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徐书振

更新时间:2023-10-25 15:42:37 人在看 0条评论

徐书振

2023年10月25日发(作者:白居易长恨歌赏析)

新冠疫情最新事件-

徐书振

徐书振,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坦烹饪技艺》传承人。

编辑本段简介

徐书振,男,汉族,1952年8月生,国家级烹调师,河南博大烹饪学校讲师、副校长。先后跟随刘国正、侯瑞轩学艺,1994年晋升为国家高级烹饪技师,2006年被评为中国烹饪大师。主要作品有“翡翠海参”、“煎扒狮子头”等。曾多次应聘到周边地区及深圳、香港等地讲学献艺。中央电视台、中国财经报、光明日报等都先后对其进行了报道。

中国烹饪大师徐书振

发布时间: 2010-06-13 15:59:12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我要评论()

摘要: 中国烹饪大师徐书振

家贫体弱谋生路,跟着名师学技术。大师拼搏功名就,从事职教轻仕途

“一个最困苦、最卑贱、最为命运所屈辱的人,只要还抱有希望,便无所怨惧。”莎士比亚这段话对国家级烹饪大师徐书振的家境与童年而言,相当照应。1952 年,徐大师出生在满目疮痍的长垣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七八岁便得了瘟症,由于没钱,在床上一躺就是9 个多月,病好了半年,还不会走路。后来又患上疟疾,直到10 岁时才开始上学。家里的条件不允许小书振把书再念下去了,他初中没毕业就到县饮食服务公司当了学徒工。谋到这份差事,书振高兴得几夜合不上眼。因为,不单是每月有了20 多元的收入,更重要的是他跟刘国正师傅学上了徒。当时已年过半百的刘国正,不仅是有几千年烹饪历史的长垣县的头号人物,并担任着地区厨师培训班的主讲师,还在上海、南京、徐州、商丘等地开店传承烹饪文化,在省内外已很有名气。那年代没有什么职级和称号,直到2002 年,刘国正逝世26 周年时,河南省“三名”委员会又追授他为“河南省烹饪大师”。到2007 年,在长垣烹饪学院董事长范国栋和徐书振等人的倡导下,在校园内还为刘大师立了块纪念碑,长垣县主 管副县长徐鹏越亲自为刘国正撰写了碑文。

1970 年,徐书振18 岁时便从师刘国正,到刘大师离世只有6年。但在这短短的6

年中,从来对“读书做官”论不感兴趣的他,在严师的调教下,加上自己的虚心、刻苦、多思,学到了真本领。特别是1971 年,经刘国正介绍引见,徐书振又与时任北京饭店厨师长的长垣人侯瑞轩结为师徒关系,使他更上了一层楼。徒弟求知如饥似渴,高师急切望徒成龙。被党和国家领导人视为“国宝”、“明珠”的国厨大师侯瑞轩的繁忙程度可想而知,但他为了带出轻仕途重技术的徐书振这帮好徒弟,每年坚持探家一次,利用探亲时间给他们上一周的课程。徐书振每当回忆起侯老的言传身教,常常黯然泪下。他说:“侯大师说是从北京回来探亲,实际只在家住上一夜,就赶来给我们上课了,他的心里啥时候都装着家乡人啊!现在,侯老已是90 多岁的人了,还兼任着俺学院的名誉院长,我们如不把这学校办好、把这产业干好、把这文化传好,不仅对不起党和人民,也对不起这些呕心沥血的大师们呀!。 ”“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在烹饪行业燃烧激情、翱翔梦想的徐书振对这些中外名人格言分外欣赏。1.7米个头的徐书振走路一阵风,声音如洪钟,脸上挂笑容。当笔者问他“哪来这么大的精神头?”时,他拍了拍脑袋答道:“我也说不清,反正干一行要爱一行,爱一行要干好一行。行行有学问,行行有奔头,行行出状元,俺这一辈子是交给烹饪了。”是的,58 岁的徐书振在这个行业已干了30多年,在烹饪学校担任领导也近20个年头,从没自卑过、从没动摇过、从没思迁过、从没放松过。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外餐饮行业蓬勃发展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的决心力度,更加坚定了他从事餐饮行业和烹饪职业教育的意志与信心。

徐书振把县委书记刘森的一段话“餐饮业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产业,人们的第一需要是吃饭,关键是怎么吃得科学、吃得健康、吃得有滋味,这也是一篇大文章。”写在教案扉页上,心中装满了烹饪这一朝阳产业的阳光。他在用心打造厨乡品牌、倾力办好烹饪院校、执著传承烹饪文化的实践中,作出了卓越贡献,展示了大师风采,摘取了顶级桂冠。如今,徐书振同这个学院名誉院长、原北京钓鱼台总厨师长、国宝级烹饪大师侯瑞轩,国家级烹饪大师、“中华十大名厨”吕长海,中国烹饪大师李志顺等3 人一起被确定为长垣烹饪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翻阅他的证书和名片,可以看到长垣县优秀共产党员、县拔尖人才、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连续三届的市人大代表、省技术标兵、省先进工作者、省高级烹饪辅导讲师、实 践指导老师,省“三名”(名师、名菜、名店)评审委员会委员、河南烹饪创新奖得主、高级烹饪技师、《中国大百科全书》入选者、国家技能鉴定厨师晋级评审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评审员等等,应有尽有。1999 年10 月,时任中国烹饪协会会长、现任世界烹饪协会会长的姜习先生得知徐书振在长垣从事烹饪职业教育和办学的事迹后,备受感动,即兴挥笔为他题写了“提高烹饪教育素质,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的条幅。2006年,“中国烹饪大师”评审命名大会在烟台隆重举办,经过严格认真的理论答辩、实际操作、评议投票、公证公示,徐书振以全票通过,被授予“中国烹饪大师”称号。当时,他熟练制作的“翡翠海参”、“梅竹管廷”两道菜,赢得交口称赞。世界烹饪协会会长姜习、中国烹饪协会会长苏秋成一起为徐书振颁发了这一行业的最高荣誉证书,并同他合影留念。长垣烹饪的发展与辉煌,引起世人和新闻媒体的瞩目。从1975 年开始,省及国家十多家新闻单位便对长垣“坚持培养青年厨师”、“长垣烹饪,驰誉中外”等内容进行了报道。这里面自然饱含着徐书振的心血和汗水。

管理、上课一肩负,不出高徒难服输。练好内功多创新,教学育人不能误

比作“朝阳”的烹饪产业的快速膨胀与高技能型人才的缺失,徐书振看在眼里;大科学家华罗庚那些“我们愿意做一个攀登科学高峰的„人梯‟,让年青一代踏着我们的肩膀攀上去”的教诲,徐书振记在心上。在他58年的生涯中,足有28年印证着这位大师从事烹饪职业教育的印迹。长垣烹饪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地区厨师培训班、长垣烹饪学校,从1982

年开始,徐书振大师便在这些学校相继担任教师和副校长职务。到了2005 年,颇有眼光的民营企业家范国栋先生为了传承中国厨师之乡文化,适应餐饮业高速发展的人才需求,毅然投资一亿多元创办属于职业中专类的河南博大烹饪学校。对此,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并及时整合了教育资源,把长垣烹饪学校并入“博大”,使“博大”由普通中专转为省重点职业中专,又从省重点中专晋升为大专院校。

徐书振随着单位的合并,也来到这所充满生机的新校担任教师、教研室主任、副院长,延续着他的职教梦想和教育生涯。按分工,徐书振负责教学、后勤等工作,面宽、线长、事杂、活多,整天忙得不可开交,但他从不当“专职”领导,任课不丢,每天至少一节,从没离开过讲台。上实训课时,他边操作边讲授,手到、物到、眼到、口到、理到、做到,运用自如,游刃有余,说做一体,备受欢迎。每用一勺原料,他都要把这种原料的产地、性能、性味、特点、营养、上市等知识说得清清楚楚。每讲一种技术,他都要把这种技术的起源、火候、调味、挂糊、上浆、制汤、忌讳等常识谈得明明白白。每做一道工艺,他都要把这种工艺的原理、程序、操作、诀窍等技艺弄得透透彻彻。每年春季招收的学生,一般来说,文化偏低,参差不齐。对此,徐书振不搞“一刀切”、“上大课”,而是分门别类,因人施教,有时甚 至是“一人一策”、“一人一课”,直到每个学生弄懂会做为止。“进行启发式教育,课堂上下与学生互动,使大家掌握要领,抓住绝径,然后能够独自创新,举一反三”是徐大师教学的显著特点。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这句话对他触动很大。

徐书振说:“中国烹饪技术博大精深,就菜系菜类菜名而言,可达成千上万种,如果给学生讲半天,只会做一道菜,收获就少了,要能够学一做二,举一反三。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教学生动脑筋抓住„绝径‟„巧处‟„妙点‟即可”。他的一节课45 分钟时间大致是这样分布的:自己讲30 分钟,学生讲5 分钟,作业、课堂练习10分钟。一次,徐大师讲最普通的炸鸡块,他把洗净的一只鸡切成八块后,在讲“着料”时,不仅讲用什么料,怎样着料,腌制的时间,还讲了“腌制时间长了,鸡块容易出水,出了水再炸的鸡块不脆嫩;腌制时间短了,料未浸透到鸡块内,炸出的鸡块没味道”的道理,同时又问同学们在腌制炒炸其他肉类时应怎样把握“着料”的窍门,使大家学到了更多的东西。徐大师讲得好:“烹调方法二三十种,但能做成无数种佳肴,只要掌握了规律与„绝径‟,创新发明不是问题。”一位叫布埃斯特的外国人曾经说过“不管踩什么高跷,没有自己的脚都是不行的”。徐书振认为,自己的“脚”就是知识。没有渊博的知识,就没有资格、没有基础、没有力量托起“太阳”。深知自己文化根底薄浅的徐大师虽已年过半百,事务缠身,但他从来没有放松学习。除了从实践中学,从别人身上学,从订阅的报刊杂志上学以外,自己还学会了电脑,每天都要从全国几十个烹饪美食网站上如饥似渴地搜索有关烹饪方面的新动向、新知识、新经验。他说:“21世纪引领世界靠的是文化,在当今,文化就是经济,经济就是文化。我们要搞好烹饪文化教育,构建烹饪文化高地,一定要了解掌握全世界烹饪前沿的新东西,国内与国外结合,中餐与西餐结合,传统与时代结合,让我们的烹饪教育和烹饪文化在继承与创新中发扬光大”。翻阅徐书振个人珍藏的“烹饪档案”,对国内外的许多重大宴请菜谱,他都有详细记载。总书记宴请奥巴马总统的“中西合璧餐”菜单,国民党名誉连战在南京用餐的菜单,南京金陵饭店宴请台湾吴伯雄先生的菜单,台湾马英九上台后宴请的菜单,运动员姚明、叶莉结婚时的婚宴菜单等等,应有尽有。特别是台湾海基会宴请大陆友好访问团时的菜谱名称“四海一家齐欢庆”、“海阔天空展新局”、“福临大地报佳音”、“龙跃青云呈吉祥”、“协和齐力转乾坤”、“一团和气万事兴”、“花开果硕喜民生”更是耐人寻味,令人神往。

播撒阳光和雨露,粒粒种子能破土。育人成才为己任,奉献爱心似蜡烛

视职教如生命的徐书振深深懂得,“爱”是教育成功的灵魂和核心,“爱”是教育问题最终破解的秘笈和仙丹,“爱”是树人育才的动力源泉,“爱”是降低教育成本的最佳选择。他更清楚地知道,在比其他教育艰难得多的职业教育院校,不少学生的文化基础不是太好,他们的理 想、信心、自尊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更需要大爱的呵护和温暖。正是基于这样的独特视角、责任意识、朴素情感,徐大师总是精神抖擞,笑口常开,充满激情,爱生如子。在规划教育和教学大纲时,针对一些学生缺乏上进心、存在自卑感和“重技术、轻思想”的倾向,在他的积极倡导下,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以政教处、团委、学生会、班主任为主体的德育工作体系,开设了《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等课程,坚持“以人为本,德育领先”的教育原则,坚持组织军事训练、法制报告、主题演讲、文明评比、文体比赛、公益活动,并做到了内容系列化、活动制度化、形式多样化。同时,创造形成优化育人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教室、宿舍全部装挂了名人名言,开辟了球类、棋艺、乐器、书画等选修课,组建了学校舞蹈队、篮球队、演唱队、田径队等,丰富校园生活,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使该校获得了“文明单位”、“十大关爱学校”、“读书学习先进单位”、“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徐书振还同其他领导一起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念的基础上,积极创办了“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结合每一位学生的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像安排自己的子女一样,对他们负责到底。徐书振对学生的关爱真情无不体现在细微之处。有一名辉县籍的学生是个聋哑人,教与学都很难。徐书振得知他识字,上课时便把自己讲的要点写成纸条给他看,然后再慢慢为他做示范动作,还常为其开“小灶”,单独进行“一对一”辅导,使他进步很快。现在,这位聋哑学生自己开了饭店,生意很红火。至今,他的父亲还常给徐书振打电话报喜、感恩。还有个学生没耳孔,教起来难度很大,徐书振就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哺育。遇到是“左撇子”的,也不易教、不易练,徐大师就坚持用左手做示范。滑县有个青年,卖了1200 斤粮食,凑点钱到郑州学技术,结果,本领没学成,钱也花光了。当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到长垣烹饪学院时,天已经冷了,身上只穿着薄薄的单衣。徐书振像对待亲人一样,问寒问暖,还送给他衣服和被子,教他学习烹饪技术,感动得这位年轻人直落泪。学校不少人都知道,无论哪个学生回家没路费了或遇到什么特殊困难,都愿意到徐大师那里借钱,徐书振不仅慷慨解囊,而且从不提“归还”二字。如今,他培养的学生都有了出息,不少还赶上或超越了自己。其中,有被评为高级职称和中国烹饪大师的,有成长为餐饮行业企业家的,像阿五美食的创办者樊胜武,就是佼佼者之一。每当别人夸赞他的学生、徒弟时,徐书振大师的脸上便乐开了花。(本文来自新乡日报)

实现的近义词-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en369.cn/fanwen/xinxi-1-1124944-0.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3-10-25 15:42:37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