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一个没有昏君的朝代
怎么玩好王者荣耀-弘扬科学家精神
2023年3月15日发(作者:致三级跳运动员)
《西游记》中的昏君形象及其原型
吴启东华南师范大学510006
【摘要】《西游记》中刻画了形形的帝王形象,其中不乏昏庸无道的昏君。尽管《西游
记》是一部幻想小说,但其中的昏君在现实中也有原型。作者对昏君的态度也承载着他对皇
帝的看法和他的社会理想。
【关键词】昏君人物形象原型
一、“昏君”体的界定
所谓“昏君”,即“昏庸的君主”,是古代对无道的君主的贬称。一般而言,他们昏聩不
明、荒淫无道,对国家和民众犯下了许多罪行。
《西游记》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帝王,神界就有天庭的玉皇大帝,冥界的阎王以及四海龙
王、泾河龙王、乌鸡国井龙王和碧波潭万圣龙王等7位帝王。万圣龙王虽贵为君王,在小说
中却以妖怪的形象出现,故不能算是君主。泾河龙王虽然意气用事以至葬送性命,但还够不
上“昏聩不明、荒淫无道”。乌鸡国井龙王保护乌鸡国王的尸身,“堪称毫无功利的善举”1,
可谓宅心仁厚,故也不算是昏君。阎王和四海龙王尽管表现出厉内荏、懦弱无能的性格特
点,但在唐僧师徒取经过程中不吝相助,也没有“昏聩不明、荒淫无道”的行为,最多只能
算是庸君。神界诸王之中只有玉皇大帝,不仅具有其他君王的通病,还表现出心狠手辣、骄
奢淫逸的一面,故将玉皇大帝列入昏君之列。
除了天庭之外,人间的各个国度也都有帝王在统治,包括唐太宗、宝象国国王、乌鸡国
国王、车迟国国王、西梁女国国王、祭赛国国王、朱紫国国王、比丘国国王、灭法国国王、
天竺国国王和玉华洲玉华王共11位。其中唐太宗礼贤下士、以仁治国,玉华王“专敬僧道,
重爱黎民”,都称得上是贤君。至于宝象国国王、乌鸡国国王、西梁女国国王、朱紫国国王
和天竺国国王,小说中要么只提到他们的感情纠葛,要么只提到唐僧师徒协助他们降妖除魔,
并未描写他们对国家和臣民的行为,故不能断定其为昏君。能被称为昏君的只有车迟国国王、
祭赛国国王、比丘国国王和灭法国国王4位。
所以总而言之,本文所研究的《西游记》中的昏君是玉皇大帝、车迟国国王、祭赛国国
王、比丘国国王和灭法国国王5位帝王。
二、《西游记》中的昏君形象
1.昏庸无能
1韩威,西游记中王者形象研究
“昏君”既然被称为“昏君”,首要的特征便是“昏”,即昏庸愚蠢、懦弱无能。这一特
点在除了灭法王之外的其他4位昏君身上都得以体现。
先看玉皇大帝。玉皇大帝作为众神之王,是天、地、人三界神灵的最高统领,具有至高
无上的权威。然而他和他所代表的强大统治机器面对大闹天宫的孙悟空时却显得束手无策,
动不动就“悚惧”、“越发大惊”,嘴里喊着“这厮这等这等,如何处治?”,最后还要请如来
佛祖前来解救。“甚至以后孙悟空皈依了佛法保唐僧西天取经时,从玉皇大帝到诸天仙神对
五百年前的齐天大圣还是心有余悸,有点闻名胆落的味道。”2由此可见玉皇大帝外强中干、
昏聩无能的特点。
再看车迟国国王。车迟王身为一国之君竟然毫无主见,听风就是雨,轻易就被妖怪蛊惑,
对和尚痛下杀手。斗法时又对妖怪言听计从,任其摆布,乃至屡次推翻自己的诺言,变成三
个妖怪图谋加害唐僧师徒的工具。可见这个一国之君已经是个十足的傀儡皇帝了。等到三个
“国师”被孙悟空杀死并现出妖怪的原形,他还执迷不悟,“满眼垂泪,手扑御案,放声大
哭”,“倚着龙床,泪如泉涌”,真可谓是认贼作父,愚蠢之极。无怪乎书中反复说他“本来
昏乱”、“着实昏乱”、“十分昏乱”。
再来看祭赛国国王。祭赛王虽然不似车迟王那般昏聩,但他治下的祭赛国“文也不贤,
武也不良,国君也不是有道”。只因金光寺宝物失窃,不问青红皂白便对金光寺的和尚“千
般拷打,万样追求”,死者无数。所以难怪金光寺和尚称他为“昏君”了。
再来看比丘国国王。比丘王和车迟王一样认贼作父,封妖道为国师,又宠幸妖怪变的美
后,搞得自己“精神疲困,身体尪羸,饮食少进,命在须臾”。身为国君对妖怪言听计从,
对臣民却无半点体恤之心,竟然连取一千多个小孩的心肝这等令人发指之事也做得出来。
书中对灭法王的记叙较少,也并未体现出其昏聩愚蠢的特点。
2.残忍暴虐
残暴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玉皇大帝、祭赛王、比丘王和灭法王身上。
玉皇大帝虽然本质上懦弱无能,但却有着残暴的外表。孙悟空被擒之后,玉帝即下令将
其“碎剁其尸”,先是“刀砍斧剁,雷打火烧”,后又将其投入炼丹炉,要将其化为灰烬。玉
帝对孙悟空手段如此残忍,是因为心中充满惧怕,只有看到孙悟空化为灰烬才能心安,这也
体现出他懦弱无能的特点。猪八戒和沙和尚也是玉帝歹毒手段的受害者。猪八戒官拜天蓬元
帅,总督天河水兵,却因调戏嫦娥险遭斩首,最后被“锤责两千皮骨折”,贬下凡尘。沙和
2胡光舟,吴承恩与西游记
尚最为悲惨,只因失手打破玻璃盏险遭斩首,被玉帝痛责八百鞭,又教七日一次飞剑穿胸胁,
一点无心之失招致如此非人虐待,不禁令人毛骨悚然。还有取经路上的凤仙郡,只因郡守一
点小小的过失得罪了玉帝,竟然招致全郡三年大旱的报复,民不聊生。如此种种可见玉帝之
残暴。
如果说玉皇大帝只是惩罚的手段暴虐,那么三位人间帝王可是直接将屠刀挥向人民头上
了。祭赛王将金光寺和尚严刑拷打,三辈死了两辈。比丘王仅仅为了个人淫欲,竟然要将一
千多名小儿剖腹挖心,煎汤服药。翻遍整部《西游记》,吃人肉的基本都是妖魔鬼怪。比丘
王此举更与妖怪无异。最残忍的是灭法王。只因前世与僧人有过节,就发下“罗天大愿”,
“要杀一万和尚做圆满”,在唐僧师徒到来之前已有九千九百九十六名和尚做了刀下鬼。秦
始皇忌恨儒生而焚书坑儒,比起灭法王也只能算小巫见大巫。在西游记中恐怕只有吃尽整个
狮驼国的狮驼岭三魔王可与之相比,堪称杀人如麻,嗜血成性了。
3.佞道排佛
将“佞道”与“排佛”并称,并不是因为昏君们都同时具有“佞道”和“排佛”的特征。
有“佞道”行为的主要是玉皇大帝、车迟王和比丘王,“排佛”的则是车迟王、祭赛王和灭
法王。虽然“佞道”和“排佛”的特征基本不集中在同一个帝王身上,但本文将“昏君”作
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佞道”和“排佛”是属于这个整体的特征。而且将“佞道”和“排佛”
当做一个整体,将有助于下文更好地了解昏君形象的现实意义。
“佞道排佛”即宠幸道家,打压佛家。作者吴承恩对宗教的态度体现在第四十七回孙悟
空对车迟王的教诲中:向后来再不可偏心乱做,望你把三道归一,也敬僧,也敬道,也养育
人才,保你江山永固。所以佛道平等,三道归一才是正确的取向,而不可有所偏好。因此宠
幸一家,打压另一家便不是明君该有的行为。
首先是玉皇大帝。他为了延年益寿,“在自己居住的三十三天之上的兜率天宫养一名老
道——道祖太上老君。这位道教的祖师爷对玉帝不称臣,朝朝日日炼丹,供玉帝做‘丹元大
会’”3。太上老君拜见玉帝,玉帝还要和王母娘娘亲自出迎。可见作为道家领袖人物的太上
老君在天庭中具有很高的地位。
比丘王宠幸道人有两个原因。一是那道人自称是美后的父亲。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比
丘王宠爱美后,自然也就宠幸他的“国丈”。二是比丘王纵欲过度身体虚弱,而“国丈”能
治比丘王的疾病,使其延年益寿。道人又能让国王满足欲望,又能让他延年益寿,难怪国王
3苏兴,《西游记》对明世宗的隐喻批判和嘲讽
不论何事都对道人言听计从了。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一千多个小孩子差点变成了道士的药引
子。
玉皇大帝和比丘王崇道的原因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做丹药。玉皇大帝和比丘王手下的
道士有炼丹做药的本事。而这两位帝王又都需要道士的丹药来延年益寿,因此道士被这两位
帝王奉为上宾。
车迟王是书中唯一一个集“佞道”和“排佛”于一身的帝王。他对佛道两家的不同态度
看上去还很有理由:大旱之时佛家屡次求雨失败,而道家“唤雨呼风,拔救了万民涂炭”。
于是车迟王就开始了对道士的宠幸和对和尚的打压和屠杀。由于对三位大仙宠幸有加,他也
变成了不折不扣的傀儡皇帝,变成了道士手中的木偶。
祭赛王和灭法王的排佛行为残忍而直接。祭赛国金光寺的和尚“三辈死了两辈”。灭法
王则残杀了近万名和尚。而他们之所以杀人如麻,仅仅是因为一点渺小而无谓的过节。也不
排除两位国君的排佛行为早有预谋,而那点过节只不过是个借口的可能。
三、昏君形象的现实意义
(一)昏君形象的原型
胡适认为《西游记》没有那么多“意义”。他认为,那些其他内涵的解读“都是《西游
记》的大仇敌”,解读《西游记》的人“都不肯领略那极浅明白的滑稽意味和玩世精神”,这
部书“并无‘微言大义’可说”,“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4。鲁
迅虽然肯定胡适说法的合理性,但他也不否认《西游记》存在现实意义,他在《中国小说史
略》里把《西游记》列入“为人民闾巷间意”的“神魔小说”。笔者认为,《西游记》虽然主
要是一部以神话为题材的浪漫主义“滑稽小说”,但它对现实总会有一定的反映。纪昀曾经
指出,《西游记》中的种种政治制度都反映了明代的实际情况,“其中祭赛国之锦衣卫,朱紫
国之司礼监,灭法国之东城兵马司,唐太宗之大学士、翰林院、中书科、皆同明制”5。再
如崔钰利用职权为唐太宗添寿二十年,以及阿傩伽叶向唐僧索要“人事”,这些情节即便在
现代的读者看来也不觉得陌生。如此种种表明,即便吴承恩写《西游记》不是刻意针砭现实,
至少他也将现实中的素材运用到小说的创作中。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取经路上遇到的“老虎坐琴堂,苍狼为主簿”,大概也就是当时政
治现状的反映;妖怪盘剥百姓甚至吃人肉,大概也是当时民生的真实写照;所以昏君的创作
原型,大概也就是当时的皇帝了。第七十九回比丘王登场时,吴承恩写道“那昏君自谨身殿
4胡适,《西游记》考证
5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后面而来”,谨身殿即故宫三大殿之一的保和殿,是故宫中非常重要的一座宫殿,作者直接
将“昏君”放在“谨身殿”之中,便是一个明显的标志,可见昏君们在现实中原型就是当时
皇帝无疑。吴承恩生活在明代中叶的16世纪,他的青年和中年时代正是明世宗嘉靖皇帝在
位。那么明世宗到底算不算昏君呢?海瑞《直言天下第一事疏》痛诉民间流言“嘉靖嘉靖,
家家皆净”。《明史》虽然评价他为“中材之主”,但也认为嘉靖使“百余年富庶治平之业,
因以渐替”。更是直斥他“昏庸老朽”。可见明世宗即便不是昏君,也离昏君不远。那
么明世宗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呢?
(二)明世宗与《西游记》昏君的共同点
1.昏庸无能
正如比丘王和车迟王,明世宗也是一个宠信奸臣,认贼作父的皇帝。他所宠信的就是中
国历史上有名的大奸臣严嵩。明世宗和比丘王车迟王一样,对严嵩言听计从,沦为严嵩的傀
儡,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如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庚戌之变”,先是由于世宗十多年不
理朝政、严嵩贪污军费造成边防空虚,蒙古入侵之后严嵩又下令不许出战使蒙古军队肆掠多
日,战后又将责任栽到兵部尚书丁汝夔、侍郎杨守谦以及有功的御史赵贞吉身上,世宗也不
问是非便将丁、杨处死,赵贞吉贬谪,卖国的仇鸾反而因为严嵩的庇护而受到嘉奖。沿海和
倭寇的斗争也是如此。整饬防务的巡抚朱纨,击败倭寇的总督张经因为得罪了严嵩的党羽便
被处死,溜须拍马迎合严嵩的胡宗宪身无寸功却得提拔,造成海防日渐凋敝,倭害愈演愈烈。
世宗的昏聩无能和严嵩的专权对大明王朝的摧残由此可见一斑。世宗是非不分,认贼作父,
正与《西游记》中的昏君如出一辙。
2.残忍暴虐
在明朝的诸位皇帝当中,嘉靖皇帝是以残暴而出名的一位。他本来就脾气暴躁,加上喜
食丹药,造成性格更加喜怒无常。朝堂之上乱发淫威,稍不如意便廷杖大臣,多有死者,重
伤无数。尤其嘉靖三年的“大礼议”之争,一次廷杖一百八十多人,造成十七人身亡。“总
计嘉靖一朝所杖杀的朝士,超过前代五倍多。”6
嘉靖皇帝的淫威不仅布满朝堂,还伸向了后宫。他的三位皇后都因为他的狭隘和暴虐而
死于非命。皇后尚且如此,普通宫女的处境更不必说。据朝鲜使臣记载,“宫人若有微过,
辄加箠楚”,宫女总数不过千人,而“殒命者多至二百余人”7。宫女们被逼得走投无路,终
于酿成了嘉靖二十一年宫女弑君的“壬寅宫变”。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由手无寸铁的宫
6胡凡,嘉靖传
7胡凡,嘉靖传
女举行的,足见嘉靖之残暴空前绝后。
虽然没有资料表明嘉靖皇帝曾经直接屠杀人民,但在特务统治高度严密的明代,人民的
生命安全从来就得不到保障。东厂、西厂、锦衣卫等特务机构栽赃陷害、罗织罪名、滥杀无
辜,使百姓噤若寒蝉人人自危,其行径与灭法王等不相上下。吴承恩生活的年代大概也就是
这样。
由此可以看出,明世宗嘉靖皇帝是一个残忍歹毒,暴躁乖戾,气量狭小的皇帝,和《西
游记》中的暴君们显然是一丘之貉,把他放到《西游记》里简直天衣无缝。《西游记》中玉
皇大帝和灭法王因为一点小事就施以严酷的惩罚,以及沙和尚所受的非人虐待,也与真实历
史极其相似。
3.佞道排佛
明代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崇道的朝代,道教在整个明代都得到推崇和扶植。但嘉靖之前
的皇帝崇道是有限度的,从未因为崇道而耽误国事。嘉靖之崇道超过了之前任何一位皇帝。
他崇道的原因和玉皇大帝类似——炼丹。由于他纵欲过度,身体虚弱,便妄想通过服用丹药
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但他却也晓得打出冠冕堂皇的旗号。他多次令道士邵元节、陶仲文
求雨,每次求雨过后或多或少总有应验;他为求子而命邵元节主持斋蘸,两年后果生一子。
于是他便有了充分的理由宠信道士。邵、陶两人全家高官厚禄,获赐豪宅、财宝不计其数。
道士们利用皇帝的信任排除异己,牟取利益,甚至干预国家大事,嘉靖皇帝也无所不从。道
教的传统仪式“斋蘸”原本只是偶尔为之的活动,嘉靖皇帝却将它变成了每日必做的功课,
每次斋蘸都极尽奢靡。他又听从道士的建议在宫中大兴土木,兴建奢华壮丽的道教宫观,仅
此一项就让原本良好的财政出现明显的亏空。海瑞便痛斥他说“一意修真,竭民脂膏,滥兴
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大臣们出于忧国忧民而进行劝谏,则无一例外遭受残酷的报复甚
至招致杀身之祸。
嘉靖皇帝之所以崇道,原因还是为了炼丹。他是明代最沉迷于炼丹的皇帝。他在宫中西
苑专门建起了炼丹场所,深居其中二十年不理朝政。一大批道士和官员凭借进献丹药、药方
和“祥瑞”便升官发财。道士们的配方又极其荒诞,竟然要用少女的经血来炼丹,于是嘉靖
皇帝多次广选天下童女入宫,每次就要数百人。少女们被折磨得形容枯槁,如同行尸走肉。
所以《西游记》中比丘王要将一千多名小儿剖腹挖心做药,并不是吴承恩的凭空想象。
古代中国的宗教领域一直遵循三教合一的传统,明代之前的皇帝尽管信道,但也尊佛。
而嘉靖皇帝大肆抬高道教,相应地就要贬低佛教了。他以名称“不好听”为名摧毁了北京的
皇姑寺。他又下令拆毁了宫中的“大善佛殿”,改建成道教的“太后宫”。臣下建议他将佛像
佛骨等埋于野外,他嫌不够彻底,将一百多座佛像和一万多斤头牙骨全部焚毁。所以说,《西
游记》中车迟王、祭赛王、灭法王的排佛行为其实也反映了嘉靖年间的政治现实。
嘉靖皇帝与《西游记》中的昏君的相似之处就如上文所述。虽然以上罪行在历代昏君们
身上常有体现,但“综合这些王者身上的所有特性,就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这一个’——明
世宗嘉靖皇帝”8,而这显然并不是巧合。作者吴承恩或许没有刻意讽刺嘉靖皇帝的意图,
但他在描写昏君们的面目时怀着对嘉靖皇帝的“满腹牢骚9”,“头脑里横亘着一个当代皇帝
的丑恶形象10”,因此自然就把他当作创作素材的来源了,时不时还要借小说人物之口直斥
他为“昏君”,把对嘉靖皇帝的愤恨倾泻在小说里的昏君们头上。所以总的来说,《西游记》
作为一部神话小说,其中的昏君或许并没有刻意所指;但昏君的在现实中的原型,或者说是
作者刻画昏君时的灵感来源,便是当时的明世宗嘉靖皇帝。
四、吴承恩的政治理想
吴承恩虽然在《西游记》中对昏君们进行了无情地鞭挞,但昏君们最终没有一个遭到应
有的惩罚,而是经过唐僧师徒的教育纷纷浪子回头,幡然醒悟。这说明作者虽然痛恨昏君,
但他并不主张将昏君彻底铲除,他对昏君们仍然抱有希望,希望他们改邪归正。他在小说中
也刻画了几位“明君”形象,竭力歌颂唐太宗的礼贤下士,以及玉华王“专敬僧道,重爱黎
民”,治下玉华州如同“极乐世界”。这说明作者所痛恨的只是昏君,对明君仍然是深切爱戴
的。他在对明君的讴歌中表明了自己的社会理想,即期待明君出现,或者期待嘉靖皇帝改邪
归正,使大明成为君贤民安的封建国家。
正是因为作者并不主张铲除昏君,所以他每次都只安排孙悟空清除妖孽,没有让他铲除
昏君。孙悟空起初大胆反抗天庭,最后却被压于五指山下。作者在《西游记》中多次强调善
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轮回思想,他给了大闹天宫一个这样的结局,说明他并不赞成反抗。
所以作者虽然肯定孙悟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反抗精神,但并不把这种反抗当做
解决问题的手段。在他眼里,只有统治者的良心发现才是实现社会理想的正途。这也符合古
代正统知识分子的思想。
但以现在的眼光看起来,吴承恩的这种社会理想未免幼稚。不妨来看看《西游记》里孙
悟空清除妖怪之后给四位人间昏君的建议。孙悟空建议车迟王“三道合一”“敬僧敬道”“养
育人才”这还算是比较合理,但以车迟王之昏聩愚蠢要想成为贤君恐怕是异想天开。孙悟空
8韩威,《西游记》中王者形象研究
9胡适,《西游记》考证
10苏兴,《西游记》对明世宗的隐喻批判和嘲讽
又请来南极老人送给比丘王仙丹,仿佛比丘王病一好就不会再贪恋美,屠戮人民。他给祭
赛王和灭法王的药方更为搞笑,将祭赛国的金龙寺改为伏龙寺,将灭法国改名为钦法国,好
像这两个“老虎坐琴堂”的国家只要改一改寺名、国名,便能从此国运亨通,天下太平。孙
悟空的药方救不了昏君,扫佞锄奸难道就救得了么?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车迟王
之愚蠢,比丘王之昏聩,灭法王之狭隘残暴,难道会如此轻易就被改变么?即便真的昏君改
邪归正,明君登基,面对国家衰落积重难返恐怕也无力回天了吧。正如嘉靖之后虽有张居正、
崇祯帝,但也挡不住大明的土崩瓦解。
虽然如此,在那个任何人都有可能因为一句话而丢掉性命的年代,吴承恩作为一个下层
官吏,敢在文学作品中含沙射影地鞭挞当朝皇帝,是一种非常可贵的精神。尽管他的鞭挞走
不出封建知识分子的窠臼,但这也掩盖不住他惊人的勇气和一颗强烈的忧国忧民之心。
【参考文献】
1.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韩威.《西游记》中王者形象研究[M].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胡光舟.吴承恩和西游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苏兴.《西游记》对明世宗的隐喻批判和嘲讽[A].西游记研究[C].江苏:江苏古籍出版
社,1984,33-53
5.胡凡.嘉靖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晁中振.明朝皇帝的崇道之风[J].文史哲,2004,(5)
7.郭豫适.中国古代小说论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8.朱一玄,刘毓忱.《西游记》资料汇编[M].郑州:中州书画社,1983
9.欧阳健.《西游记》的玩世主义和现实精神[A].西游记研究[C].江苏:江苏古籍出版
社,1984,55-71
10.朱式平.试论《西游记》的思想政治倾向[J].山东师院学报,1978,(6)
11.萨孟武.《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