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园不值》、《宿新市徐公店》教后记(精选17篇)
《游园不值》、《宿新市徐公店》教后记(精选17篇)
《游园不值》、《宿新市徐公店》教后记 篇1
2008年的第一期《小学语文教师》上刊登了第三届全国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研讨会部分,其中薛特的《夜雪》一课叫我印象深刻。薛特深谙古诗教学真谛,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诵读贯穿始终。薛特精心设计了诵读指导的三个层次:会读,读懂,吟诵。从实录来看,朴实,扎实,简洁,体现了古诗教学诗句要反复诵读,诗意要大致了解,诗篇须熟练背诵的“三要”原则。
今天,我也碰到了《古诗两首》——《游园不值》、《宿新市徐公店》。受其启发,心里也萌动了模仿其教法的想法。
在对两首诗进行了一番诵读之后,我选择了《宿新市徐公店》作为实验品。一来,《宿新市徐公店》相对较容易理解,二来,这是一首从六年级教材选到五年级的旧课文,以前上过,心里有些底。
古诗教学,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不难,经历了学生自读,教师范读和个别纠正后,大多学生都能将整首诗读顺。关键是理解诗意和读出诗情,读出诗味上较难把握。以往在这
方面,我生怕学生不能理解诗意,“死缠烂打”,结果时间花了,学生却不明就里,依然雾里看花。
这一环节的教学时,我设计了三个与诗的背景和内容相关的问题,抛给学生,告诉学生如果这三个问题能解决了,整首诗也就读懂了。
1、诗人写这首诗站在哪里?请从诗中出依据。
2、《宿新市徐公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也从诗中出依据。
3、儿童不着蝴蝶,是因为他们走得太慢,蝴蝶飞得太快吗?
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我抛出了这三个问题。三个问题的依次呈现,就像向水塘了抛进了三块石子,立即击起了学生思维的涟漪。学生说得头头是道。从他们的发言中,我知道他们已经读懂了这首诗,一幅由篱笆、小路、菜花、黄蝶构成的乡村田园图呈现在他们脑中,乡村田园的清新气息依稀可辨。在这样的基础上,诵读诗歌就不怕没有诗歌味了。
同样,《游园不值》的教学,我也设计了三个思考题,以此指导学生切切实实地去理解古诗。
1、查字典,理解“怜”、“印”、“扣”的意思。
2、柴门久久没有开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3、诗人游园不值,会不会很扫兴?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个问题的讨论。问题一出,个别学生当即认为很扫兴。渐渐地,学生就有了新的理解,“诗人虽没有进到园子里,但却有一支开得艳丽的红杏越过墙头探出头来迎接自己,这不正是老朋友在热情欢迎自己吗?”“这支红杏已经足以让诗人感受到春光的美好了,所以他不会扫兴。”……“春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意义越辩越明,学生咀嚼出了诗的味道。
《游园不值》、《宿新市徐公店》教后记 篇2
一、教材分析:
古诗《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写的一首赞美春天的好诗。可谓诗中有画,静中有动,有声有,别具特,能把学生带入诗中的情境,发挥学生想象力的好教材。诗歌具
有一定的叙事性,第一句是作者的联想与猜测,第四句是画龙点睛,神来之笔。以小见大的写法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可引导学生重点品味这句诗的意味深长。
二、设计理念:追求情感的课堂 追求感悟的课堂 追求对话的课堂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情感。
(2)运用多种方法尝试背诵,进而达到积累古诗文的目的。
2、情感目标:
(1)通过对话、感悟,体会感情,体验作者的创作过程,披文入情,感受诗文的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3、能力目标:
(1)“以读为本”,“以对话交流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语感。
(2)注意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受到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人人在古诗文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以读为本”,“以对话交流为主线”,通过对话、感悟,体会感情,体验作者的创作过程,感受诗文的意境。
2、难点:反复品读“一枝红杏出墙来”,披文入情,感悟诗中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想法,读出自己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
《游园不值》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一、课始激情,围绕“不遇”导入新课。
1、出示《题李凝幽居》——贾岛,引出推敲的典故。
2、出示诗题《寻隐者不遇》、《寻陆鸿渐不遇》、《寻西山隐者不遇》、《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感受“不遇”的美丽。
一、回忆旧知,进入新课的情境。
1、全班朗读《题李凝幽居》——贾岛。复述“推敲”的典故。
2、读《寻隐者不遇》,读有关“不遇”的诗题,初步感受“不遇”的美丽。
从课题入手,假以耳熟能详的“推敲”的典故,围绕着“不遇”这个主题自然地导入新课,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为下一步的情感深化作了充分的预热,也较好地渗
透了人文性的教育。在这种融融的文化氛围中,学生似乎已隐约触摸到课文跳动的脉搏,感悟文本的心境已悄然进入状态——
二、解诗题,知作者,初读全诗。
1、介绍诗人。
2、读题目,读出停顿。
3、重点理解“值”,理解诗题。
4、师做手势,指导学生读出七言诗的节奏。
二、明诗题,知作者,初读全诗。
1、通过课前预习的材料,介绍诗的作者――叶绍翁。
2、通过读诗题,初步感知诗题的意思。
3、抓住题眼“值”,理解诗题。
4、个别读,齐读,读出七言诗的韵律美。
阅读离不开读。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语,以读悟情,这是感悟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也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整体感知读”,让学生读通、读顺、读出七言诗的韵味,感受诵读古诗文的乐趣,为深入理解课文和品味语言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三、理解诗中的景物,体验作者游园的感受。
1、师问:“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跟着叶绍翁游园的时候,我们遇到了——
2、抓住“苍”理解“苍苔”,联系生活实际感受“苍苔”的美。
3、指导朗读第一句诗:这绿绿的苍苔将春天的生命唤醒了,把你看到的、感受到的送进去,我相信,你读的感觉不一样。
4、图片对比,感受“柴扉”的普通、常见、自然。
5、出示图片,联系陆游的诗句夸夸红杏。
(出示陆游的诗句,生齐读。)
“杨柳不遮春断,一枝红杏出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