜》,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抓住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体会作者将月与江、月与花、月与夜、月与人相结合的巧妙构思,感悟诗人对春江花月夜这种大自然美景的赞美,对永恒的宇宙人生哲理的思索以及对人间至真至纯的爱情的讴歌。

2.本课内容的学习,可按以下思路进行:《春江花月夜》诗歌语言俊秀自然,结合文下注释加上反复诵读掌握诗歌大意,在理解诗歌大意后利用彩卡纸,彩笔等工具就可展现出我们心中的春江花月夜图景,将语言文字的美与实际画面结合,做到文与图的照应,通过制作春江花月夜图可检验我们对诗歌的理解。全诗以“月”为线索,月的运行轨迹照应着诗人的不同思考,诗人看到的月下之景,感悟的月下之思,品味的月下之情,展现出情景理的交融。

3.本课内容学习的重点是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及诗人的情感与哲思。难点是理解月下哲思。你可以充分利用学历案上的图片、文字、材料,利用老师提供的文字材料、图片、视频、讲解,通过反复诵读、探究分析、小组合作,理解诗歌画面情感,并实现重难点突破。

【评价与任务】

1.通过活动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歌情感意境,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检测学习目标1。

2.通过活动2检测学习目标2结合诗句画出月亮运行轨迹,并且准确出作者借月抒发的情感与哲思,体会诗歌情景理的交融。

3.通过活动3小组合作结合诗句分析春江花月夜的画面,利用卡纸、彩笔等素材展现春江花月夜美景,将文字美转换为画面美,检测学习目标3。

4.学习本课,通过整体活动感知国粹戏曲之美、诗歌语言画面之美、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结合之美,培养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检测学习目标4。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字音识记

①扁舟( ) ②滟滟( ) ③衣砧( )

④霰( ) ⑤纤尘( ) ⑥碣石( )

⑦青枫浦( ) ⑧汀( )

2.辨形组词

宛 ( )

纤( ) 皎( )

① ② ③

婉 ( ) 歼 ( ) 姣( )

浦( )

碣( )

徘( )

④ ⑤ ⑥

蒲( ) 绯( ) 谒( )

3.词语解释

(1)江流宛转绕芳甸:

(2)皎皎空中孤月轮:

(3)可怜楼上月徘徊:

(4)愿逐月华流照君:

(5)汀上白沙看不见:

(6)落月摇情满江树:

二、课中学习

活动1 诵读诗歌,置身诗境

【学习任务1】

1.初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梳理生字词读音,能流利的诵读诗歌。

2.再读诗歌,结合注释梳理诗歌大意,体会诗人情感,能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3.品味诗歌,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人所营造的春江花月夜美景及情思哲理。

活动2 品味诗歌,体味诗情

【学习任务2】

1.诗中月亮并非一直高悬空中,而是动态的,根据诗句将月亮运行轨迹画出来。

2.“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诗情随着月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诗人突出这轮明月传递的情感分别是什么?

诗句 月 景特点 情感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初月

上明月共潮生。

初月明媚,照遍了春江、芳甸、花林,月展现春江花月夜下之景白茫茫,皆是月华 自然美景,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

活动3 合作描摹,情景再现

【学习任务3】月亮在空中的不同位置,作者描绘的春江花月夜景象亦不同。六人一小组,出描写月亮不同角度下的春江花月夜景象,借用素材将此图景展示出来。

①月亮初生时诗人借助哪些意象展现这幅春江花月夜,将这些景物融入画面中。(第一大组任务)

②月亮高升时诗人看到的天空是什么颜,这幅春江花月夜图景上有哪些景物,将这些景物融入画面中?(第二大组任务)

③月亮西斜时月光照到的人在干什么,有何景物,将这些景物融入画面中?(第三大组任务)

④月亮落下时月光照到的人在干什么,有何景物,将人物景物融入画面中?(第四大组任务)

【学后反思】中国古代诗歌之美我们能用图画、音乐、视频、戏曲等多种形式展现,在感悟诗歌之美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好的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

【课堂检测】

A组

情景默写

1.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描写月光照射下波光闪耀千万里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用比喻的手法写明月映照下江边原野风光景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写游子和思妇通过互相望月来表达思念之情的句子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写了游人乘月而归、落月洒满了江边的树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组

鉴赏提升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的前两句通过写“江天一”、明月皎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天高地阔,宇宙洪荒的雄浑景象,为下文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追问,创设了由景生情的意境。

B.“江畔何人初见月”,写出了由猿变成了人的远古先民,由树上来到地上,由地上来到江边,看到天空和水中各有一个大大的发光的圆形的意外和惊喜。

C.“江月何年初照人”是写宇宙形成之后,有了日月星辰;月亮在什么时候把它的光辉倾洒在人间大地上,为先民提供了光明。看似提问,实则是对自然造福人类的礼赞。

D.“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江月年复一年没有变化,个体的人在江月面前是短暂的,但整体的人类却绵延无已,也可以构成一种与自然相媲美的永恒。

2.有人说这首诗抒发的是面对永恒的自然,人生苦短的悲观情绪,实则不然。请结合诗句阐述理由。

必修四语文古文-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en369.cn/fanwen/xinxi-1-495077-0.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3-08-19 22:55:44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