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数学课标解读及思考:把握三个变化 践行核心素养
2023年10月31日发(作者:一本珍贵的书作文(13篇))
陇西行的诗意是什么-
2022数学课标解读及思考:把握三个变化 践行核心素养
日前,阅读了史宁中、曹一鸣教授主编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一书,在阅读中不断感受新世纪以来数学课程改革的宏伟历程,在专家的文字指引下读懂新课标,践行新课标,让新课标精神在课堂中落地。接下来,将陆续与大家分享阅读《解读》的笔记体会,欢迎大家留言交流。
一、“新”课标在争议中走向共识
新世纪以来,教育部先后发布了2001版《课标(实验稿)》、2011版《课标》和2022版《课标》。可以说2001版《课标(实验稿)》的横空问世,吹响了新课程改革的号角,一时间各种新理念层出不穷,一线教师束手无策,不知如何应对。
《课标(实验稿)》不仅仅带来了新理念,还给传统的数学教学大纲带来了结构性的变革,它从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方式、教学建议、评价建议等方面展开,以“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大众数学”为核心理念,对以往的“教”为中心转向如今的“学”为中心影响甚大。
伴随《课标(实验稿)》的除了新鲜、掌声、冲击之外,其争议无疑是非常巨大的。仅仅实施五年,国家教育部就紧急成立了数学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组,主要是针对《课标(实验稿)》部分内容“实践与综合应用”实施困难,难以落地;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设计等过于注重形式化,缺乏对数学内容本质的倾向;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训练削弱,数学情境泛生活化等。
上述问题,在数学家、一线教师等参与下,随着《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才基本达成共识。开始回归数学刻画数学的本质特征,纠正《课标(实验稿)》的形式化的倾向,学习方式上则既肯定“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新倡导的教学方式,更是明确“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等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传统。
2014年发布《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文件,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核心素养的研究全面展开,在义务教育数学学科育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为共识。
二、三个变化凸显核心素养
通过阅读《解读》,理解了新课标倡导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具有“一致性、阶段性、整体性”的特点,在指向核心素养培养中,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与构建,对学业评价、教学内容与教学建议进行了整体性的设计与表述。主要有三个重要变化。
变化一: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内涵一致性、表现阶段性、表述整体性
“核心素养”的概念源于林崇德教授的一个《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报告》,作为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出现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即“三会“作为制定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导思想,是指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并且用 6 个词(数学抽象、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数学建模、数据分析)表达了与“三会”对应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得到加强,涉及高中、义教、大学及大学以后的数学教育。通过数学教育所获得的核心素养具有三个特性:一是内涵的一致性,即核心素养的内涵应当始终保持不变,是每一个经过数学教育的人都应当具有的,但又是终极的;二是表现的阶段性,即核心素养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应当有不同表现,涉及学生身心发展和知识储备,也涉及经验积累;三是表述的整体性,即核心素养的表述应当既有数学特征,又有教育特征,融学科思维和心理认知于一体。
《2022 年版课标》把“三会”本身作为核心素养,把11个核心词作为核心素养在不同学习阶段的表现,认定核心素养在各个阶段的表现应当是进阶的,低年级更具体、更侧重于基于经验的感悟(意识),高年级更抽象、更侧重于基于概念的理解(观念)和基于实践的掌握(能力)。
《2022 年版课标》“课程性质”保留“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强调数学的抽象,强调数学的结论和方法能够“帮助人们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的本质、关系和规律”,得到“数学不仅是运算和推理的工具,还是表达和交流的语言。数学承载着思想和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结论。
“课程目标”论述了“三会”为什么可以作为学生通过数学教育所获得的核心素养,并且详细阐述了这样的核心素养在小学阶段的九个主要表现、在初中阶段的七个主要表现,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这两个共同的超出数学的素养表现。把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总目标锁定为以“三会” 为基准,统领基于知识内容的“四基”、基于问题解决的“四能”,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
变化二:指向核心素养的数学内容——主题整合构建
《绪论》中指出:新课标仍保持“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但对领域下属的主题则进行了结构化整合。
整合的原则,形式上基于抽象结构,表述为“研究对象+(性质、关系、运算)”;理念上强调核心素养,通过研究对象的概念教学与性质(运算、关系)教学的有机结合,整体设计、分步实施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活动。整合过程中,增加代数推理,增强几何直观。
以小学阶段为例,在“数与代数“领域,把原有的六个主题整合为两个主题,即“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其中,“数与运算“主题由原来“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两个主题整合而成, 强调数的认识与数的运算不可分离。在“图形与几何”领域,把原来的四个主题整合为两个主题,即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和“位置与运动”,增加了尺规作图的内容。
在“统计与概率”领域,小学阶段把“分类”调整为“数据分类”,让学生经历从具体事物分类到抽象数据分类的过程,形成数据意识;把百分数的内容移到这个领域。 在“综合与实践”领域加强与其他学科、生活的联系,采用主题式学习或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培养解决问题的“四能”,感悟核心素养的“三会”。
变化三:核心素养导向的“学教评”一体化
《2022 年版课标》突出核心素养对教学实践和学业评价的引领,表述发生了变化:
一是“课程内容”的各学段的每个主题都从“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三个方面进行述说,涉及“学习什么、学习到什么程度、如何学习”的问题,不仅包括对数学知识技能的要求,也包括在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方面的相应要求。
二是增加了包括核心素养达成要求在内的“学业质量”,“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学业质量标准是“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及评价的依据,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教材的编写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制定学业质量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与基于“四基”“四能”的教学与评价有机结合。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结构化数学知识主题为统领,把“四基”主要与抽象能力、推理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等核心素养表现有机结合;二是以问题解决为依托,把“四能”主要与模型观念、数据观念、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核心索养表现有机结合;三是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经验积累,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主要与独立思考、探究质疑、合作交流等素养有机结合。
三是提出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建议”。在小学阶段教学目标达成的前提下,设计学段、学年直到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在关注教学内容进阶的同时关注相应的核心素养的进阶,实现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的基本理念。在具体实践中创新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中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和探究问题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