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中的女性世界
刘
伟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600)
[摘要]艾略特名篇长诗《荒原》通过历史典故和现实生活中的几组典型女性形象,展现出女性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反映出当时欧洲社会严重的精神信仰危机造就了一片爱情与婚姻的荒原,女性精神世界的荒原,至今仍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女性形象;爱情与婚姻;《荒原》[中图分类号]I5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416(2014)01—0126—02
托·斯·艾略特作为时代代言人,是二十世纪前半叶英美文坛毫无争议的泰斗。著名长诗《荒原》是反映当时时代特征的经典之作。曾为艾略特校订诗稿的庞德称《荒原》是英诗中最重要的19页。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人们在追寻宗教信仰的过程中迷失、困惑、无助最后导致精神危机与崩溃。这是《荒原》产生的社会时代背景。
一、《荒原荒原》》中女性形象
通过研究,笔者把《荒原》中的女性形象分为对比鲜明的两组:历史典故上的女性和现实中的女性。
1、三位来自历史典故的女性西比尔、玛丽和菲勒美拉
“因为我在古米亲眼看见西比尔吊在笼子里。孩子们问她:你要什么,西比尔?她回答道:我要死。长诗前导言中老妪西比尔(Sybil )是希腊神话中的预言家,她的最大愿望就是死亡,诗人在诗歌的最前面借她之口说出了荒原人的心愿—死亡。读者在诗歌的第一节会结识玛丽(Marie),历史上是匈牙利女王的侄女,德国人的后裔,生活漂泊不定,毫无安全感;诗歌中是一个没有祖国和家乡、毫无精神追求、到处游荡、虚度光阴的上层妇女。她在诗中诉说“我不是俄国人,原籍立陶宛,是纯德国种。…风儿吹得清爽,吹向我的家乡,我的爱尔兰孩子,如今你在何方?…”。诗歌第一节提到了嚎哭的菲勒美拉(Philomela),她也是古代神话中的人物,她的故事在诗歌中更是意义非凡。“这是美女菲勒美拉,岩石的女人,有多种遭遇的女人。”她是雅典国王潘底翁的女儿,普鲁丝妮嫁给了雷斯国王泰诺斯,而夫对菲勒美拉起了歹意,最后妹复仇,众神将
普鲁丝妮变为一只麻雀,将菲勒美拉变为一只夜莺,日夜啼哭。她的故事例证了兽性的性欲占有取代了无私给予的爱情。笔者由于熟悉这一神话,感到她凄厉的嚎叫一直贯穿在整首诗歌当中,为所有女性和她自己的悲惨命运哀鸣。
2、现实中的女性贵妇人、丽儿和女打字员导言中提及的女性形象都集中在诗的前三节。在这三节诗人通过自然景观及人物精神状态的描述描绘了一副现代社会的荒原现象。女性形象也不尽相同,如同一幅荒原中的女性肖像图。诗歌中第二节的贵妇人,是上层妇女的代表,她的生活条件像埃及女王一样奢华,但她的精神世界一片空虚,仿佛被囚禁的菲勒美拉。最后一句话,点明了她的生活空洞乏味,她几近疯狂,只能等待死亡叩响她的门。
“她所坐的椅子,在大理石上象王座闪闪发光;……”。
“我今晚情绪不好。呵,很坏。……我要这样冲出去,在大街上走,披着头发,就这样。我们明天干什么?我们究竟干什么?我们将下一盘棋,……,听着叩门的一声。”
丽儿(Lil)遭受贫穷、愚昧、麻木堕胎、频繁生育带来的痛苦,还不得不迎合他退役的丈夫。诗歌中仿佛她女友的劝说:“艾伯特要回来了,你得打扮一下。……医生说就会好的,可是我大不如从前了。……快走吧,到时候了快走吧……亲爱的,晚安,晚安。”这一系列的晚安仿佛是在和生命告别,迎接死亡。诗人在第三节把女打字员被小职员诱奸的悲惨故事也被她们自己一一道来,他们都是现代都市少女的典型。“却看见打字员下班回到家,洗了
收稿日期:2013-11-19
作者简介:刘伟(1970-),女,山东乐陵人,英美文学硕士,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山东工会论坛
Shandong Trade Unions ’Tribune
第20卷第1期2014年2月
Vol.20No.1
Feb.2014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