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课件:《古诗三首》

更新时间:2023-10-31 11:30:07 人在看 0条评论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课件:《古诗三首》

2023年10月31日发(作者:摘抄段落大全长段落)

中国人解开飞棍之谜-

【 导语】语⽂教学课件的应⽤和其他学科教学课件的应⽤⼀样,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式,让教学时间化。优秀的语⽂教学课件还能充分提⾼学⽣学习的积极性,丰富语⽂教学内容,深化语⽂教学的内涵。下⾯是整理分享的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第4课课件:《古诗三⾸》,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篇⼀】  【教学⽬标】  1.会认“径、斜”等11个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正确认读多⾳字“挑”。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和⽣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难点】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和⽣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3课时  第⼀课时  ⼭⾏  【课时⽬标】  1.会认“径、斜”2个字,会写“寒、径”等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和⽣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和诗⼈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丰富的想象⼒和语⾔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新课。  1.交流古诗,体验情趣:同学们⼀定⾮常喜欢古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化瑰宝,⽤最凝练、简洁的语⾔表达出美妙的境界。⼤⾃然的花草树⽊、鸟兽⾍鱼都是诗⼈作诗的素材,春夏秋冬各具特⾊的美景在诗⼈笔下变得更加奇妙。请同学们交流⾃⼰积累的描写四季景⾊的古诗。(学⽣⾃由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交流情况进⾏评议和⼩结。  3.(课件出⽰2—5)描写四季的古诗,⿎励学⽣阅读积累。  咏柳  (唐代)贺知章  碧⽟妆成⼀树⾼,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春风似剪⼑。  春⽇  (宋代)朱熹  胜⽇寻芳泗⽔滨,⽆边光景⼀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万紫千红总是春。  ⼩池  (宋代)杨万⾥  泉眼⽆声惜细流,树阴照⽔爱晴柔。  ⼩荷才露尖尖⾓,早有蜻蜓⽴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  (宋代)杨万⾥  毕竟西湖六⽉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穷碧,映⽇荷花别样红。  秋⼣  (唐代)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扇扑流萤。  天阶夜⾊凉如⽔,卧看牵⽜织⼥星。  秋思  (唐代)张籍  洛阳城⾥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临发⼜开封。  逢雪宿芙蓉⼭主⼈  (唐代)刘长卿  ⽇暮苍⼭远,天寒⽩屋贫。  柴门闻⽝吠,风雪夜归⼈。  江雪  (唐代)柳宗元  千⼭鸟飞绝,万径⼈踪灭。  孤⾈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4.交流秋天:同学们,现在正是深秋季节。你能⽤⾃⼰积累的四字词语说说这个季节的景⾊或你的感受吗?(课件出⽰6)秋景图,学⽣⾃由交流。  5.导⼊课题:在我国唐代诗⼈杜牧眼中,秋天枫叶的⽣命⼒仿佛⽐春天鲜花的⽣命⼒还要旺盛,晚秋的景⾊也同样⽣⽓勃勃,充满活⼒。深秋的⼀天,诗⼈杜牧乘着马车在⼭中⾏⾛的时候,被那美景所吸引,⼭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触景⽣情,挥毫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诗——《⼭⾏》。这节课,我就和⼤家⼀起来学这⾸诗。板书:⼭⾏(杜牧)  6.(课件出⽰7)古诗《⼭⾏》,学⽣⾃由朗读。  7.简介作者。  (课件出⽰8)  杜牧(803~852年):唐代诗⼈。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杜牧的诗⽂集《樊川⽂集》共⼆⼗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他的七律和七绝都写得很成功,⽽七绝尤为凝炼、⾃然,很多名篇为后⼈所传诵。由于他在诗歌⽅⾯成就较⾼,后⼈把他与杜甫相提,称为“⼩杜”,与李商隐并提,称为“⼩李杜”。  ⼆、诵读古诗,探究初成。  (⼀)初读课⽂,感知诗意。  1.⿎励交流:同学们,⾸先请你们⾃由朗读这⾸古诗,⽤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  2.(课件出⽰9)阅读与交流的要求:  (1)⾃⼰读,定位识字,读准字⾳。  (2)⾃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3.⽣⾃由朗读,⼩组交流。  4.检查交流情况。  hánjìnɡxiéshuānɡ  寒径斜霜  (1)指名朗读,师⽣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  注意读准翘⾆⾳“霜”,前⿐⾳“寒”,后⿐⾳“径”。  (2)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评议,多媒体出⽰重点词语的注释。  (课件出⽰11、12)  ①⼭⾏:在⼭上⾏⾛。  ②远上:登上远处的。  ③寒⼭:深秋时节的⼭(寒⼭:深秋季节,天⽓渐冷,⼭上草⽊枯黄,给⼈⼀种凉意,故称寒⼭,实指秋天的⼭)。  ④⽯径:⽯⼦的⼩路。  ⑤斜:倾斜,这⾥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⑥⽣:产⽣,⽣出,⽂中是说形成⽩云的地⽅。  ⑦车:轿⼦。  ⑧坐:因为。  ⑨爱:真爱,留恋。  ⑩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11霜叶:枫树的叶⼦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  ○12红于:⽐……更红。本⽂指霜叶红于⼆⽉花。  教师点拨“⽩云⽣处”与“⽩云深处”的区别:  深:浓厚,浓郁。  ⽣:产⽣,⽣出(指有⽩云缭绕的地⽅,也说明那地⽅⽐较⾼。)⼀个“⽣”字,形象地表现了⽩云升腾,缭绕和漂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很⾼。(课件出⽰13)有关图⽚。  (⼆)识记字形,书写⽣字。  (出⽰⽣字⽥字格课件14:)寒径斜霜  1.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形近字辨析:“塞—寒”“经—径”“雷—霜”。  加⼀加:“余+⽃=斜”。  2.观察字在⽥字格中的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如下:  (1)“霜”:“⾬”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2)“寒”字的下⾯不是两点⽔。  3.教师⽰范,提⽰重点笔画。  提醒学⽣注意:  “径、斜”是左右结构的字,“径”要写得左窄右宽;“斜”要写得左右等宽。  “霜”是上下结构的字,写的时候是上宽⽽扁,下长⽽宽;“寒”上窄下宽。  4.学⽣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三)学⽣熟读课⽂:开⽕车读、赛读、⼩组读、同桌读。  三、品读欣赏,深⼊探究。  (⼀)初解诗意。  1.谈话激趣:杜牧在这⾸诗中只⽤了⼆⼗⼏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幅异常美丽的秋景图。诗⼈真了不起呀!其实,这每⼀个字都是经过诗⼈精⼼雕琢的,下⾯我们静下⼼来,来细细地品味,相信我们⼀定会有新的发现。  2.“⼭⾏”就是在⼭中⾏⾛的意思。你知道作者在⼭中⾏⾛时是什么季节吗?(深秋)诗中哪些地⽅告诉了我们季节呢?(霜叶、寒、晚表⽰季节)作者在⼭中⾏⾛看到了什么?(寒⼭、⽯径、⽩云、⼈家、枫叶、霜叶)  3.这么多的景物中,最吸引作者的是什么?(霜叶)  4.作者喜欢枫叶的原因是什么?(霜叶红于⼆⽉花)  5.正是美丽的枫林晚景使得作者难以抑制⾃⼰的惊喜之情,作者的什么动作让我们感受到这份惊喜?(停车)  6.让作者“停车”的原因是什么?(霜叶红于⼆⽉花)  这⾥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眼⾥深秋的红叶有什么特点?  (和⼆⽉花相⽐,让我们感受到红叶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有⽣命⼒;我们从秋天的叶⼦中感受到的是⽣机勃勃,甚⾄⽐春天的花更觉⽣命⼒旺盛,丝毫看不出要⾛进冬天、⾛进衰败的痕迹。)  7.诗⼈为我们展现出的是⼀幅动⼈的⼭林秋*。这⾥有寒⼭、⽯径、⽩云、⼈家、红叶,这些景物构成了⼀幅和谐统⼀的画⾯。但是让诗⼈更动⼼的是深秋的红叶!  作者是⽤什么⼿段表现出来的呢?(霜叶红于⼆⽉花)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和⼆⽉的红花对⽐。让我们看到了深秋的枫叶上除了颜⾊的艳丽,还具有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经霜不凋,遇寒更显出旺盛的⽣命⼒。)  (⼆)深⼊体会。  1.教师导⾔:深秋时节,天⽓已经转冷。远处⼭林中诗⼈杜牧乘坐的轿⼦正慢慢⾛来,⾸先映⼊诗⼈眼帘的是什么?(远上寒⼭⽯径斜,⽩云⽣处有⼈家。)  2.(课件出⽰15)多媒体出⽰情境图⽚,学⽣认真观察说说看到的景物。结合图⽚⼩组交流景物的特点。  3.⼩组代表发⾔,教师⼩结:  ⼀个“远上”写出了“⼭”的绵延起伏;  ⼀个“寒”刻画了“⼭”的凄清寒冷。诗⼈⾯前是⼀条⽯头铺就的⼩路。  ⼀个“斜”字让我们体会⽯径的弯弯曲曲。在虚⽆飘渺,⽩云升腾的远处隐隐约约可以看到有⼏户⼈家。  4.⼩组交流:⽤⾃⼰的话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5.⼩组代表发⾔,教师⼩结:⼀条弯弯曲曲的⼩路蜿蜒伸向⼭顶,在⽩云飘浮的地⽅有⼏户⼈家。  6.学⽣边观察图画,边诵读前两句诗句。  7.⿎励学⽣根据⾃⼰对诗句的理解,描绘出“远上寒⼭⽯径斜,⽩云⽣处有⼈家”的简笔画。  8.教师导⾔:正当轿⼦缓缓前进时,诗⼈⼜看到了什么?接下来发⽣了什么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花。”)  9.(课件出⽰16:后两句诗图⽚及译⽂)多媒体出⽰情境图⽚,学⽣认真观察说说看到的景物。结合图⽚⼩组交流景物的特点及接下来发⽣的事情。  10.⼩组代表发⾔,教师⼩结:诗⼈坐在轿⼦⾥,忽然让轿⼦停下来,原来诗⼈看到了⽐⼆⽉的鲜花还要艳丽的霜叶,他想停下来仔细欣赏。  11.⼩组交流:⽤⾃⼰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12.⼩组代表发⾔,教师⼩结: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那⽕红的枫叶⽐江南⼆⽉的花还要红。  13.学⽣边观察图画,边诵读后两句诗句。  14.⿎励学⽣认真体会、感悟“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花”,继续完善⾃⼰的简笔画。  15.引导体会:“停车坐爱枫林晚”⼀句鲜明地表⽩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霜叶红于⼆⽉花”⼀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作为名句千古流传。  (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课件出⽰17):  远上︱寒⼭‖⽯径︱斜,  ⽩云︱⽣处‖有︱⼈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花。  (板书带节奏标志的古诗《⼭⾏》)  2.教师引导:诗中的竖线是停顿符号。单竖线表⽰停顿的时间稍短些,双竖线表⽰停顿的时间稍长些。  3.指名朗读。学⽣⾃由评议。  4.教师⼩结:读古诗应该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  5.教师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齐读。  6.⾃由读,练习背诵。  (四)检查背诵,体会感情。  1.抽取学⽣检查背诵,学⽣⼀起背诵。  2.教师引导,体会感情:诗⼈⽤寒⼭、⽯径、⽩云、⼈家、枫林、霜叶绘出了⼀幅⾊彩热烈、艳丽的⼭林秋*。前两句写远景,诗⼈只是作客观描述。后⼀句写近景,写出了作者内⼼深处对秋天的独特感受。  四、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教师导⾔:同学们,唐代⼤诗⼈杜牧,⽤⼀⾸简短的⼩诗把⾃⼰对秋天的热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为我们描绘了⼀幅美丽的⼭林秋*。我们家乡的⼤⾃然的秋天到处都是美丽的图画。资料不错吧,请搜关注:好⽼师好童学教学团队。希望你们选择⾃⼰喜欢的⽅式表达⾃⼰对秋天的热爱之情。  2.学⽣⾃选作业。(课件出⽰18)  (1)画:画⼀幅画,画出秋天的美景,在图画中表达⾃⼰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2)写:写⼀⾸⼩诗或⼀篇⽇记,⽤⾃⼰的亲眼所见和亲⾝感受表达⾃⼰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3):另⼀⾸描写秋天的诗,试着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  (4)学:收集杜牧的诗,借助有关资料进⾏⾃学。  【板书设计】  ⼭⾏  (唐)杜牧  远上︱寒⼭‖⽯径︱斜,  ⽩云︱⽣处‖有︱⼈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花。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个⽅⾯引导学⽣进⾏学习。  第⼀步:感悟美景,创设情境。  运⽤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氛。接着设计了问题:⾃由观图,⽤学过的表达秋天的四字词语来形容秋天的美景,表达⾃⼰的感受。在交流总结时,导⼊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导⼊课题,使学⽣在不知不觉中投⼊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第⼆步:反复诵读,体会诗意。  学⽣是课堂学习的主⼈,教师是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使学⽣学习中的合作伙伴。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留出充⾜的时间,让学⽣⾃⼰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读⾃悟,合作交流中读准字⾳,读通古诗,初步感知⼤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引导学⽣互相评议,教师⿎励性总结,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的⾃信⼼。  不⾜之处:  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引导学⽣学会⽂中的⽣字,理解⽂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没有引导学⽣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第⼆课时  赠刘景⽂  【课时⽬标】  1.会认“赠、刘”等8个⽣字,会写“赠、刘”等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背诵课⽂,从荷枯、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敬佩。  3.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背诵课⽂,从荷枯、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敬佩。  2.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  引导学⽣⾃主探究、感悟诗境。  【教学过程】  ⼀、谈话导⼊。  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秋天的景⾊吗?  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描写秋天美丽景⾊的古诗——《赠刘景⽂》(课件出⽰20)(出⽰诗⼈、题⽬)知道这⾸诗是谁送给谁的吗?认读⽣字:赠、刘,读准平⾆⾳“赠”,边⾳“刘”。  3.介绍诗⼈及写诗的背景:(课件出⽰21)  古时候,有⼀个⼈叫刘景⽂,他是⼀个有学问、不怕困难的⼈。当时他已经50多岁了,可是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所以他整天闷闷不乐,⼼情很不好。他的好朋友苏轼就邀刘景⽂到他家⾥做客,他们⼀边喝酒⼀边聊天,苏轼很想帮刘景⽂树⽴信⼼。  于是,便写了⼀⾸诗送给刘景⽂,希望刘景⽂能回⾃信,取得成功。这⾸诗的题⽬就叫《赠刘景⽂》。(学⽣接读,提醒注意后⿐⾳。)(板书:赠刘景⽂)  ⼆、图⽂结合,画中会意。  (⼀)⾃由读课⽂,读准字⾳。  (课件出⽰22)要求把字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读⼀读下⾯的拼⾳。  zènɡ、liú、ɡài、jú、cán、jūn、chénɡ、yóu、ào、jú  赠、刘、盖、菊、残、君、橙、犹、傲、橘  ⾃由读,指名读。  师⽣共同正⾳:“赠、残”是平⾆⾳,“橙”是翘⾆⾳。  开⽕车读,齐读。  (⼆)学习前两句诗。  1.指名朗读古诗《赠刘景⽂》,教师评议:同学们读得⾮常认真,那你们知道这⾸古诗前两句写了秋天的哪些景⾊?  (课件出⽰23)  赠刘景⽂  宋•苏轼  荷尽已⽆擎⾬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2.指名说,板书:荷菊  3.师:同学们的回答真棒,来,我们先来欣赏⼏幅图。  4.“荷”字的教学。  (1)(课件出⽰24)荷花荷叶图(板书:荷花荷叶图)  师:同学们,图上画了什么?  师:看到这么美的荷花,让我想起了⼀⾸⼩诗——⼩荷才露尖尖⾓,早有蜻蜓⽴上头。(课件出⽰25)  (2)⽼师⼀边描述⼀边出⽰(课件出⽰26)荷叶⼲枯图(重叠在荷花荷叶图上)  师:⽇⼦⼀天⼀天过去了,秋天来了,你们看荷花变得怎样了?  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荷尽已⽆擎⾬盖)  引导理解——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盖:旧称⾬伞,诗中⽐喻荷叶舒展的样⼦。  (3)反复读:荷尽已⽆擎⾬盖。  5.“菊”字的教学。  (1)(课件出⽰27)菊花图。(板书:菊花图)  师:秋天来了,菊花开了,多美的菊花呀,天⽓⼀天⽐⼀天凉了,早上还看得见霜呢。(课件出⽰28)菊残图(重叠在菊花图上),你们看这菊花怎样了?  引导理解——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师:当我们感觉到天⽓冷的时候,我们的⾝体会怎样?  师:那你们看看:菊花的花枝,光着⾝⼦却依然挺⽴着,这是⼀株什么样的菊花呀?  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菊残犹有傲霜枝)  (2)反复读“菊残犹有傲霜枝”。  (3)对⽐朗读。  (三)教学后两句“⼀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师:我们跟着诗⼈再⼀路⾛⼀路看,你会发现秋天还有更美的景⾊在前⾯呢。  1.(课件出⽰28)橙黄橘绿图。(板书:橙黄橘绿图)  师:除了橙⼦、橘⼦,还有哪些果实也是在秋天成熟的?这真是⼀个丰收的季节,这就是秋天的美呀!(板书:橙橘秋之美)  所以诗⼈苏轼怎么说?指名回答,⼀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2.齐读诗句。  三、读中悟情,多元吟诵。  (⼀)谈话过渡:同学们虽然理解了诗意,可还没有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味。下⾯⽼师教你们读古诗的⼀个⽅法,好吗?  1.教师范读。  2.学⽣⾃由体会读。  3.个⼈⽐赛读。  4.男⼥⽣⽐赛读。  5.齐读。  6.指导背诵。  (⼆)同学们,刘景⽂受到了苏轼的⿎励,终于崭露头⾓,后来他还受到了宰相王安⽯的赏识,做了官,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励志的诗句也成了千古佳句,你们能把这⾸诗背下来吗?(指名背诵)  (三)多元吟诵,古诗新唱。  同学们,⽼师在课余的时间把这⾸古诗配上了⾳乐,让这⾸诗变成了⼀⾸歌曲,你们想听吗?欣赏“古诗新唱”——“⼀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四、拓展延伸,美在秋天。  “⼀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赞美秋天的还有很多很多,你们课余时间也可以读读哟!  五、识记字形,书写⽣字。  1.同学们,苏轼把这⾸诗送给了刘景⽂,我们现在就来写⼀写诗中的⼏个⽣字。  (写字之前要注意写字的姿势,做到:头正⾝直脚放平,五指执笔笔杆正,⼀⼨⼀尺和⼀拳。每个⽣字写2次,争取第2个⽐第1个写得好。)  (出⽰⽣字⽥字格课件30:)赠刘盖菊残君橙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熟字加偏旁:“曾+贝”是“赠”,“⽂+刂”是“刘”,“登+⽊”是“橙”,“+⽫”是“盖”。  减⼀减:“—⽺=君”。  换⼀换:“线”把“纟”换成“⽍”,变成“残”。  3.观察⽣字在⽥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如下:  (1)“盖”字的“⽺”没有尾巴。  (2)“君”字的第⼆笔横要露头。  (3)“赠、橙”都是左窄右宽,“残”左右等宽,“刘”左宽右窄。  4.教师⽰范,提⽰重点笔画。  提醒学⽣注意:  “残”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是两横⼀撇,不是⼀横两撇。  “橙”第四笔是点,第五笔是横撇,七、⼋笔是两⼩撇。  5.学⽣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设计意图: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了语⾔的优美,同时还引⼊古诗新唱的⽅式,真正做到“创意地教古诗,快乐地学古诗”。】  【设计意图:⼀节课学习⼀⾸古诗的容量是很⼩的,所以拓展相关作者的诗歌和同类型的诗歌,积累优秀诗⽂。】  【设计意图:⽼师在教学⽣写字时,严格落实新课标关于学⽣课堂要写字10分钟的要求,避免啰嗦⽆重点的“说”,给⾜时间让学⽣去识字、写字,提⾼了学⽣的书写质量。】  第三课时  《夜书所见》  【教学⽬标】  1.认识“挑”1个⽣字,会写“送、挑”2个⽣字,正确认读多⾳字“挑”。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学习古诗的兴趣。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美图导⼊,营造诗境。  1.(课件出⽰32)出⽰图⽚,请学⽣说出挂图中的景物、⼈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的想象创编⼩故事。  2.谈话导题: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师真是佩服呢!这样美的画⾯写成诗也⼀定会很精彩!来,我们⼀起⾛进《夜书所见》。(板书:《夜书所见》)  ⼆、认识⽣字,感知诗情。  1.理解“书”“所见”的意思,引导解题。  (书:书写下来。所见:所看到的。)  2.齐读题⽬,板书题⽬。  3.根据拼⾳、注释同桌互读诗⽂,要求读通、读顺。  4.师⽣讨论⽣字的认法。(课件出⽰33)出⽰⽣字:  sònɡtiǎo  送挑  (1)⽼师指正:注意读准平⾆⾳“送”。  “挑”是个多⾳字,在这⾥读“tiǎo”,还有⼀个读⾳是“tiāo”,组词为“挑担、挑粮”。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形声字结构规律识记“挑”:“扌”表意,“兆”表⾳。  加⼀加:“关+辶=送”。  (3)(课件出⽰34⽣字⽥字格课件)送挑  观察⽣字在⽥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如下:  (4)教师⽰范,提⽰重点笔画。  提醒学⽣注意:  “送”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先写“关”,后写“辶”,“辶”是三笔写成,第⼆笔是横折折撇。  “挑”第三笔是提,第七笔是竖弯钩。  (5)学⽣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分组读。  (课件出⽰35)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童/挑促织,夜深/篱落/⼀灯明。  6.告诉⽼师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猜诗⼈在想什么?  三、精读诗⽂,感悟诗意。  (⼀)出诗⼈所见。  师:这⾸诗是夜晚诗⼈写下所看到的情景,那么,诗⼈究竟看到什么呢?我们快到诗中⼀,看谁有发现?(梧叶、⼉童、挑促织、篱落、⼀灯明)(教师相机板书)  (⼆)学习第三、四⾏诗句。  1.师⽣交流。  (1)⽣回答看到⼉童挑促织时,相机出⽰第三⾏诗句。(课件出⽰36图⽂)知有⼉童挑促织。  (2)⽣回答看到⼉童在捉蟋蟀,相机指导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句。  师:从这学期、这⾸诗开始,古诗课⽂增加了⼀项内容——注释(板书:注释)它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好帮⼿,它能帮我们扫清诗中的拦路虎,它能帮助我们更好更快地读懂诗句的意思。  (3)理解“知”。  师:刚才借助注释我们知道“挑促织”的意思,那么这个“知”是什么意思?(料想)  (4)漆⿊的夜晚诗⼈怎么知道有⼉童在捉蟋蟀?相机出⽰第四⾏诗句。(课件出⽰37图⽂)夜深篱落⼀灯明。  2.引导交流:你捉过蟋蟀吗?指名⽣说。  预设⼀:学⽣捉过蟋蟀。教师让学⽣⾃由交流分享体验,训练⼝语表达能⼒。  预设⼆:学⽣没有体验过。教师充满激情地描述:⼀提起捉蟋蟀,我就想起⼩时侯和⼩伙伴到草丛⾥捉蟋蟀的事。捉蟋蟀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顺着声⾳好不容易发现⼀只,赶紧⽤⼿去捂,觉得应该捂到⼿⾥了,可是打开⼀看,却什么也没有。如果能捉到⼀只,我会⾼兴得不得了!  3.朗读指导。  4.齐读。  5.师范读。  6.齐读。  (三)学习第⼀、⼆⾏诗句。  谈话过渡:谁知道捉蟋蟀的季节是什么时候?秋天是捉蟋蟀的季节。这时的蟋蟀⼜⼤⼜壮,叫的声⾳听。到书中⼀秋天,你⼀定能到?  1.(课件出⽰38)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读⼀读。  2.理解词语,初知⼤意。  3.(课件出⽰39)  (1)萧萧:风声。  (2)梧:梧桐树。  (3)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4.齐读。  5.师范读。  6.齐读。  7.理解“客”,相机介绍作者背景资料(课件出⽰字典中“客”的多个解释,⽣选择字义。)  引导交流:这位漂泊在外的⼈是谁呢?是诗⼈就是叶绍翁。(板书:叶绍翁)说起叶绍翁还有⼀个故事:(课件出⽰40)叶绍翁是福建⼈,⼩时侯被送给浙江的⼀个叶⽒的⼈家做⼉⼦。他的爷爷原来是朝廷的⼀位⼤官,因为朝廷,受到别⼈的*,所以他的整个家族受到牵连,他的家变得凄惨不堪。他的爸爸妈妈不得不把他送给别⼈。  8.读诗。  谈话过渡:了解了这些,你就更能体会江上秋风为什么牵动诗⼈的情怀?漂泊在外的他会想起——(⽣答……)那就是思乡之情。我们带着这思乡之情再读⼀读。  (四)指导全⽂朗读。  1.齐读。  师:就在诗⼈思念家乡思念亲⼈的时候,看到⼀孩⼦在捉蟋蟀,诗⼈⼜会想到想到什么?(⽣答)是呀,也许他会想起⾃⼰的童年,也许会想起⼉时的伙伴,也许想起家乡的孩⼦,想到这些,他的思乡之情就更浓了。⾝在浙江的他,多么想回到福建⽼家,跟⾃⼰家⼈团聚啊。  2.教师范读。  3.学⽣齐读。  4.配乐读(配乐曲马思聪《思乡曲》)。  5.唱诗(配上《世上只有妈妈好》旋律)。  6.指导背古诗:这⾸诗要把诗⼈“想家”的感情读出来,声调要缓慢些。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兴,但同时⼜牵动了诗⼈“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学⽣先读,⽼师指导,⽼师再范读,帮助学⽣更好地掌握。)  四、趣味活动,强化记忆。  1.把《夜书所见》这⾸诗的诗句变成⾃⼰的语⾔说⼀说  2.⽼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读出对应的诗句。  3.⽼师读诗的前⾯,学⽣接后⾯,直到学⽣基本会背为⽌。  4.⼩组⽐赛。  五、拓展阅读,增加兴趣。  1.你们还读过哪些诗⼈所写的思念家乡、思念亲⼈的古诗呢?谁来背⼀⾸试试!  2.⽼师这⾥也有⼀⾸古诗,请你们认真听⼀听,跟着⼀起体会诗歌的感。  (课件出⽰41)  泊船⽠洲  (宋代)王安⽯  京⼝⽠洲⼀⽔间,钟⼭只隔数重⼭。  春风⼜绿江南岸,明⽉何时照我还?  3.读⼀读,背⼀背。  【设计意图:从形象直观的图画⼊⼿,符合⼉童的认识规律。通过图⽚营造诗⽂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创编故事,⼀是为了训练⼝语表达的能⼒,⼆是为了有⼀个轻松的开始,创造⾃由的学习氛围。在⽼师的引导下提⾼同学们的阅读期待,预热课堂。】  【篇⼆】  教学⽬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背诵课⽂。默写《⼭⾏》。  2.学会本课⽣字认识10个⽣字,会写13个⽣字,掌握多⾳字“挑”的读⾳和⽤法。  3.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意。能联系诗句,说说诗中的秋天给⾃⼰留下的印象。  4.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意。能联系诗句,说说诗中的秋天给⾃⼰留下的印象。  2.体会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课时  ⼀、导⼊新课  1.谈话导⼊。  ⼀年有四季,四季各不同,你喜欢哪个季节?说⼀说理由。  四季风景如画,四季都是诗情画意的。在这美好的秋天,我们就来⼀起学习三⾸关于秋天的诗歌。  板书,齐读课题。  我们先来学习第⼀⾸诗歌《⼭⾏》。  ⼆、整体感知  1.认识作者。

日本年轻员工-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en369.cn/fanwen/xinxi-1-1226225-0.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3-10-31 11:30:07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