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呼伦贝尔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模拟试题...
2023年8月19日发(作者:有关20年后的家乡优秀作文(精选30篇))
服务文化的定义-
2020年呼伦贝尔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模拟试题附答案
一、选择题
1.第一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用于研究三国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A.历史剧《三国》
鉴》
A.刘备
B.罗贯中《三国演义》
D.诸葛亮《出师表》
B.孙权 C.曹操 D.曹丕
C.司马光《资治通2.下列历史人物中不属于三国时期人物的是
(
)
3.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由游牧转入农耕,积极学习汉族文化;中原汉族地区也出现了争用胡人家具、学习胡人乐器歌舞的现象。这种现象体现了当时哪一时代特征
A.民族政权并立
A.学汉语
B.民族交融加速
B.与汉人通婚
C.经济重心南移
C.迁都洛阳
D.国家统一
D.改穿胡服
4.下列不属于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是
5.据《齐民要术》所载北魏时期的86个谷类品种中,有不少已经具有“耐早”、“免虫”、“耐风”和“耐水"等特点,还培育出了“早熟”或“晚熟”品种。这说明了当时( )
A.气候寒冷干旱无法培育新品种
C.农作物培育技术达到较高水平
B.北方农业生产水平已超过南方
D.普遍推广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
6.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中写道:“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与材料所反映的现象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C.文成公主人藏
B.盘庚迁殷
D.孝文帝改革
7.历史图片往往能再现当时的历史现象。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A.民族交融
B.中外交往
C.国家统一
D.经济发展 8.“自东汉末年以来,为了躲避战乱,北方人逃往战争较少、相对的南方,西晋后期以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材料表明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有( )
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先进技术
②南方社会比较
③南方统治者的重视
④自然条件优越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9.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描述了我国古代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这场战役的交战双方是( )
A.曹操军队与袁绍军队
C.孙权军队与刘备军队
面可以用来直接研究图法制作系惯与烙饼
B.曹操军队与孙权、刘备联军
D.曹操军队与刘备军队
10.下列砖画山上于甘市嘉格关魏晋古墓.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这组砖
A.江南开发
B.民族交融
C.政权并立
D.经济重心南移
11.祖冲之小行星是一颗以中国数学家祖冲之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下列关于这位数学家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他是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
②最早提出了具有“极限”思维的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
③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④制定出《大明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③④
12.4世纪后期,建立前秦政权统一黄河流域的前秦王是
A.刘裕
B.王猛
C.司马炎 D.苻坚
13.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推算《大明历》时,必须对天体运行规律进行精细的推算。下列成就对他创制新历法产生重要作用的是( )
A.设计制造指南车
C.编著《缀术》
B.设计制造千里船
D.精确计算圆周率
14.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经济重心,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当时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有( )
①自然条件优越
②南迁的人带来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③江南战争较少,社会比较
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A.①③④
( )
A.迎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C.与孙权、刘备联军战于赤壁
D.220年,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
16.汉朝以后,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江南水乡日渐繁荣富庶。那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主要表现不包括
A.大片荒地被开垦为良田
C.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B.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地区
D.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5.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下列事件不是曹操所为的是17.下列历史人物在生活朝代上与其他三人不同的是
A. B. C. D.
18.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写道:“先帝(刘备)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去世),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蜀汉国力薄弱),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在发表这篇文章时的政治形势是
A.周王室衰微
B.百家争鸣
C.国家统一
D.三国鼎立
19.中国书法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2009年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古代杰出的书法家中被后人誉为“书圣”的是
A.钟繇 B.王羲之 C.颜真卿 D.欧阳询
20.西晋统治腐朽,奢侈风气盛行。在位的第二代皇帝智力低下,统治集团内部又发生争夺皇位的八王之乱,既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内迁的少数民族也不断反抗西晋的压迫,于316年灭亡了西晋。这段话充分说明了( )
A.西晋灭亡的原因
B.西晋统治时间短暂
C.西晋社会的混乱
D.西晋的民族矛盾
21.史学大家陈寅恪先生说:“当时(北魏)所谓胡人汉人,大抵以胡化而不以胡种汉种为分别,即文化之关系较重而种族之关系较轻,所谓有教无类是也。” 请再结合以下图片,说出这些材料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A.民族大交融
C.中外交往频繁
B.国家大一统
D.经济繁荣发展 22.关于下列历史人物的相关史实描述正确的是
A.相传黄帝时期隶首发明了音律
圣”
C.东汉的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序》
23.以下文物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D.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品是《兰亭集B.东汉的华佗研制了麻沸散,被称为“医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
24.“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文中“推恩之令”
在当时的最大作用是(
)
A.削弱了王国势力
C.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朝,历史上统称为
A.南朝
B.西晋
C.东晋
D.汉
B.促成了“文景之治”
D.促进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25.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王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第一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因此其所写的《出师表》可以作为用于研究三国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故D符合题意。历史剧《三国》、罗贯中所著的明清小说《三国演义》是后人创作的文学艺术作品,不能作为第一手史料;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后人所著的史学著作,可以作为第二手史料。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C
解析:C 【解析】
抓住关键词“不属于三国时期人物”,结合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20年,曹操死后,曹操的儿子曹丕建立魏国,定都洛阳,三国时期开始。所以,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C项符合题意;刘备、孙权和曹丕属于三国时期的人物;由此可知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3.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社会动荡、战争频发、分裂割据的时期,游牧于北方的氐、羌、匈奴、羯和鲜卑等少数民族,纷纷南下内迁进入中原,伴随而来的是民族的疆域界限逐渐消亡和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转变,民族交融加速,为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文化与中原汉族的农耕文化间的交流、互动和融合创造了条件,中原汉族地区也出现了争用胡人家具、学习胡人乐器歌舞的现象体现的就是民族交融的特点,B符合题意;ACD与题干材料的内容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B。
4.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是以汉服代替鲜卑服,即穿汉服,D符合题意;ABC都属于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排除。故选D。
【点睛】
题干“孝文帝改革措施”是解题的关键。对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准确掌握的基础上解答此题。
5.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可知,北魏时期的86个谷类品种中,有不少已经具有“耐早”、“免虫”、“耐风”和“耐水"等特点,还培育出了“早熟”或“晚熟”品种。这说明了当时农作物培育技术达到较高水平,故C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气候寒冷干旱无法培育新品种、北方农业生产水平已超过南方、普遍推广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6.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的“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迁都洛阳和革易旧俗的措施。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作用是改变陋俗,便于接受中原文化。故与材料所反映的现象相关的历史事件是孝文帝改革,D符合题意;张骞出使西域与迁都无关,排除A;盘庚迁殷发生在商朝,排除B;文成公主人藏发生在唐朝,排除C。故选D。
7.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图片中胡床、方凳、汉人食胡图,这些都说明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在生活习俗上逐渐趋同,是民族融合的具体体现,民族融合是指民族之间自然融合,民族差异和民族隔阂逐步消失,相互融合成新的民族,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俗密切联系的结果。民族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突出特点之一,所以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在图片中体现不出来,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点睛】
本题是图片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图片材料信息—“胡床、方凳、汉人胡食图”,判断历史事件所指—“民族交融”。审题并弄清题目要求,最后结合所学知识再认再现基础知识准确做出选择。
8.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材料中的“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可知①正确。据题干材料“为了躲避战乱,北方人逃往战争较少、相对的南方”可知②正确,所以材料表明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有①②,A项符合题意;而③和④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排除。综上所述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9.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赤壁怀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役发生在赤壁,因为在赤壁之战中,周瑜指挥孙刘联军用火攻大败曹操,所以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10.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据出土于甘肃嘉峪关魏晋古墓的砖画“制作蒸馍与烙饼”“食用烧烤食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汉人学习胡人的生活习俗,胡人学习汉人的生活习俗,相互交融,体现了民族之间的融合。所以这组砖面可以用来直接研究民族交融,故选B。
11.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我国的祖冲之是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求得的圆周率成果领先世界近1000年,制定出《大明历》,③④表述正确,故D符合题意;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①表述错误;刘徽最早提出了具有“极限”思维的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②表述错误,故含有①②的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12.D
解析: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4世纪时,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苻坚任用汉族人王猛进行改革,逐渐强大,不久统一了黄河流域。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13.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祖冲之推算《大明历》时,必须对天体运行规律进行精细的推算,他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约1000年,对他创制新历法产生重要作用,故D符合题意;设计制造指南车、设计制造千里船、编著《缀术》与题干无关,故ABC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14.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温暖湿润,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南方战乱少,社会秩序比较;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加速了南方经济发展的步伐;经过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开垦出大量良田,使江南地区得到迅速开发。①②③④富二号和题意,故正确答案为D。ABC总结原因不全,故选D。
【点睛】 此题应理解并识记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掌握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加速了南方经济发展的步伐;经过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开垦出大量良田,使江南地区得到迅速开发。
15.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的是曹丕,D符合题意。ABC项都是曹操所为,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16.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东汉末年以来,北民南迁。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大片荒地被开垦为良田,长江中下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其中我国实现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故排除ABD,C符合题意。故选C。
17.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张仲景是东汉著名医学家,汉武帝是西汉帝王,班超是东汉政治家,因此祖冲之生存的朝代与其它三者明显不同,故排除BCD,A符合题意。故选A。
18.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据材料诸葛亮的《出师表》中的“今天下三分”是指历史上的三国鼎立时期。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9年,孙权称帝,建国号为吴,所以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9.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是三国时期曹魏时的书法名家,CD项是唐朝的书法家。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20.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奢侈风气盛行。在位的第二代皇帝智力低下,统治集团内部又发生争夺皇位的八王之乱,既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内迁的少数民族也不断反抗西晋的压迫,于316年灭亡了西晋”,可见这段话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充分说明了西晋灭亡的原因,故A符合题意。题干的主旨是分析西晋灭亡的原因,而不是说明其统治时间短暂,故B不符合题意。题干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充分说明了西晋灭亡的原因,西晋社会的混乱只是题干的部分意思,故C不符合题意。题干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充分说明了西晋灭亡的原因,西晋的民族矛盾尖锐只是题干的部分意思,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1.A
解析:A
【解析】
【详解】
由“当时(北魏)所谓胡人汉人,大抵以胡化而不以胡种汉种为分别,即文化之关系较重而种族之关系较轻,所谓有教无类是也。”及图片“汉人胡食图”“汉人牧马图”可以看出,材料三反映了当时的民族交融,A符合题意;BCD项材料及图片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A。
22.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品是《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D符合题意;相传黄帝时期的伶伦发明了音律,隶首发明算盘。A不符合题意;东汉的华佗研制了麻沸散,张仲景被称为“医圣”。B不符合题意;东汉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3.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圆形方孔半两钱,出现于秦朝;鱼纹彩陶盆,出现于半坡原始居民时期,距今6000年前;《女史箴图》是东晋顾恺之的作品;五铢钱,汉武帝时期铸造;从而得出②①④③说法正确,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4.D
解析: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汉武帝有关知识的认识。为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
在当时的最大作用是促进了政治上的大一统,故选D。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大一统的汉朝
25.A
解析: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它们的都城都在建康,总称为南朝,A符合题干;西晋和汉都是大一统王朝,BD不符合题干;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而北方处于政权林立的“十六国”时期,号称“东晋十六国”,故C不符合题干;故本题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