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_《我变成了一棵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下册
17 我变成了一棵树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希、痒”等8个字,会写“状、狐”等13个字,理解相应的词语。
2.学生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读懂想象,学会想象,体会想象的乐趣。
4.能够将生活和想象结合,组织语言,进行想象力训练。
教学重点:
抓“痒痒的“冒”“弯”等关键词,体会表达效果的神奇,并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教学难点:
能够将生活和想象结合,组织语言,进行想象力训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变”出故事,谈话导入
2.教师相机出示故事图片导入课文。
3.师生共同书写课题。
4.教师指导生齐读朗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指导生接读课文。
3.师引导:你的哪儿痒痒的呢?生想象说话。
4.师引导抓住“冒”字品读句子,感受“冒”的力量。
5.齐读句子 “呀,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6.师引导:从想着变成一棵树到真的变成了一棵树,你感受到什么?生答“神奇”,师板书。
三、默读段落,感受“神奇”
1.默读课文5-23自然段,画出让你感到“神奇”的地方。
2.生交流分享“神奇”的句子。
“神奇”之一:形状
师相机出示句子 “ 我变成了一棵长满各种形状的鸟窝的树: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菱形....风一吹,它们就在枝头跳起了舞。
师引导生结合“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理解“各种形状”一词。
引导生想象其他不同的形状,理解省略号的用法。
师:在想象的世界里,只要你敢想,我的小树就敢长。想想看,还有哪些神奇的形状?
齐读句子。
神奇之二:动作
出示句子 :你怎么住进来?别担心,我会弯下腰,让鸟窝离你很近很近,你只需轻轻一跳或者轻轻一爬,就像平时上你的小床那么容易。
师引导学生抓住“弯、跳、爬”等动作来读句子。
神奇之三:声音
出示句子:
我的心嗵嗵地跳着,震得树上的鸟窝都一动一动的,发出丁零丁零的声音。
“咕噜噜....”我的肚子里发出一种怪怪的声音,把他们吓了一跳。
“咕噜噜....”我肚子里的声音越来越响了。
引导生读句子来体会“声音”的神奇。
3.师用课件集中滚动出示文中所有表现神奇的句子,引导生感受英英的想法与变化的联系。
4.师生配合朗读表现出“神奇”的语句。
四、联系生活,学会想象
1.师:你在生活当中有过什么什么样的想法,你又想变成什么呢?
2.生积极交流自己的想法,师适时评价。
3.出示畅想单,生根据提示完成。
课件出示:我真希望变成 , 。
之后会有哪些“神奇”的经历?
4.师引导生交流“畅想”的内容。
5.课件分两栏出示妈妈和英英的话,师生分角读。
6.师小结:这一系列的变化之间,但唯一不变的是妈妈对英英的爱。
五、拓展阅读,感受母爱
1.课件出示《逃家小兔》,师生配乐分角朗读。
2.引导生感受“变”与“不变”的分别是什么。
师叙述:这个故事里的小兔子上天入地,变成小河里的“小鳟鱼”、花园里的“小花”、天上的“小鸟”,又或者是一个可爱小男孩,在他的身边这个兔妈妈一样不停地在变,那不变的又是什么呢?
3.全文总结:神奇的变化让文章读起来特别的有意思,那神奇想象背后传递的那一份情才是一个好故事的根和魂。
《我变成了一棵树》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了低段两年的识字教学为主的学习生活,转入中段学习后出现明显的变化,他们仍然喜欢上字词为主的课,喜欢写生字、词语的作业,课堂上喜欢一齐回答问题,也不太喜欢自己读书。由此可见,学生进入中段后更需要的教师的指导,学习内容和方式要亟待该变。他们经过两年的字词训练,词语积累具有一定的基础,不需要过分的展开词语教学,可以大胆放手课前自学;课堂上齐读的习惯要及时改变,倡导个性化阅读、朗读,不要千篇一律;教学中的有效问题要突出,好多学生就喜欢答“半句话”,就是要引导说完整的句子,不要“是”“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