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古诗
小学英语一年级上册教学视频-
2023年4月2日发(作者:清算审计报告模板4篇)
高考复习怀古诗
LT
“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
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景交融
“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
和事,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长于议论精
辟。)
三、类别:
1.咏古迹2.怀古人3.忆古事
四、归纳思想内容
1.感慨盛衰无常2.感慨壮志难酬3.感慨
国运衰微4.抒发爱国情怀5.揭露统治者的昏
庸腐朽、奢侈淫逸。
五、咏史怀古诗的主题:
1.抒发感慨,感伤兴衰
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
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感伤,独抒思古之幽
情。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尤
其是做为六朝古都、曾经繁华一时的金陵更是成
为古代诗人们感情的集射地,不知触发了多少人
的怀古之情,金陵怀古几乎成为咏诗的一个专
题。如唐代韦庄的《金陵图》: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
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首句写金陵雨景,渲
染氛围;二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
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触景生情,借
景寄慨,暗寓伤今。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
伤。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
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全诗通篇写景,山仍在,潮水依旧,月光
依然,所变者已是“故国”、“空城”、“旧时月”,
昔日繁华已化为乌有,全诗基调凄凉不堪,句句
都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之感,令人不胜伤感。
2.怀古咏史,别有寓意:
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
进了的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
具有强烈个人意识。或是借古讽今,别有寄托,
如王安石金陵怀古词《桂枝香》: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
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
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绪。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
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上片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层层表现了“故
国晚秋”中江山风物的胜概。下片则以“念往昔、
繁华竞逐”一句转入怀古,感叹六朝皆因荒乐而
相继覆亡,末三句落到“至今”,便寓警世伤时之
意,实际上是借历史警诫当朝统治者不要一味贪
图享受而重蹈历史之覆辙。
或是理性分析,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
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如唐代杜牧的《赤
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
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作变换视角,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
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
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
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
构思极为精巧,议论新颖独特,发人所未发,一
反众口一辞的论调而又不悖情理,使人耳目一
新。
3.感慨身世,关照自我
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
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炒米粉的做法大全 。在鉴赏这类诗词时还要
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
接点,出二者的共通之处,就能很好的理解作
品的深刻寓意。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在“小
乔初嫁”时就立下了令“强虏灰飞烟灭”之大功,
可谓少年得志,风流倜傥,而自己人到中年,却
功业无成,“早生猪皮怎样做好吃 华发”,与周瑜相比,简直不可
同日而语。故地重游,联想古人,关照自己,正
是有了这一层自我关照,才使这首词具有了更为
普遍的意义,引起了多少人的共同的心理感受,
正是这样,这首杰出的赤壁怀古词才有了长久的
生命。
五、归纳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方若虚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事
无他,兴亡贤愚而己。”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
己志
(2)意象:历史人物、乌衣巷、吴钩、淮
水、《后庭花》、六朝、华清宫……
(3)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
淫奢侈、古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
(4)表现手法:对比、触情入景、寓情于
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拟人、借
古讽今、吊古伤今、用典
(5)思想感情:感慨盛衰无常;感慨壮志
难酬;感慨国运衰微;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
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6)语言:含蓄
(7)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六、艺术特
2.借古讽今
3.对比
4.用典
5.化用
6.寓情于景
七、鉴赏步骤
(解读要求:(1)基础:明了诗人所咏的人
和事(2)关键:把握诗人在吟咏古人时寄托了
自己怎样的感情。
解读时应思考,对于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粘蝉 物,
作者态度是什么?诗人对此事别出新意的见解
表现在何处?)
1.要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
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
的历史知识,积累得越多越好。我们在中学历史
课、语文课和课外阅读中所学到的有关知识,应
该成为我们头脑中历史知识库的宝藏。在阅读一
首诗词时,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是读懂材料的
一把钥匙。解答鉴赏题时,注意不要被命题者设
置的误区所干扰。比如1996年高考题选了元
代作家阿鲁威的散曲《咏史》,故意把作者所歌
颂的三国英雄诸葛亮说成是刘备,就是制造误区
的一个例子。
2.要体会意图。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
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是触发感慨
的媒介。苏轼被贬黄州,到过当地一处叫作赤鼻
矶的地方——传闻就是当年三国的古战场赤壁
——凭吊,这赤鼻矶也可以说是触发了诗人感想
的媒介了。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孙
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
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
固亭就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
且偷安,自己的报国无门,也就是诗人引发诗思
的现实原因。
3.要领悟感情。诗家怀古咏史,大致上有
这么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
考,诗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
写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
石却意识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子
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另一种情况是把
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
是抨击社会现实。我们中学里学过的两首宋词
《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如此。
还有一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一些影子,故意借
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这么一首以古
讽今的杰出之作。关于诗人对史实的态度,我们
这里再举一个例子。像昭君出塞这样一个汉代的
和亲故事,杜甫说“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
曲中论”,深沉地抒发了自己对远嫁异域的姑娘
的同情,他在这里只是就史论事。而王安石则说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作
者在这里“借他人酒杯,浇历史题材,是可以从
不同角度去反映的,这里不但体现了诗人们不同
的艺术技巧,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历史观和人生
观。
4.要分析写法。在构思上,怀古咏史诗可
以说是百花齐放的。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
奴娇•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
庭的“六奇已出陈平计,五饵曾闻贾谊言。取惜
妾身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番”(《王昭君》);
对汉元帝统治的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在章法
上,或作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不一而足。
不同的写法,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我们要
在对具体篇章的分析中仔细体味,并且从中领悟
作品的基本风格。还有一点必须提醒,作为咏史
怀古诗,不少篇章在吟咏的主要人和事之外,还
会引用一些其它的典故,比如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共用了五个典故。对于这些典
故,一定要有所了解,并且要很好地体会作者用
典的目的。至于用典时有明用的,也有暗用的,
有正面用的,也有反其意而用的。在分析时,也
要留意。
八、解答咏史怀古诗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1.懂。即写什么?
①要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历史人物
或用典。高考试题中所涉及的历史事实、历史人
物或用典都是学生熟知流字开头的成语 的,不可能出学生生疏的
历史事实、陌生的历史人物或教材中没有出现过
的典故。例如200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第三套
诗歌赏析题同第三册李白的《越中览古》的主旨
相近,取用第一册的《勾践灭吴》的历史事实。
对学生生疏的内容一般给出注释。
②要揣摩作者写这段历史、这个古人的意图
所在。既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晚会直播平台 和诗人自己
身世之间的连接点。王昭君与杜甫的的连接点究
竟在哪里呢?一是在王昭君的出塞与杜甫的“飘
泊西南天地间”颇为相似,二是在王昭君美冠后
宫而不得恩宠与杜甫“古来材大难为用”的悲剧
命运极其相似。杜甫的借写昭君的怨恨来抒发自
己一生颠沛流离,遭逢动乱,功业无成等身世家
国之情,而对王昭君斯人则只是表达了自己的同
情。
③要推敲作者所抒发的感情。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从薄弱 “怀古”二字来看,是一首典型的
咏史抒怀诗,那么作者在这首词中是侧重于借古
讽今还是借古言态呢?从下阕作者对周瑜的描
写赞美中可以发现,原来作者咏史,想要抒发的
是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悲愤。辛弃疾《永
遇乐•京口经固亭怀古》则既有借古讽今之意,
又有借古消个人胸中块垒之心。
④要分析作者的写法。咏史抒怀诗的写法多
样。在构思上,有以景衬情的,有议论引发的。
在章法上,或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
⑤要学会比较鉴赏,言的成语 这不但对领会作者诗中
所抒发的感情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提高鉴赏能
力也很有好处。
2.审。即审明题目要求。
3.书。即书写答案。要依据诗歌的具体内容,
恰当地运用相关术语表达。
4.查。即检查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要点全不全,语言通不通。
九、高考题例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城子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
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
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
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
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
合全诗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
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
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
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
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免责声明:除正式文件通知外,好研网所有文章及所有评论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好研网及海南省
教育研究培训院任何观点,所有文章文责自负,若有任何非法及不当信息,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
时间作出相应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