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中国当代文学史

更新时间:2023-10-28 05:33:51 人在看 0条评论

中国当代文学史

2023年10月28日发(作者: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精选6篇))

QQ空间动态签名-

中国当代文学史

1.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几个关键词

(1)多层面:经常用于作家对时代的多层面感受和思考,一类表述中,引入“多层面”概念就是为了打破传统 的一元文学史视角,是当代文学变得丰富起来。

(2)潜在写作:这个词是为了说明当代文学创作的复杂性,即有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利的作家在哑声的时代里,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挚爱和创作的热情。他们写作了许多在当时客观环境下不能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

(3)民间文化形态:在实际文化研究中“民间”所涵盖的意义很广泛,其中包括作家的写作立场,价值取向,审美风格,文化修养等等,并以此引申出许多相关的名词概念。

(4)民间隐形结构:指当代文学作品(主要指五六十年代的文学)往往由两个文本结构所构成—显形文本结构与隐形文本结构。

(5)民间的理想主义:指90年代出现的一批歌颂理想主义的作家的创作现象。

(6)共名与无名:这是一对专指文化形态的相对立的概念。

2.当代文学的分期

(1)第一阶段:(1949—1978 共名时代)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使长期分离在两个地区的文学工作者终于“会师”;“五四”新文学的的战斗传统和战争中形成的解放区文化传统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合流了。在当时,当身在硝烟的人们从事和平建设以后,文化心理上很自然地保留着战争时代的痕迹,在这种文化制约下,文学观念集体表现为片面强调阶级斗争的教条模式。

(2)第二阶段:(1978—1989 复苏时代 黄金时代 以“伤痕文学”为标志)文学的真正“复苏”来说是以1978年8月开始的“伤痕文学”为标志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第四次文代会上明确提出了“不要横加干涉”的意见,并且承认文艺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1980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文艺为人名服务”的总方针。80年代的文学充满了生机勃勃的创新精神和活跃气氛。“五四“新文学传统又渐渐恢复了活力。

(3)第三阶段:(90年代 无名时代)90年代的文学具有“无名”特征;出现了无主潮、无定向、无共名的现象。几种文学走向同时并存,表现出多元的价值取向;在文学创作上则体现为作家放弃宏大历史叙事,转向个人化的叙事立场,新文学的传统在90年代表现出新的活力。

3.1947年7月,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召开,被称为“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4.三类作家

(1)第一类作家主要来自左翼文学阵营和长期配合共产党进行政治斗争的进步民主人士,他们在新政权的奋斗史和建立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把新政权看作是自己长期追求的理想的实现,高声歌唱新政权。胡风的长诗《时间开始了》就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作。

(2)第二类作家是一批数量众多的游离政治斗争的知识分子,他们在漫长的的文学生涯中坚持独立的理想追求,不满国民党统治下的社会状况,所以对历史的大变革抱有希望,但并不了解新政权对他们意味着什么。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我是来学习的》。

(3)地三类作家是指那些曾经在历史上间接或直接地与共产党或左翼运动发生过冲突,有过不愉快的回忆,或者虽然没有冲突,但出于阶级或社会关系的隔阂,在感情上对新政权调整好关系。作家大多退出隐居,个别潜在写作,作家沈从文,作品卜宁《无名书》。

5.颂歌 (代表作 胡风《时间开始了》)

(1)内容:表现为互有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对于时代—人民革命的时代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意义及其主人翁—工农兵众的歌颂;一是对于新中国的缔造者和建设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的歌颂。二者同时也就是对于新生的社会主义祖国的歌颂。

(2)形式上,古典词赋形式、自由诗形式、散文式口号式语录式的巨无霸形式、诗歌创作的普遍形式。

6.沈从文潜在写作的评价 《五月卅(sa)下十点北平宿舍》

如果说,鲁迅当年以石破天惊的《狂人日记》揭开中国现代文学大幕,宣布了现代知识分子与传统彻底决裂的大无畏精神,奠定了以启蒙为特征的现代文学传统,那么,沈从文的这篇低调的新“狂人日记“对五十年代以后的文学史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尽管这篇作品当时不可能发表也不可能流传,但从文学史的眼光来考察,当代文学史上一直若隐若现地流淌着一股创作潮流,许多被剥夺了写作权力的知识分子留下大批没有公开发表的私人性文字:日记、书信、札记、诗歌,以及有意识的文学创作,真实地表达了他们对时代的感受和思考的声音。这些文字比当时公开发表的作品更加真实和美丽,因此从今天看来也更加具有文学史的价值。而沈从文的这篇手记,应该是这股潜在写作之流的滥殇。

7.民间文化形态 (周立波《山乡巨变》、柳青《创业史》、赵树理《三里湾》、孙犁《铁木前传》等)

它集中汇集了知识分子探索与改造的国民性的启蒙主义和崇尚原始。民间和自然的田园浪漫主义这两大创作流派,它既包含来自生活底层的劳苦大众自在状态的感情、理想和立场,也包含民间文化艺术的特有审美功能。许多作家的创作常常摇摆在政治政策宣传和文学艺术创作之间,而民间文化形态的因素往往成为决定作品具有艺术价值的关键。 8.“从文学到革命”,“ 从革命到文学”

“从文学到革命”,主要来自30年代左翼文学运动,抗战以后到抗日民主根据地参加实际工作,如周扬、丁玲、艾青等,也有个别来自纯艺术的文学圈子,如何其芳他阿门都带着“五四”新文学传统的文化背景参加战争实践,并在延安整风运动中经过思想批判和自我斗争,有的克服了“小资产阶级性”而成为战争文化规范下的文艺干部,也有的因为自我斗争不彻底而受到批判或者陆续转化为政治运动的对象。“从革命到文学”,抗战的实际工作中逐渐成为起来的文艺工作者,如赵树理、柳青、郭小川、孙犁、杜鹏程等,他们中有的是学生出身,也没受过正规教育,但在生活实践中受到传统民间文艺的熏陶,与来自民间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有着天然的联系。

9.赵树理问题小说 (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都包含这种意思)

赵树理把自己的小说叫做“问题小说”,他说:我写的小说,都是我下乡工作中所碰到的问题。赵树理延续了“五四”问题小说的创作思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以更注重现实人生的切实方面的创作姿态;敢于反映农村的矛盾和斗争,在生活中遇到的非解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的问题;往往变成他的小说主题。它坚持革命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实事求是,忠实于生活的本来面目,坚持为农民众而创作的文学主张,有意识的写农民,写农村生活,并且按农民的思想感情,美学趣味和文化水准的要求去创作,这就是他写问题小说的原则。

10.中国战争小说的特点:(杜鹏程《保卫延安》)重在表现战争中的体风貌、战争的整体和现实结果。

11.《红日》(吴强)的创新性

(1)以宏大的现场战争场面的描绘替代传统战争小说中的传奇性故事。

(2)小说对战争环境中人物性格的丰富性有较好的刻画,突破了当时同类创作中存在的局限。

(3)小说在战争与和平场景相互对照,转换的描写中,既在叙述上体能适度的节奏感,又在战争观点上对时代共名的某些偏离。

12.茹志鹃小说的特点 《百合花》

(1)通过生活的侧面写生活中的普通人,写日常生活中的“家务事”“儿女情”。

(2)主要人物身上的美好情感得到自由充分的表现。

(3)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13.现代历史体裁创作发达之因以及叙事模式

原因:与当时普遍的革命历史传统教育有密切联系,大多数作家都自觉将文学创作与革命传统教育结合起来,是文学作品体现强烈的政治目的;它在新文学史上比较多的经验积累。

叙事模式:(1)茅盾的《子夜》模式:是一种以阶级性与典型性相结合,并通过人物阶级关系来展示社会面貌,带有鲜明的中共党史叙事立场的叙事模式。(2)李劼人的《死水微澜》模式:是一种以多元视角鸟瞰社会变迁为特征的叙事模式,提出了民间社会的生活场景与历史意识。(3)路翎的《财主的儿女们》模式:是一种以个人心理历程反映时代发展为特征的叙事模式,这是一种带有强烈的知识分子精神自传彩的叙事模式。

14.《茶馆》反映社会场景

《茶馆》三幕分别选取“戊戌变法”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抗战后国民党统治时代的三个社会场景,在这三个场景中,一方面描绘了北平风俗变迁,另一方面三个旧时代共同表现出政局混乱,是非不分,恶人得势,民不聊生的特点,黑暗势力越来越蔓延,整个社会表现出不断衰退的局面。

15.“双百方针”:1956年5月最高国务会上,正式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成果:(1)鼓舞一大批来自“五四”新文学传统下的老作家的创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第一次文代会以来,在五四新文学传统和战争文化规范下的解放区文学传统间无形中形成的隔阂。

(2)在理论方面提出了反对教条主义,提倡现实主义的“广阔道路”提倡文学写人性恢复人道主义传统。

(3)出现一批揭示社会主义内部矛盾的创作,这标志着社会主义文学开始成熟。

16.反右运动:1957年夏,政治形势发生了突然的逆转,“双百方针”一下子变成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家”的政治斗争,“双百方针”竟然被曲解为“引蛇出洞,聚而歼之”的政治斗争手段,一场反右运动展开。全国55万人被定为“右派”其中极大部分都是知识分子,文艺界的一大批作家,批评家如丁玲、艾青、王蒙等都在其列。

17.历史剧可否虚构之争

60年代初,理论界由历史剧创作是否应忠于史实引发了一场关于历史剧的争论,这场讨论涉及到如何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塑造题材的问题。“古为今用”是双方共同的前提,问题仅仅在于为达到这个目的是否可以改动事实本身。史学家吴晗区分了“故事剧”与“历史剧”,认为历史剧必须有历史根据,不许可虚构夸张;李希凡认为历史剧是艺术而非历史,在忠于历史生活,精神的前提下可以对历史故事,细节加以虚构夸张。这场争论导致了茅盾的《关于历史和历史剧》这篇论文产生,他认为“历史剧”既应虚构,亦应尊重历史;虚构而外的史实,应尽量遵守事实,不宜随便改动。

意义:这场讨论不但很难以理论原则上阻止历史剧创作任意地古为今用,不尊重历史事实的态度,也没有为真正的文学杰作的产生创造条件。 18.那些少数名族优秀文学作品进入汉语世界

创世史诗:纳西族《创世纪》、彝族《梅葛》、彝族支系阿细人《阿细的先基》、布依族《开天辟地》等。

英雄史诗:藏族《传》、蒙古族《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玛纳斯》三大史诗以及维吾尔族《乌古斯传》、傣族《相勐》《兰嘎西贺》等。

婚姻爱情叙事诗:彝族支系撒尼人《阿诗玛》、傣族《额并与桑洛》《召树屯》、苗族《仰阿莎》等。

英雄叙事诗:纳西族《人与龙》、蒙古族《嘎达梅张秀眉之歌》等。

民间故事:维吾尔族《阿凡提的故事》。

19.中心论:写中心、演中心、画中心。

20.文艺八条:包括进一步贯彻执行双百方针,努力提高创作质量,批判继承民族遗产的外来文化,正确开展文艺批评,保证创作时间,培养和奖励优秀人才,加强、团结继续改造,改进领导方法和领导作风等内容;既可以看做是周恩来关于怎样领导文艺工作的思想的具体化和政策化,也可以看作是以周扬为代表的文艺界领导力图挽救已经被政治运动严重伤害的文艺事业的努力。

21.文艺黑线专政论:建国以来的文艺界“被一条与思想相对立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我们的政,这条黑线就是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现代修正主义的文艺思想和所谓30年代文艺的结合”,并表示要“进行一场文化战线上的社会主义大革命,彻底搞掉这条黑线。”它与另一条“重新组织文艺队伍”相配合,从文艺路线和文艺组织两个方面全盘否定了新文化的历史和现状,以此作为洗劫文艺界的依据,给以后的文艺造成了极大的祸害。

22.革命样板戏:革命样板戏的正式命名是发表于1966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的一篇题为《贯彻文艺路线的光辉样板》的文章,它首次将京剧现代戏《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娘子军》《白毛女》和音乐交响曲《沙家浜》并称为“江青同志”亲自培育的八个“革命现代样板戏”。

23.伤痕文学:1978年9月北京《文艺报》召开座谈会讨论了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伤痕文学的提法开始流传。《伤痕文学》以显明的立场表达了对“”的彻底否定及对相关现实问题的揭露和批判,这种真挚深切的现实情感在广大众中获得响应,成为改革派否定“凡是派”的威力巨大的武器。从1979年到1981年,“伤痕文学”和大量反现实社会阴暗面的作品陆续引起了广泛争鸣。“伤痕文学”随机终结。

24.觉新性格:巴金在《“激流”三部曲》中塑造的一种在环境压力下主动放弃个性和自我意识的不断妥协的性格。

25.归来者及其创作优势

“归来者”是指50年代开始走上文坛的一批作家,他们一般出生于30年代,少年时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革命资历”在“反右斗争”和“”中他们热情受到摧残,作品受到批判197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重放的鲜花》成为他们重返文坛的标志。

优势:(1)二十多年的庶层生活丰富了个人生活的阅历和体验使它们对中国现实有了切身了解。

(2)与老一代作家相比,他们出于创作经历中的黄金岁月。

(3)与知青一代相比,免去了初期的摸索过程。

(4)积压二十多年的情感和思想终于有了展示机会。

(5)个人命运和生活经验本身为认识现实反思历史提供这一代人特有的理念。

26.反思文学及其特征

具有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思想容量,揭露和批判左路线,反对官僚主义,揭示社会和历史悲剧,呈现和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际,刻画悲剧人物的性格。 特征:(1)突出故事的政治背景故事情节。(2)大多倾向于篇幅的拉长,短篇小说的内容无法展开情节,因此中篇小说是出于表达需要而无意间形成的一种共同趋势。(3)面对劫难的反思,有两种不尽相同的叙事立场。较为普遍的是将个人的苦难与民族的苦难联系起来,从而使个人的苦难具备了超越个人的普遍意义。

27.文学中人道主义的兴盛

随着理想理论的探索深入和文学创作的进一步展开,作家们对人性的理想状态,与现实可能之间的分解也越来越清晰的认识。于是,描述人生的现实处境,反应和思考人在理想和现实间的选择两难,使文学中的人道主义思潮超越了简单化的价值判断,真正显示出独立、清醒的探索精神。

文学对人道主义思潮的感悟与呼应,从对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力的肯定开始,经历了如此曲折的历程,终于走到了这里,这是对以往的人性观念的不断突破,是对文学个性化和独特性的不断逼近,是文学通往多元化状态的必由之路。

28.《哦,香雪》的写作特征 (铁凝 抒情倾向是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在一个短篇小说中的感应)

(1)相对较多的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是作品有浓郁的抒情彩。

(2)情感基调是清新、婉丽、优美、纯净的,但并不意味着纤弱、单薄和浅显,相反它寄予了作者对时代现实的严峻思考.

29.改革文学

与“反思文学”同时兴起,1983年—1984年间大量作品涌现,形成小创作高峰,改革文学范围广泛。与“伤痕”“反思”等文学相比都是作为知识分子的现实关怀和政治热情直接体现。依仗强大的时代“共名”而产生。1979年夏蒋子龙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的脱颖而出,“改革文学”开始了它的发轫期,这一时期作品大多揭示旧体制等与改革家与改革事业的矛盾,1981年张洁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问世,改革文学进入了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创作剖示了改革进程的繁难与艰辛,透射出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社会结构的整体变化,特别是思想、道德和伦理观念的变化。到1985年以后,“改革文学”已无法涵盖许多新的现象,“改革文学”则结束。代表作:路遥《人生》苏叔阳《故土》贾平凹《腊月·正月》。

30.关于路遥《人生》

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在一个爱情故事的框架里凝聚了丰富的人生内容和社会变动的诸多信息。小说《人生》就是通过城乡交叉地带的青年人的爱情故事描写发掘了现实生活中饱含的富有诗意的美好内容,也尖锐地揭露出生活中的丑恶和庸俗,强烈体现出变革时期农村青年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中面临的矛盾、痛苦心理。路遥的小说叙述朴实、深沉、厚重、蕴藉,其中人物大多元气充沛。

31.启蒙文学与文学启蒙

启蒙文学强调艺术的深刻性,并以文学与历史的现代化进程的同步性作为衡量其深刻性与否的标准;文学启蒙则是以文学如何建立现代汉语的审美价值为目标,它常常依托民间风土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境界,与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不尽同步。

最近大学的事件-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en369.cn/fanwen/xinxi-1-1170599-0.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3-10-28 05:33:51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