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组词
情侣间的小游戏-社会养老保险政策
2023年4月1日发(作者:红枣的功效)
古代汉语
一、汉字的产生
1.结绳说2.八卦说3.仓颉造字说4.契刻说,其作用是:或表示事物的数量,或用作某种标识,
或用作兵符、债券、信约等;5.图画说
二、文字起源和演进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记事图画,也称作文字画;第二阶段是原始文字,即还不能完整记录语言的、不成熟
的文字;第三阶段是成熟的文字体系。但汉字主要来源于原始图画及原始刻符,这是确定的。
三、“六书”简介
(一)象形:一种描摹实物的造字法。1.有一定外形的具体事物,有形可象;2.绘形象物;3.烘托显
物。特点:1.多为名词;2.字形上突出物体的典型特征3.轮廓化、简单化、抽象化4.象形字历史悠久,
是汉字的构形基础。
(二)指事:用指事性笔画构造形体以表示抽象的或无法描绘的事物的概念的造字法。
分类:纯指事符号字、增笔指事字
象形与指事的区别:1.象形字所表达的是具体事物,而指事字所表达的多是抽象概念。2.表现方法
上,象形字采取描画物状的写实法,而指事多是运用指示符号的象征法。3.象形字是其它造字法的构
形基础,有的指事字在象形字的基础上附加符号才能构成新体。
(三)会意:一种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意符以构成新字的造字法。分类:按照各组合部分形体的异同:
同体会意字、异体会意字、对文会意字。
按照组合义符以体现字义的方式:1.比类会意——形象win7开机启动项怎么设置 会意:结合两个或多个的图形,代表某些客
观物体,再按照事理关系形象的比配在一起,构成某种事物过程的表象,以表示某一语词的意义内容。
2.合谊会意:意符结合以后体现出来意念间的联系来表示字义。
特点:1.所表对象:行为动作(主要是动词);抽象概念;2.文字特征:合体。由可独立成字的偏旁
组合而成;3.会意字是最能体现古汉字的本质特征,也最能在其深层次的构造方式中表现汉民族思维方
式的基本特征。
(四)形声:一种组合意符和声符以构成新字的造字法。
1.义符:a表示字义所属的大致范围,例:1.项、题、颜、颠2.昭、晴、晞、昕晚、昧、暗、
晦;b表示词义的关系,泛而不切,例:1.江、河;2.湖、海;3.洪、滔;4.涓、沦;c社会和时代的局
限
2.声符:a要注意到语音的历史音变,例:颁;都;蛇;客、路、略、咎;b字符记录的词义有时与
读音相关,例:轮、伦、沦、论
3.声和义符的搭配:a楷书中,形体与其单独成字的写法,例:陈、防——“阝”——阜部、邦—
—“阝”——邑;b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形声字中所处的位置不同,有不同的写法,例:“刀”、“心”
4、类型:一般形声字、省声字、省形字、亦声字
(五)转注:用字法。
(六)假借:用字法,一种不造字的造字法。
1.假借现象产生的原因:a为了限制造字的数量;b表意抽象的词无法去造。
象形(基础)、指事、会意、形声(能产)四者是造字之法,象形、指事是独体字,会意、形
声是合体字;转注、假借二者是用字之法。
四、汉字形体的演变:
1.阶段:汉字的形体大致经历了古文字和今文字这两大阶段,出现了商周甲骨文、商周金文、战
国文字、秦代小篆、两汉隶书、草书、魏晋以后的楷书、行书共八种字体。
古文字(祭祀、征伐、王事、天时、年成等方面的占卜记录。占卜的内容有叙辞、命辞、占辞、验
辞)如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小篆。
(1)甲骨文的特征:既显示了汉字的原始性,有显示了成熟性;有大量的象形字,较多的保留了原
始文字的图画意味;笔画多为直线,整体上线条显得比较瘦硬;形体结构尚未定型。
(2)金文的字体特征:象形程度很高;趋定型化,但异体字依然不少;形声字增加;笔道肥厚。
(3)战国文字的特点:地域性分歧较大,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结构;俗体字大量涌现。
(4)小篆的字体特点:结构简化、紧凑,趋于定型规范;笔画线条化,粗细一致;字形符号化,图
画性进一步减弱。
今文字如隶书、草书、楷书、行书。隶书:标志古文字阶段的结束,今文字阶段的开始。
五、古今字
定义: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例:说;辟
(一)类型
古今字的意义联系:1、有意义联系。例:原;2、无意义联系。例:其
从今字的造字方式上:1、为今字造新字。古字—引申义,新字—本义:州、益;古字—假借义,
新字—本义:队、莫;古字—本义,新字—引申义:取、解;古字—本义,新字—假借义:辟;古字、
今字—正反对立义:受;2、借用另一现成的字表今义。今字——本义:何。今字——引申义:伯。
(二)辨识:古今相对、古今消长、古今并用、后人改造
六、通假字
用字通假:语言中的某些词,本有专门的汉字来记录书写,但古人在写作时由于种种原因,放弃该
用的字不用,而是临时借用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
(一)出现原因:临时替代;古汉字数量少;汉字重音不重形。VS本字:“蚤—早”;“无—毋”;
“适—谪、敌
(二)类型:1.借字和本字通用:信—伸;2.先行借字与后起借字通用:时、是;3.后起借字取代
先行本字:亡;4.本义通用,偶用音同音近代:谷
(三)辨析:主要以语音为依据。“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确有其证
七、异体字
(一)定义:异体字是读音相同,意义相同而形体不同的一组。
(二)异体字的变化与辨识:1.产生分化:咳/孩;2.出现合流:炮/砲
(三)古今字与异体字的异同:1.从产生缘由和作用看,用字的现象有差别,古今字为了减轻古
字的负担,是古今字在所表示的词和意义在字形上有区别,而异体字是在叙写和使用汉字的过程中由
于缺乏规律性所造成的。古今字是作用是使汉字记录语言趋于精密明确,异体字的作用是增加了学习
使用汉字的障碍;2.意义上,古字和今字部分意义上有相同,意向上有部分相同,但异体字意义上完
全相同。
(《说文解字》叙)
七、古汉语词汇的构成
(一)单音词
1.单音词的特点:a多义性,就是一个词往往包含几个意义;b灵活性;c能产性
(二)复音词
复合词
1.并列式复合词:A.同义复词:a.两语素中一项与复音词同义(国家、朋友、衣裳);b.词义不再
是简单相加(社稷、寻常);B.反义复词:“月中则昃,月盈则亏。天地盈虚,与时消息。”;C.偏义复
词:①特点是当两个语素的意义无所谓好坏时,词义往往偏向第一个语素的意义,读音倾向,先平后
仄;②出现原因:连类而及、缓和语气、音韵和谐。
八、古汉语词汇的发展
(一)古汉语词汇的演变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基本词汇的沿用;二,新词的产生;三,
旧词的消亡;四,外来词的吸收。
(二)基本词汇的沿用:1.特点:全民性、稳固性、能产性
(三)新词的产生:1.社会生产发展,社会生活发展;2.社会制度、文化变更3.观念变化。产生的
方式:同源孳乳;音变造词;词汇的复音化。
(四)(重点)同源词定义:由同一源头派生出来,具有历史渊源关系因而音近义通的一组词。
1、类型:1.同字形的同源词,“朝”、“被”;2.用区别字或者累增字表示的同源词,“景”、“益”;3.
用孳乳字表示的同源词:a.该组声符本身的意义与这一组同源词的核心意义相同:“辰、震、振、娠”;b.
声符本身并无某意义,同声符的一组同源字(词)却有某义,“农、浓、秾、脓、醲、襛”;4.字形完
全不同的同源词,“无、毋、亡、罔、莫、靡、末、未、勿”。
2、同源词研究的作用和意义:a探究词命名的由来,从而了解词义的民族特征:“幸”;b通过同源
词,透过汉字看到词与词的关系,从中寻求生僻词义的理解,“夜何如其,夜未央„„夜何如其,夜未
艾。”c了解词义的特点,辨别同义词:“言——语”。
(五)旧词的消亡
1、旧词的消亡:1.历史词:①祭祀:②乐器:瑟;箜篌;方响③官职:尚书;御史;刺史2.古
语词。2、旧词消亡的三种情况:a被新产生的词语取代了;b被概括性较强的词包含了;c汉语规范化
使其淘汰。3、消亡的三种状态:a口语亡,书面语存在;b通语亡,方言中存在;c词亡,语素存在
九、古汉语词义的结构
(一)词义理性意义:也称为概念意义、指称意义。大概就等于这个词所反映的概念。理性意义反
映某一事物的本质特性,是词义的核心,在词典中给词所下的定义就是理性意义。
(二)词义浏览器有哪些 的组合关系:在语流中前一个词的义位和后一个词的义位之间具有可以组合起来的关系。
(三)词义的聚合关系:一个词的义位和所有可以在同一语流中出现的其他词的义位形成的类聚关
系。
(四)(重点)同义词
1、定义:语音不同,具有一个或几个类似义位的词语
2、同义词的形成途径:a由词汇的历史发展,词义的引申形成的同义词,“贼、盗”:“贼仁者谓
之贼,贼义者谓之残”;“窃贿为盗”;b大多数同义词在词汇发展过程中都经历了不同的分化与组合的
过程;c由不同方言形成的同义词。“舟、船”、“自关而西谓之船,自关而东谓之舟”、“黔首”——“黎
民”、“百姓”;d由特定的社会生活形成的形容词,“死”;“先生书策琴瑟在前,坐而迁之,戒勿越。”
e历代重复造词;命名角度不同;外来词的数次翻译;修辞手法的连用。
3、同义词的相互关系:a本义相同或相近。所反映的事物本身相同或相近,或是属种概念:“陬”、
“隅”;b此词的引申义和彼词的本义相同。“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屦”:“„„,
流血及屦。”c引申义相同。“年”、“岁”、“兹”:“„„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
4、词义的引申连续:几个词在某一意义上交汇,仍继续发展引申,a新引申义的差异。“禁”、“止”
b同步前进,形成某一引申轨迹的平行。“族”、“众”
5、同义词的解析
同义词的差别:(一)词义上的差别:1、概念上的差别【所表示的对象不同】“牙”、“齿”;“禽”、
“兽”;2、意义深浅轻重程度不同“饥”、“饿”;“疾”、“病”;3、所突出的意义特点不同“布”、“帛”;
“被”、“衾”(二)作用上的差别:1、使用的对象、场合不同。“告”、“诰”、“询”、“诘”;2、与其他
词的搭配功能不同。“之”、“适”、“往”、“耻”、“辱”(三)表达彩上的差别:1、褒贬不同。“周”、
“比”:“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杀”、“诛”、“弑”;2、感情差别。“唯”、“诺”
6、同义词解析的方法:(一)语言环境的比较分析法:1、置换,“追”、“逐”、“楚人使赖人追之,
不及。”,“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2、比较:“望”、“视”(二)对比意义西红柿鸡蛋盖浇面 分析法:“吉”、“祥”(三)
追溯本源分析法:“变”、“化”
例:法(整个法律制度)——律(具体行为规范)赐(地位高给低)——予(给,中性词)
古汉语词义的发展
十、古汉语词义发展变化的原因
(一)古汉语词义发展变化的原因:1、词义发展变化的外部原因:a.社会发展,人们对自然和社
会的认识深化;b.人的思维发展过程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百姓”;c.生产方式的改变“肉”
2、词义发展变化的内部原因:a词汇系统;b词与词的关系;c词汇系统的发展变化;d语法影响“洗”、
“澡”、“沐”、“浴”
十一、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1、古今词义基本相同增强大局意识 ,“尝”、“厨”、“白”;2、古今词义有相
同也有变化之处,如“子”①孩子、子嗣②对男子的美称,可加在养鸡500只利润 姓名之后,也可单用③诸子百家及
其作品④植物果实或动物卵⑤利息、子息⑥小而圆的东西
(二)以义位为单位看古今词义的演变:1、基本意义的改变,“钱”、“寺”2、词义的扩大与缩小
a.词义的扩大,“醒”、“皮、革、肤”、“洗”、“一年级古诗大全 嘴”;b.词义的缩小“丈夫”、“禽”、“朕”、“妃”3、词
义的转移,词代表的概念发生转移,即由甲范围转移到乙范围,“羹”、“涕”、“暂”、“汤”、“坟”。
(三)古今词义的变化:1.附属意义的变化:褒——贬:“爪牙”、“复辟”;2.轻重程度变化:a
古轻今重:“诛”、“恨”b古重今轻:“怨”、“感激”。
十二、词的本义
1、词的本义:有史以来,有字形可考的,有文献可征的最早的意义。
2、探求词的本义的方法:分析字形、分析字的音义关系、考核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