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电视新闻中的“陆客”形象分析——以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游后台湾中...
2023年8月19日发(作者:白岩松幸福了吗读后感(通用10篇))
广东国庆出行高峰时段-
戈Ⅱ J海 台湾电视新闻中的“陆客’’形象分析 以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游后台湾中视报道为例 孙慧英,,岳沁之 (1.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2.-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近几年来,尤其是2008年开放大陆居民赴台 媒体是塑造体形象的重要渠道。数以百万计的赴台 旅游以来,台湾媒体对大陆赴台旅游、商务团体的行为和事 “陆客”促进了两岸的交流,带动了台湾的经济,也受到台湾 件越来越关注,尤其是在台湾的电视新闻中,“陆客”成为一 媒体的关注。这些新闻媒介既是公众舆论的载体,反映了台 个受到特别关注的报道对象。而这种形象到底是如何呈现和 湾民众对“陆客来台”的态度与观点;又对舆论有引导作用, 建构的呢,是否由于两岸的关系变化而带上某种主观彩 直接影响着台湾公众对“陆客”的看法。其中电视新闻凭借声 呢?通过对2008年以来台湾电视新闻中相关“陆客”报道的 音和影像更富渲染力,在“陆客”形象的呈现与构建上更具典 类型与比例进行内容分析,发现“陆客”报道在关注度、不同 型性。 主题报道出现的频度、形象特征的语意向性方面都有着一定 在相关的研究方面,对于媒体中体形象的研究,在台 的特点。 湾,研究多集中于政治人物形象等议题;在大陆,针对社会 关键词:台湾电视新闻 大陆游客 媒介形象 体的研究,常见于对具有某种职业身份的体,如农民工、警 察、大学生等的研究,及对“80后”、“9O后”等某代人的研究。 这些研究多采用内容分析法,在研究设计、测量指标上对本 大众媒介具有塑造媒介环境、主观呈现社会个体或体 文论述台湾电视新闻中“陆客”形象的部分提供了借鉴和参 形象的功能。基于此种认识,社会体的媒介形象研究得以 考。但对于赴台“陆客”这个特殊的社会体,鲜有研究成果。 发端。近几年来,由于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台湾媒 研究在大陆与台湾都成果颇丰,但以大陆居民 体对大陆赴台旅游、商务团体的行为和事件越来越关注,尤 赴台旅游为焦点的研究并不多见。在大陆,相关文章多为报 其是在台湾的电视新闻中,“陆客”成为一个受到特别关注的 刊言论,学术研究很少。在台湾,“陆客来台旅游”的相关研究 报道对象。而这种形象到底是如何呈现和建构的呢,是否由 论文,主要集中在政策研究、经济研究和观光业发展策略三 于两岸的关系变化而带上某种主观彩呢?本文将对2008 类主题上,以“陆客来台”对台湾带来的经济影响研究最为多 年以来台湾电视新闻中相关“陆客”报道的类型与比例进行 见。比如范世平《大陆观光客来台对影响的政治经 内容分析,希望以此能够了解台湾民众以及台湾媒体对“陆 济分析》,作者认为“陆客来台”后经济上可给台湾带来明显 客来台”持怎样的态度,期待“陆客”对台湾带来怎样的影 助益,政治上会将台湾的影响带回大陆,社会上可以让两岸 响;通过对“陆客”形象的研究,了解台湾民众对“陆客”的认 人民透过世纪的接触更加互相了解,对于旅游业者既带来机 同与不认同集中在哪些方面,从而促进两岸交流的和谐发 遇也形成挑战。从这本著作的结论大致可以看出台湾学界对 展。 “陆客来台”的观点,也能窥视到台湾社会的普遍看法,即“陆 一、社会背景与相关研究 客来台”对台湾的主要影响限于经济方面。这个结论在本文 2008年6月,《海峡两岸包机会谈纪要》和《海峡两岸关 的分析中得到了印证。但以媒体为切入点的研究目前鲜见, 于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协议》由海峡协会和海峡交 也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流基金会签署并生效,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从构想成为现实。 二、研究对象 自2008年7月4目被称为“世纪首航”的大陆居民赴台游首 我们首先对2008年7月以来,每月相关“陆客”的报道 发团760余人成行,7月18日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正式实施, 量进行统计比较,以期了解台湾电视新闻对“陆客来台”议题 2011年6月28日,大陆居民赴台湾个人旅游正式启动,截 的整体关注度有怎样的变化趋势;其次选取样本进行内容分 至2011年11月大陆居民赴台团队旅游人数达到300万人 析,了解这些报道的主题分布状况以及提及“陆客”时的语意 次。” 台湾已经成为大陆居民休闲度假的又一个热门选择,同 向性;第三,针对出现频度较大的报道主题,从中选取典型个 时,大陆已成为台湾旅游的第一大客源市场。旅游已经成为 案进行分析i最后,对台湾电视新闻中常见的“陆客”形象特 增进两岸人民交流交往的重要渠道。 征,进行出现频度的统计,并选取典型个案进行分析。 “陆客”一词在台湾,最初泛指大陆人。近年来由于赴台 由于电视新闻资料的可得性很小,本研究的样本来源受 旅游成为两岸民间交流的最主要方式,台湾媒体提及的“陆 到一定限制。各大电视台的上,能够搜索到的新闻 客”基本均为在台进行旅游活动的大陆居民,即“大陆观光 资料一般仅限于一年或两年之内,且检索和整理上都有一定 客”。鉴于此,本文中的“陆客”亦指大陆观光客。 的困难。因此以汉珍公司的“台视新闻影音资料库” 为数据 东南传播2014年第2期(总第114期) 紧酊前沿理论 透析传 实 ONGNAN 特别策划一海峡传播一 本栏目与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合办 来源。台湾电视公司作为台湾第一家电视台,在台湾数家电 客”赴台旅游的相关报道有3O则左右,201 1年6月甚至达 视媒体中始终占有较大影响力,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到50多则。而2008年8月和201 1年1月,没有相关报道。 在台视新闻影音资料库中以“陆客”为关键词,检索2008 鉴于三年中仅有两个月没有相关“陆客”的报道,我们可 年7月至201 1年7月(该数据库未收录201 1年7月29日 以得出一个结论,自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后,台湾电视媒 之后的数据)的新闻,得到370条结果。其中,统计三年来相 体对“陆客来台”的议题始终保持关注。但关注程度却有很大 关“陆客”报道的数量时,以全部370条结果为样本;其余研 变化。仅由此折线图,似乎无法看出一个明确的变化趋势,也 究则以此为基础进行抽样,每四则抽取一则,得到样本共92 无法到变化的规律。因此需要对报道量较大的几个月份进 则。 我们将样本设置报道主题与语意向性两个编码类目。其 中报道主题针对的是整则报道,语意向性针对报道中的“陆 客”,即如对报道中的其他体或机构做出、而对 “陆客”本身没有,则不编为负面。 编码表[31: 编码名称 编码内容 1.政策 2.经济 3.游览参观 A.报道主题 4.意外事故及灾害 5.违规违法及犯罪 6.其他 1.正面 B.语意向性 2.中性 3.负面 由于一则报道中可能出现多项形象特征,不能保持编码 时分类的互斥性,且部分报道中并未直接出现陆客形象特 征,故此研究不进行编码,仅对每项特征出现的频度进行数 量的统计。 被统计的形象特征的选定,以对样本的整体阅读视听分 析为基础,对样本中的92则新闻进行逐一分析,得到这些特 征的出现频度。择出其中明显的、出现次数较多并有分析意 义的八项特征。其中包括:有兴致、欢乐的;喜购物、出手大方 的;喜欢台湾美食的;受惊吓的;不守规矩、举止不当的;愤 怒、破口大骂的;令人同情的;大打出手的。 三、台湾电视新闻中“陆客”受关注度与形象分析 (一)“陆客来台”议题受到台湾媒体持续关注 I 八 ’ /\ . /\ 八f \ 。 。/. 、八、/■,\/\。一 .V 薯l垂善蓑善i薹蓍薹l l{耄i薹善i善i 图1 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相关“陆客”的报道量折线图 (单位:则) 从上图可看出,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后,台视新闻中 相关“陆客”的报道在数量上有很大的起伏。在某些月份,如 2008年7月、2009年3月和4月及2010年10月等,对“陆 行具体分析。 2008年7月,大陆居民赴台游首发团成行,报道量大的 原因不言自明。这个月的报道,完整地记录了首发团在台旅 游的行程和内容,也反映了旅游业者为迎接“陆客”到来所做 的准备。首发团离台后,赴台游并未立刻进入正轨,没有大批 量的“陆客”随即而来,因此8月未有相关报道。 2009年3月,安利集团一万二千人分批赴台旅行,被台 湾媒体称作“安利团”,并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安利团”人数 众多、消费能力强,给台湾观光业带来很大收益,也给台湾社 会带来不小的震动。此月相关“陆客”的报道有九成以上与 “安利团”有关。 2009年4月,前半月的相关报道主题较为分散,但大多 集中在“陆客”在台的旅游活动上。后半月连发几场意外事 故,报道主题多为对意外事故的客观陈述、事故引发的纠纷 及解决。 2010年1O月,苏花公路受台风影响坍方,造成二十余 名大陆旅客遇难。此事故从开始就受到媒体的关注,高强度 连续报道了救援情况、家属赴台处理后事等相关内容。 201 1年6月,“陆客”自由行开放,再度引起媒体的关 注。之前“团进团出”的“陆客”受到旅行社安排,参观活动模 式化、住宿和饮食均有预定安排,大量普通的旅游业者不能 受惠,“陆客”和台湾社会的接触也十分有限。而自由行“陆 客”在台活动比较自由,因此受到的媒体关注有过之而无不 及。 经分析得出,除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成行、自由行开通等 重大转折性事件之外,台湾电视媒体对旅游中的突发意外事 故有高度的敏感,在报道上也不吝笔墨。从事故的发生到解 决有着连续高强度的报道。而大多数时间,只是保持一定的 关注度,且报道内容多为具有一定娱乐功能的社会新闻。报 道量的变化受突发事故灾害的刺激而有较大波动。 (二)“陆客”报道主题分析 5违 图2相关“陆客”报道的主题分布饼图 我们对抽样选取的92则电视新闻报道进行了主题分 析,按照主题编码分为6类。据统计,政策类4则,占4.34%; 经济类16则,占17.39% 游览参观类11则,占11.96%:意 2014 ̄2期(总第114 ̄) {东南传播- 一睁刮策 每映降皤l奉隆目琦曹lr 外事故及灾害类38则,占41 30%;违规违法及犯罪类8则, 201 1年3月,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已给台湾创造32.47亿美元 占8.70%;其他1 5则,占16.30%。 收益。 数据说明,台湾电视新闻中相关“陆客”的报道,最多是 3.其他类报道 意外事故及灾害的报道;其次是经济类、游览参观类;违规违 以上两类报道占到了台湾电视新闻关于“陆客”报道的 近六成,所刻画出的“陆客”形象基本上属于中性的,而其他 法及犯罪类的报道相对较少,政策类最少。 1.意外事故及灾害类报道 类中很多是从正面和负面进行的报道。 台湾电视媒体对于“陆客”在台旅游遭遇意外事故、灾害 例5:陆客开眼界!首发团游中台禅寺陆客狂拍!惟觉老 给予了相当高的关注度和报道强度。最常见的多为交通事 和尚亲自接待台湾啤酒干杯陆客禅寺尽欢(2008-7-5) 故、班机延缓、恶劣天气(台风暴雨等)及其带来的交通阻塞、 失火等室内事故等,影响了“陆客”旅游的正常进行,甚至带 来人身伤亡。在此仅举两例: 例1:游览车载陆客闪车擦撞隧道壁撞壁乘客尖叫一 妇人重摔受伤(2009-6—19) 导言:一辆载运30名大陆游客的游览车,昨天傍晚行经 南二高兰潭隧道时,疑似闪避车辆不慎,擦撞隧道墙壁,游览 车的挡风玻璃碎裂一大片,车头和车体都擦撞出凹痕,也造 成一名大陆游客受伤送医,车上的乘客都吓坏了,直说下次 不敢来了。 例2:雾锁机场回不了家陆客挡通关与航警爆肢体冲突 一妇人激动倒地等四天飞不了大闹小港机场(2010—4—23) 导言:以小三通来台的七十名大陆游客,因为三天前金 门机场浓雾关闭,返家行程一再延误,因此在小港机场通关 处抗议,用推车堵住出入口,还与航警人员爆发肢体冲突,造 成一位妇人昏厥,其他的旅客立刻揪住航警,现场一片混乱。 我们从例子中也可以看出,这一类的报道,除客观陈述 事故的发生外,都不约而同地特意形容了“陆客”的惊恐;例2 则对“陆客”的躁动进行了具体的刻画。同时,我们也注意到, 即使是事故受害者中“陆客”仅占很小的比例,在电视新闻中 仍然突出报道“陆客”的行为,足见“陆客”充分被电视媒体认 定为一个特殊的体,并在报道中强化了其特殊性。 2.经济类报道 经济类报道除给出具体的数据信息外,往往聚焦于商家 的策略及“陆客”的大规模消费行为上。 例3:逛故宫两小时陆客买120万百货珠宝精品业绩 暴增百万(2009—3—16) 导言:大陆安丽旅游团成员涌进故宫礼品部,消费力惊 人,钞票一张接着一张掏,收银小数钱数到手软,有人买了 台币七万多块的清明上河图复刻版,还有各种纪念品,新台 币不够花,有人干脆直接付人民币,访收银员。大陆观光客到 百货公司购物,大多锁定名牌服饰及珠宝精品。 例4:吸引陆客推美食木雕看准自由行商机原民摩拳擦 掌美食舞蹈木雕原民特吸睛(201卜6—23) 导言:陆客旅游自由行开放在即,表演者穿着传统服饰 热情跳舞,台东旅游业者更推出当地美食,有美味多汁的桶 子鸡、用黑鹅卵石焖煮的石头虾、日本秃头鲨鱼苗生鱼片, 还有现烤山猪肉,一旁还有展览区,上千件作品是利用八八 风灾冲下来漂流木制作而成的聚宝盆作品,业者看准商机, 设计一连串美食和作品,希望吸引更多陆客。 以经济视角对“陆客来台”进行报道的新闻数量的比例, 说明了台湾社会对“陆客来台”的最大期望在于带来经济上 的收益。“陆客”较强的消费能力始终受到媒体关注,因此对 “陆客”购物行为的专门报道不在少数。据台方测算,截至 东南传播2014年第2期(总第114期) 导言:大陆首发团来到台湾真是处处都觉得很新鲜,下 午他们到南投参观中台禅寺,大批人列队欢迎,惟觉老和尚 还亲自出面接待,陆客直呼中台禅寺很现代,访陆客。逛完庙 宇,前往餐厅用餐,台上有人引吭高歌,台下陆客拿起台湾啤 酒干杯,台上台下宾主尽欢。 例6:陆客拿3公斤书打台湾女导游女导游恐脑震荡 陆客称开玩笑出境前遭拦下赔3万和解(2010-5-20) 导言:大陆观光客17号在中台禅寺参观时,一名廖姓男 游客竞然拿三公斤佛书,追打台湾女导游,把女导游打成脑 震荡。今天警方在小港机场,拦截到打人的大陆游客,双方当 场在游览车上签下和解书,陆客赔偿三万元,才结束纷争。 (访同行的大陆旅游团团员) 我们看到例5中反映出了“陆客”在旅游中的愉悦和谐 气氛,且多特写出“陆客”的好奇心与新鲜感,以反映两岸文 化的差异所在。 例6所代表的违法违规及犯罪类报道,在样本中所见并 不多,大多数此类报道重点反映“陆客”举止不当引发秩序混 乱。 (三)台湾电视新闻中“陆客”体形象 台湾电视新闻“陆客”报道中以不掺杂褒贬彩的中性 报道最多。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消费能力强”在理解上,既可 以理解为经济状况好、富裕,又可理解为奢侈、不节俭,实难 界定。故对于“陆客”大规模消费行为的报道均计为“中性”。 仅由“正面”、“负面”单纯分类,似乎难以看出台湾电视新闻 呈现了怎样的“陆客”形象,因此,我们对“陆客”某方面形象 特征出现的频度做了统计。 报道中主要体形象特征 次数 占样本量比例 有兴致、欢乐的 5 5.43% 喜购物、出手大方的 13 14.13% 非负面形象特征 喜欢台湾美食的 7 7.61% 受惊吓的 7 7.61% 令人同情的 8 8.70% 不守规矩、举止不当的 6 6.52% 负面形象特征 愤怒、破口大骂的 6 6.52% 大打出手的 3 3.26% 表1“陆客”形象特征出现频度表 非负面形象特征中,仅有“有兴致、欢乐的”一项可视作 正面特征。但这项特征在样本中出现之少令人惊讶。只有在 赴台旅游或自由行刚开通、首批“陆客”抵台的报道中,才能 看到电视媒体对“陆客”的在游览时的愉快情绪传达给受众。 而之后的报道重点就不在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