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民日报》在新冠病毒肺炎事件中报道的研究
2023年8月10日发(作者:关于热恋情书)
会当击水三千里自信人生200年-
视界观
OBSERVATION SCOPE VIEW论主流媒体在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中的可为——基于《人民日报》在新冠病毒肺炎事件中报道的研究
谢贝贝
(上海大学,上海 200000)摘 要:突发事件是指事前毫无预警、突然发生,对社会造成一定影响的事件,具有不可预见性、偶然性等特点。由于事发突然,信息模糊程度高,突发事件中易出现虚假类、恐慌类言论,如果不对此加以引导,可能会加剧突发事件本身所带来的危害。本文将结合《人民日报》在2019新冠疫情中的报道,探讨主流媒体在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工作中的可为。关键词:突发事件;主流媒体;舆论引导;新冠病毒肺炎2019年底,新冠病毒在湖北省武汉市被发现,随后演变成一场全球性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恐慌、怀疑、焦虑等情绪在普通众心中滋长,舆论场一时陷入胶着。我国主流媒体是党政喉舌,也是沟通官民的桥梁,在社会上具有一定影响力,他们在这次疫情中主动承担舆论引导责任,但同时也暴露出些许问题。一、主流媒体前期失语,错失舆论主导权突发事件最初发生时是最为关键的时间节点,媒体及时报道不仅可以引起公众足够注意,也能使真相更为明晰,这需要记者有强烈的新闻敏感[1]。然而,在此次疫情中,从武汉12月初出现第一个患者到1月23日封城前,媒体对此大多为同质化通报,鲜少有深度报道出现,媒体失语带来的后果是众对此不重视,普遍认为这就是一种普通肺炎,网友们在微博上以戏谑而侥幸的口吻调侃,未曾意识到新冠病毒将马上席卷全国,媒体此时处于失声状态,未能占领舆论高地。二、新闻报道角度失准,带偏公众议程大众媒体具有议程设置功能,可通过对于报道议题的选择,左右人们接触某类信息的频率,从而在无形中影响受众观点。突发事件中的许多零散信息都可作为媒体选题,但只有抓住最为重要、最迫切的信息进行报道,才能合理为众设置议程。在新冠肺炎疫情初期,有些主流媒体并未准角度,向公众普及抗疫重要性及紧迫局势,而是将镜头对准弱势体,甚至大力宣扬“女护士流产十天后重回一线”、“孤寡老人捐出自己全部积蓄用于抗疫”等畸形价值观。涵化理论认为媒体持续不懈地宣传会加深媒体所提观点在受众心中的印象,从而影响受众对事物的认知。媒体主动为受众设置此类议程且不断转发、宣传,无形中在提倡“弱势体在突发事件中理应做贡献”的价值观,舆论导向跑偏。三、媒体所持立场失重,激化阶级矛盾我国主流媒体是党政喉舌,较强的政治属性使其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是对领导言行会着重报道,这一方面可以让众更真实亲切知晓领导人行程,增强政府信息透明度,但另一方面,报道篇幅过大也会陷入领导本位、官僚主义陷阱,甚至会增加普通众对于政府及领导的负面情绪。在新冠肺炎疫情事件中,网络上对于武汉市市长的批评声不断,主流媒体此时本应作为沟通领导与众的桥梁,促进双方沟通交流,然而汉网却在一篇文章中对武汉市长大力表扬,并劝诫网友“不要让武汉市长寒了心”,湖北多家地方媒体进行转发。该行为无疑更加激化阶级矛盾,让众对领导的怨恨情绪更深。新冠病毒事件中的舆论引导工作是对我国主流媒体专业性的一次检验,其中暴露出我国主流媒体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存在失声失语、议程跑偏及领导本位等问题。但同时也有正面案例的存在,《人民日报》作为中央党媒,深刻把握党中央精神和指示,主动扛起大旗,深入疫情震中传递真实可靠信息,跨平台、多角度进行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直面疫情中出现的各类谣言,并积极在国际舆论场上发声,传递中国抗疫经验,展示出面对突发事件时主流媒体的可能和可为。四、深入疫情震中,及时传递信息由于突发事件不确定性极强,因此公众对于真实有效信息的需求性也更高[2]。疫情发生以来,《人民日报》多次以头版头条对国家的抗疫工作部署及政策作出科学、权威解读,对习近平关于抗击疫情的讲话进行宣传,对每日新增确诊人数作出统计,积极传递抗疫精神,发挥“桥梁”功能。2020年1月20日,钟南山院士指出新冠病毒存在“人传人”现象,《人民日报》、微博及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迅速对这一重要判断作出报道,积极传递有效信息。只有抵达新闻现场,才能设法呈现真相。新冠病毒疫情最初发生在湖北武汉,《人民日报》的新闻工作者立即奔赴武汉,深入抗击疫情一线进行采访报道,及时向公众传递最新的真实信息,对于疫情初期满足大众信息需求、稳定大局有重要作用。此外,《人民日报》还开设了“来自疫情防控一线的报道”专栏[3],对武汉抗疫进行全面全程报道,从最初水深火热的抗疫现场到与病毒的拉锯战,再到疫情逐渐控制后的武汉解封、复工,《人民日报》都积极参与其中,和新世相联合制作的《凌晨4点的武汉,900万人的害怕和勇敢》纪实短片通过武汉普通市民的视角讲述了一个个温情而感人的故事,在各大平台上引起网友强烈共鸣。五、在线权威打假,阻止谣言扩散
突发事件中不可测因素较多,对事实的片面认识会让公众心中产生疑虑、恐惧等情绪,尤其此次新冠状肺炎事件属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由于涉及到个体生命安全,众对此更为在意。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公众提供了更自由便捷发表自身观点的舞台,微博、、贴吧等社交平台上关于新冠病毒的讨论随处可见。然而,意见的自由市场在使真相逐渐揭露同时也带来了谣言风险,极易对一些不明真相的众造成误解。针对此次事件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谣言,《人民日报》及时整理相关权威人士与机构发言,发布权威打假信息。2020年1月24日的推送《这些新冠肺炎的“最新消息”,比谣言还厉害!》对“武汉卫健委领导感染后逃往上海”、“协和医院患者出逃”等谣言进行在线打假,在给众吃定心剂同时,对稳定23日刚刚因为封城而人心动荡的武汉大局也具有重要作用。六、感性理性交融,注重引导方式在宣传的众多方法中,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性是一组需要选择的方式,面对不同的事件与不同的受众,采取不同的宣传方式会收获不一样的效果[4]。在舆论引导工作中也是如此,(下转第196页)视界观
OBSERVATION SCOPE VIEW因此无法在直播打赏中做到理性消费。在浙江丽水,有一位十一岁的女孩,沉迷上了一位抖音游戏主播,背着家长充值现金,购买虚拟的礼物打赏,在仅仅10天的时间里,就刷掉了银行卡里的18万元钱。因此在网络直播中,首先需要后台对与未成年人非理性的,过度的消费进行监管,其次是对孩子进行教育,不能过度消费。(二)过度沉迷目前的网络直播平台,用户呈现出年轻化的形态。然而青少年对于虚拟的网络世界难以做到完全自律。在网络直播中,过度沉迷会威胁到自身及他人安全。在2018年8月,邢台网红李某带着两名儿童在河边进行直播,然而沉迷于直播之中与网友互动,最后因为疏忽大意导致两名儿童溺水身亡。
在网络直播过度沉迷,给原本的生活带来烦恼,因此,在网络直播平台上,保持清醒的头脑,合理上网,避免过度沉迷,养成健康上网的习惯。(三)内容不良网络空间赋予人们说话的权利,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可以发布自己生产的内容,但由于用户媒介素养不同,网络上的出现不良的内容,给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2019年8月5日,红花会说唱歌手贝贝在直播中做出疑似剁手指的举动,作为公众人物,在公开的直播平台上呈现血腥暴力的行为,违反公序良俗。而目前该歌手的直播账号已被平台永久禁播。对于网络直播平台信息量大,时常出现的不良内容,平台应该进行加大审核,做到有力的监管。(四)电商假货在网络直播平台,电商与主播相合作,创造盈利。电商在打赏主播的同时能够推广自己的商品,然而一些不良电商只是一味打广告,而忽视了商品本身,售卖假货。给整个直播行业带来消极影响。电商假货是由多方因素引起的。首先平台和社交平台的审核筛选机制宽严不一,相关机构监管时有滞后。因此,带货网红应当提高商品质量把控能力,慎重选择合作品牌。作为消费者也要做到理性对待在直播中购物。五、结论社交媒体时代,网络直播成为热门。在网络直播中用户进行打赏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当下用户的需求。打赏满足了用户话语权需求,满足其娱乐需求,以及社归属感的需求,网络直播满足用户偷窥欲,全民狂欢。网络直播成为新的热潮,应正向发挥其作用,营造风清气正网络空间。参考文献:[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现状统计报告[R].2020年4月28日.[2]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2019-2020年中国在线直播行业研究报告[3]李唯嘉.如何实现“信任性真实”:社交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实践——基于对25位媒体从业者的访谈[J].国际新闻界,2020,42(04):98-116.[4]艾小雅.基于我国网络直播场域的用户打赏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18.[5]钟琦.网络直播送礼行为研究[D].深圳大学,2018.(上接第194页)对于一些偏向科普、事实数据等方面的硬性信息,媒体需采取理性审慎的态度,用专业冷静的语言向大众呈现真相。而在一些需要凝心聚力、彰显温情的问题上,诉诸感性则更为合适。在此次事件中,《人民日报》采取理性与感性交融方式,既有对于国家抗疫政策的全面解读、对新冠肺炎常识的科普,也有对疫情中涌现出的感人事迹的报道。1月29日的推文《扩散!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你应该知道的100条科学信息》将与新冠肺炎病毒有关的信息及个人防护措施等分条逐个列举,向公众传达全面信息。人民网1月28日的文章《“我是汶川人呀!”24岁护士请战,聊天记录看哭……》讲述了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护士佘沙在疫情初期主动申请奔赴武汉救援的故事,身为汶川人的她曾经得到过社会的帮助,所以在这次疫情面前她义无反顾地想要冲上前线,这条报道获得了10万多的浏览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感与民族凝聚力,许多网友留言称“真正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七、依托媒介融合,全媒参与抗疫传统媒体时代的线性传播方式已不复存在,媒体不再是自说自话的传播主导者,微博、、豆瓣、贴吧等自媒体平台成为普通公众畅所欲言的场所,他们就各种话题发表看法,由此而形成的民间舆论场与由主流媒体所主导的官方舆论场分庭抗礼,如果主流媒体不采取有效行动对舆论加以引导,两个舆论场的长期对立将不利于社会整体发展[5]。在当今的媒介融合浪潮之下,许多媒体纷纷开设自己的新媒体平台或者入驻其他平台,一方面可以更为真实地了解民意,另一方面也为自己谋得生机。《人民日报》作为媒介融合先行者,早在2014年就成立采编发一体化联动平台“中央厨房”,并进行了一系列新媒体转型尝试,目前,《人民日报》拥有1.18亿粉丝,抖音短视频平台拥有九千多万粉丝……这些新媒体平台都在此次疫情中采用适应自身平台受众特点的方式和话语体系进行持续宣传,对鼓舞全民抗疫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自媒体平台不断发展,普通众较以往拥有更多话语权,舆论引导将会是一个永恒话题。对于生活在风险社会中的人类来说,每天都可能会有突发事件的发生,而这其中的舆论导向将会形成一股强大推力,或促进或阻碍事件解决。于主流媒体而言,应借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事件进行得失反思与经验总结,明确自身在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工作中的可为之处,建立舆情预警机制及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提升舆论引导水平。参考文献:[1]赵瑜佩.增强网络舆论引导力的三个着力点[J].人民论坛,2020(S1):140-141.[2]伍麟.重大公共卫生应急时期的“信息免疫”[J].人民论坛,2020(Z1):116-119.[3]陈兵.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数据治理的法治面向[J].人民论坛,2020(Z1):65-67.[4]陈琼. 突发公共事件中地方政府舆论引导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5]丁柏铨.新闻舆论引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6]Donald Shaw and Maxwell McCombs. 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 of Mass Media[J].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36(2):176-187·June 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